《雪地裡的小畫家》評課稿
《雪地裡的小畫家》評課稿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雪地裡的小畫家》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雪地裡的小畫家》評課稿 篇1
這些年,我聽過許多示範課、公開課、彙報課,有著名專家的,有特教前輩的,有教壇新秀的……每一堂課都會給我不同的感受。有的聽起來津津有味,有的聽起來味同嚼蠟……這其中有一堂課讓我耳目一新,印象特別深刻。
這是一堂綜合活動課,主題為《雪地裡的小畫家》。本人有幸全程觀摩了這一堂。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與想法。
一、這是一堂有“畫面感”的課。
根據殘疾兒童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對生活中常見的具體、形象的事物比較關注、易於記憶的特點,本堂課執教教師設計了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且貼近生活用的形象直觀的事物(如腳印、頭飾、PPT、Mp4音樂),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讓課堂呈現出難得的“畫面感”,使一切看上去都很“美”。
1、課堂富有情境
課堂以PPT引入,在“下雪囉,下雪囉……”驚喜地喊叫聲中,《雪絨花》的音樂緩緩響起,一體機的螢幕上依次出現了小鴨、小雞、小狗、小馬。這時戴著小鴨、小雞、小狗、小馬頭飾的幾個學生歡興奮地大步走入教室,雪花似的白色泡沫從空中灑落,滿天飛舞。很自然地,課堂一開始就把學生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剎那間,教室裡一片歡呼。
多麼美好的畫面!我想,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懂了,領會了。
2、課堂富有色彩
課堂中,白色的雪花,紅色的公雞頭飾,黃色的鴨子,棕色的小馬頭飾,黑色的斑點狗頭飾,鋪在地上的大白布,不同層次的灰色,不斷刺激著學生的感官知覺,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彷彿在享受一場視覺盛宴。
二、這是一堂有“音樂感”的課。
如果說這一堂有“音樂感”的課,大家可能感詫異。是的,沒錯!這不是單純的從聲音上面去講,更多的指的是課堂教學的節奏的把控和教師知識的過程。
1、聲音富有韻律
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選取了不同的音樂。匯入課堂時舒緩的鋼琴曲——《雪絨花》,模仿動物舞蹈時的節奏稍強烈的《七步舞》曲子,學生在白布上創作時的歡快的音樂《雪地裡的小畫家》,都與教學的環節十分契合。每一次音樂響起,孩子們都很興奮,表現出乎意料,充分達到了調動情緒、渲染氣氛的作用。我不得不佩服,這位年輕的教師的高水平的音樂素養。
還有,教師講課時的聲音,聽起來清脆中而又柔柔的,一點都不膩,很好聽,有如一壺清泉沁透心底,讓學生感舒服。學生回答問題時,說話的聲音儘管有些弱弱的,每個點都非常應景,很有一番韻味。
2、教學富有節奏
堂課從感受出發,由體驗入手,歸於動手實踐。教學中,先後設計了角色扮演、雪地舞蹈、雪地作畫等環節。由易到難,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
教師在講課時,每一個環節所用時間的長短,講話速度的快慢,充分考慮學生的現場表現,進行了恰如其分地調整。課堂沒有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停滯,環節過渡無絲毫生澀感,彰顯了教師良好的教學控制力。因此,在我看來,課堂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就如一首歌裡的歌詞和曲子一樣,節奏搭配和諧,相得益彰。
三、這是一堂有“立體感”的課。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從一堂課中看到很多東西。聽課時,我從課堂中看到了不同學科、不領域的知識(資訊)蘊含量。課堂一點兒也不平面,相反很有立體感。
1、課堂涉及多個領域
這堂課遵循了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注重了不同個體的發展。從培智課程設定來講,課堂教學內容關聯到很多科目,有繪畫與手工、音樂律動、動作康復、生活適應……從學生髮展來看,課堂涉及到“七大領域”,有音樂的感知,有動物腳印以及顏色的認知,有師生之間言語的溝通,有作畫時擠顏料的精細動作,有舞蹈、拓印時的粗大動作,更有學生尋求幫助時的相互交流,有收拾顏料、洗手時生活自理……聽者可以從不同維度來考量這堂,真的很好!
2、課堂注意知識技能
課堂裡,教師注重了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讓學生認識了雞、鴨、狗、馬四種動物,也教會了學生辨認四種動物的腳印;把它們的腳印與“竹葉、楓葉、梅花、月牙”進行了類比,教會了學生想象。課堂中,學生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不同深淺程度的同一顏色的認知。
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更主要的是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教師在課堂中適時的引導,學生掌握了拓印的方法。最主要的是,學生基本懂得了怎樣使用合適的力度去蘸顏料,拓印時才不會顏料成坨或因顏料過少而畫面不清晰;初步懂得在白布(白紙)拓印時,要注意留空,要疏密有致,畫面才美觀、好看。
四、這是一堂有“成就感”的課。
一堂聽下來,我還要說,這是一堂有著滿滿的成就感的課堂。課堂上,師生都有收穫,都有成長。這次的課堂對教師、對學生都一次非常成功的體驗。
1、學生享受作畫愉悅感
課堂氛圍是熱鬧的,教室裡面充滿了歡樂。有些學生還不合時宜地發出了尖叫聲,但這絲毫不影響學生身心的愉悅。無論是從冬天下雪的情境創設,還是各環節音樂的烘托、學生舞蹈乃至學生創作,對學生來講都是享受。還有在場的聽課教師,我們都可以看到一臉“沉醉不知歸路”狀。要不,下課鈴響了,怎麼沒人起身呢?
2、教師引導學習有效果
備課時,教師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注重了學生個體的差異,對學生進行了分層,對不同層面的學生有不同的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教學時,教師則採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教師的授課以及個別輔導都很有針對性。透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收穫,取得了想要的效果。
最後,我想說,培智學生的課堂教學真的不易,要上好更難。今天的這堂課就是一個很好的範示。如果把它比作一幅畫,那它就是師生共同繪就的;如果把它比作一首歌,那它就是由師生共同吟唱的。感謝這位年輕的教師,還有她的那群可愛的學生,讓我們受益匪淺。
《雪地裡的小畫家》評課稿 篇2
《雪地裡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極富兒童情趣,特別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潘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每一個層次都注意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針對本節課,我談談幾點值得我學習的方面。
一、創設自主學習情境,激發自主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潘老師在匯入新課時,引用“畫的古文字”讓學生猜猜這是什麼字,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由此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引出“畫家”這一詞語,引導學生結合語境,對“畫家”一詞有所瞭解,再由生活中的畫家進入文字導讀,去認識雪地裡的小畫家,這樣循序漸進的語境設計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潘老師還運用課間展示了美麗的雪景圖,讓學生有了直觀的體驗。根據已有生活經驗,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意見。學生自然地進入了課文的情境之中。除此之外,潘老師在教學“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這句時,邀請學生運用不同顏料用手指作畫。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聯想,把小手想象成動物的小腳丫,模擬小動物的作畫場景,為學生理解句子創設了輕鬆自主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的積極。
二、朗讀形式多樣,貼近學生的心靈
潘老師上的這堂課設計新穎,思路清晰。她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教學,拉進了文字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再加上板貼“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竹葉,梅花,楓葉,月牙”的實物展示,激發了學生主觀探索課文的慾望。其次,潘老師重視朗讀的訓練,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以各種形式的練讀,培養了學生對課文的感受,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三、練習說話,課外拓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在本課的教學中,潘老師設計了多處句式練習的環節,如:用完整的話說說雪地裡的小畫家是誰?還有,我會說:“嘰嘰嘰,我是()我的腳印像()等句式。這種拓展說話,讓學生實施知識遷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不僅使學生逐漸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也增添了學生熱愛生活,學習語文的樂趣。
四、生字教學紮實有效
識字是低段語文課的一個重點,潘老師在教學生字詞時,能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識字。用獎勵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蛙,睡”生字時,特別讓學生回憶生字的偏旁,同時還結合語境對生字進行教學,如學習詞語“一群”時,能讓學生先觀察雪地裡的小畫家,用不同的量詞展現,再引導學生用一群來表示。這麼多小畫家都來了,學生對“一群”的詞義理解就很淺顯了。使識字教學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