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情況報告(通用5篇)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情況報告(通用5篇)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情況報告(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情況報告1

  2021年,市科技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工作部署,強化組織領導,結合科技部門實際,細化工作舉措,會同市鄉村振興局制定並下發了《六安市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實施方案》等檔案,推進工作落實,努力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中展現新作為。現將有關工作總結如下:

  一、科技賦能,為產業振興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一是實施鄉村振興科技專案。圍繞推進實施“138+N”工程、農業提質增效“6969”工程以及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引導和支援農業企業與省內外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申報省重點研發專案和省科技重大專項,開展農業關鍵技術攻關及成果轉化示範。全年共爭取各類鄉村振興科技專案24個,爭取省財政資金695萬元,其中省科技重大專項、省重點研發計劃專案和中央引導地方專項專案各4個,縣級鄉村振興專案12個。

  二是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六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下簡稱園區)轉型升級,六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轉型升級規劃已透過專家論證。在2021年在科技部組織的第七批77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綜合評估中名列前茅,成為全國15家獲得優秀等次的園區之一。在省科技廳組織的2020年度績效評價中獲優秀等次。推進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立工作,霍邱、金寨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獲省科技廳批准建立。截止當前,全市共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4家、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27家。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提質增效。組織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績效評價,促進更好發揮平臺科技引領和示範功能。

  二、集聚人才,為農業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援

  一是打造科技特派員隊伍。2021年從高校院所、事業單位、返鄉創業大學生及農村科技能人中選派科技特派員1342人。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引導科技特派員到農村一線開展創新創業,如結合農時,開展服務春耕生產等科技服務。對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貧困村工作進行拓展,在前兩年開展科技特派員結對幫扶貧困村工作的基礎上,繼續選派一批科技特派員赴行政村開展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建立激效評價機制,科技特派員優秀指標80%用於獎勵結對服務貧困村(出列村)的科技特派員,共表彰優秀科技特派員174名。

  二是實施“三區”人才計劃。根據受援縣區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創新發展技術需求,本年度從高校院所中級以上職稱人員中選派“三區”科技人才90人,其中專家教授60人,市內選派31人,市外選派59人。選派的三區科技人才與派出單位、服務村以及縣區科技管理部門簽訂了四方選派協議,明確服務內容、幫扶目標、服務方式及服務期限。分赴6個縣區,結對服務行政村192個。同時從授援地選派工作突出、表現優秀的科技人員和科技特派員等鄉土人才12名,送到安徽農業大學進行技術培訓。

  三、壓實責任,紮實做好結對幫扶工作

  市科技局結對幫扶金安區城北鄉瓦屋臺村,今年以來,市局黨組認真落實“雙包”定點幫扶主體責任。選優配強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不定期聽取駐村工作隊彙報,研究定點幫扶有關問題。聯合金安區交通局、瓦屋臺村組建黨建聯盟。市局領導班子成員多次深入結對幫扶村幫扶戶走訪調研,機關黨支部14名黨員堅持定期走訪結對戶,宣講有關政策,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生產、生活方面的困難。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實施《城北鄉瓦屋臺村三年幫扶工作規劃(2021-2023年)》和《2021年瓦屋臺工作隊駐村幫扶計劃》。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堅持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組織實施《六安市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實施方案》,推進鄉村振興科技專案研發、引進和推廣一批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推動農業高質高效。推深做實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行政村工作,引導各類主體參與鄉村振興,總結提煉一批可複製的創新創業新模式。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促進企業與高校院所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二是深化“兩包”工作。強化黨建引領,發揮黨建聯盟作用,深入開展組織聯建、黨員聯育、活動聯搞、資源聯用、服務聯做的“五聯建立”工作,大力推進實施“八項行動”,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和引領保障用。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駐村、定點幫扶和結對共建工作,協調村務、處理問題。強化科技幫扶,力求從政策、專案、人才、資訊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援。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情況報告2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成果加速轉化應用,創新人才總量持續增加,科技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高“含金量”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科技創新在鄉村振興中的示範引領作用不斷凸顯,為全市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活力。

  培育主體 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事業發展,出臺了《關於支援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巴中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實施細則》《巴中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等政策檔案,圍繞全市“三個四”重點產業,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目標和脫貧攻堅重點任務、特色產業技術需求,切實做好科技專案儲備。

  作為川東北唯一一家利用餐廚廢棄物製備生物柴油的大型生產企業,琳宸能源與省內外5所高校搭建產學研聯盟,申報實施《間歇式降解法使用餐廚(畜禽)廢棄物製備生物柴油產業化研究》《一種基於餐廚廢棄油脂無汙染製備生物質民用生物柴油方法》等國、省科技專案5項,獲得財政專項經費支援295萬元,取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軟體著作權9項。

  “目前我們已經研發生物柴油、餐廚油水渣分離器等新產品5個,技術水平達到省內領先水平,先後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琳宸能源負責人邱成林表示。

  “透過鼓勵支援企業與國內外高校院所開展科技合作,探索建設技術轉移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我們突破了全市重點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到2025年,力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佔規模工業總產值20%以上,提升科技服務業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回引人才 啟用發展內生動力

  除了需要技術和平臺的支撐,鄉村振興更要有充足的人才儲備和強大的隊伍力量,在產業幫扶、科技創收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持續推動鄉村振興。

  曾口鎮書檯村有食用菌產業發展基礎,但種植人員技術水平不高,制約了產業高質量、規模化發展。2019年1月,借力“三區”科技人才計劃,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陳誠、熊川與該村對口幫扶,積極開展技術培訓,指導該村140戶貧困戶掌握了大棚搭建、菌種撒播、田間管理等技術,增擴種植面積100餘畝,幫助村民致富增收。

  為了夯實科技人才隊伍,我市不斷完善人才激勵政策、創新人才評價辦法,全力支援科技人才開展科技創新,激勵科技人員投身生產實踐一線。同時,根據“三區”人才協定,督促指導各縣區教科體局抓好“三區”科技人才工作,發揮好科技人才在技能培訓、科技攻關等方面獨特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透過科技人員專項柔性引才機制和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柔性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29人,組建科技特派員服務團25支,選派科技特派員321人,入戶開展精準農業技術服務480餘次。

  “鄉村產業要發展,人才短缺是當前最關鍵的問題。”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科技助力 推進鄉村振興發展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產業要發展,科技是內生動力。我市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支撐作用,探索實施“科技專家服務團+企業+基地+貧困村”“產業園區+特色產業+貧困村+貧困戶”“線上+線下”模式,組織技術專家到園區、企業“坐診”,提供科技政策諮詢、技術指導、創新創業指導等服務,促進中藥材、茶葉、有機果蔬、生態養殖等支柱特色產業發展。

  產業發展離不開技術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透過踐行綠色農產品科技示範“強基”行動,在原“三園”的基礎上,提升建設恩陽蘆筍精品高效生產與三產融合園、巴州枳殼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與科普體驗園、通江銀耳綠色種植與健康精品加工科技示範園,用科技力量推動全市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此外,我市還依託蘆筍、通江銀耳、枳殼等主導產業,建設一批特派員引領、產村景相融、文科旅融合的“科特派創業小鎮”和“鄉村振興科技示範村”。到2025年,計劃建設3個“科特派創業小鎮”和10個“鄉村振興科技示範村”,計劃建設30個鄉村振興科技示範基地。

  “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到來之際,我市將牢固樹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理念,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為巴中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提供科技支撐。”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情況報告3

  根據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要求,市科技局對2018年承擔的“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重點工作任務進展情況進行認真總結,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市科技局根據我市產業發展需求,2018年,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主線,以全面提升發展質量為導向,依託科技特派員服務平臺,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美化等工作重點,積極探索科技人才服務農業農村發展的新途徑、新方法。創新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把科技特派員聯絡協調工作直接延伸到農村基層,形成區鄉一體、上下聯動、左右貫通的組織管理體系。全市科技特派員實施科技開發專案82個,推廣新技術新品種120個,創辦企業28個,43名科技特派員獲得了績效獎勵,兌現獎勵資金38400元。科技特派員透過提供諮詢、技術服務、專案領銜等模式,服務農民17265戶,其中16585戶農戶實現增收,發放科普資料18000份,有效帶動188戶貧困戶脫貧。積極實施“三區”人才計劃。堅持分級負責,按照“分配指標—選派到位—開展服務—考核驗收—總結評價”程式選派科技人員開展服務。經過實踐與探索,初步形成了“選派人員+龍頭企業+基地”、“選派人員+農業協會(基地)+農戶”、“選派人員+家庭農場+農戶”等工作模式,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帶動了鄉村經濟發展。

  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高校院所的人才、專案、成果等優勢,建立國家級星創天地、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2018年,10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獲得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專案150萬元資金支援,2家星創天地獲科技部備案。我市現有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17家。其中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各1家,國家級星創天地4家,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11家。

  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保障機制建設。

  根據市政府《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兩個中心”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精神,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發揮農業科技引領作用,促進鄉村戰略實施。2018年,我市3家農業企業獲省級重大專項、省重點研發專案立項,共獲資金支援500萬。1家國家級星創天地獲100萬政策兌現。對全市科技特派員開展績效評價,對優秀科技特派員給予獎勵。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透過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的示範,帶動一批農民轉型升級為農村實用人才,形成富有層次、結構合理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同時,還要積極引進外來人才,循序漸進,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生產、愛農村工作的有長遠規劃戰略型眼光人才加入到鄉村振興的隊伍中來,才能更好更快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情況報告4

  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鄉村振興系列工作部署,切實應用科技的力量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榮成市科技局全面部署,詳細規劃,明確分工,以科技創新服務提質增效為核心,從重大關鍵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上精準發力,實現創新投入、創新環境、創新績效的顯著提升,助力鄉村振興優勢產業突破發展。

  一、搭建科技服務鄉村服務產業隊伍。

  科技局積極組織省級農科驛站優選省、市、縣各層級科技特派員成立3支農科驛站科技服務隊從玉米、花生高效栽培、果樹管理、水肥應用和植物保護等領域開展農業科技推廣、科技培訓等各項活動,覆蓋全市7個鄉鎮60個村。企業科技特派員為我市海藻、漁業產業上檔升級也正在科學規劃、聯合攻關。

  開展科技展翅行動聚焦關鍵技術攻關。

  科技局充分發揮與涉海涉農高校院所產學研合作的優勢,圍繞我市特色經濟品種參、貝、藻、蘋果等開展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熟成果轉移轉化,透過組織實施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高效生態農業類)專案,實現我市參貝藻特色產業種養殖技術的創新和示範推廣。

  三、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科技局積極推進國家海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海產貝類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提質升級。加快海洋生物技術協同創新平臺、海藻公共技術研究中心、魯東大學海洋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建設。透過大力推動創新政策、資源、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援涉農海洋企業申報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農業領域技術創新平臺。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情況報告5

  近年來,三圳鎮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紮實踐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團結帶領全鎮黨員群眾,深入貫徹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全力抓好實體經濟、鄉村振興兩大重點”工作要求,緊緊圍繞縣委“三三三五”發展戰略和鎮黨委“12345”貫徹舉措,強黨建、抓產業、優環境、重融合,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緊緊圍繞“融”字,著力將三圳打造為“融合發展出彩之地”,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呈現新亮點。

  一、做實“產業”文章,增強鄉村振興推動力

  依託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和“萬企興萬村”行動兩大抓手,奮力將現代農業、健康產業和文旅產業打造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2021年,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10萬元以上,其中東嶺村實現從2016年2.7萬到2021年33.7萬的跨越式增長。念好“農字經”,規模化打造現代農業。立足三圳傳統農業資源稟賦,高標準規劃建設蕉嶺(南沙)粵港澳大灣區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精準開展產業鏈招商,引進廣州瑞源農農業投資有限公司運營,積極協助企業推進土地集約、設施建設等工作,助力企業早日投產見效。擦亮打響“五子登科”金字招牌,輻射帶動蓮塘超強蔬菜種植基地、芳心仰韶無花果種植基地、客家農夫鮮果採摘園、九嶺荷花基地等特色農業種植基地實現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提升,積極推進“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全面帶動農田增產、農戶增收、農業增效。奏響“長壽曲”,優質化打造健康產業。圍繞建立蜂產業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珍稀食用藥用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目標,大力支援“五福之鄉”“千年靈芝合作社”等企業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充分發揮東臺鐵地區山高林密、土壤富硒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甜蜜經濟”和“林下經濟”,推動形成連片發展、園村一體、產村融合的產業格局。目前,全鎮已發展紫靈芝、姬松茸、香菇等食用菌培育410餘畝,養殖華南中蜂1.2萬餘箱,年產蜂蜜240餘噸。擦亮“紅色牌”,品牌化打造文旅產業。持續放大九嶺首批“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和東嶺“紅色村”省級黨建工程示範點建設成效,推動“遊壽鄉蕉嶺·看蘇區振興”線路成功入選全市10條紅色教育線路之一,不斷為發展紅色旅遊增添新內涵、注入新活力。有機串聯紅色研學、田園觀光、蔬果採摘、民宿體驗、美食品嚐等豐富形式,積極推進“紅色研學精品遊、休閒觀光鄉村遊、生態康養度假遊”3條特色精品遊線建設,奮力開啟“全域旅遊+全季旅遊”新業態,努力實現“四處皆美景,四季有遊客”。

  二、做優“環境”文章,注入鄉村振興持久力

  高起點最佳化“三生”佈局,以“組織引領、黨員帶頭”激發廣大群眾“主人翁”意識,群策群力實現環境改善與生態、生活、生產同步提升。汙染防治繪就生態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進“黨建紅”與“環境綠”深度融合,嚴格落實“河長制”“林長制”,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持續推進禽畜養殖汙染整治、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及固廢危廢綜合治理等,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本底和生態環境優勢。環境整治呈現人居美。今年以來,透過實施專案、開展春季村莊清潔行動等方式累計出動1000餘人次,清理各類生活垃圾約500噸。在建成42座標準化公廁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以村級保潔員兼職、公廁周邊群眾協管的長效管護機制。創新實施美麗圩鎮建設“369”行動計劃,用心用情修繕提升鍾化雨故居及周邊村莊風貌,全新打造僑情園歲月館、五子登科現代農業展示中心等美麗鄉村“打卡點”,傾力打造鎮級“全域美”建設示範標杆,在發展中塑造城鄉融合新形態。補齊短板彰顯發展美。聚焦群眾所需、企業所盼,加快補齊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短板,重點推進農田水利、農村道路、農村電網、農村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近5年來累計投入約1.4億資金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今年以來,共投入約2000萬資金,完成道路修建約6000m、清理修繕排灌圳約2500m。

  三、做好“治理”文章,激發鄉村振興凝聚力

  緊抓蕉嶺蕉華高質量融合發展契機,切實履行社會治理、民生保障、公共服務等職責,紮實推進民生“有”邁向民生“優”,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提升基層治理精細化水平。持續推進東嶺、芳心鄉村治理體系國家試點工作,加快構建“一核三元、四權同步、多層共治”鄉村治理模式。堅持黨建引領,不斷提升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能力,持續推進三圳省級新時代“楓橋經驗”示範點和“中心+網格化+資訊化”建設,聚焦基層治理“神經末梢”,創新執行“小單元作戰、精細化管理”模式,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提升民生保障精準化水平。紮實推進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因戶施策對8戶監測物件開展精準幫扶,打造增收支點,激發內生動力,促進穩定脫貧。嚴格落實動態管理,認真做好低保核查工作,確保應保盡保、不漏保、不錯保,實現規範化、精準化救助。截至目前,全鎮(含蕉華)共有低保戶253戶430人,今年共發放低保金114萬元,特困供養金69.98萬元,為14戶17人次重病人員及臨時困難家庭提供醫療救助及臨時救助。提升文化服務精益化水平。堅持以“文化為民、文化益民、文化惠民”為目標,科學制定我鎮9個行政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5年建設達標提升計劃,精心打造蓮塘社群文化活動廣場,加快補齊蕉華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短板,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精益化。以蕉嶺建立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為抓手,引領群眾積極參與各類賽事節慶活動,成功舉辦送戲下鄉惠民演出等活動。2021年,三圳鎮獲評市“十佳鄉風文明鎮”,九嶺村獲評市“百佳鄉風文明村”。

  四、做細“監督”文章,提升鄉村振興內生力

  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鞏固提升黨史教育成果轉化,切實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政府工作全過程。牢記執政之初,打造忠誠政府。進一步深化黨的政治建設。引領黨員幹部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嚴格執行省委堅決落實“兩個維護”十項制度機制和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牢記“五個必須”,杜絕“七個有之”,做到“三個決不允許”。擔當施政之責,打造高效政府。按照“一隊多能、一崗多能、一人多能”要求積極組織業務培訓,切實提高鄉鎮執法人員綜合素質和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做好自然資源和規劃建設、農業、生態保護、市場監管、衛生健康等領域綜合行政執法工作,自2022年以來,共出動執法人員536人次,行政檢查260家次,自然資源巡查139次,行政執法2宗。築牢廉政之基,打造廉潔政府。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各項規定,加強重大工程、重點專案、關鍵崗位和專項經費等領域廉政風險防控,充分發揮領導幹部的示範表率作用,樹立廉潔自律“風向標”,把牢潔身自好第一關,一體強化不敢腐的震懾,紮緊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