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一分鐘評課稿(通用6篇)

二年級語文一分鐘評課稿(通用6篇)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語文一分鐘評課稿,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語文一分鐘評課稿 篇1

  評課內容:

  《一分鐘》這篇課文是以小學生喜愛的故事形式出現,內容較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為早上多睡了一分鐘,帶來的卻是20分鐘的遲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聲聲的嘆息,是深深的後悔和寶貴的教訓。故事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絡十分緊密。聽了戴老師的課我受益匪淺,讓我倍受啟發。戴老師能根據低年級的教學重點組織教學,透過引導學生識字,使學生能利用“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來識字,在遊戲中鞏固識字,並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穩紮穩打,識字教學紮實。

  在生字詞的教學中,戴老師採用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了識字平臺。有說說記住字的方法識字,如:換一換、減一減、加一加;在遊戲中識字,如:組合遊戲。這些過程,看似平常,卻喚醒了學生以往的識字經驗。在識字過程中,戴老師還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等詞語的輕聲正音。在寫字這一環節,戴老師花了5分鐘讓學生寫字,並進行展示講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整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體驗到學習生字的無窮樂趣。

  2、多元評價,學習興趣高漲。

  戴老師上課始終是親切地和學生交流,在教學中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新詞,對學生的發言總是給予及時的激勵與表揚。如“你真棒,都讀對了!”、“這會兒,XX終於讀對了,給他鼓鼓掌!”等等,使課堂充滿了人文關懷;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了學困生的自信心。這就是戴老師的教學藝術,善於激勵,善於喚醒,善於鼓舞。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完美的課也都會留下一絲不足,戴老師所上的是第一課時,我認為還有以下的不足:

  1、對本節課內容的整體把握不夠完美。 第一課時僅僅安排了識字教學,內容上顯得有些單一。

  2、葉聖陶先生說過:“讀書務必做到正確、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讀正確,然後才能談到思考。語文姓小,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然而,在這堂課裡缺少了朗讀,也就缺少了學生對文字的整體把握。對於正確地朗讀課文這一目標的達成度不高。

  聽了戴老師的這一堂課我收穫了許多的教學經驗,充分的瞭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一堂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識字教學如此紮實,真正的是一步一個腳印,步步非常紮實。

  二年級語文一分鐘評課稿 篇2

  記得去年在市電教課上聽過劉老師的一節《談禮貌》,那時劉老師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非常幸運能和劉老師在一個年級組,今天非常有幸聆聽了劉老師執教的《青松》。《青松》選自於陳毅元帥的《冬夜雜詠》,全詩借寫大雪重壓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懼、蒼翠挺拔,讚頌堅強高潔的品質。在語文教學中,對詩歌的教學我一直感到無從下手。劉老師的這節課,讓我豁然開朗,倍受鼓舞。

  劉老師一開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青松的輪廓讓孩子說說你看到了什麼?這一下子就激發了孩子的興趣,接著讓孩子說說在你的印象中青松是什麼樣的?聯絡實際,讓孩子對青松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這節課中有很多亮點:

  一、朗讀多樣、讀中感悟

  文字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字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由於詩歌與不同於一般的課文,教學中劉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提出了“詩句不僅要讀準確,還要讀出韻味”,並指導學生邊讀邊畫,讓學生讀詩歌時更有韻味。在教學時劉老師還透過讓學生個別朗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字語言。隨著文字的流淌,細細的品味。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二、品詞析句,感悟真情

  劉老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字詞,透過反覆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

  如抓住第一句中的“壓”這個字,劉老師先創設情境,讓學生觀看圖片,感受雪下得非常的大,天氣非常的冷,再讓學生體會這兒的“壓”,孩子們就很容易感受到這不是一般的壓,而是重重的壓。

  在學習第二句時劉老師抓住了“挺”這個字,並且還讓孩子上臺表演這個動作,透過孩子們的親身體會感悟到了在大雪重壓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懼、蒼翠挺拔。

  在學習後兩句時,劉老師抓住了“高潔”這個詞,在教學中劉老師出示了大雪之後的青松圖片,透過比較雪壓著青松與雪化時青松有什麼不一樣來體會青松堅強高潔的品質。

  這首詩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詩,單從字面上理解並不難,但要從中體會到青松那高尚純潔的品質,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那就有相當大的難度了。劉老師還在課的結尾做了一些拓展,講解了中國當時的背景環境,加深了孩子對青松的理解。補充了《冬夜雜詠》中兩首借物喻人的詩:《紅梅》、《秋菊》,讓孩子們體會了借物抒情、借物喻人這種手法。

  二年級語文一分鐘評課稿 篇3

  郭老師和高老師在教學《雷雨》一課時備課充分,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引導學生透過多種途徑積累鞏固生字。

  一、多種形式,認讀訓練紮實到位。

  識字教學本身枯燥無味,反覆單一的認讀很難吸引注意力不夠持久的二年級學生。這兩位老師深諳兒童心裡,採用多種形式認讀:男生讀,女生讀,開火車讀,男女生接讀,互相看著讀,做動作讀,師生讀。變化多樣的認讀,讓孩子們眉開眼笑,興味盎然,樂此不疲。快樂的認讀中,孩子們牢牢地記住了生字的準確讀音,不知不覺中體會了生字的含義。

  二、聯絡生活,語言訓練不著痕跡。

  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實際,尤其是對知識儲備不足的二年級學生,只有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他們的知識儲備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教學“壓”“垂”等字時,教師啟發學生回憶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平臺。老師鼓勵的微笑,激勵行的評價更是使學生暢所欲言,敢於表達,樂於表達,不著痕跡中語言訓練,紮實到位。

  三、適時評價,學習興趣濃厚。

  兒童世界是情緒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響兒童的情感,而積極的情感能夠使課堂充滿人文魅力。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把握好學生的年齡特徵,在學生學習時,給予適時、適當的鼓勵、表揚、讚許,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年級語文一分鐘評課稿 篇4

  1、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王老師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恰當地把教材劃為若干問題的層次,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研究,發現結論,總結規律,獲取“真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

  2、以讀為主,紮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王老師在教學中抓住本課的語言特點,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在讀中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並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並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領悟文字蘊涵的深刻含義。

  3、練習拓展立足於課堂,貼合學生實際,使學生學以致用。比如,跳出井口後的青蛙看到了什麼?會說些什麼?讓學生用“青蛙聽了小鳥的話,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驚呆了,看見____________,於是對小鳥說____________,小鳥說____________。”的句式說一說,這樣的說話訓練不僅鞏固了課文中所學的知識,而且透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4、平等輕鬆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思維不受束縛,所以常有出人意表之言,卻恰恰形成了“生成”的高潮——科學和數學知識的出現,更體現了語文對其他學科的一個奠基和發展的作用。

  5、因為訓練的多了,所以理解“坐井觀天”的含義時,就有些倉促了。王老師設計的問題也有些難度,如“‘坐井觀天’是指哪一類的人?”“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學生猛然從讀故事轉向理解成語,感覺有些適應不了。不如在角色朗讀的.時候進行一下鋪墊,如“你用什麼樣的語氣讀青蛙?青蛙為什麼這樣說?……”學生可能會更好地體會青蛙的自以為是、目光短淺吧。

  二年級語文一分鐘評課稿 篇5

  《秋天》是一首詩歌,作者用淺顯的文字,採用擬人的手法,描寫了秋天原野上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抒發了作者熱愛秋天、讚美秋天的滿腔激情。劉老師的這堂課目標明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領學生探究文字,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藉助多媒體瞭解了課文描寫的秋天的景物之後,劉老師引導學生練習說話,先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示,然後引導學生說話。這種分層學習的方式,關注了全體學生的需求,讓全體學生在成功——自信——興趣——成功的良性迴圈中,強化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了語文素養。

  二、關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課文的第二部分是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列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寫了秋天的田野裡、小路旁、果園裡的迷人景色和豐收景象。金黃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繽紛的野菊花、紅紅的蘋果、紫色的葡萄……教師緊緊抓住這一部分,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引導學生說說:美麗的向日葵姑娘,你在想什麼呢?練習說話,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恰當地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使靜止的語言文字一下子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他們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年級語文一分鐘評課稿 篇6

  今天我有幸聽了李老師的課,收穫很多。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字裡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李老師講出了這首詩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有條不紊地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聽課亦是如此。在聽課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這個新老師學習,現做如下總結:

  首先,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從課題匯入——初讀詩句,學會生字——精讀詩句,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環環相扣。

  其次,課堂讀的形式多樣:師範讀——生自讀——師生對讀——同桌對讀——指名讀——齊讀。這樣改變了以往讀書的單調形式,同時師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後,讓學生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了什麼?在學生的回答中,李老師進行了板畫,讓學生知道詩是可以聽到的,詩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詩聲情並茂將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在讀、聽、看、想後再落實詩句之意,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形式較新穎,達到了當堂背誦的效果。

  不過,個人認為本堂課稍有不足的是:在學生寫生字一環節時間有點多。同時,板書設計有點散,要是能把四幅分開的板畫,整合成一幅畫,到最後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效果會更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