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比較大小》評課稿
一年級數學《比較大小》評課稿
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具體地說: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比較大小》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數學《比較大小》評課稿 篇1
聽了李老師的《比較大小》一課,感覺這節課的亮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回顧舊知,引入新知。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絡。先讓學生從0數到100,兩個兩個地數到100。,讓學生體會到越往後數,數字越大。
2、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比較大小。如比較45和39的大小,學生就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看錶格,越排在後面的數越大。
(2)利用計數器,直觀地看。
(3)利用數的組成來看。原本呆板的數字符號,在老師的精心設計下變得鮮活起來,讓學生輕鬆自如地參與到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地去學數學,使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都得到提高。
3、營造寬鬆愉快的學習氣氛。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和不同見解,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意見。對於用不同方法來比較大小的學生予以語言的鼓勵,並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多讓學生說說,“你是怎麼想的?”注重學生思考的過程。
4、注重從細節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在“把卡片正確地放在小圓圈裡”這一題中,李老師讓學生找到一個數,就做一個記號,這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有利於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學習習慣。
一年級數學《比較大小》評課稿 篇2
今天聽了饒老師的“小數大小的比較”這一課,我想談談幾點看法:
一、饒老師充分利用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以比較身高為切入點,新課安排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先比較整數部分不同的.,要看整數部分比;第二個層次,比較整數部分相同的,要看十分位比;第三個層次,比較整數部分和十分位都相同的,要看百分位比。饒老師引導學生層層漸入,理解掌握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二、溫故知新。饒老師先帶學生複習整數大小的比較,鞏固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再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比較、觀察,透過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遷移到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上來,總結出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接著讓學生找出兩種方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加深學生對比較小數大小的理解。
三、本節課的最大亮點是在這節課中,教師藉助了翻卡遊戲,巧妙地將遊戲過程轉換為比較小數的大小的研究過程。在遊戲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得以充分展示,自始至終興趣高漲,發言踴躍,學生在充分參與中思考、討論交流,達到真正的理解。在動態的過程中,學生感悟到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體驗了思維的有序性,還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的投入幾乎瘋狂的興奮,至今還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而且當最後小結的時候,很明顯地可以看出,前面翻卡片的順序已經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裡,以至於在總結的時候,他們能夠那樣自然、有序地說出小數大小比較的過程,很好地掌握了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教學的末尾,教師所出示的一道作業題:“用2、3、4和小數點組成不同的兩位小數,並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起來。”這道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這就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學生在寫出不同的兩位小數時,運用了排列和組合的知識,而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時又用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從而達到鞏固舊知識、應用新知識的目的。
饒老師整節課學生參與度高,效果顯著。但我覺得鼓勵、評價學生的語言還要豐富,講述的語言要精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