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培訓班致辭
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培訓班致辭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用到過致辭吧,致辭是指在儀式上所講的表示勉勵、感謝、祝賀、哀悼等的話。究竟什麼樣的致辭才是好的致辭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培訓班致辭,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同志們: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全市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培訓班順利完成了各項任務。本期培訓班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安排緊湊、部署周密,達到了統一思想、提升認識、明確方向、增強信心的預期目的。
今天的會議,主要就是對這次培訓學習進行總結,對如何做好下步工作進行再安排、再部署,動員全市
上下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理清思路,以更大的力度、更強的措施,加快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步伐,推動我市經濟社會實現新的`更大的發展。一會兒,市委書記張笑東同志還要作重要講話,大家要認真抓好落實。下面,我講五個方面問題,就是透過學習培訓,要達到五個目的:理解要深刻、認識要提高、任務要明確、措施要到位、能力要提升。
一、理解要深刻,就是透過學習培訓,充分理解新型農村社群的內涵和特點
具體要從以下3個方面來理解:
(一)要充分理解新型農村社群究竟“新”在哪裡。一是新在它的標準上,它是用城市社群的標準建設的農村社群,是以城市化的理念改造農村,以公共服務均等化覆蓋農村,以現代產業體系支撐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程序。二是新在它不再是傳統意義的農村,而是城市生活的“簡易讀本”,具備教育、醫療、產業、就業、社群服務等城市基本功能。三是新在它讓農民“既不離土也不離鄉”,就地轉變生產、生活方式,過上城鎮生活,共享現代文明。一句話,城市社群有什麼,新型農村社群也應該有什麼。
(二)要充分理解新型農村社群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何區別。新農村只能帶來居住條件的改善,只能“造新房”;而新型農村社群,造就的是“新生活”,帶來的是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用盧展工書記的話講,新型農村社群“房子按照城市標準建起來了,服務體系也很健全,最關鍵的是農民的房由無產權變成了有產權,老百姓有了真正的恆產”,這是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區別。
(三)要充分理解新型農村社群建設好處是啥。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居住條件城市化。就是社群規劃科學、佈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管理完善,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農村“髒、亂、差、陋”的面貌,基本達到了城市社群的標準。二是公共服務城市化。就是社群的各項公共服務實現全面覆蓋,很多在城市才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務,群眾在社群內也可以享受。三是就業收入市民化。就是絕大多數農民可以到農民創業園、產業集聚區、現代農業基地打工賺錢,實現就。地就業、就近就業或自主創業。舞鋼市有個社群遠離城市、遠離縣城,但房子是別墅,江南水鄉特色,1—2公里之內就是產業集聚區,下班的時候電動摩托蜂擁而至,不擁堵交通,低碳環保,居住在比城市好的房子,就業在家門口,何樂而不為?四是生活方式市民化。就是徹底改變農民傳統農耕生活方式,在社群內充分享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帶來的美好新生活。
二、認識要提高,就是透過學習培訓,充分認識新型農村社群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要從“六個有利於”來認識。一是有利於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向農村覆蓋、城市組織管理模式向農村拓展,使城鎮化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農村。二是有利於促進人口合理佈局,改變農村建房點多、面廣和佔地規模較大的狀況,實現節約集約用地,解決建設用地剛性需求與保護耕地硬性約束的矛盾。三是有利於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促進土地流轉,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率和資源產出率。四是有利於發展壯大農村二三產業,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和就業崗位,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五是有利於擴大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和建房消費,引導社群群眾消費升級,把農村潛在的巨大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購買力。據測算,新型農村社群建設投資拉動比例為1:23,一個1萬人左右的社群,可以拉動基礎設施投資和配套投資3000萬元,可以撬動7億元左右的農村消費;每增加1個社群居民,可帶動3倍於農民的消費支出。六是有利於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提升農村文明程度,培養良好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二)要從“四個就地”來認識。一是就地實現土地節約集約。新型農村社群集中連片進行規劃建設,可以增加人均耕地,實現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二是就地實現農民轉移轉換。在新型農村社群建設中,透過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土地流轉、生態旅遊,為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提供就業崗位;透過農民改社群居民、村委會改社群居委會、村級集體經濟改股份合作制經濟,也實現了農民身份的就地轉換。如平頂山的一些新型農村社群,很多農民房子都變成了賓館、農家樂,帶動了旅遊,帶動了收入,帶動了三產,帶動了人氣。三是就地實現生產集聚集中。建設新型農村社群,農民集中居住,可以就近為企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透過產業的有效集中佈局,可以充分帶動二、三產業發展;透過土地規模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