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範文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範文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 篇1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聽了李老師的課感受頗深。

  一、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中,李老師不是直接給出結論,而是讓學生透過操作實踐、觀察討論總結出知識,讓孩子自己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在教學什麼是三角形的時候,李老師沒有直接把“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這個定義直接地呈現給學生,而是先讓學生觀察學具,再讓學生觀察三角形的特徵,自己總結,從而得出三角形的意義。

  二、注重講練結合。

  講和練是課堂中必然的過程,只講不練,學生不能落實知識,只練不講,老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發揮。李老師這節課注重了精講多練和講練結合。如在教學完三角形的意義以後讓學生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教學完三角形的特性以後馬上讓學生說一說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怎樣使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穩定性等,及時地運用知識,強化知識。

  三、注重與生活實踐的聯絡。

  李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分為四個層次,先用媒體出示生活中電線杆、橋等圖片,提出問題:“為什麼要做成三角形?”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然後透過拉三角形、四邊形的學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再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來解釋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時操作,應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固定平行四邊形,使學生更深的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道理。

  總的來說,李老師的這堂課教學流暢、層次分明,較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效果較好。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 篇2

  一、亮點

  1、注重從生活中的素材創設情境。莊老師在教學中,蒐集了腳踏車、房屋、電線杆等素材,讓學生對於三角形有初步的認識。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通過出示三組圖形,讓學生進行判斷,哪組是三角形,學生都能較好地進行判斷。

  2、注重動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教學中,莊老師首先讓學生用三根同樣長的小棒進行拼擺,再用四根小棒同樣長的小棒拼擺,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三根同樣長的小棒,只能擺出一種三角形,而用四根小棒可以擺出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兩種,從而說明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徵,這對於學生的深層次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議

  1、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是特別深刻,還應圍繞三角形概念的特點:一是三條線段;二是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個端點相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初步感知三角形後,讓學生畫一畫三角形,從而知道三角形不僅有三條線段、三個角、三個頂點,而且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也就是每相鄰兩個端點相連。然後通過出示不同的圖形,讓學生具體判斷哪個圖形是三角形,為什麼,從而明確三角形的概念。這樣,對於鞏固加深三角形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畫三角形的高的方法。如何畫三角形的高,具體畫法是:把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與三角形的一條底重合,另一條直角邊與三角形的一個頂點重合,然後沿著三角形的頂點向底邊畫一條垂直線段,頂點與垂足之間的距離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 篇3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數學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自我建構的過程。本節課中,我精心設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在活動中產生深刻的體驗,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這節課知識點多,包括三角形的概念底和高的概念、各部分名稱,還有三角形的重要特性: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課題看,特性無疑是重點。而底和高的概念、及高的作法是難點。勢必會耽誤大量時間。如何在一堂課中完成教學任務?我採用了複習鋪墊、交流探究、實踐應用的模式來教學。

  一、聯絡生活,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合理運用遷移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離不開生活。教材的編寫意圖是聯絡學生的現實生活情境來認識三角形。丁老師在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說生活中自己見到的三角形,再讓學生從主題圖上尋找三角形,使學生獲得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將圖上的三角形請到黑板上,這樣從直觀到抽象的展示知識的來源,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

  二、給學生探究時間,在操作中體驗、感悟

  新課程倡導操作、體驗的學習方式,重在讓學生親歷體驗與探究。本節課教師讓學生觀察教師示範畫高,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自己試畫中感知三角形的.特點,在畫中探究三角形高的特徵,並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度延伸,明確直角三角形高的特點。

  在研究三角形穩定性這一環節中,教師拿實物去演示,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並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討論交流,探索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以外在的動,促進了思維內在的動,使認知更為完善,促進了學生知識的主動建構,對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能力應該是有好處的。

  三、資訊科技手段的合理運用

  我覺得在本節課的幾個教學環節中,資訊科技的輔助作用很好。比如在三角形高的一環中,教師黑板上已經做了畫高的示範,學生也基本明白高的畫法後,教師又用課件演示並輔助語言講述了一遍三角形高的畫法,我覺得這是在重複講課的內容,沒有起到必要的作用。如果此環節教師能讓學生根據觀察,自己總結高的畫法,那麼這個教學重點就會真正的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思維,高的概念也就會真正的建立在孩子頭腦中。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 篇4

  三角形的特性這一單元的內容知識點多、零散,許老師執教的這節複習課既全面整理和複習了知識,又教給了學生複習的學習方法,非常重視知識的融會貫通,引導學生學會梳理知識的方法。

  首先,許老師讓學生整體回顧本單元的內容,如三角形的意義、特性、分類、三角形的內角和等知識,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這樣利於學生抓住主幹、主要知識,然後再由主幹到枝節,脈絡清晰有條理,利於學生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絡,將零散的知識點聯絡起來形成網路。

  其次,許老師按照主幹知識分步驟進行復習。在教學中,教師僅僅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和易混點進行講解。如:三角形的意義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凸顯出“圍成”的重要性;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特別是錯例的對比和分析,指出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關係;多邊形的內角和的公式、三角形按邊和角的分類情況等知識。透過這樣複習,學生對於前面所學知識在教師的引領下能夠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能夠清除知識中的盲點。此外,許老師還非常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讓學生既學知識,又學方法。

  最後,教師針對知識中的重點、難點和易錯點進行了練習,形式多樣,由易到難,起到了鞏固知識的作用,很好地達成了複習目標,做到了查缺補漏、進一步內化知識,從而形成更高層次的能力。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 篇5

  三角形是常見的一種圖形,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三角形的認識是進修平面圖形知識的起點,是學習研究其他幾何圖形的基礎,在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三角形認識的第二階段。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義、特徵、特性、畫高等內容。張老師的這節課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層次比較清楚,環節緊湊,並注意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分析、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展現概念的生成過程。張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意義時,沒有直接把“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這個定義直接地呈現給學生,而是緊緊圍繞“三條線段”、“圍成”這兩個關鍵詞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三角形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否具有三條線段;二、是否圍成封閉的圖形。接著安排判斷練習,從正反兩方面,同時還出現用曲線圍成的圖形。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意義的理解。

  2、充分運用比較的方法,突出重點。老師在教學中多次用到了比較的方法,(1)、透過比較,揭示三角形的共性。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徵時,讓學生觀察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從而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2)、透過比較,揭示三角形的特性。如出示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學具,讓學生拉一拉,有什麼不同?使學生深刻體驗到四邊形易變形,而三角形不易變形。

  3、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絡。劉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分為四個層次,先用媒體出示生活中電線杆、橋等圖片,提出問題:“為什麼要做成三角形?”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然後透過拉三角形、四邊形的學具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再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來解釋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及時操作,應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固定四邊形,使學生更深的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道理。

  4、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不應當都以定論的形式呈現,而是應當給學生提供進行探索性的學習的機會,作為教師需要的是加以適當的點撥。張老師先出示三角形讓學生畫高同時還指出三角形有幾條高可以畫。並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觀察交流這些高畫得對不對。這樣不僅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有助於自身素質的提高。

  5、注重練習的層次性和趣味性。由最基本的判斷、三角形的穩定性,畫高、找高、挑戰題等。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教學理念。

  三角形的特性評課稿 篇6

  周老師上的《三角形的特性》一課,確實比較精彩。在課堂上,她的教學目標明確,能圍繞目標設計教學環節,突破教學重難點。《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學重難點是理解三角形的意義和掌握畫高的方法。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她採用先讓學生畫三角形,從畫三角形中讓學生初步體會三角形的意義,再透過判斷各種圖形是否是三角形來加深對三角形意義的理解。而對三角形的高這個難點,周老師強調高的含義理解,她先讓學生讀一讀就,對定義有一定的瞭解,在讓學生動手畫高,然後出示各種不規範的高,從錯例中加深對高的認識。另外,周老師也考慮到學生可能畫垂線這一塊內容掌握的不是很好,所以,在畫高前,出示了以個錯誤的三角形擺法,讓學生明白要把直角邊和底邊重合,另一條直角邊和頂點對齊。在畫高的過程中,我建議周老師也講一下鈍角三角形高的畫法。讓學生明白對邊不夠長的時候可以延長底邊後再畫高。另外在教授三角形有三條高時,最好在同一個三角形中畫高,這樣學生就一目瞭然了。

  另外,在研究三角形的穩定性的時候,周老師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她讓兩個同學上來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教具,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透過觀察、操作、實驗、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進一步認識了三角形,發現了三角形的特性,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及應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和操作能力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在拉的過程中,因為學生的力氣太大,以致三角形教具拉壞了,我介意把拉改成擠壓,這樣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周老師聯絡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巧妙地選擇和利用生活中的三角形,使教學內容變得充實、豐富和生動,讓學生在主動而有趣的學習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數學活動經驗,體會到數學既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聽了周老師這節課,我受益匪淺,讓我對三角形特性的學習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這節課中,我學了跟多東西,特別是幾個老師的點評,更是讓我茅舍頓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