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摩擦力》評課稿
物理《摩擦力》評課稿
本節課的亮點有: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本節課運用了幻燈投影片的三幅圖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關摩擦的情境,引發學生對現象的關注和思考,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即科學教學必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讓課堂生態化。
滲透科學方法的教學,組織了科學探究。本節課在學習"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大膽採用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主設計探究方案,組織方案交流,然後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並對探究結果進行交流,實現了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本節課選擇有關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開展探究,內容適當,時機把握較好。
注重了對三維目標的滲透。主要體現在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如利用課堂即時資源桌子和學生手掌,讓學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並交流他們獲得的即時體驗。又如:在進行科學探究時,每兩位學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實驗器材,讓更多的學生有了體驗的機會。 值得商榷之處有:
教學引入階段:複習舊知引入新知固然可以,但對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來說並不起多大作用。可否請一學生用力去推講臺前的那張大的實驗臺桌。可以設計如下問題,先問推桌子的學生:你對桌子是否施加了推力 桌子被推動了沒有呢
然後面向大家:回憶一下前面學的內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 根據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應當會改變運動狀態或發生形變。現在我們看到的情況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沒有發生形變,也沒有改變運動狀態,這是為什麼呢 請大家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 這樣創設的情境,讓學生用已有知識去解釋這個現象,卻解釋不了,從而產生認知矛盾衝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學習新知的強烈慾望。透過學生的互動交流,就比較自然的引出新課題的學習。新課程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發展需求。
有關摩擦分類的教學:本節課的設計是先給出定義,然後讓學生來舉例。我認為,學生的認知總是先有感性認識,然後才有理性認識。建議先讓學生說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現象,然後進行分類,最後給出一個初步的定義。
有關探究活動:探究課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本節課欲進行完全探究,提出問題,作出猜想,設計實驗方案等完全由學生來進行。結果在時間安排顯得有些忽忙和不足。建議將完全探究改為部分探究,幾個影響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給幾個小組來完成,然後透過小組交流的形式來實現全體學生對探究結果的共同體驗,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悅。
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中,還是存在著教師自已"講得較多"的毛病。應當放手讓學生說,多抽幾位學生說。教師穿插的語言要簡潔,進行富有啟發性的簡短提問。讓學生在交流中充分彰顯他們的交流能力。
教學中要以身作則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的教育。本節課將一學生的實驗結果不作交流分析,隨意改動。教師科學態度的不嚴謹必將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壞影響。當我們的教學預設與學生實際不一致時,應當及時調整自已的教學方案,充分利用這一課堂生成資源展開教
學,對此展開討論,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透過討論與交流,學生就會理解做這個實驗為什麼要勻速拉動小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