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和體積單位》評課稿(精選6篇)

《體積和體積單位》評課稿(精選6篇)

  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評課的型別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體積和體積單位》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體積和體積單位》評課稿 篇1

  我們課題組組長仲偉老師執教“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課時,把教材上靜止的“文字課程”轉化為課堂中動態的“體驗課程”,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人人參與,個個思考。我認為這節課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巧妙設計問題,促進學生主動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依賴性強,較多處於被動思維狀態。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抓住時機,創造情境,把學生的情緒引進與學生內容有關的情境之中,開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迫切願望,讓他們主動動腦思考,動口表達,主動地獲取知識。

  學習的思想活動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識基礎和思維發展規律,精心設計問題,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的心理之間激發學生思維。仲老師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先讓學生講烏鴉喝水的故事,並藉助電子白板播放卡通圖片,然後設問:“同學們,為什麼往瓶內放入一些石子以後,水面會上升呢呢?”經老師這麼一問,整個教室裡充滿了一種積極思考、主動探求知識的氣氛。這樣,創設問題讓學生形成懸念,從而啟動學生主動思維。

  此外,又可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設計問題,讓學生樂於動腦,提高他們的思維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仲老師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透過讓學生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說一說、找一找等實踐活動,引導、發展學生思維。並且仲老師將操作實踐活動向課前、課後延伸。提前安排好學生自制學具,做到人人參與動手操作。仲老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用兩個不同大小的鵝卵石和兩個相同大小的玻璃容器,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驗,把玻璃容器中裝滿同樣多的水,再把兩塊鵝卵石放進去,然後讓學生觀察、討論歸納出: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然而所佔的空間有大有小,從而引出體積的概念。之後仲老師又讓讓學生用自制的學具動手操作實驗,運用不同方法研究體積單位,使學生學習思維處於主動狀態,這樣,學生學習興趣高,利於思考,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變換思考角度,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小學生缺乏變通能力,思維比較單一。因此在教學中,要精選習題,鼓勵學生多思考,在解法上能不拘一格,並注意從多種解法中對比分析,儘可能採用靈活的簡單的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 如本節課上仲老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下圖形是用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擺成的,說一說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教學時,仲老師指導學生觀察立體圖形,激發學生大膽嘗試,想出了數一數、算一算等不同的方法。仲老師緊接著提問:最後兩個立體圖形的體積分別是多少?表面積呢?

  這樣,圍繞同一問題,讓學生不斷變換角度去思維,拓寬思路,並讓學生對比分析,選擇最優方法,達到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目的。

  另外,還可以在教學中適時把問題拓展開,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斷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在學習過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基礎上,仲老師讓學生對於體積單位儘可能從多方面聯想,

  “長度單位是用線段來表示的,面積單位是用正方形來表示的。那該用什麼形體的物體做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這樣,讓學生提出不同看法,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加強語言訓練,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小學生往往語言表達能力較低,不能用語言完整清晰地表述思維過程,特別是數學語言更是缺乏,阻礙思維發展。大綱指出:“逐步培養學生能夠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比較完整地敘述思考過程。”因此,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是對學生進行數學語言訓練和發展思維的重要環節。小學生更要加強數學語言訓練。為此,教師要耐心聽學生說,鼓勵學生敢說,培養學生會說,引導學生說好。所以,教師要長期地對學生進行說的訓練,要強調學生對每個算理的正確表述,規範學生的語言,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講述式。如用“首先……然後……最後……”, “之所以……是因為……”等句式去說;學習應用題時,強調學生敘述思路,可按照 “已知……和……, 可以求出……”,或 “要求……必須先求出……”的句式去敘述;而學習一些規律結論計算公式時,要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有序地表述的能力。本節課上,當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後,仲老師啟發學生看圖用準確簡練的數學語言,有條理有根據地敘述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換算過程,對學生進行說的訓練時,仲老師注重加強複述,讓學生多說,讓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讓學生完整地敘述獲取知識的過程。透過循序漸進的訓練,學生既會說,又會想,透過培養學生表達能力,達到發展思維的目的。

  四、利用電子互動式白板,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本節課中電子白板主要擔當了呈現圖片內容、演示操作過程、輔導重難點教學的作用。教學中白板不僅是仲老師用來教學的工具,還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學生透過白板,在輕鬆活潑的氛圍中拓展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技能。實現了教師、學生與電子白板之間的多元互動。我想在此環節中,如果僅靠傳統教學媒體,而沒有電子互動式白板的支撐,很難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的。仲老師充分利用電子白板這樣特殊的互動式的演示功能,有效地把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教學媒體相整合,提高了教學效果。

  當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和方法還很多。只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為學生自主性,靈活性的學習提供機會,只要科學地、經常地、多渠道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思維能力,就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數學學科的教學質量。

  《體積和體積單位》評課稿 篇2

  “體積單位”是一節概念課,是《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學習的重點之一。教者這節課結合學生的實際,抓住重點,遷移難點,用全新的理念和方式,課堂效果非常好。優點有很多,我選取其中的四點與大家分享:

  一、 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發展,學生對什麼是物體的體積,不容易理解。針對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教者沒有直接把書本上體積的概念告訴學生,而是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表現在:透過實驗讓學生觀察為什麼相同的兩個杯子為什麼第二個杯子卻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呢?讓學生體驗原來是石頭佔了水的空間的,接著做第二次倒水實驗,再比較剩下水的多少,得出物體所佔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然後引出體積的概念,這樣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學生對“體積”這個概念的理解,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新知識。

  二、 緊密聯絡生活,挖掘生活素材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者在這節課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為了突破每個體積單位的實際大小這一難點,教者非常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聯絡生活學習數學。如介紹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後讓學生在學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學具,再列舉生活中體積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體;介紹完立方米後,老師用三把尺子圍出1立方米,並在裡面站同學,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對每個體積單位形成具體的表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再透過遊戲猜一猜塗改液,紙盒,講臺,門衛室錄音機等這些學生經常接觸的實物的體積,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各個體積的實際大小,另一方面,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是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 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絡,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絡與區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區分清楚這幾類單位,教者在設計練習的時候作了精心的安排。專門設計1釐米,1平方釐米,1立方厘米的比較練習,並讓學生用手比劃這些單位。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能將這些知識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整個新課的學習,教者看似淡化了概念教學,實際上引在核心處,撥在關鍵處,教師成了真正意義上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藉助於課堂這個思維“運動場”不著跡地引導學生理解了體積的真正含義。當然每一節都很難做到“踏雪無痕”,我有2個觀點純屬“一家之言”現在提出來與各位共同討論:

  1、教者設計的判斷題中全是改體積單位的練習,能否增加一兩題改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的練習,這樣能使學生更好的區分這三類單位。

  2、教者設計讓學生用4個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形狀,來理解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小與它的形狀是沒有關係的。這一設計很好,但投影顯示時漆黑一片學生不容易看清楚,能否換成實物顯示。

  《體積和體積單位》評課稿 篇3

  3月24日,江油市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坊在詩城小學舉行實踐研修。本次活動由羅錫菊和康豔兩位老師同時執教《體積和體積單位》。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發展,學生對什麼是物體的體積,不容易理解。兩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都緊扣“有趣和有效”兩個主題,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在實踐操作中感知知識,發現問題,進而產生解決問題的動力和方法。

  一、創設情境,貼近生活。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為此,兩位老師都先透過學生非常熟悉的《烏鴉喝水》和《孫悟空智捉鯉魚精》的故事引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感受到物體佔有空間。這樣的匯入設計,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的願望,而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在活動開始就處於情意高昂的學習狀態。

  二、實驗操作,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兩位老師都利用實驗讓學生體會物體都要佔據空間。特別是羅老師,透過實驗,讓學生觀察,兩個同樣大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裡倒滿水;取一塊石頭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裡的水倒進第二個杯子裡。這時,第二個杯子裝不下這些水,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第二個杯子裝不下這些水?”使學生明白石頭佔有一定的空間。然後透過一組實物:筆、蘋果、紙盒都要佔據空間,再延伸出你要佔據空間嗎?我要佔據空間嗎?桌子呢?循循善誘,引人深思,學生自然而然理解了:物體都要佔據空間。然後,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電視機、影碟機和手機的大小,以及老師與學生,筆與筆袋的對比,說明不同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不同,從而引入體積概念。很抽象的“體積”概念學生一下子全明白了。

  在認識體積單位時,為了幫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兩位老師都注重學生的感悟。比如:用手握一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感受它的大小,認識立方米時,兩位老師都採用“1立方米的空間能站多少個小朋友”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遊戲中感知,在快樂中體會。

  三、精準的數學語言,培養良好的數學素養。

  數學語言有很強的精確性與完備性,這樣才能給予學生一個精確的、完備的概念,使學生在數學知識的領域中有一種"海闊任魚遊,天高任鳥飛"的心曠神怡的感覺。兩位老師在課堂中都非常注意引導學生用精準的語言描述數學知識,例如:羅老師堅持讓學生說清楚誰佔誰的空間,蘋果佔盒子的空間大,蘋果的體積就大,筆佔盒子的空間小,筆的體積就小。有的孩子說玻璃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時,羅老師就反問玻璃的厚度夠嗎?

  四、敢於放手,變鋪路為服務

  給學生進行鋪墊,看似明確了思維指向,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實質上是設定了思維通道,縮小了孩子探索的空間。在引入用體積單位來比較兩個物體的體積時,兩位老師都呈現了兩個長、寬、高均不等的長方體,讓學生先猜一猜誰的體積大。學生得出了三種不同的答案。但是兩個老師在引導時做法卻不一樣:

  A教學:

  羅老師:你有什麼辦法比較出來?

  生1:比表面積;生2:分一分;生3:排水法;生:4:給兩個盒子裡裝水或裝米,再比較水或米的多少

  羅老師:我用分一分的方法(分成大小不等的長方體)現在行了嗎? 生:不行,標準不一樣

  羅老師:那分成什麼形狀才行?

  ……

  B教學:

  康老師:(出示圖片:小紅吃了5片,小青吃了7片,小青說:我比你吃得多)小青說的對嗎?

  生:不對

  康老師:為什麼?

  生:標準不一樣

  康老師:老師把他們分成這樣的小正方體,行不行呢?

  ……

  很明顯,康老師鋪墊太多,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羅老師不斷創設矛盾情景,激發學生主動思維,想辦法解決矛盾,讓學生不僅知道了體積單位的必要性,也明白了為什麼要選擇小正方體做體積單位。

  在這40分鐘裡,兩位老師有張有弛,把握得很到位。值得進一步完善的是:1.康老師在引入部分,只創設了實驗情景,沒有進行實驗驗證,致使學生的視覺衝擊不夠強烈;在猜想橡皮擦大約有多少立方厘米時,如果追問:“你是怎麼想的”,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橡皮擦包含了幾個1立方厘米,這樣對後面運用體積單位判斷物體的體積時就會水到渠成。2.羅老師在課堂節奏上應再緊湊一些,讓練習的時間更充足一點,同時注意練習應注意多樣化。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體積和體積單位》評課稿 篇4

  很喜歡這節課,所有過程幾乎都是學生自己探索得來,而非老師的灌輸。而且這樣一堂概念性很強的理論課,也能上的這麼生動、有趣,課堂也能這麼的活躍,不得不說這是一節好課。尤其喜歡課堂的匯入——烏鴉喝水,課堂上一個個具體的實驗例證,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全吸引到課堂上來。

  當然,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如在小組合作共同認識一立方分米時,老師的指令是這樣的:用觀察——測量——應用的方法,認識一下一立方分米。結果下面的學生有的直接拿著一立方厘米的小模具擺在一立方分米的大模具上,也還有其他一些同學並沒有按照老師的願意來做。其原因就是老師的指令語不是那麼明確,學生沒有理解老師的意思。我想改成用測量的方法會不會更好一些呢?這就是我看出來的一點小問題。

  然而呂教授對課堂的觀察更加的細緻,其點評也更能深入問題的本質。 課堂中,有舉生活中一立方厘米的例子一環節,其中一位學生舉出了指甲蓋;在測量教室的體積時,一位學生只考慮了求出底面積,卻忽略了高,再有有學生比量一立方分米時,只比量出了面積而非體積。這些小小的問題,我也都知道,但卻不知背後原因。而呂教授一下子就找到了問題原因:學生對空間概念認識不清,這節課的重點應是建立空間概念和知道測量空間體積的方法。是啊,一句話讓我茅塞頓開。

  另外,透過呂教授的點評,我也瞭解到課堂上的問題一定要有關聯性性、遞進性;能扣住學生心靈,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有一定的難度,還能和學生已有知識相聯絡,讓學生們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學會建構新知。這樣的課堂,學生的思維必定獲得進一步發展,這也是衡量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標誌。我們的目標正是有活力的、高效的課堂。希望以後會做的更好!

  《體積和體積單位》評課稿 篇5

  聽了四聯小學葉柳芬老師講授《體積和體積單位》一課,受益非淺,現評課如下:

  一、依綱靠本,匯入自然。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發展。學生對什麼是物體的體積,不容易理解。為此,教者這樣設計:教者先透過學生非常熟悉的“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感受到物體佔有空間。然後透過實驗,讓學生觀察,兩個同樣大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裡倒滿水;取一塊石頭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裡的水倒進第二個杯子裡。這時,第二個杯子裝不下這些水,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第二個杯子裝不下這些水?”使學生明白石頭佔有一定的空間。然後,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電視機、影碟機和手機的大小,說明不同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不同,從而引入體積概念。

  二、教學目標明確。

  教學目標:

  1、透過實踐操作,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建立體積的概念。

  2、初步認識體積的單位,掌握常用的體積單位,能正確選擇和使用體積的單位。

  3、透過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加強學生空間概念的發展。難點:體積的概念的建立,學生對什麼是物體的體積比較難理解。關鍵: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和聯絡生活實際,建立良好的空間觀念、培養應用意識。

  三、加強估算,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如:教者提出電教室的講壇的體積有多大?學校門衛室有多大等,教學中教者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

  四、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對比、猜測、交流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整一節課,教者緊緊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舉例出生活中的事物來進行教學。

  倡導數學活動是學生經歷數學化的活動;數學活動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引導學生開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效果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

  五、數學教學是基於學生的現實經驗的教學。

  數學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學中,教者能夠觀察孩子們的生活,把數學知識,數學活動與生活緊密聯絡,注重數學知識的應用。聯絡生活創設情境,聯絡生活講解新知,聯絡生活舉例子,使學生容易明白、掌握新知識。

  現提出共同探討的地方:

  上課期間,能否及時評價、表揚、鼓勵學生?上課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關注同學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關注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等。

  《體積和體積單位》評課稿 篇6

  《體積及體積單位》一課有兩個知識點。一是,什麼是體積?二是體積單位有哪些?如果單單從考察概念入手,學生會很快,很容易的背下來。關鍵是體積的理解,要想讓學生能充分的理解這一概念,必須讓學生動手操作,透過操作,讓學生經歷、體會體積及空間,才能更深地理解體積這一概念。老師這一節課充分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學生的參與度高而有效。

  老師為了讓學生很好的理解“體積”,先讓學生了解什麼是“空間”。為了理解“空間”這一抽象的概念,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有的學生準備的是兩個完全一樣的杯子,把一滿杯大米倒到一個裝有一塊積木的杯子裡,發現大米有剩餘,從而學生髮現積木佔有一定的空間;還有的學生透過舉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如:人躺倒裝滿水的浴池裡,水會溢位來,說明人佔有一定的空間;洗菜時,把菜放到盛滿水的盆裡,水會流出來,說明才佔有一定空間等等。從而使學生明白任何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有的佔的空間大,有的佔的空間小。在此同時對體積的認識也水到渠成。這不僅符合我小提倡的六度中的學生的有效參與度,同時也符合新課標中所說的讓學生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

  二、學案的設計有效、有利於學生的自學。

  聽課過程中,看了看老師所設計的學案,她的學案的設計層次清楚,學生易操作。既有讀書,又有操作,還有學習檢測。這樣的學案,如果學生不讀書他就完成不了,如果沒有動手操作,他就不可能得到結論。所以說本學案具有一定的思維性。設計有檢測題,可以使學生自我檢查預習的效果,使自己對所預習的內容心中有數。

  三、教學目標適切。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很明確,一是理解體積,二是瞭解和掌握體積單位。吉老師一節課無論學生動手操作,舉例說明,檢測預習效果等等,都是緊緊圍繞著兩個教學目標而進行。既沒有有意的拔高教學目標,也沒有故意的放低教學目標。正因為教學目標定的適切,一節課學生學的輕鬆、快樂,好像是一種享受。

  下面我再談談自己的一點認識。

  本節課不像是從學生已經預習過的角度而設計的,給人的感覺像是學生沒有預習過。如過這節課能這樣設計我感覺會更好,更能體現預習的有效性,和預習是課堂學習的前奏。

  一上課,就讓學生談什麼是體積和體積單位。在學生談的基礎上,師追問,看來大家都知道了體積和體積單位,那麼你能談談你是怎樣理解體積嗎?首先,三人小組交流一下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全班展示理解的方法。

  體積單位可以用檢測的形式進行,比如出下列的檢測題:

  一、填一填。

  1、體積單位有:()、()、()。

  2、邊長是()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邊長是()。邊長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

  3、()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

  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1、游泳池的體積是3500()

  2、一個牙膏盒的體積是()

  3、一個魔方的體積是512()

  4、一塊草坪的面積是()

  5、亮亮的身高為129()

  6、一瓶鋼筆水有60()

  7、一堆鐵塊的體積是2.6()

  8、一個木箱佔地0.5()。

  透過以上的檢測,可能更能體現預習服務課堂,課堂學習是預習的延伸,是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預習和課堂學習孤立存在,顯著脫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