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高中化學評課稿

《乙酸》高中化學評課稿

  本節課是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二的教學內容,在初中化學中,已經簡單介紹了乙酸從組成和結構角度認識其性質、存在和用途。同時,乙酸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有機物,從有機物的組成、結構和性質出發,可以讓學生知道官能團對有機物性質的重要影響,建立“結構——性質——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同時,為選修《有機化學基礎》專題四中《羧酸的性質》做好鋪墊。

  1、從教學目標和設計上分析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本節課教學目標全面、適宜、明確,符合學生的年齡,難易適度。本節課教學設計,教師在學生初中知識的基礎上,突出了烴的衍生物的結構特點與性質的關係,幫助學生打好進一步學習的方法論基礎,同時鼓勵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釋常見的物質的性質和用途。從生活中熟悉的醋引入新課,貼近生活實際,引起學生興趣。以直觀的比例、球棍模型、化合價分析乙酸的結構,從結構出發,讓學生推斷官能團羧基可能具有的性質,緊緊的抓住學生,觀察、歸納和總結乙酸的物理性質→完成探究實驗:乙酸的酸性、乙酸與碳酸酸性的強弱→總結分析、認識乙酸酸性→實驗乙酸的酯化反應→分析乙酸的結構和酯化反應發生時斷鍵的位置→討論有機物性質的影響→討論乙酸在生活中的妙用。最後進行課堂小結和反饋練習。

  2、從教學程式上分析

  本節課,老師緊緊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設計符合教學內容

  實際和學生實際情況,知識順序合理,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合理,銜接比較恰當。教學過程以探究性教學為主,例如,酸性強弱比較,酯化反應的反應原理,針對學生認知的表面性,有效的突破教學難點,授課過程細膩,學生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師生關係民主、平等、和諧。

  3、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分析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標、任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教無常法、貴在得法。在本節課上,老師恰當的運用了多種教學策略設計。例如,問題創設:生活內容呈現:觀察樣本、探究實驗、乙酸結構模型和多媒體動畫等。方法手段:講授、實驗、類比、模型、討論、抽象的。評價反饋:板演、練習等。

  4、從教師教學基本功分析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老師的課堂語言清楚,能熟練運用多媒體,成功,熟練。

  5、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不錯。例如,在乙醇和乙酸反應的斷鍵中,透過學生的討論,教師的講解及實際科學研究方法介紹—180同位素的示蹤反應,學生很好的理解酯化反應的本質,水到渠成的突破乙酸的教學難點。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有些問題還有待商榷。由酸性過渡到酯化反應的漫畫引出不能及時解決,講授酯化反應藥品新增順序原因不清,演示實驗中,讓學生不規範夾持試管,在課下,可以把乙二醇與乙酸反應的可能情況作為一個問題留到課後思考,又可以為下一課時學習做好準備。應當加強一些板書。

  總之,瑕不掩瑜,這是一節相當不錯的新授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