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比例的基本性質》評課稿

六年級數學《比例的基本性質》評課稿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比例的基本性質》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數學《比例的基本性質》評課稿 篇1

  聽了馮老師的這一課後,我感到受益匪淺。最突出的有以下幾大亮點:

  1、馮老師每一環節的名稱也起得頗有新意,“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眾人拾柴火焰高”,“試手氣,展才氣”等,既溫馨,又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思路清,環節緊。找準新舊知識切入點提問匯入:讓生回顧比例的意義,引出比例各部名稱,再讓生猜測比例內項乘積與外項乘積的關係,然後讓生自主計算驗證,並透過舉一反三發現出內項乘積與外項乘積的等量關係,最後導生抽象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這樣一環緊扣一環,條理相當清楚。

  3、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在探索比例的性質這一環節,教師導生自覺弄清四個項,並給充分的時間讓生猜想同項的乘積是否相等,再進行動手計算驗證,並透過多練習使生髮現與總結出比例的性質。整個環節都由生自主構建知識的形成,使生嚐到了學習成功的喜悅,因而信心十足。

  4、本節課的練習形式多樣,針對性強,層層深入,反饋及時。教師注重新舊知識的結合,使學生所學更加的系統。

  5、馮老師的評價多樣,有語言的激勵性評價,有小組積分評價,使得學生學習氣氛很好。在教學結束時,馮老師抽學生在“比例性質”中各選一字,看後面的分值給小組加分,好似給整節課畫了一個完美的句號。而更妙的是其中一字後面居然是問號,馮老師讓學生想這個問號代表幾就可以組成比例了,達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

  六年級數學《比例的基本性質》評課稿 篇2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一節概念課,老師本著“紮實、有效”的原則,整節課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師生互動性良好,突出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她關注數學的`本質,凸顯“數學味”,較好的體現了自主體驗教學新理念。透過聽武老師的課使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值得我學習的第一個地方,就是武老師的微笑。在這節課中,武老師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屬她迷人的微笑了。我想這也是這節課成功的原因之一吧。因為老師的微笑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它可以給學生以自信,使課堂自始至終都處於和諧的氣氛當中,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積極的狀態,我覺得這樣的課堂才能培養出多方面的人才。從今往後,我一定要向武老師學習,面帶微笑的走進課堂,面帶微笑的幫孩子們解決難題,爭取與微笑做朋友形影不離。

  值得我學習的第二個地方,就是武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武老師的課堂用語簡潔有力,不羅嗦,該強調的強調,重點突出,一語中的。一比較我的課堂語言,顯得隨意、不規範,蒼白無力。在課堂上,我總是怕學生不會講得很多,但是學生根本就抓不到重點,對知識的記憶很模糊。所以,在語言的表達上,我還要多多的下功夫。比如,在提問的時候該怎樣正確引導?在對學生的回答,怎樣去做評價?……

  值得我學習的第三個地方是透徹分析,層層深入。在解讀教材上,武老師分析得很透徹,她不僅對例題做分析,還把課後的練習都解讀了。對於一些學生比較難懂的題型,在課前老師做了處理。所以這節課武老師上得很是精彩。每次的備課,雖然我也有備例題,備練習題,但是都沒有這樣來分析,學生學習時候有沒有吃力的地方,需不需要進行調整或者處理。所以,在學生做練習的時候,就出現很多問題,學生不會把知識拿來運用,也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去運用。因此,在解讀教材上,還要下一點功夫,反覆的斟酌,處理好知識間的銜接。

  除了上面提到的,武老師還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武老師的紮實的基本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長期的培養。同時從低段開始就應該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嚴謹的數學語言表達。同時也是要求我們老師的語言要更加的斟酌。結合新的教學要求來設計自己的課堂,讓每一個孩子都是在快樂中接受知識,運用知識。

  六年級數學《比例的基本性質》評課稿 篇3

  1、整節課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師生互動性良好。

  2、整堂課體現了大容量快節奏,練習設計形式多樣.本課教學設計緊湊,環環相扣,容量大,節奏快,充分利用了課上的每一分鐘.無論在學生驗證猜想時,還是探究化簡比的方法時,教師都要求全員參與.練習設計層次性強,有梯度,題型靈活多樣,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關注了全體.

  3、這節課教師通過幾個簡短地師生對話,應用新舊知識間的遷移引入新知,乾脆利落。

  4、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都會特別強調一些關鍵性知識、易混淆知識和易疏忽知識時,常會採用加重語氣、改變字樣、運用比較或反覆訓練等方法,讓學生特別重視這些注意點,防患於未然。而這節課裡馮老師採取放手讓學生去判斷,形成認知衝突。透過這節課我體會到:其實強調一些關鍵性知識、易混淆知識和易疏忽知識,也可以採用先讓學生“吃一墊”來加深體驗,然後“長一智”而自覺引起注意,成熟於已然。

  5、各環節的連線都是在師生默契的對話中順利進行。

  6、我們知道,在數學教學中,每個教學內容一般都以活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於每次活動的目的與要求、內容與形式不盡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動板塊之間的割裂。教師一般透過設計過度語言或採用前呼後應等手法來彌補這種“裂痕”,使各個環節融會貫通、渾然一體。但在具體操作上難免有生硬預設嫌疑,馮老師注重聯絡點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馮老師面部表情再和藹可親一些會更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