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評課稿範文
《剪紙》評課稿範文
《剪紙》是三年級上半學期第十七課,既是《對稱美,秩序美》的延伸和運用又為下一課《皮影戲》的學習做了鋪墊。
課的開始,王老師說道:“同學們來到教室有沒有新的發現和感受?”這句話引導孩子們去觀察教室和身邊的變化。教師 以教室內精緻、細心的剪紙作品佈置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剪紙的氛圍,讓學生身臨其中,充分的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 接著 由此教師揭題。緊接著,教師拿出一張紙就開始隨意的剪。在教室氛圍的影響下,孩子們更加充滿了對剪紙的好奇和探索心。對照老師手中剪的東西 和佈置在教師裡的剪紙表達對剪紙概念的理解,王老師幫助總結。 “有剪刀、彩紙、膠棒,那麼使用剪刀應該注意什麼呢?”這個問題又帶領孩子們去關注了 剪紙工具和使用的注意事項。這些預備工作完成後,王老師正式帶領孩子們走進剪紙的藝術世界。 PPT 播放人們在剪紙的圖片,“我們看他們是怎麼剪的,看出來了嗎?”接下來王老師邀請小朋友們走下位置來看一看教室裡的各種剪紙的佈置,為下個階段的學習做好鋪墊。由此王老師出示剪紙服裝、剪紙街道等圖片欣賞,引導學生“這 些剪紙上都有美麗的圖案,那麼你們想想這些圖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樣做讓孩子專注於圖案,具體進行感受,而不是僅僅會說“美的”,更加註重“美在哪”。緊接著王老師自然過渡到剪紙的題材上,“動物也是剪紙的常用題材”,透過圖片展示讓學生了解除了動物是剪紙的題材,還有風景、人物、植物等等都可以成為剪紙表現的題材。這些問題解決之後,王老師就帶領大家進行了一次潛移默化的審美能力訓練,透過繁簡兩幅剪紙作品的比較,幫助孩子瞭解簡單並不代表不美,我們要做的簡單,但是傳達出美的感覺。審美能力當然不止於繁簡,王老師還補充了剪紙的風格特色簡介。看了這麼多,孩子們一定有點坐不住了,於是王老師安排了觀察活動,在黑板上出示幾幅剪紙作品,“想一下,哪些是需要先折後剪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呢?”這個問題也非常自然地將欣賞轉向了型別的講解。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區別。王老師做了簡單總結,並開啟圖片展示了剪影,在學生了解了這麼多以後做出了對比,讓學生不會把剪影和剪紙混淆。並且示範了長頸鹿的剪法,邊說邊剪。接下來孩子們自己嘗試剪紙。王老師在學生把外形都剪好的時候及時叫停,舉起學生中的作品來問:“那麼現在看看上面沒有花紋是不是比較單調啊?那麼下面讓我們來新增一些富有民間色彩的花紋。”這句話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更加迫於想看一看什麼是民間色彩的花紋。王老師把事先準備好的花紋貼到黑板上,讓學生說一說像什麼。說到圖案,王老師又及時補充了圖案的陰陽剪法。貼出兩隻剪紙圖案一樣的兔子,“老師這裡有兩隻兔子,來比較一下他們身上的花紋有什麼不同?”因為圖案完全一樣,所以學生馬上就能看出陰陽的不同來 ,只是學生還不知道該用“陰陽”來表達意思 。 正在學生模糊的時候,王老師馬上出示圖片,介紹什麼叫“陰”什麼叫“陽”。最後教師才讓學生自己動手新增花紋。這樣學生新增的時候就更明確了自己要做什麼,該怎麼做了。
本課共分為欣賞剪紙的用途、剪紙的題材、剪紙的特色、剪紙的剪刻方式、示範剪紙、製作剪影、剪紙的花紋和刻法、示範剪紙這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什麼是剪紙,王老師運用課堂上營造的藝術氛圍,讓孩子去感受剪紙,並用語言表達。這是對剪紙的初步感受,也是整節課的預備操。 第二個階段剪紙的用途,王老師透過讓學生走下座位去看一看教室裡的剪紙作品,以及 PPT 圖片上展示的剪紙服裝、剪紙鏡框來體驗剪紙的用途。 第三個階段剪紙的題材,王老師很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剪紙的作用還不知這些呢,以後我們可以慢慢了解”就為上個階段做了總結,“這些剪紙上都有美麗的圖案,那麼你們想想這些圖案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句話直接明瞭地帶領孩子們去尋找 PPT 圖片上的各種 內容 的剪紙作品, 並幫助學生進行簡單的概括, 讓學生知道動物、植物、人、建築等等都是剪紙創作的題材 。 第四個階段剪紙的特色,在以上幾個環節的鋪墊下,以及欣賞、對比、分析後,剪紙的特色就不難找出了,學生們認為特色是誇張、細緻、簡單也很美。 第五個階段剪刻方式, 透過實物對照來進行分析,所選剪紙作品在剪刻方式上特徵鮮明,便於學生觀察和理解。第六個階段教師示範和學生進行剪影,緊緊相連。 教師口述步驟比較清晰。第七個階段剪紙的 花紋和 刻法, 在學生完成了剪影之後來進行花紋的講解和剪刻方法的介紹,我認為這個設計很不錯,避免了學生盲目地進行操作,針對性更強。 邊學邊做,邊做邊學,學以致用,對學生更好的掌握剪紙藝術有這實際的推動作用。 教師還以實物的方式為學生羅列了剪紙藝術中常用的民間花樣, 帶著學生一步步走, 紮實的學。
王老師在瞭解我國民間藝術——剪紙的藝術氛圍的營造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精美的剪紙作品佈置滿了整個教室,整體、大方、分類清楚。 王老師準備了大量的剪紙圖片製作課件 ,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呈現,目的性明確 ,緊緊抓住孩子的視線 。比如說在剪刻方式上老師在黑板上展示幾幅不同剪刻方式,提問:“哪些是需要先折後剪?哪些是不需要的呢?” 提問樸素 、簡潔、目的性明確 、語言引導到位,使孩子很快可以明確需要觀察的重點內容。 用簡潔明瞭的語言引導孩子自我發現、自我實踐 ,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課堂。 可見王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對學生的學情摸得透,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有清楚的認識。《剪紙》是中國的民間藝術,源遠流長, 複雜且喻義深刻,王老師化繁為簡,很好地把枯草的內容變得容易消化。 整節課雖然沒有華麗的語言和的充滿童趣的趣味活動 ,但是流程清晰,一個環節和一個環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清新, 層層遞進。王老師在每個環節結束的時候都做簡單扼要的總結歸納,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並加強了美術語言能力的培養。
在本課中我 還 認為 PPT 中的圖片數量過多,還可以精減一些,列舉出更加具有代表性的展示。教師示範過程應該更加直觀,比如放在實物投影上進行,或者走到學生中去示範。 總體來說,《剪紙》這一課涉及面廣,包涵的意義深刻,準備工作複雜,並且是學生平時不容易接觸到的內容,難理解。而王老師能夠以最簡單的方式向孩子闡述剪紙的內容,以紮實基本功帶領孩子暢遊剪紙的藝術世界,實為樸素、自然、飽滿的一堂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