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評課稿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評課稿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評課稿 篇1

  我觀摩了何老師執教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下面簡單談談我的想法。

  一、自學探究,理念新

  教學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傳授與給予的過程,對教師來說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獲取知識,並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習探究的方法和培養自我探究的能力。課前,何老師精心設計了導學單,讓學生根據導學單充分預習。課上,教師安排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生字詞,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了“畢竟”“四時”“映日”“無窮碧”“別樣紅”等關鍵詞,學生也能較完整地說出這首詩所描繪的情景。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與人交流的能力,同時也體現了學習活動的探究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二、讀寫結合,訓練實

  在教學古詩時,要把古詩作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個載體,透過聯絡生活實際來認識古詩,讓學生真正走進古詩,走進詩人,去感悟,去發現。何老師讓學生在悠揚的樂曲聲中,把這西湖中的美景描繪一番。學生聯絡生活,發揮想象,寫出了蓮葉一望無際、荷花亭亭玉立的形態,賦予了它們“無窮碧”和“別樣紅”的絢麗色彩,紅綠相映,荷日生輝,展現了西湖的美景,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西湖六月“畢竟”不同的風光。

  三、雙板展示,技術優

  本堂課的教學運用了未來教室的先進裝置,透過雙板拓展資訊,將小組合作形式進行創新,使學生學習興趣更為濃厚,實現了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充分發揮了資訊化教學的優勢。

  本節課秉承“以人為本”的先進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情感,既強調學生基本技能的學習,也強調學生美好感情的培養。師生在和諧、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共同學習和享受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評課稿 篇2

  緊扣課題研究視點融習字和閱讀為一體,實驗小學朱騏老師很年輕,很勇敢,他為我們上了一節與眾不同的古詩教學課。

  整堂課的亮點很多,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遵從了從整體感知到品讀悟情,再到感情誦讀的教學規律。

  在教學中,朱老師力求做到教學從學生出發,在讀詩題(淨慈寺、林子方)、明題意、明詩意、品詩境、悟詩情等教學環節上都一一落實。

  二、課堂上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及時調整教案,真正做到學定教。

  在教學“接天蓮葉無窮碧”這句時,當他提問“蓮葉怎麼就接到天了呢?”學生都說蓮葉很多,這時他反問學生“難道是蓮葉長得很高,一直長到天上去了?”他能及時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在他們說蓮葉多時順勢引導他們向遠處看,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再向遠處看,看到了什麼?學生就頓悟出不僅蓮葉多,而且面積廣,給人一碧萬頃的感覺!最後,朱老師揭示出詩人楊萬里眼中和筆下所呈現出的不同於以往蓮荷亭亭之美的大氣之美。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評課稿 篇3

  因為之前聽過陶嵐老師的古詩課《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這次再次有幸聽到陶嵐老師磨課與修改後的版本,感到無比幸運,借用陶嵐老師點評學生時的語言“我在你的眼睛裡看到了美麗的畫卷”,這節古詩課讓我們從陶嵐老師的講述時的眼睛裡,也看到了美麗的、充滿詩意的畫卷。

  因為陶嵐老師用的不是自己班的學生,所以她在上課之前先做的第一個工作,不是匯入,而是與同學們進行親切的'交談,而且大方的介紹自己,她問孩子們:“對我這個新老師,有什麼想說的?”“猜猜我的姓是哪個陶?”才幾分鐘的功夫,同學們明顯消除了緊張心理,氣氛變得和諧而融洽。

  在修改後的這節課中,明顯加入了古詩背景的介紹與講解,讓同學們更加理解了產生這首詩的背景,從而更加理解古詩本身。而在拓展環節加入的“以景相送”的延伸更加深了同學們對這首古詩含義的理解,“折梅贈遠”“採蓮懷人”“折柳留人”使同學們聽得饒有興味。

  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陶嵐老師自身溫柔的氣質與動聽生動的評價語。“只要養成不拖音的好習慣,讀什麼都會很好聽!”“帶著想象,揉進字中,畫面就出來了”“你讀得真美啊!我在你的眼睛裡看到了美麗的畫卷。”“把千言萬語化作那一汪平靜的西湖水,拿出筆來寫字。”這麼詩情畫意的評價語,我想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抗拒陶嵐老師的獨特魅力,從而抗拒不了語文的魅力。

  語文課再也不是枯燥的識字寫字教學了,因為我們從老師和學生的眼睛裡都看到了無比美麗的畫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