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故鄉的楊梅》評課稿
《我愛故鄉的楊梅》評課稿
《我愛故鄉的楊梅》是三下的一篇選學課文,它既是一篇充滿著懷舊氣息地散文,也是一篇絕好地狀物文章。特別是描寫楊梅的形狀、顏色和滋味這三段話,結構相似,寫法相同,是一篇進行讀寫訓練的好範文。那麼,如何在閱讀教學中習得方法,進行有效的句段仿寫遷移呢?今天,張老師的課給我們做了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
張老師立足文字從楊梅成熟的季節、外形、顏色、味道這種構段方式,尤其是藉助“先……隨後……最後……”這一系列很容易讓人忽視的描寫楊梅顏色變化的連線詞,引導學生把家鄉水蜜桃的生長過程寫清楚。然後指導學生在寫出水蜜桃生長變化的過程中,進行現場比對與修改,真正把這篇課文當作習作的`例子進行教學。
然而文章不僅從楊梅的形狀、顏色和滋味這幾個方面觀察入手進行了細緻地描寫,同時每一方面描寫之餘都添加了作者細膩的感受。而且經過對鄉土作家王魯彥其人其事的挖掘與補充,你會發現,其實課文字裡行間傳遞出來的,除了對楊梅果的讚美,還有作者本人深沉的思鄉之情,而這種深沉的思鄉之情,也可以從作者新增的細膩感受之處若隱若現地呈現出來,所以幫助孩子提煉形成“觀察+感受”的構段技能,個人認為會更加重要。
當然,對我們一線教師來說,緊扣文字寫作特色,挖掘重點句段的典型表達手法,進行有效地學寫,將是我們平時教學中真正需要下工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