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歲生日聚會講話稿範文

七十歲生日聚會講話稿範文

  2016年2月27日,xx“長城腳下公社”,“溫門”弟子數十人聚會,為我慶生。我在會前準備了發言稿,但到了長城腳下,大家太興奮了,以至亂了“程”,我也就沒有機會發表感言。又一年過去了,翻出這份發言稿,很有些感觸,特發到師門的微信圈上,留作紀念吧。2017年2月12日

  今天我們在這個美麗而特別的地方——長城腳下聚會,應當感謝活動的組織者,包括李憲瑜、趙婕、姜濤、楊天舒等同學。感謝所有前參加聚會的同學,你們的家人和孩子,特別是那些專程從外地趕過的朋友。你們的到,很快就驅散了這京郊的寒冷,讓這次活動成為歡樂的“嘉年華會”,同時又是充滿家庭式溫馨氣氛的聚會。這將給我和我們一家留下深刻的記憶。人生七十古稀。雖然對“老之將至”早有思想準備,慢慢老去也就逐漸習慣,但真的走過“古稀”這塊界碑,留心思量,還是有些驚悚和震撼的:我這就到了古稀之年?

  所謂“古稀”這句話,原是對老者艱難邁入高齡的一種羨慕和讚許,但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提高,七十歲應當不再是稀罕的年齡。只不過想到自己已一腳邁進“古稀”,難免就喚起

  “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與無奈。我本不太想過生日的,你們卻那麼熱情策劃了這個有趣的聚會,沖淡了我的無奈,帶給我歡樂和前行的力量。的確要好好謝謝你們。

  我想聚會總的說說話,就“正式”一點,寫個發言稿,讓自己簡單回顧了一下過往的生活。

  我這幾十年都做了哪些事?主要是三方面的事。

  一是學術研究,從1970年代末開始研究現代學史,主要研究學思潮與批評,也研究魯迅等作家作品,甚至還參與過比較學學科最初的建立活動,這些年又兼顧語教育和“學生活”的研究。關於現代學方面,自己是盡了力的,出了十多本書,寫了200多篇,彙集起,恐怕也有上千萬字。有的著作在學術界贏得過好評,重印率較高,得到許多獎勵。但說實在的,真正放開寫、自己又滿意的不多。比較而言,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寫的一些論作,是有較多的生命投入的,也寫得比較認真。後越寫越多,名聲好像越越大,反而不如當年的純粹。大概2006年前後,我寫過一些學科批評,批評現狀,同時也是反思自身。我以為現當代學研究的格局太小,人滿為患,很難做出有價值的成果。我對人學界的狀況不滿意,對自己的這方面的成績也不滿意。

  最近十多年我部分精力轉向語教育,希望能結合自己專業,做一些比較實際的`有價值的事情。我在北大主持成立了語教育研究所,帶領北大十多位教授與人教社合作編制高中語教材,主持制定義務教育語程標準,以及現在正在主編的中小學語統編教材(部編本),都花費相當多精力。這些事情很有意義和價值,但和個人化的寫作不同,要受許多非學術因素制約,要做好做成功,不能只靠個人力量,難度極大。我至今樂於在這方面多做點事情,但遺憾的是,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投入,也未能在基礎研究方面做出一些紮實的成果。至於“學生活”調查,是我提出的一種理論構想,這些年申請了一個國家重大題,主要在東大學那邊展開(在座的邵燕君也參與其中),這肯定也是有意思的研究,有許多題目可以做,目前還只是開頭。關於學術方面的工作,大致就這樣。我對現狀和自己都不太滿意。

  第二方面,就是教學。我在北大任教0年,講過十多輪基礎和多門選修。現代學基礎是最早獲得國家級精品的獎項的,這門從程設定到教材建設,我都出過不少力。我還擔任過8級班主任。我和學生混得很熟,這個班出過不少拔尖的人才,我為他們驕傲,也感到當老師的成就。我還指導過1名博士生(其中北大的26名,大名,已經取得學位的22名);指導碩士生8名(其中北大0名,大8名)。另外有博士後2名,進修教師和訪問學者十多名。毫無疑問,和許多研究生博士生共同的成長,以及從學生那裡得到的精神的回饋,已經構成我人生最豐富的一部分,有些學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聯絡最緊密、也最惦念的人。0多年,我對本科生教學和研究生培養,始終是比較看重,也很投入的。這方面的熱情並不會比寫要低,甚至會更高。北大中繫有位老師獲得過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稱號(陸儉明、蔣紹愚和我),在許多獎項中,我也是比較看重“名師獎”這一個的,儘管自己做得未見得就名副其實。在當今這個浮躁的時代,在論專案唱主角的風氣中,我還是特別看重教學,認為這是本職,也是本義,比其他很多花樣都可能更加切實。我慶幸自己在教學方面沒有太過偷懶。

  第三,我還做過其他一些事務,比如在廣東韶關地委當過秘書,在農村生產隊做過基層工作(我也很看重自己這段經歷,是為一生打底子的);當過北大出版社總編輯(在座的高秀芹曾是我在出版社時的同事,現今出版社的總編和副總編也曾是我的學生);擔任北大中系主任近十年時間;還當過兩屆8年的現代學研究會會長,在《現代學研究叢刊》履任主編12年,等等。這些工作雖然佔用很多時間,但自認為也是貢獻,而且不見得就妨礙科研教學。

  如果同學們問,三方面事情,哪方面比較滿意?我回答是教學,特別是上本科的和帶研究生。我這幾十年當過幹部(公務員)、教師、系主任、總編輯、會長、主編等等角色,若問我最看重的是哪個身份,還是教師。

  雖然幾十年蹉跎,返觀會有諸多不滿意,但對於當老師這個“志業”,還是比較心安的。在這樣一個喜樂的場合,我不能說的太多了。簡單的回顧,是想給自己一個總結,同時給同學們一些借鑑。同學們,人生過得很快,一定要想辦法儘可能超越現今有些混亂而且庸俗的空氣,給自己樹立一個高遠而又比較切實的目標,要抓緊時間多做工作,多做有意義的事情。

  搞研究的同學,格局不宜太小,要有問題意識,有批判精神,不要陳陳相因。做其他職業的,也要儘可能把職業變為“志業”,多充實自己,同時也要回饋社會。最重要的,還是還要養成健康陽光的生活習慣。今天聚會的是所謂“溫門”,當然,我的學生都帶研究生博士生了,也就還有“姜門”、“李門”、“段門”等等,我樂於把這些“門”也都看作“溫門”的師友,如吳曉東、高秀芹、賀桂梅、邵燕君,等等。其實,不要太過講究“門派”,但有些有過共同經歷、精神上又比較靠近的同學,彼此若能多多聯絡,互相扶持,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最後說一下。新書《溫儒敏論語教育》第三集出版了,謝謝艾英春節前趕著編好這本書。昨天出版社送了書。我把這本書送給你們,也紀念我們這次難得的聚會。祝福大家闔家康樂幸福。再次謝謝你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