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春天》的評課稿
第一單元《春天》的評課稿
一、評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
課中,教師採用多種方法:聽——哼——問——遊戲等,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聽覺、節奏感、識五線譜、視唱旋律、表演唱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比如:第一環節,聽聽《春天在哪裡》和《小燕子》,那形象鮮明的音樂較吸引學生。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學學動作、拍拍凳子、走走步子,學會感受音樂的節奏與音樂所描繪的動物形象。學生在遊戲中,學生學會了聽音樂、學會根據音樂節奏做拍擊動作。這樣的方式,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使學習變得輕鬆、活潑、有趣。
評課堂中情境的設計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給學生較多啟發的東西,而且,情景交融,學生學得開心、有趣 、有味、有效果。恰當的'情境設計——《布穀》,可以營造與樂曲、歌曲相適應的氣氛,使學生做好聽賞音樂的心理準備。多媒體栩栩如生的畫面使學生從直觀的視、聽形象中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情緒,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慾望,並與樂曲產生共鳴。另外,教師的語言親切、和藹、生動,使學生學習與聽賞的慾望,這樣,教學也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評註重感性的培養到理性的認識
聽樂曲——入情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在對教學內容進行理性加工的同時,獲得情感上的陶冶。隨著教學的進行,學生在接觸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必然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初步認知加深到音樂元素的理解和分析。對樂曲的情緒、速度、力度等進行比較,有了一定的知識性。於是也就可以更好地去理解音樂作品。
在聽賞時,教師能根據學生年齡小,好動的特點,加入了身體動作和拍擊凳子的動作,幫助學生感受樂的曲情緒、節奏、力度以及所要表現的情景,加深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
三、評教學環節與教學過程
本課從設計到執教,體現瞭如下幾個特點:
(一)、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活動目的清晰明確,環環都能落實。 (二)、教學過程循序漸進。教學過程實質上是由許多個教學活動組織起來的,各活動之間一般是並列關係或遞進關係。本課教學設計十分注重循序漸進,儘量使學生在每個活動中都有收穫,並且不斷地逼近本課的全面目標。
四、評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為了學生的學而教,最終是為了不教而教,因而,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很有必要的。學生每次活動後有恰如其份的評價和點拔,都體現了教師指導的有效性。可以說,點在學生困難時,導在學生需要處,就是教學中的一種藝術。
五、教學改進建議
課的開始部分,學生表演唱《小雨沙沙》,教師為了及時評價與激勵學生,對錶演好的學生髮小雨點、小草芽頭飾以示獎勵。學生確實很起勁,但個別學生沒有拿到頭飾的則會影響他整個一節課的情緒。獎勵還是放在後面較好。
最後部分,對學生的表演要求老師出示了流程圖:感情——創意——樂感,板書看上去確實明瞭,但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乎成人化了,太專業了,形式可以有趣、形象、直觀一些、兒童化些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