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階》同課異構評課稿

《臺階》同課異構評課稿

  引導語:同課異構是指同一節的內容(同課都是“整數除以分數”這個內容),由不同老師根據自己的實際、自己的理解,自己備課並上課。由於老師的不同,所備所上的課的結構、風格皆不同,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臺階》同課異構評課稿,歡迎閱讀!

  昨天和今天閆琪老師分別在八(2)班和八(1)班上了兩節生動活潑的“生命課堂”示範課。這兩節課閆琪老師施展自己所長和特色,向我們展現了既符合“生命課堂”理念而又嫻熟高效、精彩紛呈的展示課。這兩節課在兩個班上,而又運用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這屬於典型的同課異構,又是閆琪老師對自己的大膽挑戰,從這兩節展示課的實際效果來看,充分展示了閆琪老師的課堂教學活力和個人教學風采,顯示出了她深厚紮實的文學基本功。

  這兩節課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閆琪老師能嫻熟地掌控整個課堂節奏,可以說是張弛有度,收放自如。語文八年級上學期第八課《臺階》這篇小說,篇幅長,容量大,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比較含蓄,需要讀者反覆閱讀和揣摩才能清晰地理解父親形象和性格特徵。閆琪老師對這兩節課的處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臺階”和“父親”的辯證關係為主線。這兩節課我總結了有如下幾個特色:

  一、鑽研教材、解讀文字的能力強。我們凡是聽過閆琪老師課的,無不佩服閆老師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駕馭掌控能力。為什麼她能在課堂上駕輕就熟,遊刃有餘?我認為是閆老師對文字獨特而敏銳的把握,注重挖掘語言訓練點,引領學生對主人公的情感層層深入的感悟。例如在八(2)班上的那節課,在探討父親是看重臺階的實用功能還是看重臺階的象徵意義這個問題的時候,閆老師要求學生從父親的外在表現去捕捉父親的心理活動,而且要求在分析時有理有據。這裡閆老師引導學生由表及裡地去剖析文字,思考父親為什麼那麼重視臺階,讓學生深入揣摩父親內心的情感。

  二、教學設計有新意,有突破。閆老師的兩節課設計上有亮點,更加註重整體性和層次感。整體性體現在不管是開篇匯入,還是梳理文章結構,合作討論,閆老師的兩節課都始終圍繞主要問題以一貫之;而層次性體現在教學流程分為若干環節,環環相扣,自然流暢。不僅有“熱身”“頭腦風暴”“大顯身手”,“拾級而上”等環節創設,還有歸納提煉。例如在研討父親的性格特徵時,閆老師先是追問父親為建臺階做了哪些準備?這些準備有什麼共性?從中又反映了父親什麼心理?能不能結合文字提煉出父親特徵的關鍵詞?一路下來,整個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三、化解重難點的能力強。語文閱讀教學離不開讀,有感情朗讀是重點,如何讓“有感情朗讀”這一技能得到有效的訓練,閆老師有自己的處理方式,少了理性與機械,多了感性與靈動,少了程式與呆板,多了想象和意境,特別注意將指導朗讀與感受、體會、想象、點撥、相結合。例如在八(!)班上的那節課,在研討第一部分中哪些事件和場景是緊緊圍繞臺階和父親展開的問題,閆老師讓學生先默讀1—9段,再讓學生挑出重點段落朗讀,讓學生揣摩第二段中的“一下子”、“還沒”、“太”,五段中的“輕飄飄”等字眼,從中逐漸提煉出“臺階見證了父親的勞累和幸福”的結論。這樣的處理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也體現了以讀解疑,以讀會義,以讀悟情。

  翟博雲:

  (一)能把欣賞文章的權利下放給學生,努力打造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

  閆老師能很好地把握“導”的尺度,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創造力。不論把握情節,還是賞析形象,探討主題都注意了學生的活動。就是很小的細節,比如課堂回答問題都給學生以課堂展示的機會。

  尤其是能透過有效問題的設計,如“本文為什麼以臺階為題”這一既有過渡又有深度的問題,來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抓住全文關鍵的一句“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引導學生解決了本文的教學難點——本文的主題和父親形象的典型意義,讓合作探究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

  (二)能緊扣教學內容和學生活動進行恰當的點評。

  這節課閆老師始終都在巧妙使用“點評”這一有效的教學手段。利用點評,她完成了對文字的整體把握;利用點評,她與學生一起對精選的段落進行了分析,完成了對父親這一典型形象的把握;利用點評,她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探究主題,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利用點評,她幫助學生完成了對本文作者對父親的思想感情的把握。點評幫助她實現了與學生的對話,可以說恰到好處的點評“點”亮了她的課堂,讓她展示了自己的教學功力與魅力。

  彭愛娟:

  聽了閆琪老師的《臺階》,我真的受益匪淺,感受頗多,綜觀教學的全過程,有許多令我佩服和思考的地方:

  一、過硬的業務素養令我折服

  首先同樣一篇課文,閆老師在不同的班級用不同的教學設計來授課,這種同課異構的形式本來已經是個挑戰了,但是她還要在從沒接觸過的班級教授,這是更大的挑戰!但是,她做得讓我倍感新穎、十分佩服。我想這絕對不是幾天充分的準備就可以達到的教學境界,應該是閆老師紮實的專業功底和對教學潛心研究的結果。這種素養需要積澱,需要智慧的思考!

  兩堂課,不論哪一堂課,也無論是在怎樣的班級,她都是把學生的心拿捏得很準,整個課堂教學遊刃有餘,特別是追問和點撥方面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我想這不正是生命課堂的最好詮釋嗎?很佩服老師的思維和學生的思維不斷碰撞而產生的智慧火花,這是對生命最好的體會和思考。

  二、遊刃有餘的教學過程令人歎服

  聽閆老師的課,感覺時間過得好快,整個過程都是在欣賞學生被老師引導、點撥後的精彩呈現,整個課堂師生間思維的碰撞不僅僅是星星點點的相遇,而是教師能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且能回到文字中找到依據。

  整個教學過程中很自然地設計了獨學、群學這樣的環節,既給了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也教學生養成了互助合作的習慣。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在閆老師的課堂上有了非常成功的實踐,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作用。

  三、貫穿課堂始終的新理念令人信服

  閆老師的課體現了新的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新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貫穿始終。我們可以看到,整堂課老師沒有什麼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總是引導、點撥學生自己思考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對文字的理解不是灌輸式的說教,而是採用了“讀”“思”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課文,由讀、思到悟到理解,潤物細無聲。

  以上便是本人的聽了閆老師課之後的一點感悟,不到之處還請大家指點。

  廖一鷗:

  1、 極富親和力,思維活躍,頗有詩意,聲調平和,感情細膩,善於抓住學生的心理:

  2、 能夠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打造富有個性的課堂;

  3、 懂得欣賞欣賞,極力營造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

  4、 課文篇幅長32自然段,主題深涉及到當時中國農民生存狀況和思想狀況,閆琪老師引導學生理順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脈絡,有利於學生理解文章,更有利於學生領悟主題;

  5、 閆琪老師讓學生先走進父親,然後感受父親,最後理解父親,充分的展示了閆琪老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智慧教學素質和教學才能。建議:1、如果能夠引領學生更深的走進父親的心靈世界,加深對父親那一輩人的理解,並思考中國農民的生存現狀及其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效果會更好一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