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體積聽課評課稿

圓柱的體積聽課評課稿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圓柱的體積聽課評課稿,請參考!

  圓柱的體積聽課評課稿1

  今天,我們校內教研課中,聽了郭曉青老師的《圓錐的體積》一課。

  本課內容是小學數學六年級的內容。課堂上,劉老師教學環節設計層次清晰,並憑藉著教者乾淨利落的語言給教學帶來了良好的效果,也為課堂增添了些許光彩。 成功之處:

  1、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

  2、並能運用圓錐的體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簡單的判斷、推理能力。

  3、在讓學生結合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思想方法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導學案運用得當。 教學建議:

  1、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經歷操作、猜想、估計、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但總體來講,猜想、估計有餘,而驗證討論歸納做得不夠。其實在讓學生利用手中學具進行驗證時,只要多給學生時間,特別是合作的時間,學生不僅可以探索出等底等高圓柱和圓錐的'體積關係,而且根據已的知識經驗還完全可以自己推匯出公式。在這裡劉老師沒能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做,仍有牽著學生走的意向。

  2、這節課的重點是透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我認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兩個實驗,一組是等底等高,使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係;二是特別設計了一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實驗,再次強調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存在著的倍數關係.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2

  聽了郭曉青老師上的《圓錐的體積》一課,收穫很多,作為一位年輕老師能夠勇於參加這次教學活動,而且做了精心的準備已經不容易,能夠自然、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點談本節課的兩點成功之處,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為新知識的學習搭建合理平臺。主要體現在劉老師能夠運用原有知識來推動新知識的學習,設計有獎問答和實驗等手段,讓學生大膽借鑑前面學習圓柱體積公式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利用遷移規律,讓學生從求圓柱體積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啟示,領悟出求圓錐體積的方法,使新舊知識得到整合。這種借鑑的學習方法,不僅使本節課的教學變得輕鬆,同時有利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種學習策略,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終身的發展。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節課的重點是透過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以實驗目的為主線,讓學生小組合作,透過動手操作,有眼睛觀察,動腦筋思考,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探索出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從而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克服了幾何形體公式計算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病。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發現者,並且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學環節的銜接和時間的分配有些不恰當,教學方法沒有多樣化,欠缺改革創新。例如:在教學新課時,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目的,進行倒沙實驗。我認為在實驗前,一定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景,如(你覺得圓錐體積的大小與它的什麼有關?你認為圓錐的體積和什麼圖形的體積關係最密切?猜一猜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呢?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關係嗎?)透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時候,學生就迫切希望透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盎然。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變濃了,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那麼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我相信郭老師透過這次的鍛鍊,在今後的教學道路上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