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說課稿
高中數學說課稿
數學是需要很好的思維方式的。以下為大家分享的是高中數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想了解更多內容,敬請關注CN公文站!
高中數學說課稿篇一:《點到直線的距離》
1. 教材分析
1¬-1教學內容及包含的知識點
(1) 本課內容是高中數學第二冊第七章第三節《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最後一個內容
(2) 包含知識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和兩平行線的距離公式
1-2教材所處地位、作用和前後聯絡
本節課是兩條直線位置關係的最後一個內容,在此之前,有對兩線位置關係的定性刻畫:平行、垂直,以及對相交兩線的定量刻畫:夾角、交點。在此之後,有圓錐曲線方程,因而本節既是對前面兩線垂直、兩線交點的複習,又是為後面計算點線距離(在直線和圓錐曲線構成的組合圖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見,本課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1-3教學大綱要求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1-4高考大綱要求及在高考中的顯示形式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線和圓錐曲線構成的組合圖形為背景,判斷直線和圓錐曲線的位置或構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絕對值,直線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教學目標
(1)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導過程,能用公式來求點線距離和線線距離。
(2) 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 認識事物之間相互聯絡、互相轉化的辯證法思想,培養學生轉化知識的能力。
(4) 滲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學生的智慧獲得,又注重學生的情感發展。
確定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數學教學大綱》(2002年4月第一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高考考試說明》(2004年)
1-6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1) 重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確定依據:由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確定
(2) 難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推導
確定依據:根據定義進行推導,思路自然,但運算繁瑣;用等積法推導,運算較簡單,但思路不自然,學生易被動,主體性得不到體現。
分析“嘗試性題組”解題思路可突破難點
(3)關鍵:實現兩個轉化。一是將點線距離轉化為定點到垂足的距離;二是利用等積法將其轉化為直角三角形中三頂點的距離。
2.教法
2-1發現法:本節課為了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使老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愉快地自覺學習,透過學生自己練習“嘗試性題組”,引導、啟發學生分析、發現、比較、論證等,從而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
確定依據:
(1)美國教育學家波利亞的教與學三原則: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性原則。
(2)事物之間相互聯絡,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
2-2教具:多媒體和黑板等傳統教具
3. 學法
3-1發現法: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學生經過練習、觀察、分析、探索等步驟,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論證後得到一般性結論,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再運用所得理論和方法去解決問題。
一句話:還課堂以生命力,還學生以活力。
3-2學情:
(1)知識能力狀況,本節為兩線位置關係的最後一個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已經系統的學習了直線方程的各種形式,有對兩線位置關係的定性認識和對兩線相交的定量認識,為本節推證公式涉及到直線方程、兩線垂直、兩線交點作好了知識儲備。同時學生對解析幾何的實質中,用座標系溝通直線與方程的研究辦法,有了初步認識,數形結合的思想正逐漸趨於成熟。
(2)心理特點:又見“點到直線的距離”(初中已學習定義),學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詢動機由此而生。
(3)生活經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的點線距隨處可見,怎樣將實際問題數學化,是每個追求成長、追求發展的學生所渴求的一種研究能力。豐富的課堂數學活動能夠讓他們真正參與,體驗過程,錘鍊意志,培養能力。
3-3學具:直尺、三角板
3. 教學程式
教學環節 |
教學過程 |
設計意圖 |
|
創設情景 (三分鐘) |
喚醒舊知 |
師:“距離產生美”。昨天我與**同學相隔遙遠,彼此毫無感覺,今天的零距離盪漾著親切,卻少了想象的空間,看來把握恰當的距離才能感知美好。 (1)你有什麼辦法能得到我(A點)和**同學(B點)之間的距離? 生: 思考,回答。 (2)“形缺數時難入微”。(1)中的各種辦法中哪個較好?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生: 比較,回答。 教學機智: 針對學生的回答,老師進行引導。老師進行鋪墊、遞進,或深入、拓展。 師: 由此看來,兩點間距離公式成為解決該問題的首選。讓我們一鼓作氣,繼續努力。 |
提問一:還原學生的數學現實,誘發動機,樂於參與。 |
提 出 問 題 |
師: “點動成線”。當點B運動形成一直線時,此時又怎樣求點A到直線的距離呢? 生: 定性回答 |
點明課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創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學習情景。 |
|
|
|
|
|
教學環節 |
教學過程 |
設計意圖 |
|
探 究 問 題( 十 二 分 鍾 ) |
練習
比較
發現
歸納
討論
驗證 |
多媒體,出示材料 生: 練習: “嘗試性題組” A到的距離為d
(1) A(2,4),:x = 3, d=_____
(2) A(2,4),:y = 3,d=_____
(3) A(2,4),:x – y = 0,d=_____
|
嘗試性題組告訴學生下手不難,還負責特例檢驗,從而增強學生參與的信心。
|
請三個同學上黑板板演 師: 請這三位同學分別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 生: 回答 教學機智:應沉澱為三種思路:一,根據定義轉化為定點到垂足的距離;二,利用等積法轉化為直角三角形中三個頂點之間的距離;三,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邊角關係。 視回答的情況,老師進行肯定、修正或補充提問:“還有其他不同的思路嗎”。 |
說解題思路,一是讓學生清晰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二是其求解過程提示了證明的途徑(根據定義或畫座標線時正好交出一個直角三角形) |
||
師:很好,剛才我們解決了定點到特殊直線的距離問題,那麼,點P(x0,y0)到一般直線 :Ax+By+C=0(A,B≠0)的距離又怎樣求? 教學機智:如學生反應不大,則補充提問:上面三個題的解題思路對這個問題有啟示嗎? 生:方案一:根據定義 方案二:根據等積法 方案三: ...... |
設定此問,一是使學生的認知由特殊向一般轉化,發現可能的方法,二是讓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和創造,感受數學的生機和樂趣。 |
||
師生一起進行比較,鎖定方案二進行推證。 |
“師生共作”體現新型師生觀 |
||
教學環節 |
教學過程 |
設計意圖 |
|
問題解決 ( 十 分 鍾 ) |
由學生推證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
培養學生嚴謹,周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得到一般性結論,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感受數學的嚴謹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形成科學的態度。 在推證的過程中,透過克服困難的經歷,以及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意志,增強信心。 |
|
問題延伸 (八 分 鍾) |
師: 當點A也運動形成直線 ',且 '// 時,又怎樣求這兩線的距離?
生:計算得線線距離公式 師:板書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兩平行線間距離公式 |
“沒有新知識,新知識均是舊知識的組合”,創設此問可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增加學生的成就感。 |
|
反思小結 經驗共享 (六 分 鍾) |
師: 透過以上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知識,能力,情感)。有哪些疑問?誰能答這些疑問? 生: 討論,回答 |
對本節課用到的技能,數學思維方法等進行小結,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共同進步,各取所長 |
|
練習 (五 分 鍾) |
P53 練習 1, 2,3 |
熟練的用公式來求點線距離和線線距離。 |
|
再度延伸 (一 分 鍾) |
探索其他推導方法 |
“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出課堂”,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
4. 教學評價
學生完成反思性學習報告,書寫要求:
(1) 整理知識結構
(2) 總結所學到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
(3) 總結在學習過程中的經驗,發明發現,學習障礙等,說明產生障礙的原因
(4) 談談你對老師教法的建議和要求。
作用:
(1) 透過反思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系統化。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思維內化,知識深化和認知牢固化的一個心理活動過程。
(2) 報告的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
(3) 及時瞭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缺陷,思維障礙,有利於教師瞭解學生對自己的教法的滿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時調整,及時進行補償性教學。
5. 板書設計
(略)
6. 教學的反思總結
心理歷練,得意之處,困惑之處,知識的傳承發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高中數學說課稿篇二:《稜錐的概念和性質》
一、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稜錐”這節教材是《立體幾何》的第2.2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和平面的基礎知識,掌握了稜柱的概念和性質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多面體的又一常見幾何體。它既是線面關係的具體化,又為以後進一步學習稜臺的概念和性質奠定了基礎。因此掌握好稜錐的概念和性質尤其是正稜錐的概念和性質意義非常重要,同時,這節課也是進一步培養高一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
2、 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稜錐、正稜錐的概念和性質以及運用正稜錐的性質解決有關計算和證明問題。透過觀察具體幾何體模型引出稜錐的概念;透過稜柱與稜錐類比引入正稜錐的概念;透過對具體問題的研究,逐步探索和發現正稜錐的性質,從而找到解決正稜錐問題的一般數學思想方法,這樣做,學生會感到自然,好接受。對教材的內容則有所增減,處理方式也有適當改變。
3、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教材的特點和高一學生對空間圖形的認知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稜錐以及正稜錐的概念,掌握正稜錐的性質,領會應用正稜錐的性質解題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應用性質解決相關問題。
(2)能力目標:透過對正稜錐中相關元素的相互轉化的研究,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及數學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以及空間問題向平面轉化的能力。
(3)德育、美育目標:透過教學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數學審美教育,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4、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對於高一學生來說,空間觀念正逐步形成。而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往往是正稜錐,它的性質用處較多。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透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引出正稜錐的最重要性質及其實質;而如何將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來解決?本節課則透過抓住正稜錐中的基本圖形這一難點實現突破,教學的關鍵是正確認識正稜錐的線線,線面垂直關係。
二、說教法
由於本節課安排在立體幾何學習的中期,正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和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機,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透過電教手段,把某些概念,性質或知識關鍵點製成了投影片,既節省時間,又增加其直觀性和趣味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學中並沒有採取把正稜錐性質同時全部講授給學生的做法,而是透過具體問題的分析與處理,將正稜錐最重要的性質這一知識點發現的全過程逐步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體會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因此我把本節的教法確定為:類比聯想、研究探討、直觀想象、啟發誘導、建立模型、學會應用、發展潛能、形成能力、提高素質的啟發式教學。
三、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根據立體幾何教學的特點,這節課主要是教給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嚴格證,多訓練,勤鑽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這樣做,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增強了參與意識,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也只有這樣做,才能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所“得”,“練”有所“獲”。學生才會逐步感到數學美,會產生一種成功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只有這樣做,才能適應素質教育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四、說教學過程
高中數學說課稿篇三:《正弦定理》
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知識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節內容,與初中學習的三角形的邊和角的基本關係有密切的聯絡與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聯絡,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也時常有解三角形的問題,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式聯絡在高考當中也時常考一些解答題。因此,正弦定理的知識非常重要。
學情分析:
作為高一學生,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基本的三角函式,特別是在一些特殊三角形中,而學生們在解決任意三角形的邊與角問題,就比較困難。
教學重點:正弦定理的內容,正弦定理的證明及基本應用。
教學難點: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證明,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時判斷解的個數。
(根據我的教學內容與學情分析以及教學重難點,我制定瞭如下幾點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理解並掌握正弦定理的證明,運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標:探索正弦定理的證明過程,用歸納法得出結論。
情感目標:透過推導得出正弦定理,讓學生感受數學公式的整潔對稱美和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
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採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發現”為基本探究內容,以生活實際為參照物件,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導,並逐步得到深化。
學法: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猜想——證明——應用”這一思維方法,採取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對任意三角形性質的探究。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學習,觀察,類比,思考,探究,動手嘗試相結合,增強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能力,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布疑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節課有個好的開頭,那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本節課由一個實際問題引入,“工人師傅的一個三角形的模型壞了,只剩下如右圖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長為1m,想修好這個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長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幫師傅這個忙嗎?”激發學生幫助別人的熱情和學習的興趣,從而進入今天的學習課題。
(二)探尋特例,提出猜想
1.激發學生思維,從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進行研究,發現正弦定理。
2.那結論對任意三角形都適用嗎?指導學生分小組用刻度尺、量角器、計算器等工具對一般三角形進行驗證。
3.讓學生總結實驗結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與所對的邊滿足關係
這為下一步證明樹立信心,不斷的使學生對結論的認識從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邏輯推理,證明猜想
1.強調將猜想轉化為定理,需要嚴格的理論證明。
2.鼓勵學生透過作高轉化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
3.提示學生思考哪些知識能把長度和三角函式聯絡起來,繼而思考向量分析層面,用數量積作為工具證明定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4.思考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來證明正弦定理,佈置課後練習,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圓構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座標法來證明
(四)歸納總結,簡單應用
1.讓學生用文字敘述正弦定理,引導學生髮現定理具有對稱和諧美,提升對數學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內容,討論可以解決哪幾類有關三角形的問題。
3.運用正弦定理求解本節課引入的三角形零件邊長的問題。自己參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能激發學生知識後用於實際的價值觀。
(五)講解例題,鞏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簡單,結果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兩角兩角所夾的邊,以及已知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都可利用正弦定理來解三角形。
2.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較難,使學生明確,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兩種可能。要求學生熟悉掌握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時解三角形的各種情形。完了把時間交給學生。
(六)課堂練習,提高鞏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2)c=54cm,b=39cm,C=115°
學生板演,老師巡視,及時發現問題,並解答。
(七)小結反思,提高認識
透過以上的研究過程,同學們主要學到了那些知識和方法?你對此有何體會?
1.用向量證明了正弦定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邊與對角的正弦值的關係。
3.定理證明分別從直角、銳角、鈍角出發,運用分類討論的思想。
(從實際問題出發,透過猜想、實驗、歸納等思維方法,最後得到了推匯出正弦定理。我們研究問題的突出特點是從特殊到一般,我們不僅收穫著結論,而且整個探索過程我們也掌握了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在強調研究性學習方法,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積極性,使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活動的教學。)
(八)任務後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個三角形的兩邊及其夾角,要求第三邊,怎麼辦?發現正弦定理不適用了,那麼自然過渡到下一節內容,餘弦定理。佈置作業,預習下一節內容。
(九)作業佈置
P10習題1.1A組習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