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說課稿
高中英語說課稿
高中英語說課稿篇一:《Unit 16 Scientists at work》
一。 教學背景分析
1. 單元背景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各樣新的發明和發現都層出不窮。生活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年代,學生們更應用心去體會並感受科技和發明創造者給生活帶來的變化,進而能聯想到他們平時所學的學科及知識,並用英語為媒介進行知識的整合與串聯。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科技進步的同時,我們的社會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矛盾與爭論,因此如何正確的看待或處理這些問題,也成為廣大學生應該瞭解並掌握的知識。
2.學生情況分析
本單元的設計與實施是建立在學生經過高一上半學期新教材學習基礎之上。學生已經逐步的適應了在活動與任務中學習英語以及如何處理語言知識與活動開展的關係。並且,他們也已經形成並培養了一定的小組合作學習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分析
語言技能
聽:在聽懂教師向學生講述實驗中注意事項基礎上,繼續學習並強化捕捉特定資訊的能力,以及確定全文主要話題的概括能力。
說:應能在瞭解一定的現代科技發明基礎上,思考並學習如何對一種新的事物進行描述。同時能與他人進行交流,敘述事物的利與弊端。
讀:強化略讀、查讀等閱讀微技能,訓練透過尋找關鍵詞,主題句等方式更快速並準確的確定文章的段落大意,理清文章的總體框架與脈絡。繼續運用已經掌握的基本猜詞技巧猜測部分單詞,並在上下文體驗中感受某些佳句給讀者帶來的深層含義。
寫:學習在對事物進行理性思考的基礎上,運用恰當的句型與詞彙描述對事物正反面的不同觀點,同時更應注重掌握一些必要的過渡詞增加此類寫作的條理性與層次感,並應熟悉議論性作文的基本寫作框架。
情感態度與文化意識
(1)。進一步培養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透過調查、採訪、討論等活動完成任務,取長補短,加強團體協作意識。
(2)。引導學生用英語進行不同學科特點的思考,體會學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透過話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指導學生用批判的思維去接受新的事物,增強他們的辯論意識與能力。
(4)。意識到科技工作的艱苦以及所必需的個人品質與素質,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語言知識
詞彙:學習並使用一些與science 和scientists有關的詞彙。
語法:進一步瞭解一詞多義現象與合成詞的構成。
功能:學習如何就某一事物給予別人指導與說明。
話題:掌握有關實驗說明的話題表達以及如何從正反兩方面對某一話題進行分析討論。
學習策略
指導學生運用已學會的抓重點、做記號、摘筆記等方式對所學內容進行整理與歸納,並鼓勵學生增加與教師和同學交流、合作,繼續培養正確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的習慣,從而總結交流學習所得,進一步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並指導學生把英語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發揮已掌握的使用工具書,查詢資料、上網等方式增加用英語思維與表達的能力,瞭解實驗對於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向上的學習態度,形成具有批判性的看問題習慣。
三。 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science and scientists。話題依附於聽力、對話、閱讀與寫作等語言載體中。本單元的話題內容與學生的日常學習有著密切的關係,應該說是以英語為媒體讓學生表達他們對平時理化生等理科課程,特別是相關實驗,所想到及感受到的內容。因此,儘管本單元的話題對學生而言有著一定的難度,但卻有體現出了以學生為中心,貼近學生生活而又富有時代氣息的特點。
Warming up設計了四幅與學生的理科課程有關的圖片,學生透過對日常熟悉的相干實驗工具及場地的識別,展開相關學科特點與學習的討論。同時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們在Listening部分能熟悉某些實驗室的規則及注意事項,掌握如何給予別人指導與說明,並能抓住文章的中心話題,捕捉相關細節內容,回答有關的問題。
Speaking則是一個極富時代氣息的討論練習。要求學生們能對現在熱門的尖端科技有所瞭解,(練習中提供了諸如Maglev train, cloning, nuclear energy, computer 與 space flight等內容)然後能就這些新的科學技術與工具進行理性的辨證的思考,既能感受到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利益,同時也能發現其中所存在的不足與弊端,並能透過討論、對話等形式發表自己的觀點與想法。這一部分也應該是本單元寫作內容的一個鋪墊。
Reading講述的是科學家Franklin著名的風箏實驗,從而證明Lighting and electricity are the same的故事。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能充分感受到實驗對於科學工作的重要性及科學家是如何獲得事業上的成功的。同時能落實材料中所出現的一些單詞與短語的使用。
Language Study是在本單元詞彙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並掌握一定的構詞法。主要是兼類詞、一詞多義現象及合成詞的構成。
Integrating skills 透過學生對科學家是否應利用動物進行實驗,從而達到發明新產品現象的討論,理性的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待這一問題。同時在閱讀、思考與討論的基礎上,寫下一篇闡明自己觀點、立場與看法的短文。
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能就某一話題進行合理的分析,並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展示一個物體的利與弊兩個方面。同時能在討論時學會運用哪些結構與單詞對事物進行評價,諸如“ It’s good / bad / harmful for… / It’s dangerous / expensive / important / unnecessary/ It brings people …/ It can help people…
(2)。掌握如何就某一話題給予別人指示與說明,能熟練運用 Don’t do… / Don’t forget to… / Make sure… / Remember that… / Do be careful of…等結構進行討論、對話與表演。
(3)。能進一步瞭解一詞多義及合成詞的知識。以便能更好的'區別單詞詞義與猜測單詞詞義,利用構詞法知識擴充詞彙量,並能真正做到為閱讀服務。
(4)。能把事物的正反利益和理性的思考落實到筆頭,即能清晰地就某一爭論性話題發表自己的立場,闡明原因。並能進一步運用基本的協作技能學會argumentative essay的寫作。
(5)。能繼續運用各種閱讀微技能進行有效的閱讀, 同時能在閱讀中繼續培養猜測單詞詞義的能力。同時掌握文中出現的單詞與短語的使用。
2.難點
(1)。如何有效的讓學生就given topic進行合作,分析問題的利弊,並掌握相關的詞彙。
(2)。如何能就課文內容完成一些開放性的話題討論,能把課文的內容得以延伸與拓展。
(3)。如何更加有效的掌握並運用一些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make /do an experiment on…, comfort, conduct, charge, a great of, prove, tear, sharp, explain, pick out, test on, doubt, conclusion and so on.
(4)。如何能使議論性作文表達的更加完整與流暢。
(5)。指導學生透過各種渠道如圖書館、網路等資源查詢資料。
五、教學原則
(1)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任務為基礎”的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的不同環節教師應扮演自身作為“設計者,研究者,組織者,促進者,協調者”的角色。
(2)以任務型教學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作為課堂教學設計之理念,具體採用情景教學法(Situational Approach),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整體語言教學法(Whole Language Teaching)等教學方法。從一定程度上說,人們使用語言是為了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而任務型的教學活動就是讓學習者透過運用所學語言來完成各種各樣的交際活動。學習者透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形式來學習和掌握語言,實現目標,感受成功。
(3)貫徹“教中學,學中用”策略,真正使學生學以致用。
(4)在教學中突出交際性,注重讀寫的實用性;同時適時進行情感與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六。 教材與任務安排
本單元計劃為六課時:Warming up & Listening (1課時), Speaking (1課時) ,Reading (2課時), Grammar (1課時), Integrating skills(1課時)。同時本單元安排的三大任務是:
(1)。為學校理化生實驗室擬訂英語實驗室規則。並以牆報的形式進行比較後,選出其中最佳的規則,然後上報給學校。
(2)。科學家創造發明故事比賽。要求學生在課外收集國內外發明家的故事,經過整理後,能以故事、小品、對話等不同形式表演出來。在全班同學 的共同評判下選出最佳故事及選手。
(3)。當地熱點爭論問題討論。蒐集本地目前人們所爭論的一些問題,並能採集到不同的人對於這一問題的不同看法與見解,並能進行思考後,發表自己的立場與觀點。然後寫一封書信給當地相應的管理機構或政府部門。
高中英語說課稿篇二:《Unit 15 The Necklace》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
高一英語第十五單元的話題是“play”戲劇, 整個單元的設計圍繞“戲劇”展開聽、說、讀、寫多種教學活動,內容涉及“編故事表演”、“讀劇本”、“如何寫劇本”等,讓學生初步熟悉戲劇, 學會劇本的欣賞、寫作和表演。我上的這節課本單元的第三節閱讀訓練課,是由法國19世紀後半期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改編的短劇。透過本單元的學習,既要讓學生接觸、瞭解戲劇的一些特點,又要讓學生透過語言實踐活動來體驗語言,而提升自己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
2、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掌握有關戲劇的體裁,熟悉和體驗故事發生的典型環境和劇中人物的典型語言。
(2)在認知、理解劇情的基礎上,學會欣賞戲劇。
能力目標:
(1)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提高閱讀技巧,培養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
(2)能利用上下文猜測詞義,同時能根據上下文線索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
(3)能根據所讀材料運用適當語言進行表演。
德育目標:透過本文激發學生對人生和命運的感悟,整體提高人文素質。
確立教學目標的依據:
根據新課標要求,透過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語言技能的訓練,使學生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此外,每一門課程都應該儘可能結合學科特點,把培養學生的情感融化到日常教育教學中。
3、重點與難點:
(1)重點:1.瞭解戲劇的文體特點並以此指導閱讀;訓練skimming, scanning, careful reading等閱讀微技能;3.對戲劇深層次的理解及戲劇的欣賞,認識及分析主人公的人物特徵及人物性格。
(2)難點: 1。閱讀技能的訓練;2.對戲劇的欣賞及課本劇的表演。
4.教學輔助工具:
(1) 收音機; (2)多媒體 (3)項鍊
二、教學流程:
1、新課匯入
由前面兩節課編故事及表演引出戲劇和學生們所喜歡的不同戲劇型別(funny plays,serious plays or sad plays),然後透過brainstorm讓學生以個人活動的方式列舉出中外著名的劇作家,再透過多媒體讓學生把作家、作品、國籍進行連線,以此引人法國作家莫泊桑及短劇《項鍊》。這樣透過師生互動,啟用主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後面進行本文的閱讀做了鋪墊和準備。
2、新課的講解
(1)不同層次的閱讀技能訓練;
首先是Speed reading,a. skimming,讓學生進行跳躍式閱讀,找出本劇中三個場景涉及的人物、時間、地點、旁白及人物之間的關係,使學生較全面地瞭解英語戲劇體裁。b. skanning,快速默讀全文,瞭解課文大意,為下一步找出細節作好鋪墊,教師要求學生(work in pairs)給每一場景取一個標題, 以此培養他們找尋文章或段落的主題句和概括大意的技能。
然後是careful reading ,
a. 掃 讀 :用多媒體展示針對每個場景提出的2-3個問題,,學生透過掃讀來獲取細節資訊。在通讀全文梳理文章,理解主題基礎上,學生熟悉了故事內容,才能學會如何欣賞戲劇, 提高他們的鑑賞能力。
b .朗讀:讓學生跟讀錄音,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結構並從中得到自己的感受。這也為下一步學生分角色朗讀做好鋪墊,透過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能夠做到全身心的參與,學習積極性也得以充分發揮。
學生透過以上活動,從基本框架到細節資訊把握住了這篇戲劇。
接下來的環節是透過多媒體展示的幾幅圖片讓學生複述課文,這既是理解基礎上的表達,也是對理解的檢驗。它可以訓練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各種語用能力,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教學方法。複述課文是培養學生用英語連貫表達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促進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發展。
(2)、在情境中激思,培養創新思維:
在課文教學時,我採用多種思維訓練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根據教材的語言材料,巧設疑問,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思維。
在careful reading的掃讀中,每個場景的2-3個問題之後給學生提出一些預測和發散性思維的問題,作一些開發創造性思維的四人一組的小組討論,如:“Pierre為什麼會接受邀請“Mathilde會借什麼樣的項鍊?“你丟失了項鍊,你會怎麼去處理?”,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參與熱情。這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既可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又可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巧妙地適時設問,是對學生進行多種思維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創造性也因此得到充分發揮。
其次課文複述完之後,給學生提出更為深層次的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Pierre、Jeanne and Mathilde? Why do you think so? ”,分析主人公尤其是Mathilde的人物特徵,培養學生分析能力。《項鍊》這篇文章一直以來被理解為批判資產階級虛榮心,我則鼓勵學生闡述各自不同的觀點及理由,學生認為她虛榮之外,還很傻,同時她也很誠實,很勇毅等。讓學生對此問題的各抒己見,學生批判性地看問題體現了新教材的精神。其中我從誠實談到到 “誠信”,讓學生談談自己對誠信的看法。透過課堂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薰陶,整體提高人文素質,而學生用英語表達這種思想感情,也是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3、板書展示:
Unit 15 The Necklace
Guy de Maupassant Mathilde: a young lady
(1850-1893) Pierre: A government worker, Mathilde’s husband
Ball of Fat / My Uncle Jules Jeanne: A young lady; Mathilde’s Good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