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說課稿格式(精選10篇)

小學數學說課稿格式(精選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說課稿格式,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說課稿格式 篇1

  一、說教材

  《通分》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通分和約分一樣,也是分數基本性質的應用,同時通分還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教材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體現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絡,教材以分數的大小比較為線索,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體現了把知識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歸納的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確的把兩個分數通分。

  能力目標:

  在教學中滲透數學轉化的思想,透過自主的探究,小組合作,使學生經歷分數的大小比較和通分的過程,體現了知識的遷移類推的思想。

  情感目標:

  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思想,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通分的方法,並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的達到教學內容,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通分的方法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新課標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遵循講練結合,引導啟發,點撥的教法。

  2、學法: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學法的選擇中,體現合作交流中學,學後合作交流的思想。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設計了一個情境小問題,“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什麼呢?”然後匯入情境問題:去年六一兒童節那天,去遊樂園玩的小朋友有很多,這些小朋友有的玩“激流勇進”,有的玩“瘋狂老鼠”,遊樂園的管理人員做了一個統計,在這些小朋友中,有5/6的小朋友玩了“激流勇進”,有3/4的小朋友玩了“瘋狂老鼠”,同學們,請你們說一說,玩哪一項遊戲的人比較多呢?讓學生獨立思考後發表意見,明確異分母分數的比較,進而引出課題,板書課題。透過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自然引出本課要探究的重點內容,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的思考,為學生學知豐富了情趣,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教學例4時,先出示世界地圖,並提出問題。上學生看世界地圖觀察、判斷,然後給出條件並使學生明確,要比較陸地面積和海洋麵積的大小,只要比較這兩個分數就行了,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說方法,說結果,說理由,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方法,明確通分母分數比較的方法。在教學比較同分子分數大小時,先讓學生獨立完成73頁“再比較一下”,然後老師提出問題,上下兩行分數相比較,有什麼不同點,怎樣比較同分子分數,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比較同分母分數、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完成73頁做一做,然後彙報方法結果。

  2、教學例5時,在例4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的提出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子怎麼比較大小呢,課件出示例5,提出問題,黃豆和蠶豆哪個蛋白質的含量比較高,明確只要比較2/5和1/4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就好了,接著引導學生明白這兩個分數的特點。然後小組合作交流,比較大小的方法,彙報時,有的同學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比較,有的同學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這兩個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或同分子分數進行比較,之後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方法,並說明理由,然後明確為了便於分數相加減,所以我們來學習把異分母分數化為同分母分數,此時引導公分母的概念,引導學生討論,有什麼數做公分母,怎樣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最後引導學生用化成同分母分數的方法完成例5,之後全班交流,在此基礎上,總結通分的意義,概念和方法,板書通分概念,之後在做一做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讓學生先觀察,根據分母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課堂小結。

  (三)結合實踐,學以致用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首先是直觀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完成教材75頁第1題,接著鞏固通分的方法,完成75頁第2、3、5題,最後是通分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完成75頁第4、6題,練習題的設計從淺到深,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課堂總結。

  (四)評價與反思

  整節課,我透過三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理念,由情境圖匯入,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最大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小學數學說課稿格式 篇2

  一、教學內容:

  本課是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數學上冊中的比較分數大小“通分”第一課時。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

  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學會把兩個分數通分,能透過通分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教材重點和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說教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透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運用口答、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說學法: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絡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透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說教學過程:

  1、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數的比較大小的複習和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複習。複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係、倍數關係和一般關係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複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說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為通分過程打好基礎。

  2、(1)在教學例1時,我先透過題中具體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啟發學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4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計算簡便,取最小的公倍數做分母,然後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藉助教材上圖形的直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照板書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在教學例1後,我就指導學生練習了課本54的練一練的第一題有利於進一步鞏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學例1後,就進入了鞏固練習階段。通分的關鍵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練一練的第2題:很快說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然後練習了練一練的第三題提高了學生的辨別能力,防止通分的兩種錯誤型別。

  4、最後我進行了課堂總結,讓學生自己歸納:這堂課,你學會了什麼?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5、在一堂課結束之前,我還安排了一定的作業時間,既當堂檢查了教學效果,又減輕了學生的課後負擔,並在作業時,我進行了個別輔導,讓後進生能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後我忠心希望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小學數學說課稿格式 篇3

  一、說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這一單元中,然後《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資料,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資料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明白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景,然後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

  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然後明白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本事目標:

  經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構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本事和口頭表達本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的重點:

  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

  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構成過程,然後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經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然後以求異創新為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本事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

  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然後全課以“實踐匯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說教學流程:

  (一)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做“說一不二”遊戲

  (1)2塊橡皮泥:1+1=?錯了!一塊橡皮泥再加一塊橡皮泥等於一塊。

  (2)5塊糖:你猜2+3=?

  2+3怎樣等於1呢?(5塊糖放進一個袋子裡,不是一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樣等於“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筐蘋果嗎?

  (4)誰也舉一個說一不二的例子呢?

  經過遊戲匯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為後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我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能夠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一樣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師生互動的形式,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忙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為兩次,第一次藉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為例,啟用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一樣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學生動手操作必須會創造出不一樣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明白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忙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一樣,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才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經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能夠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能夠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能夠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終藉助一組練習題,經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為“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那裡有一個分數,你能試著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藉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們必須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一樣的作品。那麼同是分數14,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一樣的作品呢?那是因為學生假設的整體不一樣,也就是單位“1”不一樣,所以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藉助為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

  其資料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經過自我的思考,到達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反饋練習,拓展創新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到達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頭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頭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為什麼?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教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教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貼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齊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小學數學說課稿格式 篇4

  一、說教材

  我所執教的"分米、釐米、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

  1、教材簡析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分米、釐米、毫米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為以後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的換算及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它也是實際應用所必需的。

  2 、教學目標

  認識分米、釐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釐米 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這些單位間的進率。

  透過直觀操作、小組交流等形式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3 、教學重點:

  認識分米、釐米、毫米,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建立1分米、1釐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設想

  1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

  我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即認識1 米的基礎上,打亂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認識釐米,再認識分米、毫米這樣的順序,重新組織教材,讓學生先認識分米,再認識釐米,最後認識毫米。這樣教學之後,不需教師再花時間讓學生去比較米、分米、釐米、毫米的大小,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不等式:米>分米>釐米>毫米。這樣有利於學生有序的建立數量觀念,為學生以後學習數量打好基礎。

  2 、數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設計本節課時,我堅持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實際出發,以"感受生活化的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課一開始,從清明節扎小白花剩下的鉛絲引入,使學生感受到長度單位與我們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絡的,消除對這一數學知識的距離感。

  教學活動中,也都注重數學知識跟現實生活相聯絡,如在學生認識了1分米、1釐米, 1毫米之後,讓學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東西長度是1分米、1釐米,1 毫米,哪些物體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數學知識學習之後,應該讓這一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判斷身邊物體的高度、長度,如:旗杆高 10米 ,鉛筆長 10釐米 ,身高 120 釐米 等等。

  3、親身體驗,從中感悟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我在設計本課時,採取看一看、數一數、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實踐操作和空間想像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4 、內容分層細化,著眼一個"實"字

  這一課主要分三段進行教學,第一段是認識分米,第二段是認識釐米,最後是認識毫米,課的知識量較大,所以教學時我把主要著眼點放在"釐米"的教學上,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花的時間相對較少。

  認識分米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米尺得出從"0"刻度線到"10"刻度線的這一段長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長,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大約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長度,在此基礎上落實米和分米間的單位進率。

  認識釐米時,從三角板入手,觀察得出1釐米 的長度,同樣讓學生認識幾釐米的長度,其中安排了一個遊戲,透過小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評一評,既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各單位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最後安排了量文具盒,讓學生既鞏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讓學生感知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認識毫米時,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長,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觀念。

  5、重過程教學

  一般教學在教學新課後都非常注重對新知的練習鞏固,有基本訓練、專項訓練、深化訓練,使學生在練中達到教師所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現代數學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轉而重視過程教學,重視學生知識構建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主要時間集中於學生對1分米、1釐米 1毫米 的認識及建立它們的長度觀念,只留少量的時間做些簡單的鞏固練習。

  小學數學說課稿格式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圓柱體物品大量存在於幼兒周圍,幼兒在生活中、建構中經常接觸它們、使用它們,是幼兒熟悉的,但是幼兒對圓柱體的認識是模糊的,不能很好的與實際相結合,因此,在大班幼兒認識平面幾何圖形和球體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活動內容認識圓柱體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既符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透過圓柱體的認識可以進一步幫助幼兒正確地認識和區分周圍物體,發展空間知覺和空間想象。

  (二) 活動目標

  根據《綱要》要求“要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結合我班幼兒的發展水展水平,我確定了以下三個貼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活動目標。

  1、認知方面:

  感知圓柱體的基本特徵,會辨認圓柱體。

  2、能力培養;

  觀察、比較、發現圓柱體與球體的不同,並樂意講述自己的發現。

  3、情感態度:

  養成整理材料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 重難點

  根據可接受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感知圓柱體的特徵,會辨認圓柱體。透過讓幼兒動手進行探索式操作,在操作中有目的地充分體驗,再進行集體教學,組織討論,引導發現,運用課件條理歸納,最後再分組操作,在層層深入、循序漸進中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四)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用不同感官、不同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過球體。

  2、物質材料準備:

  (1)教具:若干圓柱體形狀的物品、小球;課件,多媒體裝置;“圓柱體家”。

  (2)學具:每人一塊小圓柱體積木,一個圓形紙板;筆、記錄紙;棉線;硬幣每人10個。

  二、說教法

  為了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我除了以親切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幼兒外,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採用集體教學與分組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運用操作法、引導發現法、課件演示法、交流討論法,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學習上的支援。

  三、說學法

  同時,我注重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在活動中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運用多種感官學習,即透過觀察、比較、操作、記錄、討論、練習等學習方法,從感知入手,以感知體驗為主要渠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透過視覺和觸覺的聯合行動,在與材料、同伴、老師的互動中,感受球體和圓柱體的不同、發現圓柱體的特徵,與教師、同伴交流圓柱體的特徵,並透過判斷、練習等一系列過程,不斷獲得圓柱體的知識和經驗。

  四、說活動過程

  綜合以上內容,結合本次活動的活動目標,我將活動設計為“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三個環節。

  (一)開始部分

  1、讓幼兒玩球體、圓柱體物品,對比感知不同點。

  活動一開始,教師以請幼兒玩玩具的形式引題,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在玩中調動已有球體知識去對比、感知圓柱體的特徵,從而明確兩種幾何體的區別。

  2、師幼共同歸納球體、圓柱體的不同點。

  教師提出問題:你剛才玩的玩具是什麼形體的?球體、圓柱體長得有什麼不同?滾的時候有什麼不同?讓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教師再做示範歸納。

  (二)基本部分

  1、操作記錄,感知圓柱體的特徵。

  教師讓幼兒動手進行探索操作,操作前提出“你們覺得圓柱體上下這兩個面是不是一樣大的呢?上下是不是—樣粗的呢?”等問題讓幼兒思考,為幼兒的感知、測量環節有效地設定了懸念。之後讓幼兒帶著問題,透過用圓形紙片比上下兩個面的大小;用圓形紙片比一比、用棉線量一量等操作和觸控,觀察積累有關圓柱體的多種體驗,使感知活動有目的地進行,逐步深化,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2、分享討論,歸納圓柱體的特徵。

  從幼兒學習特點出發應該是操作探索在前,演示、講解在後,在分組操作的基礎上,進行集體教學,組織討論:圓柱體到底長得什麼樣?教師用課件演示,讓幼兒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把在分組活動中分散的、表面的、感性的體驗進行整理、條理歸納,引導幼兒發現:圓柱體上下都是一樣大的兩個圓形、側面一樣粗,放倒了能滾動。這樣有利於感知經驗的昇華和認識的深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觀察判斷,辨認圓柱體。

  出示課件,讓幼兒從各種圖形中辨認圓柱體。辨認變式、非正置的圓柱體物品,既鞏固了圓柱體特徵,又改變了幼兒只對典型特徵的圓柱體單一、刻板的認識,使幼兒克服思維定式,進一步形成相應概念,鍛鍊思維的靈活性,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4、聯絡生活,說說圓柱體的物品。

  幼兒到了大班,表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因此可在積累感知經驗的基礎上積極運用表象學習數學。讓幼兒聯絡生活經驗說說有哪些東西像圓柱體,如:牛奶罐、薯片筒、圓鉛筆等等,雖然大小高低不同,但都是圓柱體形狀的。這樣在感知的基礎上發散思維,有利於幼兒能動地建構圓柱體的知識,也能讓幼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5、 分組活動,鞏固深化對圓柱體的認識。

  幼兒數學知識的鞏固有賴於練習活動,因此教師讓幼兒藉助分組活動,深化學習。根據目標和不同幼兒的需要,提供程度不同的材料,使材料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1)操作:用許多硬幣變出高矮不同的圓柱體。

  (2)作業單:按箭頭方向用紅筆沿虛線連成一個圓柱體;找出四周的圓柱體,從1開始接著編號,將個數寫在方形的格子裡。

  (3)操作:從籃子裡找出圓柱體的物品送到“圓柱體的家”,不是的說說理由。

  (4)作業單:說說哪些物品像圓柱體,像的打“√”,不像的說說理由。

  活動前交待幼兒按規則、要求操作,在操作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有利於幼兒從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向前發展,又鞏固加深他們對圓柱體的進一步認識。

  (三)結束部分

  1、以積極的態度評價幼兒的活動情況。《綱要》指出,評價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因此不管對能力強的還是弱的都給予積極評價,培養自信心,不抹殺學習興趣。

  2、組織幼兒整理活動材料,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為入小學做準準備。

  (四)活動延伸

  1、數學區:繼續投放作業單讓幼兒感知和尋找圓柱體

  2、美工區:用長方形紙做圓柱體,利用圓柱體紙筒進行製作活動。

  3、體育遊戲:趕小豬——用棍趕“小豬”(球體、圓柱體)。

  4、家園配合:引導幼兒繼續尋找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

  一個數學知識點不是隻依靠一個集中數學教學活動就能解決的,數學教育還應與生活、遊戲結合起來。因此,教師設計了延伸活動,讓幼兒在區角、遊戲中進一步深入進行多方探索,持續積累經驗,鞏固所學知識;同時讓幼兒回家尋找有關圓柱體的物品,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小學數學說課稿格式 篇6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麵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前測:

  關於面積和麵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麼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於面積,87%的學生透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關於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透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透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說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小學數學說課稿格式 篇7

  一、說教材:(我對教材的認識)

  1、說課堂教學指導思想及課程標準:

  根據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學有用的數學和應用數學的思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動手探究問題的能力與協作精神作為指導設計本課教案。

  2、說教材地位、特點、作用。

  本冊書的數學問題基本都來自於學生身邊熟悉的事情。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本課內容“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之後學習,這一部份內容又是後繼學習的基礎,並且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非常重要。本節內容共3課時,本課為第一課時。

  3、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比較的活潑,參與的意識較濃,對於解一元一次方程較為熟練;但在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弱,對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轉化能力——建模思想較差。

  4、說教學目標:

  鑑於上述原因,參照新課標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如下:

  a知識目標:

  ①能夠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具有不等關係的實際問題;

  ②進一步體驗不等式的解法;

  b能力目標:

  ①發展學生由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②培養學生對一類問題建立一種數學模型,類比以及分類的數學思想。

  c情感目標:

  ①強化用數學的意識從而樂於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資訊,願意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夠在數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②透過探索數學問題,增強學生之間的配合,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重點:

  ①由實際問題中的不等關係列出不等式;

  ②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難點: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實際問題中的不等關係。

  二、說教法與學法指導

  1、說教法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發展過程,結合本節課實際情況,我採取了:

  ①觀察,分析討論——師生互動

  ②在解法探究中採取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靈活運用;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並且採用多媒體教學,有利於學生討論活動的開展。

  2、學法指導

  學會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模型來解決問題,鼓勵努力克服困難;多角度認識問題,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學程式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交流(我把這一活動分解為4個小問題)(大約15分鐘)

  2、由上面的問題出現的不等式而探究不等式的解法,讓學生利用不等式的性質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總結不等式的解題過程(約5分鐘)

  3、鞏固解題方法,給出2個簡單的不等式,讓學生在黑板上來做(約5分鐘)

  4、拓展與發展,給出問題2(第三個活動)沒有分解成小問題(指導學生先獨立,後合作探究)建模的思想(大約12分鐘)

  5、小結:讓學生談談對本節課的認識和收穫(大約3分鐘)

  不同層次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認識,我將作恰當的補充。

  讓學生思想感情上的昇華——克服困難的品質。

  四、說板書

  我把問題1的解題過程分步書寫,讓學生能從中體會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的知識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五、說作業:P1401—4,9

  評價上課效果,對本課的內容鞏固,反饋作用

  小學數學說課稿格式 篇8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基礎知識和初步推論證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擔負著訓練學生學會分析證明思路的.任務,在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的性質是今後論證兩角相等的的依據之一,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三條主要線段重合的性質是今後論證兩條線段相等、兩個角相等及兩條直線垂直的重要依據,因此在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探索並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能運用它們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性質定理之間的聯絡。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對命題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滲透幾何證題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法和綜合法。

  情感與態度:

  引導學生進行規律的再發現,培養學生勇於實踐、大膽探索的精神。加強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難點: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運用

  四、說教法與學法

  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課我採取了“開放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從問題提出到問題解決都竭力把參與認知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全面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真正確立其主體地位。而教師只是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及時地給以引導、點撥、糾正。

  五、說教學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其原有認知基礎上的主動建構,因此我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六、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思考電腦展示人字型屋頂的影象,提問:

  1、屋頂設計成了何種幾何圖形?

  2、我們都知道它是一種特殊的三角形,那麼它特殊在哪裡呢?(兩腰相等,是軸對稱圖形)

  3、它的對稱軸是哪一條呢?由日常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出課題,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創造豐富的舊知環境,有利於幫助學生找準新舊知識的連線點,特別是問題3,其實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伏筆。除了這些特殊點,等腰三角形還有其它特殊性質嗎?這節課我們就要一起來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由此引出課題)現代教學論認為,在正式進行發現過程前要讓學生對探索的目標、意義認識得十分明確,做好探索的物質準備和精神準備。

  二、觀察與表達

  1、觀察猜想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等腰三角形,與教師一起按照要求,把兩腰疊在一起,觀察一下你有什麼發現。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等腰三角形ABC疊合情況,請學生思考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2、得出定理學生回答發現後,教師給予指導,用規範的數學語言進行逐條歸納,得出兩個性質定理:

  定理1: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高線互相重合。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猜想,體驗知識的發生、發現過程,變灌注知識為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學習內容不再以定論的形式呈現,而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學習的心理機制不再是僅僅是同化,而是順應。

  三、瞭解與探究

  3、探索定理

  一、(A組口答,B組獨立解答)A組: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各等於幾度?

  2、若等腰三角形頂角為40度,則它的頂角為幾度?

  3、若等腰三角形底角為40度,則它的底角為幾度?

  B組:

  1、若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為40度,則它的其餘各角為幾度?

  2、若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為120度,則它的其餘各角為幾度?

  3、一個內角為60度,則它的其餘各角為幾度?

  (A組口答,B組獨立解答)由此引出推論:等邊三角形各個角都相等,且各個角都等於60°。

  二、根據性質2填空:

  (1)∵AB=AC,AD⊥BC,∴,。

  (2)∵AB=AC,BD=CD,∴,。 A

  B D C (3)∵AB=AC,∠1=∠2,∴,。

  為了對定理進行進一步探索,設計了以下練習:練習一的整體設計遵循低起點、小分階、大容量、高密度的原則,其目的是要學生掌握應用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1與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數的規律,但教師不是直接將規律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自己發現規律,使學生獲得從問題中探索共同屬性的思維能力。從認知結構看,利用三線合一性質來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或垂直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聯絡較少,需要建構新的認知結構,是一種“順應”過程,對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因此設計了下面一組填空題,幫助學生進行建構活動。同時,提醒學生注意性質應用應以等腰三角形為前提,為例2的教學作了輔墊,起到分散難點的作用。

  四、應用與提高應用舉例:如圖,某房屋的頂角

  ∠BAC=120°,過屋頂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頂架上的∠B, ∠C, ∠CAD的度數。

  例1:求證等腰三角形兩底角平分線相等A

  E D B C由於這是個用文字語言敘述的的幾何命題,師生共同商討,將解題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①根據命題畫出相應的圖形,並標出字母②透過分析題設結論,將命題翻譯為幾何符號語言,寫出已知與求證。

  ③探索證法在尋求證法時啟發學生從“已知”、“求證”兩方面出發進行思考。從已知出發:

  a:由AB=AC聯想到什麼

  b:BD、CE是△ABC的角平分線聯想到什麼c:由a、b聯想到什麼d:由a、b、c聯想到什麼e:由d聯想到什麼

  從求證出發:證明兩條線段相等通常用什麼方法?(全等三角形)。這兩條線段分別在哪兩個三角形中?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如何證明?

  本課從居民建築人字梁結構中抽象出幾何問題,透過探索實踐活動得出結論,在這裡,再將得到的結論應用到實踐中,從而解決了人字梁結構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既有前後呼應,又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思想,有利於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證明”的教學所關注的是,對證明基本方法和證明過程的體驗,而不是追求所證命題的數量、證明的技巧。因此在例1教學中,有意讓學生來確定學習任務與步驟,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在這裡要求學生從兩方面都能夠思考問題。但這對於剛接觸論證幾何不久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由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聯想。

  本題是透過三角形全等來證明兩條角平分線相等,而這對全等三角形可是△ABD和△ACE也可是△BCE和△CBD分別用到了公共邊和公共角這兩對元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充分利用這一點,組織學生探索證明的不同思路,並進行適當的比較和討論,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

  四、應用與提高

  例2:已知:如圖,△ AOB D C O’

  ABC中,AB=AC,O是△ABC內一點,且OB=OC,AO的延長線交BC與D.求證:BD=CD,AD⊥BC

  思考:

  (1)本題的結論有何特殊之處?,證明兩個結論

  (2)你準備如何得出這兩個結論?,分別認證或同時證明

  (3)哪一種簡捷?利用什麼性質?

  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按照例1的思考方法自己尋找解題思路,可以在小組間進行討論。

  變式拓展:

  (1)如圖,在例2中若點O是△ABC外一點,AO連線交BC於D,如何求證?

  (2)若點O在BC上呢?經過例1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推理基礎,因此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證題思路,從而學到新的研究數學學習的方法,並逐漸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同時也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在這裡有意透過變式讓學生經歷圖形變換過程,並使他們感受到在一定條件下,圖形變換不會改變圖形的實質,最後將點O移到BC上,使學生體驗了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

  想一想:記一塊等腰直角三角尺的底邊中點為,再從頂點懸掛一個鉛錘,把這塊三角尺放在房樑上,如果懸線透過點M就能確定房梁是水平的,為什麼?透過想一想進一步突出重點與難點,也有利於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五、心得與體會

  透過今天這堂課的研究,我明確了,我的收穫與感受有,我還有疑惑之處是。請學生按這一模式進行小結,培養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反思的良好習慣,同時透過自我的評價來獲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六、作業

  (1)作業本上相應的作業。(2)已知:D、E在△ABC的邊BC上,AB=AC,AD=AE,求證:BD=CE(1)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所學知識(2)及時反饋、查漏補缺(3)體現層次性與開放性

  七、說評價

  現代數學教學觀念要求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本課從定理的發現到定理的應用都有意識地營造一個較為自由的空間,讓學生能主動地去觀察、猜測、發現、驗證,積極地動手、動口、動腦,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形成方法。整個教學過程突出了三個注重:

  1、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樂趣。

  2、注重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協作、共同提高。

  3、注重知能統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應用。

  小學數學說課稿格式 篇9

  【說教材】

  數學,以其豐富的內容,開放的思維,嚴密的邏輯,使孩子們產生強烈的興趣。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小數乘整數》就是這樣一個與生活緊密聯絡的內容。它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2—3頁的內容。本教學內容是小數乘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學生已有整數乘法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教學時與整數乘法聯絡,便於引導學生將整數乘法的經驗遷移到小數乘法中來。

  【說教學目標】

  結合當前的課改形勢,我認真研讀課標,分析教材,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讓學生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筆算,並能對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

  2、能力目標:

  使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小數乘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簡單的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使學生體會小數乘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需要數學,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法學習小數乘整數,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

  教學難點:

  正確地列豎式計算小數乘法,處理好積中小數點的位置。

  【說教法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呢?根據教材的特點,本節課採用以討論交流、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我先採用情境教學法,創設買風箏的生活情景。接著用遷移類推法引導發現法,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識基礎,引導學生由整數乘法的經驗類推到小數乘法。

  本節課的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

  【說教學程式】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感受學習的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我以買風箏這一生活情境為藍本,創設了生動的教學情境,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課一開始,我問道:同學們,你們是怎樣度過這個愉快的暑假的?這一天,小紅、小明、小麗跟著爸爸、媽媽來到公園遊玩,他們被眼前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著、陶醉著。這時,小明看見公園一角有位阿姨正在賣著各式各樣的風箏,買風箏的人真多,可熱鬧了。

  緊接著我出示四種不同形狀的風箏及單價。提問:如果你來幫他們選,準備買哪種形狀的?買幾個?

  最後根據學生的提問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解答。

  本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讓課堂走進兒童的生活世界,設計熟悉的買風箏活動為背景,把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易於激發童

  心童趣,激發學生自覺地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觀察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自主探索,理解法理。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研究的重點,理當重點突破。我是這樣做的:

  (一)學習例1。

  1、讓學生用自己認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解答,列式計算。

  2、分析交流:請你寫出計算過程,並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這樣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知基礎,讓學生利用先前經驗獨立解決問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及獨立思考過程,鼓勵和提倡演算法多樣化。讓學生表述自己的見解,加深對自己思路的認識,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3、體現演算法多樣化。請你比一比,想一想,哪種解法較為簡單。

  4、集體交流:評出較簡單的方法。

  5、同步練習:請用你喜歡的方法為其他三個同學算出風箏的總價,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利用學生熟悉的元、角之間的進率,為將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計算做準備。讓學生在分析、對比、交流中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滲透最佳化意識。同步練習,使學生加深理解,增加學習信心。

  (二)教學例2。

  1、出示算式:0.72=5=?

  提問0.72不是以元作為單位

  了,你應該怎樣計算?

  2、集體彙報交流:小組派代表在黑板上列豎式計算,並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教師引導概括:先將0、72擴大到它的100倍,再按整數乘法的法則計算72=5=360,由於因數0、72擴大到它的100倍,要使積不變,積360應縮小到它的100倍。

  4、提問:請你仔細觀察積3、60,你想到了什麼?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小數末尾的0去掉小數的大小不變。

  (三)小結

  1、提問:誰能說說小數乘整數可以怎樣去做?應該注意些什麼?

  2、引導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算要點。

  這樣的設計旨在體現《課標》中關於計算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學生的經驗,給予充足的學習時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親身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理解和掌握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和方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依據本節課的特點,我精心設計瞭如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題。我安排第3頁做一做的第1題。並想一想:小數乘整數與整數乘整數有什麼不同?

  2、深化題。除了基本的練習題外,我還逐步加深難度,檢驗並提高學生進行小數乘整數的計算能力。我安排了《練習一》第1題列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3、拓展題:《練習一》第

  2、3題。

  我的設計目的在於以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逐步加深學生對小數乘整數的理解,鞏固新知,強化重點,突出難點,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到學好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四、反思評價,完善認知。

  我用提問的方式帶領學生總結本次課堂。

  1、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2、你覺得在計算小數乘整數時應注意什麼?

  【說教學預設亮點】

  透過本節課的設想我體會很多,我認為最大的亮點有以下兩個方面:

  1、轉變了教師的角色,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的遵循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不是機械地告訴學生。在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的探索中,透過讓學生觀察、比較、體驗,使學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學的好方法。

  2、轉變了學生的角色,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整節課教學中,教師始終注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原則,透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等多種學習手段,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力爭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形成高漲的學情。真正實現了要我學到我要學、我會學、我樂學的轉變。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各位專家、各位評委批評指正。謝謝!

  小學數學說課稿格式 篇10

  一、說教材

  人教課標版五年級上冊簡易方程,根據《課標》要求,從小學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匯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

  本節課[解方程1第57至58頁]延伸引入了方程時的例子100+X=250透過讓學生嘗試找出X的值,引入方程的解與解方程兩個概念。例1以X+3=9為例,討論了形如X〒a=b的方程的解法。為了便於給出解方程全過程的直觀圖示,例題中的資料比較小,主要是提高學生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積極性,這種方法將延伸到解更多複雜的方程。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理解方程意義的基礎上學習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質來解簡易方程的方法。

  2、初步學會檢驗某個數是否是方程的解,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提高計算能力。

  3、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重點: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質來解簡易方程的方法。

  難點:

  區別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並感悟到數學美。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透過課堂討論、猜想、相互合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學習。有目的地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學法:①讓學生學會以舊引新,掌握並運用知識遷移進行學習的方法;②讓學生學會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遷移匯入

  1、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做個遊戲,好嗎?用手指尖頂住直尺使直尺一直保持平衡,能做到嗎?說說你是怎樣使直尺保持平衡的。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平衡現象?

  2、課件出示天平:上節課我們藉助天平平衡,學習了方程的意義,今天我們繼續研究與方程有關的新知識。此環節結合學生平時的生活創設情境。透過尋找直尺上的平衡點,觀察天平平衡等實踐活動,拓展學生進行實踐的機會,也為全課的教學活動創造氛圍。

  (二)觀察猜想,感知方程的解

  課件演示:透過動態直觀的演示,將學生帶入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思考如何讓天平保持平衡的學習過程中拓寬了思路,領悟到兩邊同時增加相同的重量,天平保持平衡,既天平的左邊=右邊。得出方程式100+X=250。演示操作結束後,教師丟擲問題:如何求出X等於多少呢?學生分組討論猜想[①根據數感直接找出一個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邊是否等於250。②利用加減法的關係:250-100=150。③把250分成100+50,利用對應的關係,得到X的值。④利用等式的性質從兩邊減去100。]在此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從中發現,天平兩邊同時

  減少相同的重量,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讓學生感悟到可以藉助天平來求未知數的值,有效地避免瞭解方程時的機械模仿和死記硬背,降低了學生的思維難度。使學生輕鬆地感悟出像這樣使方程的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方程的解。

  (三)操作感悟,體會原理

  課件出示例1圖。合作探究,透過感性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結果,討論:怎樣才能使天平左右兩邊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呢?學生彙報,課件演示。

  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學會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突破了重點,解決了關鍵,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四)分層訓練,理解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內化。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題。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課題的能力。

  (五)全課小結,評價提升

  (1)本節課主要的收穫是什麼?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區別是什麼?怎樣解方程?

  (3)這節課你覺得自己表現怎麼樣?哪個小組或哪些同學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

  這樣既對全課進行了總結,又能使每個同學對自己和對其他同學有個客觀了評價。透過評價,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反思,提高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板書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

  五、板書設計

  100+X=250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和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

  例1:X+3=9檢驗:方程的左邊=X+3 X+3-3=9-3 =6+3 X=6=9 =方程的右邊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這樣板書,佈局合理,簡明扼要,把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重點,鮮明的展現在學生面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