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精選5篇)
《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精選5篇)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1
俞執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語言精煉、富有趣味、蘊含深刻道理的小古文,它是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小古文。相信在座的部分老師跟我一樣,在學生時代害怕學習文言文,怕實詞、虛詞,怕背誦,怕翻譯!而俞老師的課堂透過課前談話和對生字“戎”的字理教學,學生一下子進入古文的世界,把畏古文變成了樂古文,何為樂?
一樂樂讀:
“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爾自知”,新課標指出,第二學段對於古詩文的要求是: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從課標中我們看出,誦讀是學習古文的主要途徑,是通向文言文世界的橋樑,俞老師的課堂以讀貫穿始終。初讀讀準字音,二讀指導學生劃節奏朗讀,讀出古文的韻味,三讀帶動作吟誦。最後俞老師出示豎著的、去標點的古文,配樂朗誦,這樣的朗讀形式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生興趣,形成濃濃的中國風,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二樂樂思:
“一石激起千層浪,兩隻彈出萬般音”,俞老師在課堂上設定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整個課堂圍繞了王戎的人物形象設定問題:王戎是個怎樣的人?說說你對王戎有什麼瞭解?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王戎?這些問題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於是從學生口中有了善於思考、善於推理、聰慧的王戎。
三樂樂學:
“好課堂能讓學生受益一生”,俞老師就像那麥田裡的守望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合作中交流,感悟出古文的學習方法:擴詞法、查註釋查字典、換詞法。俞老師播下的是樂古文的種子,整堂課學生樂讀、樂思、樂學,樂在其中。
《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2
1、注重學法指導,為文言文學習掃清障礙。
上課伊始,提醒學生“註釋是學習文言文的幫手”。匯入課題後引導學生交流並梳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指導學生根據語意正確斷句,啟發學生結合插圖理解“子”的意思,聯絡學過的《守株待兔》理解“走”字的古今異義,藉助提示背誦課文,理清順序背誦課文……可以說,學法指導滲透在整堂課的每一個細節當中,學生學得輕鬆,上手很快,並透過這一課的學習積累了學文言文的'常用方法。
2、將識字、寫字、文言文知識點的教學分散在整堂課之中,使教學既活潑又紮實。
古文教學最無法避免又最容易陷入枯燥的就是字詞、知識點的教學。我將識字、寫字、文言文知識點的教學分散在整堂課的若干個環節中,調動學生的思維、情感活動,使學生既不感到枯燥無味,又學得紮紮實實。
3、藉助空白點拓展想象,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
學習“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一句時,我趁機啟發學生道:“如果你是一個爭強好勝的孩子,你會怎樣呼喚王戎去摘李子”、“如果你是一個語文學得特別好的孩子,你會怎樣召喚王戎摘李子”,沒想到學生群情激昂,發言異常積極,課堂氣氛格外活躍,在大膽想象中學生對王戎的“聰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3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重點是: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培養文言語感,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學習古人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使學生了解《世說新語》“志人”的特點,激發學生閱讀《世說新語》的興趣。
一、教學效果
劉瓊老師圍繞本課教學目標,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多種形式讀,感受小古文的精妙。學習小古文最主要的手段是朗讀。劉老師加強了誦讀的多樣化(範讀,自讀,指讀,同桌互讀,齊讀)讀出節奏和韻味,提升了學生學習小古文的情趣。同時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逐步積累、感悟,體會文章的內容及蘊含的道理。
2、習得方法,入情入境學古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文語言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劉老師引導學生理解古文主要內容時,教給學生看註釋、聯絡上下文等方法去理解古文,使學生去毫不費力地讀懂這篇古文。
3、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對以往學過知識的聯絡,比如在理解“走”字時,出示奧運會競走圖片,讓學生形象地理解這詞的古意和今意。
二、優點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能夠尊重學生的想法:本節課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王戎為什麼不取道旁李?讓學生參與到問題探究的過程中來,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從討論中感悟王戎的人物特點:善於思考、冷靜分析、不盲從……從中對“王戎識李”這個故事表明自己的見解。
另外, 劉老師上課教態自然、大方,非常好。
《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4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希望學生能夠藉助之前學過的方法(藉助註釋,插圖,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實際等)來學習文言文,所以課堂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引導學生逐句逐句進行文字翻譯上。從課堂效果來看,課堂推進還是比較順利的。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逐句分析過程中,是否所有孩子都可以實現這樣的順暢和流利,如何在公開課上保證能力較弱的孩子也能真實地進行思考和嘗試。是否可以在點對點的交流之後,擴充套件為面的交流,如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困生也嘗試說一說。
2、課堂上點對點的分析過多了,讀得不夠。特別是講解完每句話的意思後,更應該引導學生馬上進行朗讀,鞏固體會和思考。
3、同步課堂上,對結對學校有一定的關注和提問鼓勵的意識,但更好的對策還是沒有想好,比如當對方沒有人願意回答,或者朗讀出現問題時,如果及時調整的策略還很欠缺。
4、《世說新語》的環節在課堂上忘記出示了,說明自己對於引導閱讀的意識還不夠強,總是停留在對單個文字的分析上。
5、在指導課作第四題時,如何幫學生提取更關鍵的主要內容,是我提前沒有預料到的,雖然課堂上進行了臨時應對,還是希望以後可以更加充分的準備。
《王戎不取道旁李》評課稿5
《王戎不取道旁李》選自《世說新語》,在文章中,王戎七歲時,跟小孩子們一起玩耍,面對長在路邊又紅又多的李子,其他小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去摘,而王戎根據環境推測這樹上長得肯定是苦澀的李子,大家嚐了嚐,果然如此,可見王戎是一個善於思考善於分析的人,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什麼事情都要善於觀察與思考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本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特點,設計的教學流程取得的效果還算滿意,現總結如下:
1、“讀”佔整頭。四年級的小學生不常接觸文言文,所以想理解文字內容必須要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因此,許老師首先板書課題:王戎不取道旁李。她先指生試著讀一讀,發現學生認識字但是不會停頓,所以教讀題目學會停頓。接著播放音訊資料,讓學生邊聽邊劃分本課朗讀時的停頓,學習文言文的讀法。聽完之後自由練習朗讀,同桌互讀,發現問題在班內及時指導,爭取每個學生會讀本文,也能以此為根基學會去讀其他的文言文。最後,指學生在班內展示朗讀,讀得好的當小老師教讀,去體會當小老師的喜悅感。
2、“學”字當頭。在讀熟讀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已經掌握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擴詞、聯絡上下文、藉助註釋等)試著去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創設自讀自悟的氛圍,讓學生去自學。此環節給足學生學習的時間。接著,開展講故事比賽。試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小故事,先在小組內評選出最佳講故事的人選,在班內再展示。要求:自然得體、大方,語句通暢透過學生上臺展示。根據理解的程度,及時予以引導,以便正確理解文字的內容。最後創設討論的環節,出示課件:說說為什麼”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導學生學會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學會觀察,在觀察所得中去分析解決問題。
3、潛移默化首先引導學生交流:說說從王戎身上學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得出道理。
不足之處:課堂不夠生動,有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說的部分較多,讓學生自主思考、交流的環節設計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