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角三角形的摺疊問題評課稿

直角三角形的摺疊問題評課稿

  聽了王老師執教的《直角三角形的摺疊問題》,給人的感覺是“暗香浮動,回味久遠”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拙見。

  一、低起點,高落點

  在本節課中王老師先採用原題再現,透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回顧了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知識,並用一題多解的形式鞏固了三角形全等的知識以及角平分線性質、勾股定理、三角形相似等知識。王老師這節課非常注重基礎知識,注重思維過程,注重解題步驟的規範性。

  比如證明△ACD≌△AED,對九年級學生來說是不難的,王老師透過投影學生的解題過程,師生共同點評解題步驟。可見王老師對基礎知識的重視。在鞏固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與解題技巧。王老師還採用聯想法將∠BAC的平分線聯想成圖形摺疊問題中的摺痕。把△ACD≌△AED轉化為△ACD和△AED以AD為軸的軸對稱圖形,這種聯想方式,轉化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到題與題之間不再是孤立的,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這節課還在王老師的問題的引領下,直角摺疊,30°角摺疊,銳角∠B摺疊,使B’D∥AB。經歷了從原題的特殊到一般到特殊,再回到最後小題的特殊,以及解題過中程方程思想、轉化思想一直貫穿整節課。整節課以“問題”引路,用“思想”掌舵,起點低而落點高。

  二、深挖掘,時提煉

  王老師不拘泥於就題解題,而是將一道看似簡單的幾何圖形進行深度挖掘,王老師不僅將角直角摺疊挖的深透,還將銳角摺疊做進一步探索研究,將知識進一步地與函式相聯絡,有機地捕獲學生知識的生長點。還有王老師在原題第(2)的基礎上拓展到將=30°角摺疊,點B落在點A上,求BD的長,再演繹到去掉∠B=30°這個特殊條件,改為AC=6,BC=8求BD的'長,又再次演繹到摺疊後點B落在AC上B’,求y關於x的函式關係式,再到當x取何值時,B’D∥AB,繼而又問四邊形DB’EB是什麼特殊四邊形嗎?視角之寬闊,挖掘之徹底,真是大氣。

  不僅如此,王老師還及時提煉總結,不但提煉出基本圖形,圖形中摺疊問題重視邊的轉化,角的轉化,更難能可貴的是還提煉出研究幾何圖形的四大視角,即邊、角、內部、整體著四大視角。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大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只有老師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讓學生走得好、走得遠。

  三、巧提問,促生成

  一節的成功與否和老師的精心預設,巧妙提問是分不開的。“問題是數學的心臟”。王老師這節課的問題指向明確,針對性強,如原題的第(1)王老師學生完成證明的基礎上繼續提問:“你能得到其他結論嗎?”、“由三角形相似可以得到那些結論?”、看到直角三角形你想到什麼?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總結出四大視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而且也為學生今後如何研究幾何圖形提供了方向。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老師的提問注重學生多元化思維的發展,比如:在若摺疊後使點B與點A重合,求BD的長。在學生用三角形相似得方法求得BD的長之後,王老師接著追問還有不同的方法嗎?學生又利用勾股定理求得BD的長。這節課王老師還注重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如:學生在板演時用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求BD的長時,王老師問:“我想知道為什麼BE=?”,又再如在學生畫好圖後,王老師就追問“你為什麼這麼畫?”這些及時追問,在暴露學生思維的同時,使相關的知識在動態中產生。

  當然,一堂課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如果在求四邊形DB/EB是菱形時,能在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空間,相信學生會完成的更好。

  總之王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自然流暢,一氣呵成,整節課以直角三角形摺疊為主題。充分利於原題圖形將學生已學過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教學中王老師透過及時追問,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這樣的教學,能達到做一題會一片,通一類的效果,一題一課這種教學模式引導教師更多地關注“數學”的本質,挖掘題型本身蘊含的能量,同時也在悄然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力求創造全新的教學氛圍,讓數學課堂煥發屬於自己的精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