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與整理》評課稿

《分類與整理》評課稿

《分類與整理》評課稿1

  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本節課重點是觀察學生能否獨立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教師提出分類依據,依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生的認識規律透過教學,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涵著數學知識,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覺得高老師的這節課除了目標落實比較到位,還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內需。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從這個意義上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促使其參與學習的基礎。因此,教師抓住教材提供的素材,從生活原型問題出發,創設文具店的生活情境,滲透分類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便利,引出課題,整個設計過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情感發展。

  2、注重激勵性評價,感受欣賞激勵。

  面對低年級學生,高老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性等主體精神和品質,有針對性、不失時機地進行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如:“你的想法很有新意 ”,“你們個個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 “XX小組的辦法真多”,“你們自已鼓勵鼓勵自已吧”等富有激情的語言,使學生感到置生於思維發展的自由天地中。

  3、動手操作,講究真實有效。

  在本節課中,高老師非常注重了“導”,如:每次學生動手操作前都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另外還注重了活動的梯度性,如第一次分學具,讓學生初步理解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第二次分鉛筆鼓勵學生找到不同的方法,按不同標準分類,兩次要求的不斷遞進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提高。

  總之,整節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挖掘教材內在因素,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內容,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分類與整理》評課稿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學習質量。

  《分類與整理》是一節新內容,王老師從逛文具店引入課堂,首先讓學生說說更願意逛哪個文具店,為什麼?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分類的意義和作用。王老師還很重視學法指導,先利用小兔小熊的卡通頭像,讓學生感知象形統計圖和單式統計表。在分平面圖形過程中,應老師先和學生們一起群學“按形狀分”,學會分類和整理的方法,再問學生“還可以怎麼分”。教師指導由扶到放,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極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體驗、探究、思考的作用,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

  王老師整堂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思路十分清晰,教學環節緊湊,合理把握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學環節過度自然,過程由淺入深,方法靈活多樣。另外拓展增加一個“正方形和五角星該怎麼放”這個設計創新有亮點,一個是在原圖上增加,一個只能另放一類,思考全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因為是一年級個人認為還是可以再增加一些活動操作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老師可能考慮到課堂紀律會不好掌控,但不妨大膽放手試一試留給學生多一些自主學習的時間,讓學生體驗收穫知識的快樂。

《分類與整理》評課稿3

  今天,聽了《分類與整理》一課,結合本次教研活動主題:“怎樣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作用”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教師的'語氣和藹,有足夠的耐心啟發學生,符合低段教師教學的要求。

  2、開課教師設計的熱身訓練為學生鋪設了很好地臺階,很自然的滲透了分類整理的作用,讓學生潛意識的認識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整節課教師圍繞“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如:板演這個環節中把書中的圖做成能活動的,讓學生親自來前面動手操作,給學生提供一個分類活動的平臺,這樣更讓學生一目瞭然,同時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操作能力。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在練習題設計中從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題材,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撲克牌的分類,教室裡的人可怎樣分類……。進一步鞏固體驗分類的方法,讓數學走進生活、聯絡生活實際學習數學。

  4、注重數學教學的嚴謹性,如強調一一對應,在統計圖下寫出對應的顏色或畫出相對應的圖等。

  建議:教師的提示語應該置前:如果在小組合作前提出要求,效果會比學生已活動開始後效果好。

  評價的方式要多樣化,符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