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的執行時間評課稿3篇

衛星的執行時間評課稿3篇

衛星的執行時間評課稿1

  聽了崔老師執教的《衛星執行時間》這節課後,感受頗多。

  本節課崔老師透過“有關人造衛星的知識”引入一些有關人造衛星執行的資料,讓學生學會能對較大的數進行估算,並在具體活動情境中探索並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

  崔老師創設情境後,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放手讓學生討論、探究;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解答。讓學生求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21圈,需要多長時間。學生很快列出了算式114×21=,因為上學期學習過兩位數乘兩位數,所以可以利用知識的遷移,讓學生試著做。本節課是一節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課,崔老師將重點主要放在計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然後再具體討論;從而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並讓學生說一說每一步計算的算理。適時的引導,循序漸進,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求異、探究能力,使學生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探求新知,最終能夠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催老師這節課注重演算法多樣化,是一節很樸實的課。

  我對本節課的建議是:

  1、崔老師組織上有缺失,已經有三個小組展示完了,仍有小組在黑板上寫,根本沒聽其他小組的展示。

  2、催老師應要求學生語言的嚴密,有個學生說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數位對齊就可以了。

  3、練習設計沒有坡度。

衛星的執行時間評課稿2

  崔老師展示的《衛星執行的時間》一課,讓我感受頗多。

  這是一節計算課教學,許多年來,計算課很少被當成公開課,這也足以說明上計算課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也說明縣教育局領導對計算課,特別是計算算理的重視和對學生對計算算理是否理解的關注程度。傳統的計算教學常常透過機械重複、大題量的訓練,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只重視計算的結果,不重視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和計算方法的概括。而這一節課後,我發現教學中,崔老師始終堅持以教師的引領為主線,充分利用數學知識這個“載體”,讓學生透過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學習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因此,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的教學時,沒有滿足於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學會計算,著重關注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算理、演算法的`探索過程,注重轉化、建模等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從而把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作為數學教育的根本途徑。

  反思這幾節課,我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一、重組課時教學內容,擴大了學生的自由探索空間。

  重組並不是把幾塊內容簡單的相加或相減,而是要抓住“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作為主線,先讓學生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兩位數乘一位數24×2”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24×10”,透過這樣的學習,使學生對於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所要用的知識作了很好的鋪墊,在這些舊知識的基礎上去學習新知識,使學生很容易接受。在此教師在要求學生計算24×12,這時學生就很容易的用各種方法進行計算。教師在引入階段透過現實數學情境的創設,採取憶舊引新的方法,從複習到引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說明教師充分依據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複習舊知來為學習新知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提倡演算法的多樣化,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演算法多樣化是問題解決策略多樣化的一種重要思想,它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新課標指出:筆算教學不應僅限於豎式計算,應鼓勵學生探索和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同一道計算問題,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和認知風格存在著差異,常常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和解題策略,這正是學生具有的不同個性的體現。在本節課教學24x12時,放手讓學生試算,學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又根據口算的方法來計算的;有把因數拆成兩個一位數,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計算的;有直接列豎式進行計算的;在學生獨立思考解決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傾聽同學的解法,進行小組內交流,這樣的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創新能力。有利於學生間的數學交流。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愉悅,使不同的人學到了不同的數學。同時在這堂課中也讓學生進行了估算的練習,因為這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最有用的方法。在計算教學中,我們教師同樣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的必要的發展。提倡計算方法多樣化,是計算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徑。

  我的思考:

  1、能否讓探究更具實效性?

  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24×12=?時,教師先讓學生進行“估算”,再要求學生進行“口算”,最後再放手讓學生進行“筆算”。本著層層遞進、步步為營的思路顯然也有一定的設計意圖,但是在學生出現的幾種演算法中,真正屬於“口算”範疇的只有一種,即“可以先算24 ×10=240元,得出買10本書的錢,再算24 ×2=48元,算出的是買2本書的錢,然後把兩部分的錢加起來,240+48=288元,就是一套12本書的錢。”這恰恰就是進行“筆算”的思路。但是由於在課堂上,學生還出現了例如:“可以先算24 ×6=144元,得出買6本書的錢,再算144×2=288元,就是一套12本書的錢。”這會不會造成學生進一步探索“用豎式計算”時的困惑呢?還處於後一種思維的學生是不是都是按照教師的思路依據第一種方法去列豎式呢?是否有學生先列出24乘6的一個豎式,再列出144乘2的一個豎式呢?如何讓探究更具實效性?我們想是不是可以先讓學生對幾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行比較,在體會演算法多樣化的同時突出演算法的最最佳化呢?當大多數學生都認可前一種口算方法時,再組織學生利用這種口算思路去探索“用豎式計算”的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2.計算教學中究竟需要怎麼樣的教學情境?

  現在的計算課有像應用題教學的味道,都非常重視情境的創設,呈現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獨立列式——思考演算法——交流反饋演算法——自主選擇演算法——最佳化演算法,這樣一個流程。因此,有許多的課不是從“逛商場”開始就是從“買東西”結束,新課標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這個現實背景既可以來源於生活,也可以來源於數學本身。那麼我們在計算教學中究竟需要怎麼樣的教學情境,是否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教學情境?計算教學怎麼樣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絡?創設的教學情境是否符合現實生活的實際?

衛星的執行時間評課稿3

  聆聽了崔老師執教的四年級數學課——《衛星的執行時間》(三位數乘兩位數)。感觸頗深,真可謂是受益匪淺,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很多,下面就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課堂語言精準且具激勵性

  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密、準確、精練、邏輯性強。崔老師在課堂上做到了沒用的話不說,與本節課的知識內容無關的話不說,做到了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同時教學語言具有親切感、有激勵性,能“抓住”學生,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主動的探究狀態,是數學課堂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最好詮釋。

  二、注重估算能力的培養

  估算,是數學學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種技能,是學生邏輯思維的凝結與濃縮。崔老師在出示主題圖提出數學問題之後精心設計了估算的環節,問道:“你能先估計一下衛星的執行時間嗎?”在估算交流活動中不僅讓孩子們體會到如何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同時也讓孩子們體會到他們所學習的內容不是枯燥、刻板的,而是有趣的、富有生氣的,這時候他們的思維是活躍。靈活地運用估算,對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構建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注重算理的表述

  算理是計算的理論依據,而演算法則是依據算理提煉出來的計算規律和方法,它是算理的具體體現,算理和演算法是相輔相成的。課堂上崔老師特別注重學生對算理的表述,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沒有算理的理解,就沒有演算法的真正掌握。

  四、為學生提供充足時空

  崔老師的課不管是新知探究環節還是鞏固應用環節。教師都能大膽放手,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去思考,去發現,去探究,去交流。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課堂形成了一個良好的互動空間。老師只在關鍵處點撥、重點處強調、難點處引導,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作為一名教師,任何一次研討活動,都是學習的大好機會,這次活動使我受益匪淺,我將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博採眾長,努力縮短與優秀教師的差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