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混合》評課稿(通用12篇)

《加減混合》評課稿(通用12篇)

  評課是教研員和很多教師的必備技能,如何評課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聽評課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加減混合》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加減混合》評課稿 篇1

  聽了馮老師執教的《乘除法和加減法混合計算》一課後感覺這一節課知識容量大。在聽了大家的評課後我十分認同王老師的建議:“數學源於生活”。情境的創設也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要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初步體會,逐漸學會,學習思辨,掌握技能。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明確演算法。同時可以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於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

  課堂上馮老師再現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在學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礎上,引導把兩個一步計算的算式合成綜合算式,使學生體會綜合算式的含義,並根據數量之間的關係嘗試計算,理解運算的順序;堅持讓學生在列出算式後說說先算什麼後算什麼,注重了思維的表述,又讓學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

  感覺這節課在引出除加減混合運算時是否可以像乘加減一樣創設一個問題情境,藉此讓學生理解除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時的順序呢,我覺得這樣比老師給出運算順序讓學生反反覆覆說運算順序要好點。如果不行就將這部分內容放在下一課時,目的是讓學生真正理解算理,促進數學思考。

  此次教研的主題是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與語言的能力,所以我就在想,能否在出示探究7+3×4、3×4+7以後介紹說明7+3×4也可以表達為7加3乘4的積、3×4+7也可以表達為3乘4的積加7,這樣可以結合問題解決更好的理解算理。

  《加減混合》評課稿 篇2

  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及時關注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進行有效恰當的教學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從而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效率。

  嶽煥敏老師執教的二年級《加減混合》一課教學中,從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等三個方面有效落實了新課標對學習評價的具體要求,為我們提供了一節精彩的教學課例。下面具體說一說岳老師是怎樣在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評價的:

  1、注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在教學中嶽老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立思考、有序操作、主動質疑、專注聽講等良好的學習品質及積極的情感態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為學生不斷注入持續的學習動力,激勵學生學會學習,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學生站起來講自己的方法時由於二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難免會表達不完整或不嚴謹,這是嶽老師及時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剛才這位同學講的好不好!”“好在哪兒?”“快來說說你的看法”等讓學生展開評價,既肯定剛才回答問題的學生的表現,又激發學生參與方法的補充和完善,培養學生的積極的情感態度,激勵學生學會學習,為學生注入持續的學習動力。再如學生交流時,教師對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激勵性的語言“說的真好”“講得很具體”“你聽的很認真”或運用肢體語言如“讚許的眼神”“善意的撫摸”“豎起大拇指”,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2、注意對學習結果的評價,在課堂練習環節中,教師對學生新知的掌握情況及時進行追問和進行針對性的評價,幫助學生強化和鞏固了新知,如嶽老師在學生講完自己的方法後,及時讓學生進行評價,“你們覺得他講得好不好?”“聽明白了嗎”“說說你的豎式吧!”並且引導學生首先肯定同學的優點,共同學習。又如:在學生板演豎式完後,老師說:你們覺得他的豎式寫的怎樣?寫豎式時要注意什麼?有沒有要提醒大家的。”在師生交流、生生互動中,再次強化了本課的重點,這樣既關注了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又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

  3、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在嶽老師的課堂教學中評價方法和方式多樣化,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透過激勵性的語言、讚許的眼神、豎起的大拇指等多種評價方法不斷激勵學生饒有興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嶽老師的課堂教學有效評價給我的教學啟示是:

  1、對於學生的回答錯誤時,教師不能一棒子打死,而應該是發揮學生小組的評價作用,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幫助學生的明白錯誤的原因,給學生樹立信心。

  2、評價要因人而定,因不同情況而定,評價要符合實際具體,要關注細節,關注課堂生成問題,注意評價方式和方法的多樣化。

  《加減混合》評課稿 篇3

  今天,陳老師講的《加減混合》這節課,是一節比較紮實有效的算用結合課。本節課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有效地達到了既定目標,具體體現在:

  一、從新課程出發,準確把握教材,設計了清晰而結構嚴謹的教學流程,突出了教學重難點。始終以親和啟發性的語言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結合動態天鵝情境圖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使之充滿樂趣。把加減混合的算理運用動畫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變靜為動,更貼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實生活情境的設計降低了孩子理解加減混合計算的難度。學生在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中,感受運算順序的自然生成。並在啟發、評價、交流中深化了學生對加減混合題目的計算方法,較好的實現了教學目標,突出了教學重難點。

  三、陳老師的教態自然,有活力,基本功紮實,親和力強,引導語和評價語言非常到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針對本節課我提出了個人的幾點建議:在課堂第一環節及複習匯入環節耽誤時間稍長,鞏固練習的設計較少,教學時間在此處分配有些不合理。設計學生活動不夠,課堂上放手不夠。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在興趣十足的互動活動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這點是這節課的欠缺之處。還有在觀察動態的天鵝情境圖,多放手讓孩子說圖意,以深化對題目的理解,達到教學的實效性,深化對知識的掌握。另外在對兩種加減混合題目的對比總結計算方法時,以及課堂最後環節談收穫時都沒有做到放手。放手學生在比較、總結中會升華他們對知識的建構,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加減混合》評課稿 篇4

  聽了呂老師《分數加減混合運算》。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教學的。總的來說,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順利地達到了既定目標,是一節比較紮實有效的算用結合課。具體體現在:

  1、本節課選取了接近學生生活的例題開展教學,創造性地處理了教材。例1以教學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不同計算方法為側重點,例2以教學解題思路的不同方法為側重點,正確處理了落實雙基教學和學生思維發展之間的關係。學生不但將“整數的運算順序”自然地遷移到“分數的運算順序”,並能用一次通分(大多數)或分步通分(個別)正確地進行計算,還把解決問題很好地融合在例題和練習中,突出了應用性。

  2、加減混合運算,重在運算要達到熟練。呂老師設計了一定數量的有層次的針對性練習,練習的形式多樣,如有口算題、基本計算題、列式計算題、判斷題、解決問題的題等,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這樣,既讓學生鞏固了這節課的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計算速度和計算能力。

  3、突出對比訓練。在例題的安排中就開始設計,例1的不同計算方法的對比,並最佳化;例2的不同解題方法的對比,並理清數量之間的關係;例1和例2的沒有括號和有括號的運算順序的對比,找出不同點;實際應用練習中的分率和具體數量的對比,使學生理清了解題思路。

  《加減混合》評課稿 篇5

  盛老師的《小數加減法混合運算》這節課,首先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引入本節課,讓孩子感受到數學的學習是應用於生活。接著在講授新知環節,盛老師採用畫圖的方法解決問題,這種方法特別的好,使得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更加直觀、形象。但是我感覺盛老師畫圖時如果用直尺畫,顯得更規範,以及板書時圖畫的再大些,後面的孩子看的會更清楚。

  在練習環節,盛老師提醒學生注意為保住計算結果的準確性,一定要列豎式計算。這點是很多孩子容易忽視的。

  在處理知識點時盛老師每道題都進行了講解,我覺得如果適時的放手,讓孩子噹噹小老師講,或是孩子會做的不用在做講解了,我感覺這樣會不會更好。

  陳老師的《乘除法之間的關係》這節課,首先鋪墊環節中,學生回答問題時,陳老師要求孩子把算式說完整。以及在孩子回答問題後及時表揚學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回答5×9=45時,學生讀作:5乘以9等於45,我覺得這裡如果讓孩子發現錯誤會更好。

  引入新知環節,陳老師做蝴蝶標本,讓孩子認識標本,以及告訴孩子誰想學如何做標本,只有表現好的學生老師才教你。學生的積極性更高。採取合適的方法,及時鼓勵學生學習興趣。

  在處理知識點時,讓學生獨立說出3句話,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提問學生時,讓孩子提一個乘法的問題和提一個除法的問題,限制條件,鍛鍊孩子的能力。

  在看圖列式的練習中每瓶有3朵花,有4個瓶子和每個筆筒裡有3枝筆,有4個筆筒。這兩題重複,可以去掉一道或是換一個圖。

  在處理練習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時,我覺得先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寫在書上,然後再讓學生彙報,這樣會更加節省時間,我覺得最後兩道題都是提問題,可以去掉一道題,這樣這節課最後的時間可以節省下來,然後談收穫,這節課正好講完。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和想法,如果有不妥之處請予以指正。謝謝!

  《加減混合》評課稿 篇6

  盛老師這節課是分式的加減第二節課,實際上異分母分式相加減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對前面知識的進一步運用和鞏固。分式的運算是整式運算的發展,反過來又提高和鞏固整式運算能力。本節課的亮點是盛老師板書規範,能結合學生特點,精心設計例題,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能在每道例題後呈現出來。進一步滲透了類比、轉化等思想。

  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複習已學的同分母分式相加減,出示了2道相對比較簡單又涵蓋同分母分式相加減計算的一些注意點。如:作減法時,分子是多項式,加上括號;分母不同時,利用符號法則,轉變為同分母;計算結果化為最簡分式或整式。同分母分式相加減較為簡單,計算和歸納注意點都比較順利。

  由同分母分式的加減上升為異分母分式的加減,出示:a/2x+b/xy,x/(x-1)-x/(x+1),a+1/b,讓學生思考如何計算?在分式這一章的學習中一直滲透著和分數的類比思想。由異分母分數的相加減,學生很容易想到先通分成同分母再計算。所以對於異分母分式的加減,學生很輕鬆地猜測它的運算規律,先通分為同分母分式,再按照同分母分式的運算規律進行計算。接著教師把出示的2道簡單的異分母分式加減題目,學生口答,教師在黑板上書寫計算步驟。口頭計算並不適合於這一節課,還是筆算,讓學生注意書寫規範和計算準確率的提高。異分母分式相加減,先通分,再加減,對學生而言,用口頭計算方式確實難度較大,而且並不適合於大多數學生。只是一味求快,反而降低了準確率及基礎知識的訓練。

  《加減混合》評課稿 篇7

  黃老師的《6的加減法》這節課的教學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許多新理念,設計合理、新鮮。具體地說祝老師的這節課重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色:

  1、教師教學踏實不花肖。複習完5的加減後,讓學生猜手裡拿幾顆糖,從而引出新課的內容。

  2、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動身組織教學。教學中老師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6顆糖創設問題情景,然後讓學生讀取資訊提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培育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器重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過程。在學生的彙報怎樣重新排列算式時我們看到,由於留給學生充分發表想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的思維是活潑活躍的,提出了多種排法,這些都是學生自主摸索、合作交換中動腦思考獲得的。

  黃老師的這節課,教學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對學生的啟發、點撥恰到好處,與學生的交流親切自然,駕馭課堂的能力強。其亮點是:

  1、新型的師生關係、新鮮的評價方式讓課堂充滿活力。師生只有建立了民主、協調、平等的關係,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才能達到統一。在鍾老師全部教學過程,我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課堂紀律,師生之間的協調與默契,整節課教師都在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會看、會想、會說、會做,全部課堂充滿了活力。新鮮的評價方式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黃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師與生之間的評價也很新鮮,如當某個學生答覆問題精確時,老師和學生都會進行表揚和稱讚,受表揚的學生臉上都露出幸福的笑容,聽課更認真了。可見,評價不僅是對受表揚者的一種激勵,對其他同學來說也是一種學習的動力

  2、聯絡生活,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創設與生活實際有關的情境,讓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有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促進數學學習,黃老師在新課引入時,出示了6粒糖,一隻手放2粒,另一隻手放4粒,問一共幾粒糖?怎樣列式?學生都被吸引了。精神高度集中,而且充滿興趣,都爭著回答問題。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3、教法靈活,練習多樣。本節課教師先出示卡片,用口算來進行復習。在新授課教學中,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鼓勵引導學生用多種演算法,學生在數一數;畫一畫;擺一擺中。進行多樣化學習,並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張揚個性,教學中,老師都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積極動腦的學習習慣。在整節課中,學生有動、有靜;有學、有樂,充分體現了靈活的教學方法的優勢。

  《加減混合》評課稿 篇8

  溫端峰老師課堂教學中有幾個亮點:

  1、直接匯入,師問看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個題目大家想想這節課我們要掌握什麼知識,引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喚起了學生學習新知的強烈慾望。

  2、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了自學法,自學有助於學生溫故知新,透過自學,學生可以複習、鞏固一些已有的知識,初步形成知識網路,還有助於學生明確課堂學習目標。透過自學對新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將一些簡單易懂、自己有興趣的內容進行了內化;同時,自學又有助於學生找到困惑和疑問,確定在課堂上參與討論的重點。這樣既能給學生更充分探討的時間,又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慾望,使聽課具有針對性,能夠最大限度的實現精講精練的高效能課堂教學目標。更有助於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3、本節課的教學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並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探索,發現分數單位不同,無法相加,想辦法變成同分母分數再相加。上述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小組的學生都在進行合作,每一個學生都在主動的探究,異分母分數相加要先通分這一知識點完全是由學生自己發現的。而且,在整個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在整個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沒有以知識權威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而是以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體現新課標的理念。

  本節課周老師注重學生書寫格式的.強調,讓學生養成認真仔細,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但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情況,我覺得在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方面做得不太夠,仍然停留在教師讓學生做什麼,學生就做什麼的層面上。而且有些教學環節的設計,顯得沒有深度,太淡薄,沒有達到本堂課索要培養學生探索,歸納能力的目的。還要多關注學困生,努力使它們當堂達標。在增加一些有層次的練習題,俗話說“熟能生巧”。善用激勵性語言調動評價學生。

  《加減混合》評課稿 篇9

  新課程倡導人人都學有價值的數學。數學課堂要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關注數學知識的發生過程,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今天聽了葉老師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感覺他的教學設計條理清晰,重難點明確,樸實之中閃著亮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學習。

  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心中有正確的學習方式。疑問,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了有序的思維境地。上課一開始,葉老師將問題拋給了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地探究。針對學生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又有了對同分母分數的計算的基礎,對異分母分數的計算沒有充分的認識。葉老師採用了直觀的匯入:出示一些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學生很快解決了。但是葉老師加以提問,為什麼可以直接相加減?教師這樣的問題雖然看上去很平常,卻是很好的將學生的新舊知識做了回顧複習。接著,葉老師出示一組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式子,緊接又發問:“那怎樣計算1/2+1/3呢?”“為什麼要通分?”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人入勝的問話,強烈的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學生進入了學習的最佳境界。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學生能主動地將已學知識聯絡到新知識,促使對新知識的學習更加活躍,在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構建的過程,就形成活學活用的立體知識體系。明白同一單位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加減。同時也進一步讓學生明白整數、小數加減計算為什麼數位要對齊的道理。此外,這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了要提有價值的問題,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2、心中有過程。王老師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思維過程獲得對法則的掌握,關注知識發生的過程,不壓縮或省略學生思維過程,不讓學生造成思維斷層,不讓學生出現“消化不良”,從而實現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學生真正參與了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獲得自信、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同時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心中有正確的細節觀念。王老師很重視細節的處理,在專項訓練時找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找得快的好方法的引導、強調,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用大數擴倍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找到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後面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中能正確、快速地通分了。

  4、心中有實效。不追求表面熱鬧、花哨,不把公開課上成教具的展示課、遊戲課,不搞教學的形式主義。不盲從,能針對本課時計算課的特點,採用合適的方法和形式紮實讓學生理解算理,學會正確計算。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不浮躁、不走過場,注重有效教學。

  不足之處:

  1、在說明1/2和1/3不能直接加的時候,葉老師是運用多媒體課件來演示了兩個分數的分數單位不一樣,從而讓學生明白樣通分的原因。我在想這裡是不是可以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一下,折一折或是畫一畫,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主動地感受到這一點,這樣既可以活躍一下課堂氛圍,也能更好地貼近新課程所倡導的人學生在的動手的過程中學習的理念。

  2、在鞏固練習的過程中,關注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實現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加減混合》評課稿 篇10

  今天有幸聽了市實驗小學蘇娜老師的《小數加減法》一課,讓我收益匪淺。蘇老師教學目標的設計,既有知識技能目標又有過程性目標,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以下談談本人對本節課的想法。

  第一、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有助於計算教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萬以內數的加、減法和初步認識一位小數含義的基礎上教學的。蘇老師很好地把握了學生學習的起點,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教學目標。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是計算題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計算題的普遍特徵,學生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講、練,學生的興致會提不起來,學習就顯得很被動。而蘇老師的引入比較成功。她讓學生看到0.1想到什麼,出示想到的圖形、錢去理解0.1的含義,進而再去計算,為計算教學鋪墊,為探究鋪墊。這樣孩子們探究時就有能力自己利用這些素材探索計算的原理,在主動中探索,在快樂中求知。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練習舊知學習新知,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更加親近數學。而且真切地體會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真諦。

  第二、從知識與技能方面來看,蘇老師創設了課前前測題,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素材主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透過有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正確進行計算,並能用來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而這樣的教學是建立在舊知遷移的基礎上的。這裡的基礎主要有第一、整數加減法豎式計算方法;第二、小數與分數的關係;第三、小數與元、角、分的化聚的關係。而這種情境的創設,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生活中的數學”引入到“教材中的數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真正能為探究新知識服務。另外,教學完小數加減法後,老師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面對“列豎式為什麼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數位對齊就是小數點對齊,讓學生在做中,說中發現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利於學生在愉悅中學數學、用數學,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情感態度上來看,蘇老師開展了一連串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們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讓學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演算法的基礎上進行闖關遊戲。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總結收穫,鞏固新知。

  總體來說這節課十分值得我學習,特別是在學生探索活動的設計上很花心思,很貼學生實際,今後我也要這樣進行教學。

  《加減混合》評課稿 篇11

  聽了一節小學三年級的《同分母的加減》的公開課。授課老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觸發,循循善誘,使學生很快的投入的課堂學習當中,學習氣氛濃厚。授課教師透過該班的數學,語文老師分蛋糕的故事引出幾分之幾的問題。在整個課中,有一個非常閃光的地方,那就是在兩位老師分完蛋糕後,授課老師請全班同學思考:在這樣的分蛋糕的過程中,你們能想出多少個問題?這下一問,整個課室就熱鬧起來。每個同學積極思考,積極發言。有同學馬上能想出多個問題:一共有多少份?賴老師比鄺老師多幾分?賴老師和鄺老師共幾分?還剩幾分?等等的問題。在同學們還在努力思考的同時,老師及時的提問:“那位同學能把這些問題一一解答?”同學們的積極性更加來勁了,都很想攻破自已的問題或者是攻破自已的問題。這樣的學習,給予了學生很大的空間進行思考和探索,同時學生也樂於去解答自已的問題。在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同時,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也給予學生挑戰困難的勇氣。對於初學此類知識的同學,某些學習能力強調同學,很快就可以完成學習,但有些同學只知一二,學習不繫統,不全面。於是,老師把分蛋糕的問題全部羅列和把問題的解答羅列。

  這樣的教學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特別是對於盲生,視覺的缺陷使他們缺少了很多的資訊的輸入,對此,我們盲教育工作者必須運用各種途徑去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

  《加減混合》評課稿 篇12

  情境,讓學生透過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獲得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她的教學體現以下特點:

  第一,緊密聯絡生活,創設問題情境。陳老師藉助整數教學運用遷移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知識,讓學生計算,運用遷移的讓舊知識順理成章地引入小數加減法,使學生以最佳狀態進入解決問題的活動,主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

  第二,重視錯誤資源,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教師出示錯誤算式,讓學生找出錯誤之處,透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活動,在探索中感悟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然後,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去解決問題,嘗試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同時,將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總結出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進一步理解列豎式時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第三,重視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前提是,使學生逐漸養成不斷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教學時充分利用主題圖,為學生提供各種素材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空間。

  本課還有許多地方值得商討,

  1、複習題3米+4釐米=()釐米,與本課關係不大,可以改為一道整數加法運算。

  2、教師語言不嚴密,如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小數末尾對齊”,應該是“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學生回答的問題,教師要及時指出錯誤之處,並進行恰當評價。

  3、教師鑽研教材不夠。本課教的是例1,例2是被減數末尾的位數不夠,需根據小數的性質來處理,與例1相比,有難度。教者只教了例1,但練習中出現了例2的題目,學生練習時效果不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