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評課稿下冊《小蝌蚪找媽媽》(通用5篇)
小學一年級評課稿下冊《小蝌蚪找媽媽》(通用5篇)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評課稿下冊《小蝌蚪找媽媽》,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一年級評課稿下冊《小蝌蚪找媽媽》 篇1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有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因此,許老師運用多媒體清晰地講授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條理清晰,整堂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的高。
值得學習的地方也提別多,首先字詞教學紮實,有效。對於低段的孩子來說,識字寫字是重點。許老師對“迎”和“追”這兩個生字的教學就比較的直觀、紮實。通過出示圖片,學生的觀察,PPT的動態演示、比較,讓學生明白“迎”是面對面,“追”是一前一後,並且讓學生透過換偏旁的方式識記“迎”字,當學生說把“柳”的木字旁換成走之底就是“迎”時,許老師不是簡單的說錯,而是把“柳”寫在了黑板上,讓學生進行比較。很明顯,學生髮生了知識上的誤解,此時許老師不失時機的幫助學生糾正了知識點的錯誤,這是很有必要的。相信這個孩子一定會記住“迎”和“柳”的不同處和相同處了。另外在書寫“有”和“在”這兩個生字時,許老師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孩子自己觀察,發現關鍵筆畫的寫法,要注意的地方等,然後範寫,最後讓學生自己試著寫,這樣紮紮實實地開展寫字教學,何愁學生寫不好字呢!
其次朗讀的教學形式多樣。許老師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在課堂上,許老師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最後板書設計一目瞭然。許老師把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透過貼圖的方式展現給孩子看,使孩子一目瞭然,起到了加強孩子對課文的理解的效果。
小學一年級評課稿下冊《小蝌蚪找媽媽》 篇2
今天聽了陳老師上的《小蝌蚪找媽媽》,她親切的教態,動聽的語言,燦爛的笑容,投入的情感,把我帶入了跟英語迥然不同的語文課堂,讓我受益匪淺。《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有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儘管是一年的語文課文,如果我們是作為英語教材處理的話,估計要至少4年級的學生才能接受,這幾個學期我們的英語教研主題都圍繞讀寫教學和故事教學,甚至是兩者的結合,儘管是不同的語言,發現它們卻有許多可以相同的,確切說是有許多值得我們英語教學借鑑的地方。
1、朗讀的指導
我們在教授英語時,會比較注重學生語音上的朗讀,往往忽略了情感上的指導,而朗讀的方式也就是小組讀,個人讀,應該說讀的頻率是遠遠小於今天陳老師的課堂,陳老師善於抓住點引導學生去體會著讀。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的第一自然段時,陳老師引導孩子們抓住了“大大的”、“長長的”、“快活”這幾個詞語,去讀出小蝌蚪的快樂、自由,去讀出小蝌蚪的外形特點。在教學中採用多種方法進行朗讀訓練,這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讀的濃厚興趣,學生透過讀,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培養了語感。
2、字詞的指導
字詞的指導可以跟英語的四會單詞的指導相比較,我們在教授四會單詞時往往是讓學生在文章裡先整體感知單詞語境,再透過活動延伸到運用環節,往往我們很忽略再課堂上去講解或者說指導孩子們區記憶這些單詞的書寫,但是我發現陳老師今天對生字寶寶的處理時非常細膩的,非常活潑的,簡單的一個灰,在陳老師的生動詮釋下,“第一橫象樹枝將下面的火撲滅,第二筆的撇象手,可以把火滅掉的`拿起。”我想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記住這個生字寶寶的寫法和意思。同樣在對有和在的對比記憶中,陳老師是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發現。而在迎的教學上,陳老師又是採用讓學生演一演,透過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來達成對字詞的引導,使得學生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這些字詞。
3、情感的滲透
往往我們在做英語教學的時候,評價會來的很簡單,一個good一句thankyou,沒有太多生成性的評價,自然也就沒有太多的情感滲透,有時我們往往是為了情感的滲透而要設定一個大的活動,那麼陳老師的情感滲透是無痕的,甜美的一句““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你讀得很努力,今天很勇敢。”“讀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賞識中帶著期望,更加激發了學生表現的熱情,她鼓勵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自己爸媽面前展示,每次一個學生讀完都給予評價,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
同是語言的教授,我發現我們的英語做得遠不及語文老師做得精細,我想很多語文老師的做法也是我們接下來值得探討的、嘗試的方向。
小學一年級評課稿下冊《小蝌蚪找媽媽》 篇3
《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童話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的,兩條線索齊頭並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
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這一環節的。
一、抓明線
從課題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並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這一動畫畫面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透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小蝌蚪為什麼要找媽媽/他是怎樣找的?結果怎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聽錄音範讀課文,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層次。
二、引暗線
透過上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據鯉魚、烏龜的指點找到媽媽的,我接著提問: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媽媽對他們說了一句什麼話?他為什麼說:“你已經長成青蛙了”引導學生回頭去找每一小節的首句,再將學生的回答透過多媒體逐次演示在螢幕上,使學生開象地瞭解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同時,身體外形怎樣變化的,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透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暗線的瞭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小學一年級評課稿下冊《小蝌蚪找媽媽》 篇4
學生的識字能力和寫字能力的培養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可是識字和寫字教學是枯燥無味的。該如何上好識字和寫字課呢?我在《小蝌蚪找媽媽》識字課上作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注重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
新課標對識字教學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的要求。要達到這樣的要求,濃厚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有趣的識字場景中體驗識字的快樂尤為重要。新課伊始,我便播放課文動畫課件,色彩鮮亮的多媒體課件,拉近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喚起了學生主動識字的情感。教學中,我採用“闖關”“考考你”和觀看影片等多種形式,學生的積極投入,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學生對本節識字課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主動識字的願望也已在不知不覺中萌生。
二、教給學生識字方法:
課堂是學生認字識字的主渠道,崔巒老師說:“要引導學生在聯絡中,在比較中找到漢字的共同點,不斷髮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所以,在這節課上,我主要透過幫助學生尋找構字規律,自創記字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加一加、換一換的方法:
在學生學習了最常見的偏旁後,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熟字加一加和換一換的方法來記字。比如:本課中的“池”“甩”“灰”,就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學生常用的一種記字法。漢字中的很多字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記。
⑵形聲記字法:
漢字中有很多的形聲字,它們的形旁幫助表字義,聲旁幫助讀字音。學生如果掌握這種規律,就可以輕鬆的記住一連串的字,方便快捷。比如:本課中的“蝌、蚪、阿、姨、哪、那”等8個字就可以讓學生用形聲記字法來記,這樣記字既記住字音又理解字義。一舉兩得。
⑶編口訣或兒歌:
識字的過程是一個比較枯燥乏味的過程,怎樣使識字形式活潑多樣,增強學生識字過程的趣味性?我讓孩子們把漢字編成口訣或兒歌,寓教於樂,讓學生喜歡漢字。比如“哪”的記法:口兒提問右耳聽,中間刀字加兩橫。
⑷猜字謎:
猜字謎的題目,學生總是興趣盎然地去猜測謎底。在教學中我就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謎面。學生要想編出好謎面,就必須仔細觀察字形,這樣既增強了對字的記憶,也開動了學生的腦筋,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更重要的是學生對識字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了。比如:給“向”字設計的謎面:“同學”的“同”一橫變撇頂上頭。
⑸想像記字:
豐富的想象是創造的翅膀,也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比如:“灰”可以物拿著東西到火上去燒成了灰,蓋得真嚴實。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教會了學生記住字形和字音的好方法。
三、重視寫字的指導
從較難寫的“那”字入手,重點指導;堅持一看、二寫、三對照三步訓練,讓學生把動腦和動手結合起來,看到一個字,先想想如何把它寫好看。如獨體字要找準主筆,而合體字要先確定是什麼結構的字,如左右手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全包圍、品字形等,而左右結構的字又可分為左窄右寬、左寬右窄、左右相等幾小類。引導學生逐漸學會分析字形,時間長了,觸類旁通,學生就掌握書寫規律,老師就不必每個字都分析了。由扶到放,充分地把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教師無需多作講解,只要稍加點撥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不同形式的評價中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
1、自評:學生在仿寫後和範字對照,找出不足之處,以便在寫下一個字前加以改正。
2、互評:在仿寫後,組織學生互相評議,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傳閱各自作品,指出其優缺點。如書寫是否正確、結構是否合理,筆畫是否到位,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的作品,其餘同學評價,透過互評,不僅可以訓練學生觀察分析能力,也可以訓練其口語交際能力。
3、點評:透過恰當準確的點評,增強學生寫好字的信念,改進不足。
在課堂中我也發現了自己在教學上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在記字時可讓學生對一些字組組詞,以加深記憶;自身的粉筆字基本功也要加強練習。
小學一年級評課稿下冊《小蝌蚪找媽媽》 篇5
《小蝌蚪找媽媽》是人教版語文第二冊第34課,它是一篇脫離拼音的看圖學文。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課文配有六幅圖,分別與六個自然段的內容相對應。本課分2個課時完成,本課為第一課時。授課完畢,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這堂課有成功之處。
一、運用多種有效手段使學生準確瞭解青蛙的成長過程。
課文第一課時的難點在於讓學生認識蝌蚪和青蛙,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而且一年級學生對動物的瞭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識性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精心策劃,我主要利用三個有效手段使整堂課的教學中一條線貫穿到底,從檢查環節來看,效果是明顯的,即使是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準確無誤地說出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手段一:抓明線引暗線,條理清晰
從課題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圖片,並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這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透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小蝌蚪的媽媽會是誰呢?它是怎麼找的?結果怎樣?在學文過程中,使學生了解到,透過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的幫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媽媽的特徵,並讓學生一步步地說青蛙的特徵,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在初學文字時,我又問了設定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當學生透過第一次瀏覽課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媽媽後,我出示青蛙圖片,讓其觀察兩者外形差別。學生紛紛說兩者不像,於是我丟擲問題:小蝌蚪要變成青蛙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換言之,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要發生哪些變化?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
如此明暗線結合,透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對文字瞭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手段二: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上課前,我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透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我在課堂上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學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學生透過暗線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變化過程。此時,我趁熱打鐵,出示如下填空題:小蝌蚪先長出兩條xx,過了幾天,長出兩條xx,再過幾天,xx變短了,漸漸地,xx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xx。這個填空題有效鞏固知識,並加深印象。
二、把朗讀和看圖及隨課文識字結合起來
課文中有不少對話,利用課件,將本課中的圖與文對照起來展示給學生,學生讀起來興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藉助圖來理解,如“迎”和“追”字,圖上鯉魚和蝌蚪面對面,這就是迎上去,烏龜和蝌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這就是追過去。對文中這兩個生字學生一目瞭然了。有了圖文對照,再加以多種形式的朗讀,課文的主要內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學小蝌蚪迎問鯉魚、追問烏龜的段落時,結合課件展示,讓學生主動來發現小蝌蚪前後的變化,採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對話,請同桌或一大組同學分別扮鯉魚媽媽和小蝌蚪的對話以及烏龜媽媽和小蝌蚪的對話,學生們很快進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著急而有禮貌、鯉魚親切熱情,烏龜好笑認真的語氣模仿得惟妙惟肖。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多多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
總之由於我的教學水平有限在課堂上留下了很多遺憾,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