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通用22篇)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通用22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那麼評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1

  其實倪老師的這節課確切的說我是聽了3次,從第一次的準備到第二次的改進再到這次課的形成,我們也一起討論修改好多具體細節。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倪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整節課他講學生分成4人一小組,分別坐在四個不同的位置,以活動課的形式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處或者不到位的見解望諒解。

  一、以活動形式開展教學,實物展示,激發學生興趣。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倪老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在課堂一開始,倪老師就安排各個學生的座位,不同於常規的教學模式,小朋友們很有興趣,一個個熱情高漲,老師順勢提上課的要求。倪老師將自己在家裡的儲蓄罐從各個不同角度拍了幾張照片,讓學生猜猜是什麼物體,學生各抒己見,一步步接近實物,老師及時總結觀察物體要全面。同時倪老師給每個小組分發了一隻不同顏色的小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開始仔細觀察小象,這節有趣的數學課拉開了序幕。

  二、教學環節生動有趣,步步緊扣。

  分發小象完畢後,倪老師以一句“你願意跟小象做朋友嗎?”拉近了學生與小象的距離,也更加激發學生想要了解小象。“說說你在小象的什麼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個知識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倪老師多次安排小組討論彙報,小組各個學生交換位置觀察等活動,這樣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學生對事物的觀察才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節課下來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板書的安排還可以再設計簡潔明瞭,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識字量還不是很大,我們對板書的要求自然會更高。其次新課標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淡化方位點,避免出現前、後、左、右,以免引起歧義。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2

  尹老師上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尹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講幾點我的想法。

  優點:

  1、教師先出示一張學生圖片,讓學生從“前、後,側”觀察,然後又以盲人摸象讓學生體會:觀察物體要全方位。

  2、利用學具(兔子模型),讓學生分小組,輪流交換位置進行觀察,並將觀察到得圖形,放到相應位置。

  3、環節清晰,環環相扣,語言親切,過渡自然流暢。

  4、重點突出,訓練充分,讓學生體驗從不同的方位觀察物體,讓學生交換位置,並說出自己的體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缺點:

  教師在前面的探究環節,未能將“左右”觀察的方法將透徹,導致後面學生做類似題型時出現疑惑。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3

  《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後、左右等位置關係的知識後來學習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兩點想法:

  一、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

  學生對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主動參與其中。尤其是在教學的一開始如果老師創設了一個有趣、生動的情境,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那麼這節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選擇了自己的一段錄象讓學生感到很新奇,把他們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過來。

  緊接著,看看桌子上又有一個紅布蓋著的物體,更加刺激了學生。揭開一看原來是學生最熟悉、最喜歡的玩具—威尼熊。這時候學生的眼球還會不盯著老師嗎?

  不光是創設的情境抓住了孩子們好奇、好強、愛動手等心理特點,而且張老師在語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口味。例如:在揭示桌上是什麼東西的時候,老師是這樣問的“猜猜我們桌上的小客人是誰呢?”再後來在你坐的位置上觀察小熊,然後“悄悄地告訴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個位置?”裡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講故事、玩遊戲一樣。可以說老師很善於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使學生在愉悅、主動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識,建立了空間觀念。更加註意了語言等方面一些細微的地方。而且這些情境也確實有效、可行的。

  二、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動。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教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而是捨得花時間、空間給學生去觀察、去展示、去評析。這樣做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

  這節課最主要就是設計了學生喜愛的威尼小熊這個形象。一開始讓孩子們充分地觀察後,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為了引導不同方向看到的也不一樣,老師進行了“換位置”遊戲,再說說你看到了什麼?甚至到最後,老師讓學生動手用照相機拍攝他們所看到的威尼小熊。當展示到電腦上,孩子們不得不承認四個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小熊確實是不一樣。

  透過展示、交流、評析過程中,終於獲得了關於“觀察物體方法、方位知識、識圖方法“等綜合性、整體性的知識。

  下面我再講一些自己的意見:這節課中老師有一題是四個小朋友從四個方向觀察一個水壺,然後把壺的照片和四個小朋友連一連。張老師讓學生觀察以後說一說就過去了。我覺得壺的前後面很容易,但要弄清壺的左右面卻是比較難的。所以這裡我覺得換一種形式更好。可以讓孩子用肢體動作來演示給自己組的其他小朋友看,然後再用電腦顯示旋轉的茶壺,校對。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

  加入了遊戲,還有孩子們的肢體語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學生透過肢體的表現,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解決了問題,不僅獲得了知識,更重要是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4

  《觀察物體》是二年級教科書第68頁例1的內容,要求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透過觀察想象使學生初步感受到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初步形成會全面看待物體的意識。

  本節課張瑩老師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執教,教學效果良好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

  一.創設問題情景,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盲人摸象》動畫片讓學生體會到看東西要爭取做到全面細緻。

  二.利用小組合作形式,讓學生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充分體會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教學設計由易到難,層次清晰。

  (1)張老師設計4人一組,透過不斷變化位置,讓學生給小熊拍照,體會位置不同,看到時影象不同,學生興致高昂。

  (2)在鞏固練習中,設計了觀察機器貓,小汽車,水壺,都是一些學生喜歡的物體,讓學生以觀察者的左右進行判斷。

  (3)難點是吧知識拓展延伸,老師設計了根據照片猜實物,從一個側面,不能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要想全面瞭解就必須從多角度,全面觀察。

  (4)讓學生閉上眼睛,展開想像,體會前後左右完全相同的物體是什麼?學生想象豐富。

  (5)根據學校操場上不同方位的照片,讓學生下課後觀察,滲透學學生愛校的意識。

  三.本節課仍有不足之處:

  (1)教師與學生的親和力不強,作為低年級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2)在鞏固練習中,如有讓學生參與的練習,如:讓學生上講臺,讓學生觀察,會更加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3)應多觀注細節,如:在座位上,讓背對講臺的學生先面朝講臺,活動時再轉過去,否則學生很不舒服。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5

  覃老師的教學思路清晰順暢,讓人耳目一新。透過引導學生參加活動“變魔術”引入觀察角度,讓學生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在教學中,覃老師透過觀察單個長方體盒子,認識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一次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形狀。再讓學生觀察長方體小藥箱,透過學生合作學習、主動探索,進一步促進學生觀察發現一次看到的長方體的兩個面之間、三個面之間的位置關係,以及與長方體的點、線、面之間的內在聯絡。

  比如,學生觀察所得:一次可以看見長方體的兩個面後,引導學生透過看、數、摸進一步發現它們的位置關係是相鄰的,本節課,教者讓學生充分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引導下發現、在交流中發展。“觀察物體”看似簡單,如果設計不好就會出現散、亂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教者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情循序漸進、順學而導,為學生的觀察學習活動定任務、明要求、指範圍、導方法。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認識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一次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的知識點,設計了分層觀察,讓學生收穫很多。

  在練習題的設計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是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6

  《觀察物體》是新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觀察物體》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初步空間觀念。空間觀念形成的基礎在於觀察,離開觀察談空間觀念的形成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想到,是空間觀念形成的體現。學生離開實物能想到看過的物體的形狀及位置關係,這說明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已經形成。因此,《觀察物體》一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看”和“想”上。能否取得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關鍵在於教師引導學生看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給予學生充分的想象時間。

  本堂課楊春豔老師充分運用教具、創設了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將“看”“想”和“擺”做足,使學生進一步經歷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從正面看到的平面圖形,它的實物圖有多種擺放方式。同時使學生初步建立了空間觀念,為後面學習打下基礎。楊春豔老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就新課標新理念在課堂中的物化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思想:

  1、培養空間想象力,發展空間觀念

  從二維到三維空間的轉化,必須藉助學生空間想象力和動手操作。因此如何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則成為教學的重中之中,成為教學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點。教學時,應提供豐富的學具(小正方體),幫助學生從直觀觀察立體圖形,頭腦中建立表象,到最終能夠根據直觀立體圖形進行想象,進而分辨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得到的形狀圖,為從二維到三維空間的逆向轉換打下堅實的直觀表象基礎。例如,在例1教學的操作探索中,可及時引導學生交流,分享經驗,充分經歷“猜一猜:至少需要幾塊小正方體?有四塊小正方體,可以怎麼放?”“搭一搭:呈現各自拼搭的直觀立體圖”“辨一辨:它們搭的立體圖從正面看都是三個小正方形嗎?每個立體圖形都用上了四塊小正方體了嗎?”“想一想:從正面看每個立體圖,看到的都是三個小正方形嗎?根據這些你現在能想到哪些組合立體圖?”等類似的活動,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為更好地完成後面的探索奠定堅實的基礎。

  2、引導學生充分參與觀察、操作過程,充分進行活動與交流

  教學中,教師創設適應學生認知需要的操作活動——擺一擺,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讓學生真正地、充分地進行活動和交流。因為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經歷觀察、想象、猜測、分析和推理等過程,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而本節課,楊老師切實組織好教學的每一個步驟,使活動有目的、有秩序的開展,讓所有的學生都真正地,實實在在地進行觀察和操作。同時教學中,楊老師還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每一位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經歷認知錯覺與真實圖形之間的矛盾衝突,經歷不斷“自我否定”的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三維立體圖形與二維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絡,促進數學知識的理解,發展空間觀念。

  3、自主、合作、探究落實,主導、主體地位明確

  新課堂倡導新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看上去好像每個環節都是在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都是在教師的指定中獲知。細琢磨,教者的設計思想是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發現、獲取必需的知識,掌握技能,這裡體現了教師的主導。而在每個環節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又充分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組內交流、主動探索來完成學習目標,這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這樣的主導、主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導結合。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始終處於輕鬆、愉快並積極參與的學習狀態,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不斷體驗的氛圍中,充分掌握了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方式、思考問題的方法,教師適時地設疑和點撥,真正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合作者。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7

  吳老師執教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會了從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日常生活場景和一些簡單的物體後進行教學的。本課主要使學生透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知道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知道從一個角度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物體,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會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由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

  如果僅僅是按照目標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的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吳老師巧妙的設計,精心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一、創“疑”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陶行知先生說過:“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潛在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受數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吳老師出示了包裝盒的一個面,讓孩子猜猜看到的是什麼,接著又出示包裝盒的兩個面,有的學生還是沒有猜出到底是什麼,在學生的興趣提得很高的時候,出示三個面(答案揭曉)。這樣的設計不但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的慾望,還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將學生置於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布“動”境,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發揮主體作用

  自學-交流-應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在吳老師的課堂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新授課伊始吳老師明確的提出自學提綱,讓學生帶著指向性的自學,有效的提高了自學效果。葉聖陶先生倡導的“六大解放”,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學習新知,新課程也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讓學生動起來,在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在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吳老師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課桌上的長方體,並透過動態方式呈現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從而跟學生一起總結出結論。新授課的第三個環節是讓孩子拼正方體,觀察發現用幾個正方體拼成的物體的三檢視(正面、側面、上面)之間的相互轉換。並透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但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探索能力。此“動”讓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多層次的發展和提高。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三、精設練習,精煉總結。

  吳老師設計的練習既鞏固了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總結部分,回顧整堂課的過程,最後以三幅畫正、側、上的宏偉三峽大觀完美的為這堂課畫上了句號。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堂教學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雖然學生曾經學過從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日常生活場景和一些簡單的物體,但仍有少部分學生在觀察時存在困難,有好幾個學生說能看到長方體的四個面,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要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在新授部分適量加強觀察方面的訓練。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8

  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課教學內容還不是正式教學三檢視,只是讓學生初步瞭解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初步體會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學生無論選擇了哪個觀察點,觀察到的只是物體的其中一部分,觀察點不同,看到的形狀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形狀進行綜合,才會形成這個物體的完整表象。基於以上認識,本課在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充分體驗,在體驗中適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

  新課程特別倡導用具體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情境的設定不僅僅有益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還應當在課程的進一步開展中自始至終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我創設了猜一猜的遊戲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當第一張圖片出示時,學生就猜出正確的答案。我接著出示第二張圖片,提供給學生的資訊學生都能猜出圖片上的動物。在這些圖片展示過程中,學生不僅強烈地感受到物體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而且整個情境的創設精煉,用時少,效果好,導向明確。

  二、觀察體驗,讓學生體驗觀察結果的不相同

  觀察物體一課的教學內容,決定了本課的教學方式,應以活動為主,讓學生在觀察活動中不斷體驗,讓他們在親身經歷中不斷豐富表象,增強感性認識。因此,教學時,我選擇學生喜歡的小鴨子作為觀察物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觀察,並在組內交流,思考討論:為什麼同一只小鴨子看到的形狀會不一樣呢?在他們的親身經歷中不難達成共識。為了深化體驗,我又讓學生進行換位觀察,圍繞茶壺一週,觀察正面、後面、側面等不同形狀,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形狀進行觀察,才會形成這個物體的完整表象。為了提升本課數學內容的思維層次,我適當地拓展了教學內容,讓學生繼續觀察汽車、大象等並提出數學問題:能看到什麼?怎麼看?有幾種看法?這些問題實際上包含很多的知識都在學生的觀察中滲透,在體驗中感知,為學習空間思維打下了良好的輔墊。

  三、藉助觀察,讓學生在想象中發展空間觀念

  如前所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好素材。為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本課教學安排兩處讓學生展開想象,一是讓學生從正面、後面、側面觀察茶壺之後,我就讓學生進行想象:從下面往上看,想象一下,會是什麼樣子?把你的想象畫出來看一看,然後拿起茶壺實際觀察一下,驗證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確。二是在對簡單形體的觀察後,我出示一個實物的組合圖形,讓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聯想它是什麼物體,溝通數學和生活的聯絡,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1、學生對於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觀察時,有的孩子竟然說自己能看見四個面,甚至更多。細思原因,原來學生把看到的一條邊當成了一個面,我想如果在課前複習時,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的面,我想學生就不會出現以上問題了。

  2、教學評價不及時。在課堂上有一個男孩的勇於質疑行為,我沒有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無疑是我這堂課的遺憾。如果能及時抓住了這一契機,對其他學生無疑是個最好的榜樣,可惜我錯過,由此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是多麼的重要。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9

  《觀察物體》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在本冊教材中這部分是難點,它是在學生熟練掌握上下前後左右的基礎上,對學生空間概念的培養,現對教學中的不足做以下幾點反思、整理:

  1、教學目標定位為

  正確辨別從不同位置(正面、左側面、右側面、後面、上面、下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目標的定位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對於本課時來說我的教學目標定的有些過高,本節課的難點過多,尤其是被觀察物體的選擇,涉及到了透檢視,所以部分同學出現了問題,學生對於左右面的認識和親自實踐觀察其實都是沒有問題的。

  2、教學中的課堂組織

  本節課大部分學生都是隨著老師的教學在聽課,但本節課在觀察物體的實踐活動環節中,由於給學生的改錯時間太過侷限,所以有個別同學沒有改完錯,在一直改錯,沒有注意聽老師下面的環節。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留給學生更多的自我改錯時間。

  3、細節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從整體上來說還算緊湊,但有些環節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這些點需要教師在備課中自己挖掘,一節課的點不能太多,但對於教學中的重點是必須要深入挖掘的。

  4、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本節課中針對難點,我是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但一節課下來,發現還是自己說的較多,給學生們“留白”的時間較少。

  一節課下來,總會讓自己有些收穫,我相信一份收穫就是一份成長,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的!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10

  《觀察物體》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透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在上課之前我反覆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體課件,總覺得有些欠缺,後來我發現不管如何直觀都沒有具體的實物直觀。於是我跳出了課件和課堂的侷限,決定把學生進行分組活動排列座位,整節課堂以活動為主,以實物觀察和動手實踐為主。我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分四個不同的方向讓學生觀察,並把自己觀察到的形狀講給大家聽,這樣就產生了分歧,讓無法理解的進行換位觀察,透過實物觀察,學生自己發現了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並積累了辨認從正面、側面、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的經驗。

  在最後的遊戲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增強學生空間觀念。活動一:讓學生能正確辨認出物體的正面、側面、後面。活動二:透過觀察小老虎不同面,進一步加深對物體正面、側面、上面、下面及後面的認識。活動三:透過讓學生運用學具小組活動,體驗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形狀;活動四:透過照片進行判斷是從哪個方向看到的?站到相應的位置去。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深入挖掘備課環節。在本節課中針對難點,我是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但一節課下來,發現還是自己說的較多,給學生們“留白”的時間較少。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時候,提前給學生制定一個表格。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11

  《觀察物體》是蘇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的第七單元的學習內容。這是本套教材安排的第一次觀察物體的教學,主要是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特徵明顯而且結構比較簡單的物體,引導學生從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進行觀察,初步掌握觀察物體的方法。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物體的方法,而且也為學生以後進一步學習觀察物體以及圖形與幾何部分的其他內容提供幫助。這節課要讓學生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能辨認從某個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在實物與相應檢視之間建立正確的聯絡。

  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看學校照片,從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事物出發,初步知道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檢視可能是不一樣的,從而引出課題。接著,透過給學生拍照,有效突破判斷從左、右兩個方位看到的檢視這一難點。再透過安排學生分組活動,讓學生從前後左右觀察毛絨玩具,積累活動經驗,初步建立表象。最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判斷例題中給小猴拍照的位置,學生由於之前的觀察活動,由易到難地學會了觀察物體的方法,形成了正確的認識,並能表達自己判斷的理由。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有效,大部分學生能正確判斷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狀。但在安排學習小組的觀察活動時,秩序還有些亂,教師指向不夠明確,可以先讓學生說說看到的形狀,明確語言的規範性,從而讓學生知道在活動過程中怎樣正確表達。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12

  這一課學生在“拼擺”和“觀察”中探討從正面、側面、上面看到的是什麼圖形。要讓學生能透過想象,從實物中抽象出觀察到的平面圖形,讓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體會多種擺法,但不要求學生個個都要擺出不同的擺法。

  教學時透過小遊戲因如要學的內容進行新授教學。新課教學時,先讓學生收集資訊,瞭解資訊窗中的活動場景,給學生創設觀察的氛圍。緊接著根據所給資訊提出響應的問題“他們分別從不同的面看到了什麼形狀?”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藉助學具動手擺一擺,從不同的位置去觀察、去發現。小組成員在合作的過程中分別從正面、側面、上面去觀察物體,並將觀察到的形狀互相交流,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教學思維模式與學習習慣。在此環節中,對於學具的使用教師交代得不清楚。學生在觀察時的方法指導還不夠確切和詳細,而且由於學具太小,不利於學生觀察,觀察的實效性降低。

  在觀察了三個正方體組成的物體後接著又讓學生觀察“再加一個正方體,從不同的方向看會是什麼形狀呢?”本環節讓學生與同伴充分說明自己的想法,並傾聽他人的看法,從而進一步與親身實踐結合起來,跟上步伐,作驗證。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前面是對所給的物體進行觀察,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如果從正面看,還是這個形狀,再增加一個正方體可以怎樣擺呢?”這一問題,使學生的逆向思維得到訓練。在問題的交代過程中,我沒有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比較膚淺地指導學生拼擺的過程。這個環節透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個組員的想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在拼擺的過程中體驗同一個形狀拜訪物體的多樣化。

  教完這堂課,我覺得,雖然這節課的操作性很強,但是由於學具太小,四人小組觀察的時候學生觀察得不明顯,最好小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體,這樣便於操作和觀察,使學生的觀察具有實效性。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13

  《觀察物體》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透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活動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本節課在這一點上體現得比較突出。在上課之前我反覆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體課件,總覺得有些欠缺,後來我發現不管如何直觀都沒有具體的實物直觀。於是我跳出了課件和課堂的侷限,決定把學生進行分組活動排列座位,整節課堂以活動為主,以實物觀察和動手實踐為主。我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分四個不同的方向讓學生觀察,並把自己觀察到的形狀講給大家聽,這樣就產生了分歧,讓無法理解的進行換位觀察,透過實物觀察,學生自己發現了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並積累了辨認從正面、側面、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的經驗。

  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透過學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數學課商城活動課,學生感到新奇有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讓學生在質疑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然後透過小組合作交流,站在不同角度觀察物體,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體的形狀不同。發揮的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透過觀察想象站在物體不同位置的人看的的物體形狀,然後進行觀察圖形的判斷。透過本課教學,再一次給了學生與夥伴合作、交流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會合作、交流思維的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14

  《觀察物體》是第九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我在教學這個內容時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透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本節課有如幾個特點:

  1、活動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本節課在這一點上體現得比較突出。比如,觀察紙箱的活動中,不是讓學生單純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說一說,而是設計了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他們不僅獲取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的快樂。如:有個性格很內向的學生卻在課堂上主動在講臺上來觀察老師帶來的教具,並給同學講他所看見的形狀與同學所看見的有什麼不同等。課堂上氣氛熱烈,活躍,紛紛舉手發言,學生情緒高漲。

  2、給學生提供了直觀的、形象的學習材料,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體驗觀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學校科教樓》判斷是從正面、側面,還是從上面拍攝的。讓每個學生結合學校的實景觀察圖片,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時,形狀是不一樣的;及透過玩手中的長方體並猜出顏色這個遊戲,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物體正面、上面和側面的理解。同時鼓勵學生離開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觀察紙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圍的同學說一說,站在什麼位置看到了紙箱的哪幾個面,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這幾個操作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民主作風,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間。

  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要求學生把從正面,側面,上面所看到的形狀畫下來時有的學生感到很。細思原因,原來學生是站在正面去看側面的,我想如果在課前複習時,先讓學生體驗前後左右方向,我想學生就不會出現以上問題了。

  2、在課堂上曾出現這麼一段小插曲:讓學生自學長方體各個面的名稱後,彙報時,有的學生理解錯誤,他站在長方體的正面(正面紅色),說正面是紅色的,當他站在這個長方體的側面(側面黃色)時,還說正面是紅色的。這時,一個孩子很敏銳的發現他說的是錯的,及時走上前糾正了剛才那位同學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15

  最後的“畫畫”活動,體現了新課改課程整合的思想。數學課中也有施展繪畫才能的機會。學生不但可以學數學,還可以畫數學,強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大量的學生活動(觀察、操作、合作交流、遊戲),學生透過動眼看、動耳聽、動口議、動手做、動腦思、動筆畫,全員、全程參與,親身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再是“聽聽練練”,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動手實踐,會與人合作交流。學習後,學生獲取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思維得到了鍛鍊,並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探索的快樂!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一、存在問題(原因)與對策:

  1、數學語言講究準確、簡練、到位。本節課我有些問題有點不到位,例如:“透過剛才的'學習,誰來說說我們應怎樣觀察一個物體?”學生雖然從前後、左右、上下位置觀察小汽車,但這些都是一些直接感知,不能很準確進行表述。這應在教學設計時琢磨教材要認真思考,怎樣提出問題;問題深淺度要到哪一個層次。

  2、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在課堂上我發現學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需要觀察物體的左邊能說出自己看到了什麼,換到右邊就要想一段時間才能說出自己看到了什麼。我想這應該與學生方位感不強,觀察周圍的事物也是比較單純、直觀地。在今後的教學不能因為觀察物體就指導學生觀察,應在每一個知識內容滲透觀察事物的本質、規律、變化。

  3、教學安排的遊戲活動要做到有序,及時調控學生紀律情緒。一開始活動學生就活躍起來,老師說要評比小組學生才安靜。課後針對這些情況,我再次強調小組長的責任,和學生重申課堂活動要求。

  二、教學思考:

  “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怎樣既讓學生真正覺得“有趣、好玩、有新意”,又使每節課的知識技能目標落到實處,是教學所極力追求的目標。在課堂上如何更科學有效地組織合作學習、開展數學活動,以及如何適當把握本冊中學生思維發散的“度”,還有待進一步思考、改進。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16

  《觀察物體》是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的資料,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體驗中明白在不一樣的位置觀察到物體(幾個正方體組成)的形狀是不一樣的,並能辨認從不一樣的面觀察到的物體形狀。

  拿到這個課題的時候,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思考:如何創造貼合學生實際的觀察環境?如何把握學生觀察物體的層次?又如何設計觀察操作活動呢?

  鑑於自我這三點思考,我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過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從不一樣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要全面瞭解物體的特徵,多角度觀察,並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地確定觀察者的位置。

  2.使學生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問題的本事,感受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滲透全面觀察事物的辯證思想。

  3.培養學生初步的傾聽習慣。為實現教學目標,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我在教學中突出了以下幾點:

  1.小組合作

  新教材強調“以人為本”,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所以,我採取了4人為一組的合作學習方式,給每個小組準備5-6塊積木,然後讓學生分幾個層次進行觀察:

  ①從前面觀察形狀不變;

  ②從上頭觀察形狀不變;

  ③從側面觀察形狀不變。

  始終圍繞“讓學生自主參與,深刻體驗”這一宗旨,將學生單獨學習和小組合作結合起來,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經歷新知探索的全過程。

  2.最佳化教學媒體

  我注重採取多種教學媒體進行最佳化組合,在選擇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課件和實物投影相結合,創設一些生動趣味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具選擇上,我選擇了學生幼兒園玩過的小正方形積木為小組學習的工具,引導學生有層次、有目的地搭圖形,並進行觀察,還經過實物投影讓學生演示來進行眼力大比拼,鞏固新知。我發現:正是這些媒體有機的結合和恰當的選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進取性高漲,創新的火花也時時迸發。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17

  觀察物件我讓學生體驗觀察的過程,體驗當從不同位置觀察物件時,他們看到不同的形狀,能夠正確識別從正面、側面和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操作和觀察能力,初步樹立空間觀念。同時,學生的活動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

  活動是初中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這一教訓在這一點上更為突出。課前,我反覆學習教材和現有的多媒體課件,總覺得有些不足。後來,我發現無論多麼直觀,都沒有具體的物理直覺。所以我跳出了課件和教室的侷限,決定把學生分組,安排座位。整個班級以活動、物理觀察和實踐為主。我把學生分成四組,分成四個不同的方向讓學生觀察,並告訴每個人自己觀察到的形狀。這樣,就有了分歧,讓不可理解的人進行換位觀察。透過物理觀察,學生們發現他們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不同的形狀。並積累了從正面、側面和背面觀察簡單物體的形狀識別經驗。

  本課程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講授。透過學生的合作探索和相互交流,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數學課是一門小型活動課,它使學生感到新奇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在提問中,讓學生最初感覺到他們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形狀的物體。然後,透過小組合作和交流,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進一步體驗不同位置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概念,讓學生觀察和想象站在物體不同位置的人所看到的物體的形狀,然後確定觀察圖形。本課程教學結束後,再次給學生提供與合作伙伴合作交流的機會,培養學生學習合作、交流思維和空間想象的能力。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活動形式。在最後的遊戲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和提升學生的空間概念。活動1:讓學生正確識別物體的正面、側面和背面。活動2:觀察小猴子的不同面部後,進一步加深對物體正面、側面、上頭部、下頭部和背面的理解。活動3:透過帶學習輔助工具的小組活動,讓學生體驗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活動4:透過照片確定從哪個方向?站在適當的位置。活動5:開展進一步的活動,透過照片和站立姿勢確定誰看到了它。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18

  “觀察物體”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從不同方位觀察簡單的物體,初步把立體圖形與其檢視聯絡起來。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把握不好容易造成學生觀察的疲憊,空間觀念得不到發展。因此這節課對我而言,重在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從而使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活動中,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教完本課後,感觸較大,反思如下: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

  二、以觀察活動為基礎,在多次體驗中建立影像與事物之間的對應關係,培養空間的想像能力。

  三、以生活經驗為依託,由易到難,逐步拓展,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四、利用肢體語言,突破教學難點

  五、寓德育內容於教學之中,豐富數學課堂

  以上五個方面是在教學這節課中的成功之處,但也存在不足之處。

  一、觀察物件的具體化造成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不夠

  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觀察物體時,都安排了學生觀察具體的實物,如:水杯和小猴,透過具體的觀察,判斷出不同位置上觀察到的不同結果,學生完成的情況尚可。但是在練習中,學生面對抽象的圖片觀察,出現的錯誤較多。原因有二:1.學生不會讀題。2.空間想像能力較差。在教學這節課時,應該安排一道類似的題目,根據學生觀察的情況提出注意點,可能會更加完整一些。

  二、師生交流較片面,不能面向全體學生

  在我的課堂中,與學生的交流,往往出現一種現象:得到所謂的正確答案後,不再給其他學生機會去表達。長此以往,可能會影響部分學生髮言的積極性。其實,不管學生說的是否重複,都應該讓他們多鍛鍊說話的能力。特別是學習困難生,要多給機會讓他們說,重視他們的課堂表現。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19

  一、練習的層次性

  爭對以上的教學內容,如何有機的結合,使之渾然一體,我在教學設計上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首先我在進行例題教學時,讓學生在觀察三個不同的物體時,先讓學生擺一擺,從正面,側面,上面進行觀察,把觀察到的形狀畫在表格裡。然後交流發現,得出不同形狀的物體,分別從正面、側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狀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接著我安排了連線練習(想想做做2),這部分是使學生溝通檢視與物體的聯絡,然後觀察三個不同的物體,(想想做做1),提高了觀察的要求,要求:形狀相同的畫一個圖形,形狀不相同的畫三個圖形。馬上給出許多不同的物體,(想想做做4),要求找出形狀相同的面,以上練習只是根據由4個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物體來觀察形狀,深化了實物與檢視關係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這部分內容教學較簡單,最後我練習了根據檢視來擺出不同的物體,這部分知識相對較難,這樣設計練習有坡度,體現練習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淺到深。

  二、教學語言的描述

  在教學語言的描述上,本節課我力求做到了語言規範,在學生上臺用教具擺物體時,儘量在語言描述上表達得清楚,如:三個小正方體橫著擺成一行,然後把一個小正方體擺在左邊小正方體的前面,從視平線上觀察物體的三個面……

  三、學生的操作

  對於這節課,我準確把握了教學要求,每個學生我準備了學具,切實組織好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參與進來,學生透過,操作,觀察,比較,強化了檢視與實物的認識,做到不以教師的演示來替代學生的操作,不以對教材中的插圖觀察來替代對實物的觀察。

  四、尊重個體差異

  對於根據指定的檢視要求拼擺出相應的物體,我鼓勵學生思考不同的擺法,鍛鍊學生的直觀思考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自主探索,然後小組交流,啟發想象,在交流擺法時,我肯定了不同學生的擺法,有的學生擺了4種,有的學生擺了6種,有的學生上臺擺出了第七種擺法,第八種擺法,我都對學生進行了表揚,但我沒有讓所有學生都能拼擺出八種不同形狀的物體,這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20

  觀察物體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透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給學生提供了直觀的、形象的學習材料,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體驗觀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麗的學校):判斷是從正面、側面,還是從上面拍攝的。讓每個學生結合學校的實景觀察圖片,體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時,形狀是不一樣的;及透過玩手中的長方體並猜出顏色這個遊戲,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物體正面、上面和側面的理解。同時鼓勵學生離開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觀察紙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圍的同學說一說,站在什麼位置看到了紙箱的哪幾個面,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這幾個操作活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民主作風,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間。

  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透過學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首先教師透過故事匯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教師在質疑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然後透過小組合作交流,站在不同角度觀察物體,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體最多能看到三個面。透過本課教學,再一次給了學生與夥伴合作、交流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會合作、交流思維的能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幾何知識的教學重要的是建立空間觀念。由實物抽象出實物圖形,是幫助學生建立間間觀念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學時教師先出示實物紙箱,讓學生親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狀,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從面認識物體的上面、正面和側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抽象的實物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物體的正面、上面和側面,並能從這三個面觀察到物體的不同的形狀,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讓學生在玩中不知不覺學會了知識,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21

  《觀察物體》這節課我由校園的塑像圖聯絡到生活中需不需要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並結合日常生活我們是如何觀察物體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透過實驗驗證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讓學生觀察發現,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得出的結果不同,並且讓學生透過觀察一個物體,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同時教師利用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和球讓學生實地觀察,透過直觀、形象、實地的演示,學生對觀察物體的面掌握的輕鬆、愉快,效果較好。認識到以後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事物不能只看片面,要看全部。

  透過本節課的嘗試教學,我感覺利用高效課堂的模式進行教學,優點;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們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更是知識的創造者,這樣讓學生親身體驗,要比教師直接傳受,記憶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鍛鍊了學生的聽,說,動手操作的能力,學生樂學,願學,讓枯燥的數學變成有趣的數學,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我想這也正是高效課堂的閃光點。

  本節課的教學都是建立在不同的活動中的,並且一環扣一環,層次清晰。在教學中有序的組織全班學生開展了兩個不同次的觀察活動。在每個學生參與觀察的基礎上,創造機會讓學生合作交流,透過交流學生不僅可以更清楚明確自己對空間的看法,這堂課的觀察物體由立體到平面,沒有多大的關聯,課前我也想過這個問題,由實際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如像一棟樓房,畫出它的平面圖,引入課題,我個人認為太難了,如果能結合多媒體,要好弄一些;二是教學過程中,我提了一個問題,當球體等於或者大於圓柱體時,從側面看到什麼平面圖形?這句話不嚴密,等於的時候還看的到內切圓,大於到底大多少,兩個不同的物體大小能在一起比較嗎?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三是評價學生方面要注意改進,不要專門用時間對學生進行評價,給人的感覺像是貼標籤,甚至對沒得到獎勵的組是一種打擊,學生會認為我這麼辛苦的努力,結果教師否定了我的成績,應該在課堂中隨時出現好的現象進行獎勵,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朝能夠得到獎勵這方面努力。每節課前,一定要精心準備,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我打算讓學生獲得什麼?我打算讓學生用多長時間獲得,我打算讓學生怎樣獲得?我怎樣知道學生達到了要求?這課前四問能夠讓老師對於課堂有了大概地瞭解,準備就要更加充分,做到不上無準備之課。在上課時,應該合理分配課堂時間,什麼時間學生自己學,什麼時間老師開始講,什麼時間開始練,這些都應該做到心中有數。更應該準確把握課堂節奏,重難點精講細講。把課堂上會出現的情況都要預設進去,否則是一堂很失敗的課。

  最後一環節讓學生互相猜一猜自己從家裡帶來的立體圖形,熟悉的生活用品,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猜的過程中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年級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篇22

  這是本套教材安排的第一次觀察物體的教學,主要是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特徵明顯而且結構比較簡單的物體,引導學生從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進行觀察,初步掌握觀察物體的方法。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物體的方法,而且也為學生以後進一步學習觀察物體以及圖形與幾何部分的其他內容提供幫助。這節課要讓學生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能辨認從某個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在實物與相應檢視之間建立正確的聯絡。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由學生比較熟悉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匯入使學生對本節課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接著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地展示小猴四個面的不同照片,和教室前、後面以及校門內外的照片,讓學生對物體進行觀察,提高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這節課,我準確把握了教學要求,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透過學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準備了學具,切實組織好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參與進來,學生透過,操作,觀察,比較,強化了檢視與實物的認識,做到不以教師的演示來替代學生的操作,不以對教材中的插圖觀察來替代對實物的觀察。數學是一種工具,一種將自然、社會(課前讓學生熟悉合作學習的方式,滲透前、後、左、右等方位詞及位置的概念,為今天的學習作準備。)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化的工具。

  這節課是第一次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教學,學生感到新奇,覺得好奇,也帶了點興奮,如在課前能讓學生熟悉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並滲透前、後、左、右等方位詞及位置的概念,一方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為今天的學習作鋪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