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聽課反思圓認識評課稿(通用8篇)

小學數學聽課反思圓認識評課稿(通用8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聽課反思圓認識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聽課反思圓認識評課稿 篇1

  “圓的認識”一直是老師們研究的典型課例,本次優質課又是這一內容教學的比拼,又一次領略到了老師們的智慧,感觸頗深。

  一、組織教學應該設計豐富的體驗活動。

  如果老師照本宣科,學生完全可以看課本自學,何需老師花時間“表演”。學生只有親自經歷一回、體驗一次,才能深切理解數學知識,並從中培養學習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動經驗,努力實現過程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相結合。上課的四位老師都用到了“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撕一撕、找一找、猜一猜、模仿騎車、尋找寶物”等基本活動,給學生視覺和觸覺上的充分體驗。

  二、尋寶活動是讓學生理解“圓,一中同長”的很好的學習活動。

  “尋寶”是同學們很喜歡的遊戲活動,只要“尋寶圖上的提示語”設計用圓的特徵,就很好地將數學知識與基本活動結合在一起了。宣峰老師的“尋寶活動”設計首尾呼應,讓學生透過“尋寶”很深切地領悟了圓“一中同長”的特徵。

  三、抓住學習線索,重點突出、學習全面。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很多,要認識很多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點,要想在一節課時間裡清晰透徹地讓學生掌握,需要老師有精當的教學設計,才能是同學們輕鬆地學會。因此,老師備課必須“深入”,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突破口,使學生輕鬆地展開學習,稱之為“淺出”。圓的各部分名稱雖然也有出處,但是更多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定,不必安排時間進行探究,而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等特徵就必須安排探究時間,所以,認識各部分名稱只要求認識,教師就可以以安排學生探究“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徵和關係”為主線,組織開展各項學習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我們今天只要解決一個問題”,並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老師心中定下的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此時,學生的學習感受是“淺”,他們只要完成一個任務,而學生的學習結果是“深”,他們學會了很多。

  小學數學聽課反思圓認識評課稿 篇2

  教學的基本流程:

  一、提問:車論為什麼做成圓形?

  二、畫圓。並思考畫圓是該注意什麼?

  三、教學半徑、直徑、圓心,探究他們之間的關係。

  四、練習。

  1、判斷直徑與半徑,

  2、填表。知道半徑求直徑,直徑求半徑。

  3、看到了什麼條件,聯想到什麼?

  五、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釋為什麼要把車輪做成圓形。

  我的拙見:

  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透過學生的探究、發現、操作交流等教學活動,理解圓的基本特徵,掌握畫圓的方法,能從數學的角度認識世界結實生活中的現象。

  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對新知的構建,數學能力的發展,情感的滿足,在實際的教學中毛老師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有效嘗試:

  1、教學材料的有效選擇

  教學材料的選擇是否合理,是有效的激發學生探索、研究新知的前提,也是教學目標達成的基礎。

  在認識圓的特徵教學中,毛老師沒有機械的按照教材上圓心、半徑、直徑的單一順序,而是以"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形"這一問題作為主線,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和研究的熱情。

  2、教學過程的有效實施

  有效的才是最好的,本節課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於本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多:圓的畫法、圓心、半徑、直徑、以及半徑與直徑之間的關係,毛老師做了大膽的調整。使整節課比較緊湊而又不失靈活。

  2、知識點落實的比較紮實,概念的教學比較清晰透徹。能讓學生抓住半徑直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瞭解圓上、圓外、圓內的區別。在經歷了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效的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在課堂的反饋中,圓心的發現,直徑半徑的理解等等無不展現出學生思維的火花。

  3、用數學的觀點和思想方法解釋生活中的問題這一理念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從課始問題的提出到課末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數學知識。

  值得商榷的思考:

  1、圓的認識,是本單元的起始課,能否更放手讓學生去探討、去研究,本節課教師引導得太多,不敢放手,更多的知識點是教師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解決,知識背後沒有方法與思維的支援從而讓知識顯得有點蒼白。

  2、關於直徑半徑兩這間的關係的教學,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要透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僅僅透過尺子量去驗證他們之間的關係,這顯得比較單薄,是否可以讓學生去討論去用自己想到的方法驗證,而不是在教師的暗示下用尺子量。

  3、本節課的教學是否真正關注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

  4、細節決定一節課的成敗,

  1)教具的準備方面,用一張長方形的紙來折,去驗證圓形的知識點,這本身就不夠科學。

  2)數學語言的表達,生活中的一半在數學中就用二分之一來表示的,而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用一半來說明半徑直徑之間的關係。

  小學數學聽課反思圓認識評課稿 篇3

  程老師紮實的課堂為大家所稱道。這節《圓的認識》層次分明,學生掌握紮實,體驗深刻。

  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讓學生對幾何圖形——“圓”建立最基礎的認識;

  2、認識事物間——圓的特徵、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係和基本特徵;

  3、學會用字母表示圓的有關知識,主要是指:2r=d;

  4、會畫圓;

  5、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係和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

  關於教學任務,程老師對這節課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有效的教學方式為我們的“有效教學”的提供了思考:

  1、學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

  2、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

  3、透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徵。

  今天的課堂中,程老師體現的數學理念使《圓的認識》的學習更加有效: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

  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

  2、利用學生動覺智慧來促進數理——邏輯智慧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摺;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透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積極主動的建構。

  3、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這主要是藉助於課件,如:老師在教學“同一圓內每一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時,結合學生動手測量,螢幕上的多條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完全重合,非常直觀地凸現出這一知識點。類似之處還有很多。

  由此看來,這堂數學課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看來真是值得我們多加揣摩!

  小學數學聽課反思圓認識評課稿 篇4

  本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多:包括圓的概念、圓心、半徑、直徑、以及半徑與直徑之間的關係,李老師對這些內容做了大膽的調整。使整節課比較緊湊而又不失靈活。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正確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透過適時,適度的演示和講解,啟發,點撥,設疑,解惑,運用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想一想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手,腦,口等多種感官並用,觀察,比較,操作,思考,討論,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1、李老師的課由判斷套圈遊戲的公平性引入圓,透過課件出示銀河系、一些圓形建築等圖片、再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看到的圓,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在學習新課過程中,李老師讓學生透過摸、折、畫等學生動手操作活動去學習。首先透過組織學生摸摸自帶圓形物體的邊,注意與其他平面圖形的比較,從而引導學生小結出圓的概念;然後組織學生對手上的圓形紙進行折、畫,從而介紹圓心、直徑、半徑,改變了教材三個概念的呈現順序;最後對例3透過畫、折、比的方法進行探究,得出圓的有關特徵,同時進行了相關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全課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目標達成度較高。

  3、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的演示突破了知識的難點。比如,教學“直徑、半徑有無數條”這樣的特徵,學生想象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就採用多媒體課件加以直觀的演示,從而非常直觀地凸顯了這一知識點。再比如,教師在教學“同圓內每條直徑都相等”時,螢幕上的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重合,相信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對特徵的理解和掌握。

  4、用數學的觀點和思想方法解釋生活中的問題這一理念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從課始問題的提出到課末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數學知識。

  建議:在理解圓的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時,最好能讓學生透過不同的方法去證明在同一圓裡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的規律,如可以讓學生去量長度、或透過動手摺等。

  小學數學聽課反思圓認識評課稿 篇5

  本節課王xx老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但是世間事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下面我就個人觀點說一下這節課中,還有幾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平板答題的利用

  課前學生利用網路資源通過錄制的微課進行預習,這節課如用平板答題代替學生彙報環節能更節省時間更高效。

  2、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較多

  本節課有三處設計了小組交流合作學習的環節,合作學習起到綁帶的作用,學生髮言更充分,但是本課中這樣的環節我認為有些多。

  3、小組合作學習後彙報應多些展示彙報小組

  當小組合作學習後的彙報環節,一般只有一個小組進行彙報,如再找幾個小組,這樣展示的孩子能多些,並且可以彙報不同驗證方式。

  4、教材課上利用率不高

  教材在課堂中應充分利用,本節課只在練習畫圓時使用了教材使用率不高,我覺得還可以在概念教學時使用教材。

  以上是我粗淺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小學數學聽課反思圓認識評課稿 篇6

  張老師的這節課非常成功。張老師經驗豐富,講課很輕鬆。在本課教學中,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操作,合作學習,遊戲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透過做遊戲,折一折、量一量、講公平等操作,經歷了實踐,發現,歸納等活動,感受並發現了圓的特徵;認識了圓心,半徑,直徑;體驗了圓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與生活中圓的作用;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得到了煅煉;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學習數學的喜愛,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感情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順利達成。

  張老師在課堂上也充分展示了自己作為一個優秀教師的個人風採,教態自然,語言生動,普通話標準,語速語調恰如其分,尤其是其利用課堂生成,巧設問題,及時表揚鼓勵,使得學生始終能保持積極的情緒進行學習,在張老師的巧妙調控下,整個教學過程順著預設發展,相當流暢,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本課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亮點: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如遊戲:一字排開投球不公平怎麼辦,又如:生活中你看到過哪些圓形的.物體呢?再比如:公路上的汽車車輪為什麼都是圓形的?

  2、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緊緊抓住教學重難點這條主線,邊做遊戲邊記錄,教師適時提問點撥,學生有效的及時進行思考和交流,歸納總結髮現。

  3、注重細節。如在認識半徑與直徑的特點時,有意給讓學生髮現必須要強調的問題:同一圓;又如:在同學們做完遊戲說發現時,不停地追問,由圓的半徑相等,所有的圓的半徑都相等,直到完善成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半徑都相等,使各個發現更加的完善、準確,讓他們對於題意理解的細節有了深刻的印象。

  小學數學聽課反思圓認識評課稿 篇7

  一、從圖片引入,領略圓的美。

  開始的引入執教者分為兩個層次:首先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見過的圓,喚醒學生的相關生活經驗。接著展現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有關圓的畫面(陽光下綻放的向日葵、花叢中五顏六色的鮮花、光折射後形成的美妙光環、等)。北師大周玉任教授曾說過,我們教師要善於“往平靜的水面投進石子”。這節課的新知引入,創設了生動豐富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時,從中發現有關數學的成分——幾何圖形。這樣設計就為學生從已有的對圓的認識經驗到認識生活中的物體到認識數學上的幾何圖形,架起了一座橋樑,即突出了幾何建模的過程,又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有效地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二、在自主學習中展開探究新知,掌握圓的知識特徵,感受到了圓的“完美”。

  執教者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以剪的圓為素材,用圓規和尺子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識安排學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畫一畫的方法合作探究圓心、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係。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經歷觀察、操作類比,歸納等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意識,讓學

  生感受到了圓的“完美”。這一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操作中發現了半徑、直徑的本質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分散了教學難點,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整個環節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中感悟、體驗、認識圓的各方面知識。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他們變被動的操作為主動的探究,不是在學數學,而是在“做數學”和“數學的思考”。教師作為指導者與參與者,自然的引導學生將活動過程上升為數學概念來認識。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統整在綜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動中,學生對圓的特徵的認識過程就是一種研究與發現的過程,是一種對話與共享的過程。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數學思維不斷髮展,同時也獲得了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

  透過古代墨子對圓的描述進一步彰顯圓的文化內涵,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數學文化歷史悠久萌發民族自豪感。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並以此為背景,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了圓的世界,不知不覺地學會畫圓,瞭解圓心、直徑、半徑等概念,不知不覺地瞭解到圓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不知不覺地經歷一次次“再創造”的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交還給了學生。

  三、在拓展與應用中盡顯圓的魅力——“完美”。

  本課練習設計執教者透過指導學生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回顧與反思,增強運用有關策略解決問題的自覺性,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本課透過對為什麼說圓是一種“完美”的圖形這個問題,讓學生對本課的知識得以認識、總結,然後回到生活中解釋其中的奧秘,注重應用性再次讓學生感受圓的獨特魅力。

  小學數學聽課反思圓認識評課稿 篇8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幾乎所有小學數學教學領域的名師大家都用過這節課來做過課,形式也是異彩紛呈。

  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面積的計算及初步感知圓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特殊的平面圖形圓(曲線圖形)。是學生系統認識曲線圖形特徵的開始,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及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使學生學會用圓規畫圓;透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並能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當中;同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瞭解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我在欣賞品味孫老師做的這節課之餘,思考和感受頗多:

  一、我們該創設怎樣的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這樣的情境應該是生活化的,而且富有挑戰性的。首先,要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是否明確討論的問題關係到每個學生能否積極投入。其次透過創設情境,喚起原有經驗,讓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學生在面臨挑戰性任務時,往往會釋放更多的能量,進行更加有效的學習。這節課孫老師首先用甩動的小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學生從動態中感知圓;接著從身邊的事物引入圓,體會圓,有利於概念的強化。

  二、如何處理好主動探究與接受的關係?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教師改變以講解、灌輸為主的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實施開放性、探究性的教學,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孫老師在圓的特徵教學過程中,從圓心的揭示,半徑的探究到直徑的發現,教師恰當地把握了接受與探究、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關係。首先,從圓規的針尖自然引出固定的一點即圓心。那麼圓的大小由什麼決定的?學生從觀察和畫圓的體驗中獲得各自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討論“半徑”的需要。其次,對“半徑”的探究,充分相信學生,摒棄接受式的學習,合理組織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進有效互動。第一層次,直接讓學生感知畫出的圓有大有小,並且說明理由。學生憑藉已有的知識經驗大都能判斷,但是對理由的表述不甚明確。正是在這樣或正確或錯誤的表述、辨析中,學生對半徑的概念由模糊變清晰,概括定義水到渠成。第二層次在課件展示畫半徑的過程中,學生主動發現半徑永遠畫不完,體驗的半徑有無數條。然後聯絡定義中的“到圓上任意一點”來進一步驗證半徑有無數條,半徑都相等。“直徑”概念和直徑與半徑的關係的得出,更是讓學生自主探索,運用聯想、類比、推理等方法合作完成建構。在整個環節的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確立了恰當的探究點:“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什麼是半徑。” “在圓內還發現怎樣的線段?”等幾個主要問題。這一環節的設計,既實現了探究過程的開放,也突出了師生間、生生間的多向交流與合作,為學生全面參與學習活動創造了更多的條件和機會。可見,只有充分認識到學生經驗的重要性,才能設計好探究活動,實現有效的探究和互動。

  總之,從整個課堂可以看出孫教師準備的非常充分,認真鑽研了教材,準確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合理,環環相扣,做到了數學知識嚴密的邏輯性。並從生活中實際例子引入課題,一方面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從思想上吸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活動。特別在探究知識這一環節中,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開探究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新知,這也正是我校所定的專題“有效課堂教學”的進一步體現。最後教師透過拓展訓練,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瞭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讓學生親眼看見圓的知識的應用,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充分體現了數學課堂有效探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