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通用8篇)

文旅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通用8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型別。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旅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通用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文旅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1

  根據區委、區政府關於打造全區文化旅遊產業的會議要求,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結合本鄉實際,緊扣調研內容,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開展文化旅遊產業調研活動。

  一、樂居鄉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優勢

  一是產業優勢。蘋果、水稻田園風光獨具特色,為發展農業休閒觀光旅遊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是基礎設施優勢。全鄉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溝渠縱橫交錯,抗旱水窖遍佈地塊,為發展農村文化旅遊業創造了條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區位優勢。昭大公路貫穿南北,漁洞水庫專用線途徑樂居、上街兩個村,灑漁河煙柳與樂居、上街兩個村遙遙相望。區位優勢十分突出,容易進入過往遊客的視線。

  四是幹部優勢。有兩支好的幹部隊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幹事的村級幹部隊伍,一支是作風硬、吃得苦、能力強的鄉級幹部隊伍,為宣傳樂居和服務遊客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援。

  五是群眾優勢。廣大純樸、勤勞、善良的樂居人民,為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樂居文化旅遊產業的定位

  根據樂居現狀以及歷史文化發展特點,認為樂居的文化旅遊產業可定位於:

  一是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旅遊。休閒觀光農業旅遊集農業產銷、農產品加工、農業旅遊服務等三種產業於一體,順應了人們嚮往自然、崇尚自然、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1、發展種植業觀光旅遊。可以依託科技示範園,組織青少年開展“農村科技夏令營”活動,普及農村科技文化知識。可以結合昭大公路沿線引導群眾發展庭院果園種植,根據節令適時開展春季賞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動,推動農村旅遊經濟,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2、發展水面養殖業觀光旅遊。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庫、桃樹井水庫從事水產養殖,還可以在水庫周圍添置一些必要的設施,方便遊客垂釣和打撈。還可以設定餐廳,讓遊客自己品嚐勞動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是發展地方民俗風情體驗旅遊。樂居人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農村的體驗需求。

  1、民俗民風旅遊。一年一度的新觀音廟會,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會自發聚集到這個地方。老的燒香拜佛,年輕的唱歌嬉戲、自娛自樂。這些民俗民風帶有明顯地方特色,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對遊客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2、農村節慶旅遊。進一步挖掘、整合本地農村節慶風俗,以農村老年協會為載體,不斷豐富群眾文藝生活,體現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農村飲食文化旅遊。品嚐風味餐飲是旅遊不可缺少的內容,具有農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應該成為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農村之“食”關鍵在於“土”和“特”,樂居的野菜、豆乾、臘肉遠近聞名,對過往遊客具有強烈的誘惑力。

  三是發展生態旅遊業。以樂居大河土地整理專案為契機,順河綠化,打造“樂居煙柳”風姿,使之與綠油油的稻田相依為伴,真正構成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三、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建議:

  1、要在政策上給與積極扶持。發展農村文化旅遊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相互協調、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區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會同區直有關部門,制定出臺鼓勵農村文化旅遊的扶持政策,在資金投入、道路通訊等方面向農村文化旅遊專案傾斜。同時,要組織專門人員幫助挖掘有較深文化內涵的旅遊文化資源。

  2、要加大對農村文化旅遊基礎設施的投入。實施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合理開發旅遊資源,強化文化旅遊功能。

  3、注重抓好農村文化旅遊品的開發。一是要篩選出能顯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旅遊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裝的基礎上,按照旅遊品的要求對一些民間藝術品或古建築物要進行重新設計、包裝。三是要加強農村文化旅遊產業的包裝宣傳和市場開發工作,充分激發消費潛力。

  4、要注重文化旅遊隊伍的培養。要充分發揮鄉文化站的職能作用,千方百計吸引旅遊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質高的農村旅遊從業人員隊伍,為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援。

  文旅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2

  近年來,桃江縣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文化資源優勢,搶抓國家旅遊產業發展機遇,用全域旅遊發展新理念,引領交通、園區、城鎮、產業建設和改善民生新發展,打造全景桃江新名片,積極探索加快縣域鄉村文化旅遊發展新模式。

  一、資源稟賦與優勢

  桃江,地處湘中偏北、洞庭尾閭,因境內桃花江得名。總面積2068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人口89萬,素有“美人窩”、“屈原第二故鄉”、“楠竹之鄉”和“茶葉之鄉”等美譽。桃江交通便捷。距省會長沙僅1小時車程,洛湛、石長兩條鐵路穿境而過,二廣、益馬、益婁衡、益陽南線等高速公路橫貫東西、輻射八方。

  桃江景色宜人。有桃花江竹海、羅溪瀑布、桃花湖、浮邱山、鳳凰山、羞女峰等風景名勝20多處,境內有桃花江國家森林公園、羞女湖國家溼地公園和腰子侖春秋古越墓群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十佳最具投資潛力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城市。桃花江核電站目前為我國內陸第一核電站,將其打造成我省工業旅遊景點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核電站建設將帶動新一輪工業旅遊熱潮,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將助推我縣經濟快速增長,可大幅度提高我縣財政收入。反之,財政加大對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的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我縣就業崗位,提高人均收入,促進人均消費。我縣將努力打造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在全省乃至全國形成示範性的以核電為主題的生態旅遊景區,力促我縣全域旅遊的發展。

  二、發展現狀與特色

  目前,全縣共有休閒農莊和鄉村旅遊景區(點)400個,擁有床位7168個,國際品牌連鎖酒店1家,旅遊星級賓館6家,五星級休閒農莊3家,湖南省工農業旅遊示範點2家,有國內旅行社3家,旅行社門市部4家,旅遊商品生產廠點10多家,休閒旅遊接待人數達300萬人次,休閒旅遊接待收入約8億元,旅遊從業人員11000餘人,休閒旅遊發展成為我縣一道獨特的風景,鄉村旅遊業促進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一是政府強力推動。縣委、縣政府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決定》、《關於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快文化旅遊重點專案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關於推進一批重點專案促進鄉村文化旅遊產業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投入近500萬元,完成了《桃江縣旅遊發展規劃》、《桃江縣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總體規劃》、《桃花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桃花江竹海風景區規劃》、《黃金塘景區總體規劃及專案策劃》和美人文化主題公園、鳳凰山景區等一系列旅遊策劃,20xx年起縣旅遊產業引導資金提高到200萬元/年。

  二是加大市場投入。一是加強星級酒店建設。全縣共有星級酒店6家,其中三星級酒店1家,大漢華美達美人窩文化主題酒店為全益陽市第一家國際品牌旅遊飯店;二是加大休閒農莊投入力度。為進一步提升休閒旅遊服務質量,切實加大了對休閒農莊的規範和改造,投入資金5000萬元,改造了10家休閒農莊和10家示範性竹鄉農家樂建設,其中新桃緣生態農莊和漁鄉源生態農莊為湖南省五星級休閒農莊,休閒旅遊品牌佔據了全省鄉村旅遊發展的重要地位。三是加快專案建設。

  桃花江竹海景區投入資金近億元,完成了核心景區建設和基礎配套設施等專案建設,已對外開放;浮邱山景區完成了景區道路提質升級,啟動了遊客服務中心和生態停車場建設,完善了浮邱寺部分設施建設,啟動了浮邱寺修繕改造計劃;羅溪瀑布旅遊區完成了遊步道、河道清理、停車場修整、30個垃圾箱等設施建設,啟動了觀瀑臺建設工作;桃花湖景區完成了景區環湖公路建設;桃益公路生態景觀工程完成竹文化生態景觀帶、生態文化走廊等建設,成為具有桃江特色的綠色景觀帶。

  從目前我縣旅遊產業發展現狀來看,要做實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的品牌,還存在產業體系不夠成熟、配套措施不夠健全、宣傳營銷缺乏整體形象、文化內涵不夠豐富和旅遊要素不夠健全等問題,急需在以後工作中加以解決。

  三、發展思路與舉措

  按照全域融合、文化引領、創新驅動、市場導向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鄉村文化旅遊建設,把桃江休閒旅遊產業培育成為轉型升級的優勢產業、生態文明的先導產業、惠民富民的民生產業。

  文旅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3

  一、堅持規劃先行,引領全域發展。

  依據國家旅遊局旅遊產業發展部署,結合桃江實際,注重旅遊產品的互補性,繼續編制完善好各項規劃。要嚴格執行規劃,確保實現旅遊規劃之間的相互銜接,資源有效整合,產品開發的佈局合理。要切實加強旅遊規劃管理,以全縣旅遊總體規劃統攬景區景點建設、城鎮建設和產業佈局等各類規劃。

  二、堅持政府推動,完善工作措施。

  強化政府推動作用,在旅遊規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職責。強化部門聯動配合,推進文化、農業、養生等產業與旅遊的深度融合,整合部門專案資金,支援全縣旅遊發展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在專案建設、景區管理、節會舉辦中加大市場化運作力度,提高產業化水平。

  形成領導有力、部門支援、社會參與、企業發展的良好發展局面,切實推動全縣全域旅遊的發展。一是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堅定全域旅遊發展的信心,儘快把各地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成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將旅遊業培育成旅遊產業的支柱產業,把發展旅遊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二是要根據我縣《關於推進一批重點專案促進鄉村文化旅遊加快發展》的檔案精神,重點建設好鄉村旅遊專案建設,按照“開發、利用、控制和保護”的原則,把拓展旅遊業發展空間與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把建設休閒旅遊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整合提升現有農業生態旅遊和鄉村體驗旅遊資源,以具有觀光價值的果園、花園、菜園及畜禽漁養殖場等為載體,培育發展具有觀光、採摘品嚐、參觀考察、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鄉村旅遊示範園;三是要不斷挖掘和豐富鄉村旅遊的文化底蘊,加大傳統民俗文化發掘、整理和保護。對鄉村自然、人文、民俗風情資源進行開發和包裝,將民間文化、飲食文化、生態文化融入到鄉村旅遊之中,舉辦紅色之旅、農事參與、農家娛樂以及田園風光休閒度假等活動,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遊客。著力打造以農耕文化、民間工藝、鄉村民俗為特色的鄉村旅遊經營聚集區,推動鄉村旅遊從對資源的簡單利用到綜合利用與深度開發過渡,從單一休閒型向集文化、風景、娛樂、養生、養老等為一體的複合型轉變,提升品味和檔次,不斷增強競爭力。

  三、堅持聯動發展,實現產業融合。

  加強交通與旅遊的融合。切實完善通往各景區道路的可進入性,重點建設好主要景區的交通道路桃;加強園區與旅遊的融合。以桃花江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桃江現代竹產業園為平臺,打造竹產業加工、生產、展示、銷售等一條龍發展鏈條,切實做大竹產業發展,以口味王檳榔知名品牌,打造成桃江地方特色旅遊食品;加強城鎮與旅遊的融合。以桃花江美人窩品牌資源,建設美人窩文化主題公園,打造成全省唯一的旅遊特色,以屈原文化為背景,建設鳳凰山公園,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加強產業與旅遊的融合。以現有的黑茶、雪峰毛尖系列茶做好茶文化,加強對外宣傳推介;把美麗鄉村建設和休閒旅遊建設有機結合,打造具有特色的鄉村文化旅遊品牌;加強扶貧與旅遊的融合。根據國家精準扶貧有關政策,切實做好旅遊扶貧工作,切實帶動人民群眾脫貧致富。

  四、堅持宣傳營銷,擴大輿論造勢。

  加大全域旅遊發展的宣傳促銷力度,充分利用各級各類新聞媒體、網際網路絡,整體推介全縣旅遊資源和鄉村旅遊產品。設計製作畫冊、明信片、光碟、書籍、廣告牌等旅遊宣傳品及農家樂食品、農家服飾,結合“假日旅遊”、“週末休閒”,在長三角主要大中城市進行重點宣傳促銷。積極籌辦鄉村文化旅遊系列節目,組織開展農家樂特色菜餚大賽、鄉村旅遊攝影比賽、鄉村旅遊舞臺戲創作等活動,透過宣傳推介,切實提升鄉村旅遊示範點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對在鄉村旅遊經營中湧現出來的示範鄉、村、帶頭戶、帶頭人進行大力宣傳,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實現全縣旅遊產業全域快速發展。

  五、堅持服務管理,提升旅遊品質。

  強化專案服務。進一步提高招商引資落地旅遊專案服務水平,著力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強化旅遊服務。不斷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管理及培訓,提升旅遊接待服務水平。強化行業管理。確保旅遊市場規範有序,保障遊客安全舒心。

  文旅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4

  一、市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查

  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對發展旅遊文化產業高度重視,全市上下對旅遊文化產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斷提高,加快旅遊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的意識不斷增強,作為旅遊目的地、旅遊文化產業作為新興支柱產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

  旅遊經濟發展取得突破,主要指標進入全省前列。,接待國內旅遊者706.2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46.8億元,海外旅遊者31522人次,海外創匯792.4萬美元,旅遊總收入47.6億元。

  旅遊產品不斷升級,區域旅遊特色逐步鮮明。全市共有成規模、較規範的旅遊景區(點)42處,其中皇城相府和王莽嶺為國家4a級景區,9個2a級景區,7個國家級工農業旅遊示範點,a級景區和國家工農業旅遊示範點數量名列全省第一。以來,我市旅遊公路建設投資達到2.6億元,新建旅遊專線20條,全市旅遊公路累計達到28條,總里程達到318公里。目前,以市區為中心、1小時車程為半徑、連線各大景區的旅遊公路環線網路已經形成,極大地改善了旅遊景區通達條件和便捷程度。

  旅遊企業規模擴大,接待能力不斷增強。全市現有星級酒店20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5家,三星級6家,二星級8家,星級酒店數量和質量名列全省前矛,20家星級酒店共有床位數3000餘支,平均客房出租率為67.4%。旅行社:目前,全市有旅行社36家,其中4家國際旅行社,包括2家組團社,32家國內社。

  文化與旅遊融合的效應明顯。作為全國圍棋發源地,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8月,我市舉行了第一屆全國圍棋文化節,圍棋文化節的舉辦充分展示了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展示了的時代風采和獨特魅力,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條件;拍攝了電視《關中女人》、《別拿豆包不當乾糧》、《趙樹理》、《鐵血長平》、《紅窗花、白雪花》有效地提高了旅遊地的知名度。

  二、“十一五”期間,我市促進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十一五”期間,市政府大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推動旅遊與文化融合,出臺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我市支柱產業之一”。隨後,相繼出臺了《市旅遊文物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和《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意見》,從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工作思路、政策和措施等方面作了具體的闡述,為旅遊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環境保障。8月出臺的《市服務業發展大綱》和《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又把旅遊文化產業作為服務業18個重點領域中的重中之重來培育發展。

  (二)拓寬民間融資渠道

  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積極探索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大力鼓勵和倡導全社會舉辦旅遊業,一是鼓勵資源型企業將旅遊業作為接替產業,由地下向地面發展。提出了一礦一業的發展思路。蘭花集團開發王莽嶺景區,三八煤礦開發珏山景區,竹林山煤礦開發蟒河景區,市煤運公司開發棋子山景區,晉煤集團王臺礦開發丹朱嶺景區。二是加大文化旅遊業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力度,積極引導外地和民間資金開發文化旅遊專案。河南客商孫先生投資4000萬元,承包經營柳氏民居,沁水白雲洞由個人投資開發,歷山風景區被省城客商孟翠萍承包經營,陵川縣鳳凰歡樂谷景區由北京億信通開發建設。

  (三)加大政府資金投入。我市不斷加大對旅遊產業的投入,旅遊產業呈良好發展態勢。第一,市政府從起至,每年拿出1000萬元作為旅遊基礎設施和旅遊景區建設的貸款貼息補助。至,國家、省、市三級財政投入旅遊和文物保護方面的資金約1.5億元。第二,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至今為止,為28個景區建設專案爭取上級部門旅遊建設資金約1200萬元,這1200萬元作為政府引導性資金,帶動了如銀行貸款、自籌等其它投融資方式對旅遊景區的投入。

  (四)突出重點專案管理。,山西省把服務業作為四大攻堅產業之一,而且放在第一位,其中旅遊產業是作為新興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在山西省服務業18個領域“1+10”專案中,我市皇城相府和王莽嶺作為重點專案擬列入其中。在省建立旅遊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專案庫時,我市14個旅遊專案,爭取全部納入該專案庫,可為我市旅遊文化產業爭取更多的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加強對旅遊文化產業專案基本建設程式的完善,完成旅遊專案的審批、核准和備案手續。截止到上半年,共審批、核准、備案旅遊專案13個,其中省審批、備案9個,為專案建設投融資打下堅實基礎。

  (五)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相結合。文物古蹟作為一項重要旅遊資源,對推動旅遊產業發展,促進地區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間,我市32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搶救性文物保護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專案總投資17259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10357萬元。這些專案的實施,充分利用我市文物的優勢,最大限度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併發揮其自身蘊涵的價值,彰顯人文景觀的同時促進旅遊產業發展。促進我市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在政府主導開發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業的戰略措施下,我市旅遊產業迅猛發展並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隨之也暴露出來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

  (一)觀念陳舊,認識還不太到位。我市許多地方旅遊發展最缺乏的不是資源,不是資金,而是觀念。各級、各部門普遍對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性以及旅遊業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尤其是缺乏對旅遊業在調整產業結構中緊迫性、必要性的高度認識。

  (二)宣傳促銷力度不夠。近年來,我市遊客接待人數及旅遊收入均呈較大幅度增長,但多數是來自周邊省市的遊客,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遊客和境外遊客相對較少,這就需要我們下一步在鞏固原有市場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和境外市場的宣傳促銷力度,最佳化遊客結構,增加旅遊收入。

  (三)旅遊相關產業發展滯後。多數景區的主要收入來自門票,旅遊與文化還沒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沒有對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進行有效開發,沒有培育出有當地文化特色的相關產業,沒有形成以文化為龍頭的旅遊產業鏈。遊客在我市停留時間短,人均花費不高,旅遊業對經濟的拉動效應沒有得到很好體現。

  (四)開發與保護的問題。我市自然風光秀麗,文化底蘊深厚,但是在對豐富的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方面,有著諸多亟需解決的問題。目前部門旅遊景點的開發管理涉及到文物、旅遊、林業等多個部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各自為政,政出多門的現象。如何妥善解決開發與保護的矛盾,還需要加大綜合協調的力度。

  四、我市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潛力

  雖然,我市旅遊產業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市場基礎,但總體來說作為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還不夠強,遊客停留時間較短,客源輸出多輸入少,景區知名度不高,難以融入山西主要旅遊線及中原旅遊經濟圈,旅遊文化產業對經濟的拉動效應還有很大的潛力。

  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包括王莽嶺、圍棋起源地棋子山、世界奇觀掛壁公路和世外桃源錫崖溝。全市地處黃土高原與中州平原斷裂帶之最險要處,由高低錯落的五十多個山峰組成,是太行山風光的典型代表;又如蟒河旅遊風景區,是以保護獼猴和亞熱帶植被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山西動植物資源寶庫”之美譽;珏山風景區,則有“晉魏河山第一奇”、“小華山”,“小武當”之美稱;而大峽谷則是喀斯特地貌的著名自然遺產。近年來,我省初步形成了晉北佛教文化、晉中晉商文化、晉南黃河根祖文化三大文化旅遊區為主的旅遊業發展格局。其中,尤以晉商文化的迅速崛起為典型代表。與全省以人文景觀為主的旅遊業發展特點相比,風光獨特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獨樹一幟,恰好彌補了全省旅遊資源的缺憾和不足。據專家論證:旅遊必然成為全省繼三大文化旅遊品牌之後,以自然風光獨佔鰲頭、沁河古城堡獨具特色的第四大旅遊區。

  其次,擁有客源市場優勢。與中原一大批諸如鄭州、洛陽、新鄉、安陽、焦作等具有極大潛在客源群體的大中城市緊相毗鄰;第三,擁有旅遊交通環境優勢。已擁有或即將擁有侯月鐵路、鄭太鐵路和晉焦高速公路、晉長高速公路、晉侯高速公路、晉洛高速公路等一批重要旅遊交通設施。

  第三、發展旅遊業時不我待。河南已經搶先一步,利用我市的自然資源,做成了知名景點。我市必須奮起直追,加大發展服務業力度。近年來,河南省旅遊業的發展,尤其是周邊地區如焦作、濟源、洛陽、開封等市的旅遊業迅猛成形有目共睹。這些城市旅遊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自然類風光景觀的迅速崛起。雲臺山、小浪底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仔細分析,這些自然類旅遊品牌的景觀主體絕大多數在境內。而的自然風光絕不遜色於她們,豐厚的人文景觀更具市場吸引力。為此我們將以特有的太行山水風情為靈魂,以青蓮寺、炎帝文化、長平古戰場及沁河流域古城堡群為文化內涵,以棋子山、王莽嶺、珏山、舜王坪、蟒河、太行山大峽谷為舞臺,打造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品牌。爭創出我省繼三大文化旅遊品牌之後,以自然風光獨佔鰲頭的第四張王牌,構建旅遊業美好的明天。

  五、幾點建議

  根據我市旅遊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和潛力,我們認為,在今後要進一步加大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力度。主要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進一步加大對旅遊文化產業的政策支援力度。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旅遊文化產業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當作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專案來抓,在規劃土地、稅收、財政等方面給於大力支援。

  (二)進一步加大對旅遊文化產業的資金投入。要加大對旅遊文化產業的資金扶持,一是根據財力狀況和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逐年適當增加投入,引導旅遊文化產業的品牌培育、專案示範等。二是安排一定數額的旅遊文化發展基金,作為導向性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安排一定數額的旅遊文化產業的貸款貼息,扶持重點旅遊文化產業專案建設和帶動社會資金注入。

  (三)找準旅遊文化業的著力點。旅遊的本質就是文化探尋、文化消費和文化享受。謀劃和培育我市旅遊文化產業,必須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找準旅遊文化產業發展的著力點,學習借鑑其他省、市旅遊區好的做法,結合實際,大膽創新,把文化的匯入作為旅遊精品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開發富有濃郁地方特色、風情的文化旅遊產品。加強文物保護和對非物質文化的挖掘與整理,扶持文化創意群體和經紀人,把具有特色的地方戲曲文化、民俗民居文化等文化形態融入旅遊開發建設中。

  (四)創新旅遊品牌。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內涵,體現地方鮮明特色,千方百計把“神奇太行·經典”的旅遊品牌打響叫亮。近年來,在旅遊品牌的培育和宣傳上,全省初步形成了晉北宗教文化、晉中晉商文化、晉南根祖文化三大文化旅遊區。但沒有太行山這一塊,不能不說是缺憾,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全力打造“神奇太行·經典”的旅遊品牌,努力向全省第四大文化旅遊區———神奇文化旅遊區的目標邁進。

  文旅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5

  為全面瞭解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情況,8月14日,縣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對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視察。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xx縣文化旅遊資源比較豐富,但由於投入不足,豐富的旅遊資源尚未得到切實開發利用,旅遊效益不明顯。近年來,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旅遊產業的發展,制定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xx縣文化旅遊業發展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召開了全縣文化旅遊工作會議,為文化旅遊業健康發展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援。投資近3億元開發建設陶樂影視基地、翰泉海、黃河天河灣、廟廟湖以及防沙治沙博覽園等生態專案工程。投資2200萬元實施鐘鼓樓落架維修、玉皇閣解圍等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對旅遊業發展起到一定的拉動作用。目前,我縣擁有一定規模的旅遊接待設施,旅遊社及分社4家,A級景區2個,農家樂23家,能一次性可容納300人以上就餐的賓館飯店10家,一次性可容納接待100人以上住宿的賓館5家,已具備星級標準的賓館一家。據統計,2011年全縣文化旅遊產業收入2.81億元。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我縣文化旅遊產業基礎設施相對滯後,旅遊業起步較早,但旅遊產業發展緩慢,截止目前仍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主要表現為:

  1、總體規劃滯後。目前,全縣仍沒有編制文化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定位不清晰,導致在發展思路、發展重點等脫離實際,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特色不突出,開發專案重複單一。一些景區景點規劃缺乏明顯個性,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影響了深度開發。同時各景區的開發、營銷策劃以及與市場接軌等專項規劃還沒有形成。

  2、基礎設施不完善。目前,我縣的旅遊業涉及的吃、住、行、遊、購、娛的六要素基本具備,但水平十分低下,服務不到位,達不到旅遊發展的要求。縣城配套服務設施和服務功能不完善。在城市標識系統、衛生環境等方面與優秀旅遊城市標準存在差距,同時在住宿、餐飲、購物、娛樂場所等方面的建設也遠遠不足,無法滿足遊客所需。景區基礎設施較差,缺乏上檔次的賓館、飯店、旅遊服務中心、大型停車場等。同時旅遊商品開發程度低,幾乎沒有成熟的旅遊商品。更沒有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和有地方特色的旅遊商貿街區。

  3、專業人才短缺。一是在文化隊伍建設上,我縣專業文化隊伍人才年齡結構老化,無論知識結構還是專業技能等均已無法滿足新時期文化工作的需要。由於編制原因,一些具有較高專業技術和文化知識的文藝人才不能充實到文化行業中,文化藝術人才存在著後繼乏人、青黃不接的現象。多數鄉鎮只重視文化站的崗位設定,不重視站乾的素質培訓,文化站幹部組織經常性活動的能力有限,不能帶動基層文化的開展,多數鄉鎮文化站幹部只以鄉鎮中心工作為重,不主動思考和謀劃文化建設工作。二是旅遊從業人員數量少,業務素質低,只是簡單的組團外出旅遊,而沒有組織外地人來xx旅遊的思維意識,旅遊理念落後。

  4、文化旅遊產業鏈條發展不均衡。我縣文化旅遊產業的“吃、住、行、遊、購、娛”六大產業要素的發展極不均衡,產業鏈尚未形成規模。一是作為旅遊產品包裝銷售重要環節的旅行社全縣僅有4家,從業專職導遊少,經營效益差,管理質量不高,根本不適應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趨勢。二是旅遊賓館酒店總量不足,星級賓館酒店少,整體檔次不高、服務質量有待提升。三是旅遊特色商品生產企業幾乎沒有,談不上規模、檔次,更缺乏相對集中的旅遊產品銷售場所。四是文化旅遊娛樂主要以休閒茶藝、KTV、茶樓、酒吧等為主,不能滿足旅遊娛樂方式多元化的需求。

  5、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滯後。我縣的文化設施主要建設在縣城西區,這裡的廣場、校園、文化會展中心、體育健身中心等可圈可點。但縣城老城區地窄人稠,僅有的文化館,無論從面積還是基礎設施,均不能達標,勉強達到三級館,而且在產權上還與教體局、房產管理所等存在爭議,直接影響文化先進縣的評審。

  三、幾點建議

  1、科學指導,完善規劃。要高度認識“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就是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產品,旅遊市場就是推動文化產業建設的廣闊平臺。要從建設重點產業的.角度,進一步完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以及重點景區、景點的詳細規劃。全縣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要與全縣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協調,相銜接,真正使規劃符合xx的文化內涵,符合市場經濟下的產業發展需求,體現科學化、生態化、市場化、產業化。

  2、加大投入,夯實基礎。一方面要切實加大財政對公益文化事業的投入。對文化事業單位,要進一步加大支援力度,確保財政投入逐年增加。要有規劃、有重點、有步驟地改善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形成覆蓋全縣的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對文化旅遊產業要加大政府引導性投入。要根據文化旅遊產業專案對外招商引資,根據開發建設的實際情況,增加文化旅遊產業專項經費,用於規劃編制、專案包裝、宣傳促銷等。

  3、多措並舉、凝聚人才。針對我縣文化旅遊人才少,

  業務底子薄的實際,要從旅遊業策劃、經營管理、宣傳促銷、服務體系等方面多措並舉,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推動全縣文化旅遊業發展。一是增加文化旅遊專業人員編制,透過招聘、兼職簽約、成立專家服務團等辦法解決好目前旅遊人才緊缺的問題。同時要從嚴控制非專業人員佔用編制。二是透過定向委培、公開招聘等辦法解決好旅遊專業人才不足問題。三是透過自辦聯辦和在崗培訓等形式,緊缺培訓解決好適用人才短缺問題。

  4、立足專案,拓寬投融資渠道。一是要積極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發展模式,切實做好文化旅遊產業重點專案的篩選、論證、儲備和規劃包裝,可透過成立國有獨資文化旅遊企業的形式,深入整合現有的文化旅遊資源,盤活各文化單位和旅遊景點的土地、品牌等潛在優勢資源,做大、做活、做優、做強存量部分,以此強化招商、落實招商責任。二是堅持“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 的執行模式,鼓勵支援和引導旅遊企業或個人採取承包、租賃、有償轉讓使用權、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經營,透過聯合、控股、兼併等辦法吸引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旅遊企業參與旅遊專案建設。

  5、加大宣傳,營造發展氛圍。一是要確保足額的宣傳經費,建立和健全長久、高效、新穎、密集的宣傳機制,把全縣的文化旅遊資源和產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二是要立足縣情,深入挖掘我縣的文化底蘊,注重文化旅遊專案和產品的包裝,打造文化藝術精品,逐步實現商品化、產業化。如xx民間故事集、古文化景觀、刺繡、布藝、農民剪紙、農民畫、宣傳畫冊、景點專題宣傳片等物化宣傳工作。三是充分發揮節會的宣傳促銷作用。加大對民族服飾、民族飲食、民族節慶等文化的開發、利用,突出文化旅遊專案的娛樂性、趣味性、參與性,不斷創造新的熱點和亮點,聚集人氣。

  6、加大文化旅遊產業鏈扶持力度,促進我縣文化旅遊產業健康發展。一是圍繞打造生態旅遊特色縣目標,進一步最佳化招商引資環境建設,推進全縣旅遊資源資本化。二是圍繞旅遊“六要素”,充實專案,出臺更加優惠的產業政策,積極引進外資,加大對旅遊產業的資金投入和開發力度,大力發展星級酒店和旅遊產品加工企業,提升旅店服務水平,提高旅遊特色產品質量。三是要結合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打造一臺能夠展示xx文化、綠色生態的有檔次、有品位的文藝演出。四是要充分利用沙湖、黃沙遊古渡的金字招牌,著力打造xx二日遊閉合線路,吸引沙湖客到xx旅遊。

  文旅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6

  新建區地處贛江之濱、鄱湖之南,是人文薈萃的“千年古邑”,享譽鄱湖的“魚米之鄉”,區域面積2193平方公里,整個地貌是“四水三山兩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新時代的大美新建,依託鄱陽湖生態旅遊經濟圈的區位優勢,以建設“文化大區、旅遊強區”為目標,精心擦亮“五色”旅遊品牌,傾心打造古邑文化名片。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關心幫助下,新建區堅持走文化旅遊與生態相結合的都市休閒之路,明確了“旅遊強區、旅遊興區”的發展定位,全面唱響紅色教育遊、綠色山水遊、古色人文遊、金色觀光遊、特色體驗遊的“五色”旅遊品牌。依託雄厚的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新建區的文化旅遊產業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績,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制約我區文化旅遊大發展的問題,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整體情況

  (一)文化旅遊資源豐富

  新建區旅遊資源、人文景觀豐富,是公認的南昌市乃至全江西的旅遊資源大區。全區擁有世界級文化遺產潛質的旅遊景區1處(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國家級重要溼地1處(南磯溼地),國家A級景區8個(其中4A景區1家、3A景區6家,2A景區1家),市級以上鄉村旅遊點23家。擁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紅色經典“小平小道”,遊客探秘、休閒、觀鳥、攝影、科考的絕佳寶地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南磯溼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山萬壽宮廟會”,“中國府第文化博物館”汪山土庫,號稱南方“小長城”的溪霞怪石嶺生態公園,有“鷺鳥王國”美譽的象山森林公園,擁有大漠雄渾和江南水鄉細膩的厚田金色沙漠,正在大手筆的規劃建設當中並致力於打造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遺址等。

  (二)區位優勢明顯

  一方面,新建區在“撤縣設區”之前是全省距省會城市最近的縣,區位優勢、全省獨有、全國也少有。南昌中心城區到新建各景點,基本都在20—50分鐘車程以內,是市民週末出遊的首選之地,廣大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旅行的樂趣。另一方面,新建區交通“大動脈貫通、毛細血管暢通”,境內“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完備,南昌西站、昌北機場直通新建區。完善、便利的交通體系,為我區吸引內外遊客提供了強有力的硬體保障。

  (三)政策扶持加大,旅遊增長快速

  近年來,新建區相繼出臺了《關於加快新建區旅遊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快推進旅遊強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從專案、土地、資金、人才、環境等方面對推動旅遊業大繁榮、大發展予以扶持。20xx年新建區全區接待旅遊人次超過1400萬人次,同比增長45.2%,旅遊綜合收入75.8億元,同比增長45.3%。預計20xx年全區旅遊綜合接待總人數達2000萬人次,旅遊綜合總收入突破100億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備,但旅遊服務設施相對薄弱。近年來,我區社會經濟發展迅猛,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向二、三產業積聚),城鎮及大部分村落基礎設施日趨完備,2017年人均GDP已達9753美元,按照國際上的一般規律,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旅遊需求就會出現爆發式增長。但新建區旅遊服務設施比較薄弱,客房、餐館檔次不高(全區擁有星級飯店僅1家,五星級飯店0家),娛樂專案單一,城區和主要城鎮及景區缺少針對旅遊者需求的遊客集散中心、旅遊酒店等,滿足不了旅遊接待服務的要求。

  2、旅遊管理體制分散,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協調機制。一方面,我區既有區文廣旅新局,又有區旅投公司,一些區直單位也參與文旅專案,各自為政、各打算盤,沒有擰成一股繩,難以形成集合效應。區文廣旅新局管行業,日常工作就是忙於落實全區所有的涉旅工作和應付各種各樣的上級檢查,根本無暇顧及旅遊行業發展大計;區旅投公司管全區的旅遊專案投資,而且其專案運作方式多采取政府出資+社會化服務外包形式,行業的管理責任不用擔,平常的工作動態和投資資料沒有及時有效溝通。其他區直單位的如一些田園綜合體和文化特色小鎮等專案,在建設的過程中只是請我局做做觀察員,有甚者根本就不諮詢文化和旅遊部門意見,等要申報景區景點時才來找專業部門。另一方面,更有一些景區地跨數個行政區域,雖然成立了管理局或旅遊開發公司,但受職能限制,協調力度太小。比如有些屬於市旅遊公司(厚田沙漠),有些屬於市文廣局(小平小道),有些屬於水務部門(夢山水庫)。這種管理經營體制上的不順,使得市場化經營程度深淺不一,造成各景區多從自身利益出發,各行其是,競相開發。這種做法導致規劃難落實、形象難塑造、宣傳難統一、管理難到位。

  3、旅遊發展戰略高大上,但有計劃實施少,部分專案投資大,但是實際效益不如人意。近幾年來,省、市相繼提出了旅遊強省、旅遊強市的發展戰略,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把旅遊業作為“一核兩重”產業發展佈局中現代服務業的一個發展重點,明確提出了“江西風景獨好,五彩新建來領跑”的發展定位,全面唱響紅色教育遊、綠色山水遊、古色人文遊、金色觀光遊、特色體驗遊的“五色”旅遊品牌。變山水資源亮點為產業發展熱點,變旅遊資源大區為旅遊產業強區,使新建區成為南昌旅遊的目的地、江西旅遊的集散地,使旅遊業成為該區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支柱產業,全面構建大旅遊、大品牌、大產業、大發展的生動格局。

  雖然我區積極挖掘文化旅遊資源,陸續投資改造或建設了一批旅遊專案:如投資近5億元對“小平小道”紅色經典景區進行改擴建,投資1億多元對汪山土庫進行修復,投資6000多萬元對南磯進行了提升改造,投資300萬元編制了南磯溼地景區總體規劃,以及投資4億元的西山特色小鎮旅遊度假區專案建設等。但是,許多建成運營的景區景點,也往往存在著投資大,建設週期過長,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4、旅遊發展模式單一,缺乏進一步開發和創新的能力。目前,我區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大多依賴政府投資,缺乏多元化投資渠道,致使經營體制不活,難以激發社會力量參與旅遊發展,啟用旅遊資源效益。各旅遊景區受限於自身資金、渠道和建設能力的限制,在開發和經營的過程中缺乏發掘潛力和創新產品的動力和意識。景區缺乏專業化的管理,粗放式的經營管理模式在景區中普遍存在。比較典型的有汪山土庫、夢山風景區等。

  5、整體營銷力度不夠,系統性較差。好的產品只有透過積極營銷才能佔有市場。雖然我區積極透過旅遊文化節、新聞媒體宣傳、推介會、旅遊中介等渠道開展官方的推廣營銷,但是大部分景區並沒有主動開展營銷活動,未形成系統的營銷模式。雖然我區文化旅遊發展專項資金由原來的1000萬增加到現在的3000萬,但其中用於旅遊宣傳的資金僅有100萬,這使得我區的營銷力度嚴重不足。營銷不繫統、力度不夠使得中遠距離遊客對新建的旅遊資源知之甚少,嚴重影響了新建旅遊業的發展。

  6、旅遊人才缺乏,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從全區的旅遊隊伍素質來看,特別是專業管理、策劃、營銷和導遊等人才極度缺乏,業務水平較低,旅遊人才隊伍亟待引進、培訓和提高。

  三、加快新建區旅遊業發展的對策思考

  我們可以看到,新建區雖然擁有很多優勢和機遇,但同時面臨諸多不利因素。面對當前旅遊發展的形勢,如何創新發展模式,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是擺在新建區全區上下面前的一道大課題。在新的發展階段,應從孤立的景區景點跳出來,以線路為紐帶,形成涵蓋吃、住、行、遊、購、娛等要素的綜合服務產品,重點從規劃、機制、品牌、基礎設施等方面下工夫。

  1、加大政策扶持,進一步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旅遊大發展,基礎設施是重要一環。加強旅遊交通體系建設。同時,推動通往主要旅遊區、旅遊度假區、旅遊集散地、鄉村旅遊地的交通體系建設,提高旅遊的可進入性和通達性。加強旅遊食宿設施建設。針對高標準旅遊飯店緊缺的狀況,應加快星級賓館的`建設,引進國際旅遊連鎖酒店品牌。針對自助遊、度假休閒遊的特點,加強旅遊景區的配套建設,推進以旅遊諮詢中心、旅遊廁所、旅遊標識、旅遊環境整治為主的旅遊公益設施建設,增強旅遊功能;推進旅遊購物街建設,集中展銷地方特色旅遊商品;創辦旅遊文化娛樂公司、旅遊文化演出公司,推出特色文藝節目,發展晚間娛樂專案。

  2、加強協調配合,進一步做大做強旅遊產業。加強區文化旅遊局與區旅投公司的溝通,明確責任分工,始終保持既分工、又協作的良好關係。加強區文廣旅遊局與其他區直單位的工作配合,特別是在一些大型田園綜合體、文化特色小鎮的專案建設上,積極參與文化旅遊規劃指導,整合各方力量,不斷提升專案品質,積極做大做強旅遊產業規模。加強區文化旅遊局與各鄉鎮的業務配合,積極參與當地文化旅遊節慶活動,大力宣傳推廣我區優秀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3、合理規劃佈局,積極培育旅遊產業增長極。一是要請專業團隊編制《新建區全域旅遊規劃》,在產品體系上實現主題化,除滿足“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之外,要在“文、商、養、學、閒、情、奇”旅遊要素中有所側重;在專案開發上,應實現由點到區的轉型,把產業布開,向全社會、多領域、綜合性的方向邁進,讓旅遊的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編制《新建區道路交通規劃》,透過加強“快進慢遊”的旅遊交通網路建設,更加方便遊客出行,更加豐富遊客的旅遊體驗。二是單個景區規劃的提檔升級,要加強頂層設計,最佳化產業佈局,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真正把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和產品優勢,推進旅遊景區提檔升級。

  4、創新管理機制,最佳化配置旅遊資源。要創新旅遊管理體制和運營體制:一是發揮旅遊投資公司作用,改變政府包、政府投、政府辦的做法,實現從“政府主導型”向“政府引導調控,市場主導型”的轉變。二是整合資源,收購、併購投資乏力、後勁不足、產品不活的旅遊企業,積極主動走出去招商推介,引來大旅遊財團進駐或是探索一條採取同知名旅遊企業合作或委託管理的路徑,徹底激發旅遊新活力。三是全域旅遊需要多部門的綜合監管、齊抓共治。四是整合三條精品旅遊線路的旅遊資源,走產業集團化、經營規模化、管理專業化的發展路子,引導景區景點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經營。

  5、創新“旅遊+”理念,培育旅遊新業態。如推進旅遊+農業,以溪霞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為契機,促進旅遊與農業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我區“田園綜合體”建設,形成以一產(即農業)帶動三產(旅遊業),三產旅遊反哺一產農業的良性互動。推進旅遊+文化,深度挖掘景區文化內涵,賦予旅遊景區景點於文化的靈魂,形成旅遊產品,讓遊客進行浸入式體驗,如汪山土庫,基於自身深厚的人文內涵,舉辦踏春學家風旅遊文化活動,積極開拓鄉村民俗文化旅遊市場,便是很好的例子。推進旅遊+交通,以編制《新建區道路交通規劃》、第三屆環鄱陽湖國際騎遊大賽為契機,促進旅遊風景道建設,加強旅遊與交通的雙贏合作等。推進旅遊+民宿,結合各鄉鎮特色旅遊,讓古村落重新煥發文化的活力,留得住鄉愁,大力發展我區民宿業,積極為農民創收增收。如溪霞鎮忘憂村民宿遊,讓人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放鬆心情,享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如象山鎮的“荷花節”,不僅讓人可以賞花遊船,還可以採摘捕魚、吃農家飯,有力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推進旅遊+黨建,積極發揮黨建工作的引領作用,不斷拓展景區景點內涵,使遊客在遊玩中自覺提高愛黨護黨的思想認識,增加農民收入,如溪霞鎮店前村的鄉村遊+黨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6、加大整體宣傳,打造新建區旅遊品牌。酒香也要會吆喝,著力加強宣傳,做好輿論引導,樹立新建旅遊新形象,這就要求我們主動策劃,借力外腦,立足全區旅遊資源,主動策劃旅遊產品和旅遊活動,依託主流媒體進行宣傳。如組織全區重點旅遊景點赴外省、市進行專題推介,同時在高鐵、地鐵、機場等地投放我區旅遊宣傳廣告,進一步樹立五彩新建旅遊新形象。要邀請旅遊市場營銷專家實地考察旅遊線路,策劃新建區旅遊整體形象,把沿線主要旅遊景區景點作為一個整體來制定市場營銷策略,大手筆宣傳和推廣。加強對主要客源地的宣傳推廣,邀請主要客源地的旅行商和新聞記者來考察,引導他們宣傳新建區。創新宣傳促銷形式,在主要客源地舉辦新建區旅遊交易會,與主要客源地的媒體互換節目和廣告,形成旅遊宣傳聯動機制,有效拓展新建區旅遊宣傳推廣的覆蓋面。

  7、加大培養力度,建設高素質旅遊人才隊伍。一方面,加大對旅遊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培訓教育,不斷提高其政策法規水平和專業管理素質,始終保持以時俱進;一方面對現有的旅遊從業人員透過委託培訓或者去發達地區學習的方式,加強他們的業務水平;另一方面,透過社會招聘、跨行業引進等方式,吸引、激勵更多優秀人才立志旅遊工作,儘快構建一批懂經營、會管理、視野開闊的旅遊管理人才隊伍。

  今後,新建區將進一步挖掘資源,依託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豐富的山水資源優勢、深厚的歷史人文優勢,緊緊圍繞“文化大區、旅遊強區”的目標,致力變山水資源亮點為產業發展熱點,變旅遊資源大區為旅遊產業強區,使新建區成為南昌旅遊的目的地、江西旅遊的集散地,使旅遊業成為該區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支柱產業,全面構建大旅遊、大品牌、大產業、大發展的生動格局。

  文旅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7

  按照“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活動要求,近期,就文化旅遊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近年來,我區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為指引,堅持“生態立區、民生為本、城鄉一體、綠色發展”,特別自列入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立單位以來,用改革的思路和創新的辦法全面發力,“把山亭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謀劃建設,全方位、深層次的全域旅遊現代治理體系已經形成,山亭旅遊業走上了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發展的快車道。為推動這項工作更好更快發展,區政協把文化旅遊發展作為今年的重點調研課題,組織部分委員進行了深入調研。現提出如下建議。

  一、我區文化旅遊產業的基本情況

  目前,全區擁有4A級景區5處、3A級景區4處,國家和省級鄉村旅遊示範點25處、省級旅遊強鎮10個。全區新增接待床位1000張,總數達到7200張;新增接待餐位4000位,旅遊購物店發展到36家;全區接待過夜遊客48萬人次。我區成功舉辦全國貧困地區旅遊扶貧培訓班,並以全國第九的優異成績榮登“中國全域旅遊魅力指數排行榜”。

  一是黨政統籌發展,打造山亭旅遊戰略性產業。從區域發展戰略全域性出發,把推進全域旅遊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把山亭建成國內知名的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一方面,把生態旅遊列為全區戰略性支柱產業進行培育,去年,我區召開了全區建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動員大會,成立了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的全域旅遊領導機構,並強化全域旅遊工作履職監督,全域旅遊發展指標納入各鎮街和相關部門年度考核。建立區域旅遊綜合協調機制,強化全域規劃、全業融合、全鏈提升、全程創新等統籌發展,形成了全域旅遊發展新合力。另一方面,打破行業部門界限,整合各類資金政策,集中向旅遊產業傾斜;採取專案化運作模式,一個重點旅遊專案成立一個指揮部,由縣級領導親自掛帥督導推進。櫃族部落獲評全國優選旅遊專案,併成功建立全省金星級文化主題酒店;八路軍抱犢崮抗日根據地遺址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二是強化依法治旅,構建旅遊現代治理體系。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規劃先行、強化監督”原則,在旅遊市場治理的制度和手段方面進行創新,加快構建全域旅遊聯合執法機制和旅遊市場綜合監管模式,我區建立了旅服、消防、公安、市場監管、食藥、法院“六合一”旅遊綜合執法聯動機制,開展全域旅遊“百靈鳥”志願者行動,形成了全民共創共建氛圍。2016年5月,成立了全省首支旅遊警察大隊,在維護旅遊市場秩序和旅遊治安環境、為遊客提供安全保障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17年,又相繼成立了全市首家旅遊巡回法庭、山亭旅遊市場監管分局,實踐證明旅遊市場治理的“創新體”, 真正推動旅遊治理工作真正進入法治化、規範化軌道。同時,在行業經營准入和監管、經營方式、服務規範等方面加強旅遊行業標準建設,建立“山亭人家”農家樂評定驗收機制,不斷提升旅遊業的治理水平。全區已成功建立“好客人家”星級農家樂102家。

  三是抓好頂層設計,描繪全域旅遊發展藍圖。為保護好特色山區的青山綠水,我區從頂層設計入手,在編制完成《山亭區中長期服務業發展規劃》《翼雲鄉村生態旅遊度假區規劃》《抱犢崮-熊耳山旅遊區5A級景區提升規劃》等一批重大專項規劃的基礎上,堅持多規合科學發展,面向全國招標,完成《山亭區全域旅遊發展與提升規劃》,科學佈局“一核一環兩軸四區+四大綜合體”,制定全域旅遊發展重在產業培育的全區旅遊三年行動方案,這為全區旅遊業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升級奠定堅實基礎,有力引領旅遊業科學持續發展。

  二、存在的困難和不足

  當前,我區全域旅遊風生水起、蓬勃發展的同時,還存在不少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是旅遊規劃的引領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目前,我區旅遊開發建設存在各自為戰的現象,缺少統一規劃、統一佈局,未能做到全區旅遊產業一盤棋,存在“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現象,不利於全區旅遊事業整體發展。

  二是旅遊服務設施不健全。至今還沒有區級旅遊集散中心,道路交通指示系統延伸不夠,一些旅遊特色村道路較窄,景區及鄉村旅遊點普遍缺少生態停車場、休憩場所,區域之間銜接不夠緊密,還沒把景點串成“畫卷”、把“珍珠”串成“項鍊”。

  三是旅遊招商力度不夠,有好的規劃專案,但缺乏大企業集團投資專案。我區自然資源豐富,引人入勝的景區很多,但是缺少開發資金,缺少有實力的企業對我們的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不能形成景區和企業強強聯合、共同發展的格局。

  四是旅遊服務水平、旅遊資訊化水平亟待提高。缺少對於資訊化旅遊的正確認識,沒有理解“旅遊業既是資訊密集型的產業,又是資訊依賴型產業”的真正內涵。大多數旅遊企業還是採用傳統的商業模式,資訊服務能力非常差,完全不能滿足旅遊者的需求。

  三、加快推進全區文化旅遊發展的幾點建議

  下步,我區將以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立為契機,積極大膽改革、勇於實踐,大力推進文化旅遊發展戰略落地生根。特別是今年,將持續放大生態優勢,實施全域旅遊發展規劃,打造精品景區,舉辦品牌節會,推動整合營銷,加速文化旅遊發展,構建“龍頭帶動、多點開花”的全域旅遊新格局。

  一是全力推進旅遊重點專案建設。推進抱犢崮—熊耳山5A級景區建立,深度開發葫蘆套、石佛山寨綜合片區。高標準打造櫃族部落,聯體推動石頭部落、漢諾莊園專案建設,實施環翼雲湖路網及景觀綠化建設,建立翼雲湖省級旅遊度假區。統籌八路軍115師抗日紀念園、王家灣嶧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等資源,建設成為全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二是積極推進旅遊招商引資。堅持“統一規劃、分項招商、分步建設”的理念,圍繞山亭國家體育公園、翼雲生態旅遊度假區、抱犢崮-熊耳山山地旅遊區、莊裡水庫旅遊度假區四大旅遊綜合體,編制全區旅遊專案招商計劃書,對接旅遊服務業大財團、大企業,適時舉辦北京、武漢大型招商推介活動,加快推進蓮青山戶外運動公園、巖馬綠洲、翼雲湖水上運動聯盟、雪山旅遊服務區等專案招商,努力打造一批精品景區。加強對旅遊專案的督導推進,爭取有更多專案納入省、市旅遊服務業重點專案庫。

  三是推進旅遊扶貧及產業融合發展。啟動“山亭好禮”旅遊商品惠農工程,把全域旅遊與美麗鄉村建設一體推進,旅遊文化、紅色文化、鄉土民俗文化與文化休閒設施、供銷社展覽館等鄉村記憶有機銜接,旅遊產品、地域產品與特色果品推廣、田園綜合體建設等深度融合,爭創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四是加強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鞏固旅遊廁所革命成果,實施新“三年建設計劃”。啟動建設山亭旅遊集散中心和智慧 旅遊大資料中心,加強旅遊道路建設,建設西集、桑村、北莊等門戶驛站,完善提升北留路、店韓路、城區主幹道和景區旅遊標識牌,加快“智慧 旅遊”建設。成立餐飲行業協會、烹飪協會,加強行業自律,打造地方特色美食,促進餐飲業規範化發展。充分發揮旅遊警察大隊、巡回法庭的作用,重點加強對A級景區的服務管理,維護旅遊市場秩序,全面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加強與高階媒體、旅行社聯盟的營銷合作,精心策劃四季遊精品線路,組織開展抱犢崮登山節、梅花山山地腳踏車賽等文體節會活動,進一步打響“生態山亭、養生福地”旅遊品牌。

  五是強化市場營銷戰略。有了產品,如何打造成品牌,就要靠宣傳推介。要充分利用電視廣告、高鐵螢幕、大型演出、節會活動、攝影採風等多形式、多層次推介,要加入山東賀年會爭取在中央電視臺宣傳,打響“亭臺古韻、歐情山城、靈山秀水、林海果園”的旅遊品牌。加強與大旅行社開展合作,透過制定獎勵政策,吸引大旅行社將山亭納入其營銷網路和體系,將旅遊產品真正推向市場。強化區域聯合促銷,對內,加強與臺兒莊、滕州、嶧城等地的捆綁營銷;對外,加強與徐州、臨沂、泰安等城市的聯絡,建立聯動機制,共同構築大旅遊格局。

  六是整合資源,積極推進資訊化與旅遊業的大融合。如何推進資訊化與旅遊業的大融合,是加快我區旅遊資訊化建設的前提。為此,首先要進一步完善資訊基礎網路設施,積極推進“三網一庫”(旅遊政務網、旅遊資訊網、辦公自動化網和旅遊綜合資料庫)建設,構建覆蓋全區旅遊的資訊高速公路;其次政府要採取有效措施,整合旅遊各部門、各企業的單個資訊,提高資訊的整體價值、資源共享與協同發展的水平,並把旅遊資訊網路管道資源的規劃建設納入市政建設規劃,避免資源浪費;再次,要重點實施一批資訊化應用專案,開展資訊化與旅遊業融合試點,利用物聯網等新資訊科技,推進旅遊業創新發展,大力提升旅遊綜合服務能力;同時,還要積極鼓勵旅遊管理部門、旅遊企業積極使用已建成的資訊網路基礎設施資源,引導旅遊企業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機制,逐步實現接入網、通訊基站等資源的有償共享。

  文旅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8

  一、旅遊發展與文物古蹟保護

  文物作為遺存和見證,承載著人們成為歷史的過去。從平遙縣這些年旅遊業發展的過程來看,旅遊開發經營與文物古蹟的保護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係。

  平遙古城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文物古蹟的保護需要大量的資金。在國家文物資金撥付有限的情況下,旅遊業的發展給當地政府帶來了大量的財政收入,平遙縣政府也有了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古城保護中。近幾年,先後投資4000餘萬元,對古城牆、雙林寺、日升昌、鎮國寺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維修,實施了護城河、環城路、城門綜合整治工程;積極藉助平遙旅遊業發展的廣闊前景,廣泛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到古城保護中。採取股份制、合作制的形式,完成投資5000多萬元,對文廟、縣衙署、城隍廟實施修復,如今都開闢成為景點向遊人開放,成為古城的骨幹景點。再就是實施古城內單位和人口搬遷工程。以前,古城內有近5萬常駐人口,多數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聚集在古城內,人口密度比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出十幾倍,超負荷的人口密度對保護古城、管理城市及發展旅遊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減輕古城人口承載壓力,平遙縣把古城內單位和人口搬遷作為有效保護古城的重要舉措,做為市政建設的重點,持續予以推進。底,縣委、政府、人大、政協率先遷出了古城,至共帶動80餘個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搬出古城,累計投資2億多元,直接或間接帶動古城內2萬多人口外遷,古城內人口減少到現在的2.7萬人,為保護古城、發展旅遊創造了寬鬆的條件。旅遊業的發展為平遙帶來了巨大的旅遊效應和經濟效應,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準,由此人們對於古城保護的意識也就更加強烈,更具危機感,促使所有的人自覺地加入到保護古城的行列中來。

  另一方面來看,旅遊業發展與文物保護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旅遊業的發展,商業人口及遊客的大量湧入,使古城也承受著一定的環境壓力、生態壓力。汙水、生活垃圾、汽車尾氣等已經平遙古城最大的汙染源,也對古城文物古蹟的保護產生不利的影響。而文物保護中,過於標本化、死板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古城的旅遊吸引力。

  二、旅遊發展與傳統民俗文化保護

  平遙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和明清金融都市的地位積澱著濃厚的傳統節日文化習俗。透過旅遊業的發展,傳統的平遙方言、服飾、民俗、節慶等也在旅遊業的帶動下,進行了系統的搶救、整理與傳承、保護,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民俗文化傳統得到保護、傳承和發揚,有力的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春節、元宵節期間,各種各類多姿多彩的傳統民俗文化,吸引來了天南海北的各路遊客。

  旅遊開發使傳統民俗文化內涵得到整理挖掘。積極利用文物舊址,開設博物館、展覽館,增加文化遺產內涵。利用城牆陳列古代兵器展覽;利用店鋪舊址和遺物開設票號,錢莊、當鋪、鏢局等博物館和展覽館;利用縣衙舊址設立古代監獄展覽館等等。挖掘整理出城牆古戰場文化、雙林寺彩塑藝術文化、日升昌票號文化、清虛觀道教文化、城隍廟道教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縣衙禮制文化、高蹺、秧歌等地方風俗民情文化等等,都使遊客在觀光旅遊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感受和體驗。其次是各類傳統民俗文化得到傳承發揚。近年來,平遙縣先後開發並提升了平遙大戲堂《晉商鄉音》和雲錦成演藝中心《一把酸棗》兩大節目,填補了古城旅遊文化娛樂專案的空白;進一步豐富完善了縣太爺升堂、狀元祭孔、鏢局走鏢、縣太爺迎賓等娛樂表演專案;利用攝影大展這一平臺舉辦“漆文化藝術節”、推出了“平遙中國年”系列活動等文化娛樂專案。

  傳統文化具有傳承性,但平遙旅遊業的發展導致外來遊客的大量湧入,商業人口的比例提高,平遙原住居民的大量減少,必然對古城原有的民俗、民風文化等造成嚴重的衝擊。失去原生態文化生生不息傳承的土壤,脫離原有的文化環境和文化體系,也造成一定程度文化內涵的缺失。

  三、旅遊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傳統的非物質類文化遺產是旅遊業最具吸引力的基礎和賣點,越是有著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旅遊地越能吸引遊客的目光。

  旅遊業直接促進了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平遙“永隆號”漆器店店主原是國有漆器廠職工,隨著現代漆藝的興起,平遙原有漆器廠全部倒閉,推光漆器技術面臨失傳的危險。正是隨著平遙旅遊業的興起,平遙漆器作為非物質文化產品和旅遊產品才重新進入市場,這一技術才避免失傳於世。目前,平遙已經建立了平遙漆器博物館,有匠人現場演示漆器的做法,而且鎮上的小作坊主也在出售著自己加工的各種漆器工藝品。正是靠旅遊業為紐帶,類似平遙漆器這樣的文化遺產才保留下來,並不斷融入旅遊獲得新生。剪紙、盲書等民間藝術也在旅遊業的帶動下得到了復活和光大;手工布鞋、黃酒釀造、銀器加工等傳統手工藝產業獲得了新生,推光漆髹飾技術、平遙牛肉傳統加工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紗閣戲人制作技藝等四個專案正在申報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

  大力構建旅遊服務體系,實現了以市場化、商業化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原南大街、西大街等傳統商業舊街,開設古玩,民間工藝品和鄉土特產商店,將平遙民俗文化發揚光大。全縣各類賓館、酒店和民俗客棧達到130餘家,平遙牛肉、推光漆器、長山藥粉、手工布鞋、佛像雕塑、平遙火柴、剪紙等數10種極具平遙特色的旅遊產品規模不斷擴大,逐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體系。刺繡、根雕、泥塑、古刀劍製作、黃酒釀造等民間傳統工藝類專案,也大量佔領市場,讓遊客消費感覺,體驗文化差異。

  能夠從旅遊中得到保護併發揚光大的多是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一定生產能力和廣泛市場消費特徵的品牌或專案,部分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整理和挖掘的、市場效益不高的民俗傳統文化專案難以透過市場化渠道得到保護。

  四、旅遊發展與社會主義新文化

  社會的變化總是伴隨著人們思想價值觀念的變動。平遙這些年旅遊經濟的大發展,帶來了大量的遊客以及商業人口,不同的道德觀念、價值標準和生活方式給平遙人帶來了巨大的文化價值觀念衝擊,促進了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建設。

  封閉落後的社會文化環境被逐步打破,推動了平遙現代文明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平遙人逐步擺脫了計劃經濟思想、小農意識,思想更加開放,價值道德觀念也趨於多元化。旅遊經濟是一個開放式、綜合性經濟,旅遊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旅遊環境的改善,而這又依賴於古城環境秩序和居民素質的不斷提升,平遙這些年旅遊經濟的大發展正是得益於這一點。尤其是隨著“愛古城、講誠信、爭做文明平遙人”和“家家是景點、人人是形象”等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古城居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正在朝著文明、和諧、誠信的方向不斷髮展,平遙古城逐步塑立起了環境整潔、服務規範、秩序井然、和諧文明的國際型旅遊城市新形象。

  另一方面,旅遊經濟對原有的社會生活方式的衝擊,人們的價值觀念快速市場化、商品化,原有的傳統文化逐步喪失,道德價值觀念更加趨於市場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產生了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平遙旅遊業的勃興,充分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利用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促進了文物古蹟、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不是一種互不相容的關係,而是互相促進、共存共榮的關係。旅遊發展改變著平遙文化的原生態,如何在保持平遙文化原生態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以促進文化傳承,促進旅遊業的發展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