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素質問卷調查報告
健康素質問卷調查報告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健康素質問卷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健康素質問卷調查報告1
此次活動以社會學院歷史學生為樣本,進行抽樣調查,以問卷調查為形式,以安徽師範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為調查目的,共發放問卷96份,回收90份,回收率為93.75%,其中有效問卷81份,有效率為90%。報告從有效問卷採取抽樣的方法,選取20份作為樣本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公佈如下:
一,學習問題
在此次調查中,學習問題是同學最為關心、也是反應最為突出的問題。例如,第33題“將下列幾項所帶來的心理壓力由大到小排序”,其中有44%的同學認為,學業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最大。這說明剛剛進入大學生活,有近一半的同學對大學生活不適應,尤其對大學學習方式不適應,感到心理壓力很大。從緊張的高考中走過,許多同學不能適應大學開放寬鬆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或過於精神緊張死扣書本,不能從高中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或感覺生活空虛,整日無所事事,荒廢了學習,虛度了年華。再如第29題“上大學後,你覺得你最大的挫折是什麼?”其中33%的同學選擇“學習成績不理想”,由此可見,大一學生在學習上急需得到指導並尋求得到心理上的成就感。
二,業餘生活
在所調查的學生中,有45%的同學感覺大學生活自由開放,同學也比較重視學習,學習自覺性較高,其中56%的同學在第3題“你業餘時間主要做什麼?”中選擇在業餘時間上自習或聽課,與此相反,只有10%的同學選擇上網玩遊戲或談戀愛。但這也從側面反應了同學心理上的學習壓力依然很大。
三,經濟生活
如今大學生在經濟生活方面基本沒有太大困難,在第6題“你每個月的生活費用夠用嗎?”中,有67%的同學基本夠用,更有11%的同學有剩餘,與此同時,在第7題中“你認為每個月生活費對自己是否是一種負擔,造成心理壓力?”有60%的同學認為沒有壓力。以上都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生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由於經濟生活造成大學生心理壓力的情況明顯下降。
四,心理平衡
在第1題“你覺得現在學校與你理想的大學有多差差別?”中,有56%的同學選擇“很大”,這反應了同學同學理想中的大學與現實中的學校還是有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在13題“你覺得自信嗎?”,有69%的同學選擇了“不自信”或“有時不太自信”。在第5題“現在自己在大學生活中,你認為自己哪些方面最差?”有57%的同學認為自己缺乏自信,這兩題都反應了我們的同學對自己沒有足夠的自信心。然而在第23題中“關於自己的煩惱有口難言嗎?常常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嗎?”只有20%的同學認為自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在第26題:“你總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嗎?你在為之不懈奮鬥嗎?”只有31%的同學認為“是”。這兩題又都體現出同學們對於自己的未來並沒有明確的目標,對自己的明天沒有信心。以上的幾題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同學在心理上並沒有達到平衡,理想總是與現實存在差距的。
五,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問題是在本次調查中反應較為突出的問題。在第33題,“請將以下幾項所帶給你的心理壓力由大到小排序”,有33%的同學認為“人際關係”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最大。而在第8題,“與一群朋友在一起,你常感到孤獨或失落嗎?”有79%的同學選擇“是”或“有時是”,這反應了當代大學生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同樣,在第29題“上大學以後,你覺得最大的挫折是什麼?”
選擇“不適應宿舍生活”的同學佔到33%,與選擇“學習成績不理想”的人數相當,這體現了學習方法與人際交往是與此次調查中同學們反應最為嚴重的兩個問題。
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來自農村地區。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焦急範圍較窄,與人交往的機會也較少,初到大學,面對如此開放自由的環境,面對如此多的同學。面對如此多的公共場合,一下子不知所措,亂了陣腳,於是羞於表達形成內向性格。而在城市中長大的同學,來自獨生子女家庭,難以體會農村地區同學的情況。於是形成隔閡。與此同時,在第20題“你覺得大多數人都不可信任嗎?”有78%的同學認為“是”或“偶爾是”。這更反應了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本次調查充分反應了以社會學院07歷史班同學為典型的當代大學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問題。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真是、豐富的資料和鮮活的事例,達到了此次活動的目的,活動較為成功。本次活動得到了各個方面的大力支援,特再次向海星調查研究社和07歷史班表示衷心感謝!
健康素質問卷調查報告2
一、調查目的
知識化、資訊化、競爭化程度日益加劇的當今社會是機遇與競爭並存,希望與痛苦並存,光榮與苦難並存的時代,人類將迎接來自許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心理素質將是21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素質,心理健康將成為21世紀對人才選擇的重要條件。為了更清楚地瞭解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把握其心理動態,分析心理問題成因,尋找合理的教育對策,我校對三~六年級200名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現狀問卷調查。現將過程和結果記錄如下:
二、物件和方法
(一)物件
我校於20xx年10月對三~六年級20名學生進行調查,基本情況見表:調查物件及問卷發收情況一覽表:表略
(二)材料與方法
調查問卷是根據學習動機等八方面設計的問卷,共10個小題,均為簡單易行的單項選擇題,由學生按問卷各題的要求,根據自己的情況逐一回答。
(三)統計
以年級為單位,按實際答題人數統計各題各專案人數,以實際答卷總數作基數計算百分比,
三、調查結果(備註:中段―三、四年級;高段―五、六年級)
調查統計表明小學生的學習心理、交際心理、情緒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較好,但仍有少數學生存在學習動機扭曲、冷漠,情感閉鎖,缺乏愛心,競爭意識不強等心理問題。
(一)學習動機扭曲:
題目1:你上學讀書是為了A沒有知識不能生存B替老師學習C替父母學習D讀書後找大錢E同學間好玩
題目2:課堂上教師提問
A馬上回答B想一會再回答C等別人答D老師抽問才答,一般不回答
統計表明學生學習目的不夠明確,中段學生有48%,高段有19%的小學生學習動機扭曲,其中,中段有43%,高段有8%的學生認為讀書是為了“D以後掙大錢”;2%的學生認為讀書是“C替父母學習”;2%的學生認為讀書是“B替老師學習”。還有1%的學生認為讀書是“E同學間好玩”。正因為動機缺乏,因此相當部分小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夠高,體現在課堂回答問題上,中段有21%,高段有14%的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使學習變成了一種負擔,一種應付。他們選擇的是“D老師抽問才答,一般不回答”。小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應引起高度重視。
(二)焦慮心理
題目3:期末考試時
A心情緊張B有點緊張C無所謂D有信心E不緊張
題目4:爸爸媽媽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A是B不是
面對考試,10%左右的學生情緒緊張,高年級學生因面臨的壓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動機,已能體驗或預計到考試結果對自身潛在威脅,因而擔憂更為明顯,29%出現輕微焦慮,7%屬於過度焦慮。“有信心不緊張”的選擇率由中段的74%下降到高段的64%。這種心理障礙如果處理不好,可能給學生帶來一些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問題4同樣顯示了學生擔心發生威脅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這部分學生焦慮不安,緊張擔憂,顧慮重重,形成心理障礙,並且這種焦慮由中段的28%上升到高段的40%,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
(三)冷漠
題目5:看電視遇到傷心或感人處時
A跟著流淚B沒有眼淚C那是假的D非常激動
看電視遇到傷心,感人的情節,中段有35%,高段有25%的小學生不會流淚,或認為那是假的而無動於衷,這實際上是對平時能鮮明感情反應的刺激表現了平淡,缺乏與之相對應的情感體驗和表情,表現出冷漠。
(四)膽怯、羞澀
題目6:家裡來了陌生客人:
A喜歡B主動招呼C不理睬D怯生
家中來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中段佔58%,高段佔45%,這表明了小學生中膽怯、羞澀心理比較突出,特別是農村孩子,由於平時見的世面少,同時也因為缺乏正確的心理引導,顯得不夠大方。
(五)交往情感閉鎖
題目7:與新朋友在一起
A主動邀請一起玩B不好意思接近C只顧自己玩
統計表明,部分小學生存在交往障礙,中段有19%,高段有21%左右的學生與新朋友在一起時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顧自己玩,不善於與夥伴溝通。進一步分析發現,導致部分農村小學生交往的心理問題是自卑、怯弱、排斥、閉鎖等。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之間的交往(也包括親子交往、師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誼。
(六)愛心的流失
題目8:對小動物,你
A喜歡B不傷害C捉弄D喜歡弄死
5%的學生捉弄小動物甚至以弄死為樂,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態,這表明少數農村小學生的愛心正在流失,連可愛的小動物也不能喚起他們的愛心。這可能與部分家庭的溺愛式教育有關,這種教育導致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對他人或物的關愛。
(七)競爭意識不強。
題目9:競選幹部時
A我能行B努力爭取C當幹部要多做事D無所謂E不願當F
我不行
20%左右的學生不積極參與競選幹部,其中近5%明顯缺乏自信而放棄競爭,10%左右是缺乏服務意識,不願多做事而不願參加競爭,5%持無所謂的態度。
這表明,部分小學生競爭意識不強或服務意識不強,不想透過競爭成為勝利者,或不想為別人服務,有懶惰思想。而競爭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頭,都面臨著挑戰和競爭,同時,總想著別人為自己服務也是不現實的。
(八)不良情緒:
題目10:你到學校的心情是
A愉快B一般C有時煩D不愉快
調查發現,學生存在在校情緒不良現象,特別是高段,感到有點煩或不愉快的20%,低年級也有10%的學生每天上學心情煩悶,不愉快。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走出情緒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悅的心情投入學習、生活中。
四、學生心理成因分析
從調查統計來看,小學生心理現狀令人擔憂,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問題也有一定的差異,進一步調查分析表明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既有其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這些狀況的主要因素有:
1、學校原因: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引起重視,但鑑於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師資等條件的限制,普及不夠,方法簡單。教育行政部門重教學骨幹教師的培訓,輕心理教育專業的培訓;重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輕教師育人技巧的攀升;重教師教學業績的考核,輕教師健康心理的養成。沒有心理健康的教師,誠然會出現諸多的學生心理問題。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導致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素質教育喊得震天響,新課程改革理念與實踐嚴重遊離,學生學業越來越重,考試越來越頻繁,分數越來越看重。各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濤聲依舊”,考試指揮棒依舊左右學校、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試教育”變成了“理直氣壯抓質量”,還沒有走進新課程的教師不得不直面迎面而來的“應試教育下放權”(小學考試也要排名次)。隨心所欲的測試卷,漫無邊際的拓展,教師勞累,學生更遭殃。教師的壓力也就理所當然地變成了學生過重的心理及學業負擔。學校教育是影響小學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有大概30%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生活由祖字輩照顧,家長無法擔當起對孩子成長的輔導責任,同時也因為家長的文化水平有限,對教育缺乏正確認識,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嚴重缺乏,這些不爭的事實使家長對孩子無心進行輔導,也無力進行輔導。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對抗中,導致出現兩種極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對孩子百依百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上對孩子疼愛有加,什麼事情都圍繞著孩子來轉,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的觀念,而家長對孩子的寵愛默許,使孩子更認為長輩對自己的愛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愛而應該得到別人的愛,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賴性和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有些家庭則認為“棍棒之下出人才”,對孩子實施打罵教育,孩子一有錯誤,家長就對孩子動粗,給孩子在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兩種不良現象對孩子的困擾,使孩子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
3、社會原因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群教育三結合力度不夠,對學生心理影響難以形成合力,學生在校接受的教育與家庭輿論、社會氛圍不一致,這也是小學生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極為關注,視其為關係到一個學生將來是否有前途的首要問題,鄰里之間經常問及的是孩子的學業,經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績。成年人的健身觀念增強,卻缺乏對孩子們“健心”的觀念。大教育觀尚未在社群有效樹立。
五、對策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國德育專家詹萬生主任更是精闢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由此可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視,成為了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熱點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問題。
1、學校:學校應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機構設定,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路體系。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小學生年齡和身心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各學科教學之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進入課堂。同時建立和完善專用心理諮詢的配置,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擺在學生良好心理行為的訓練和引導上,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諮詢指導,矯正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學生帶著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2、家庭:很多家長的外出使他們無法擔當起對孩子成長的輔導責任,甚至連一個星期見一次面的機會都沒有。農村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質上的需求,而是缺少父母的理解和關心。因此父母要經常看一些有關家庭教育書刊,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跟孩子講講話,談談天,靜心聽一下孩子的心聲,和孩子一起探討分析遇到的困難,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幫助,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升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3、社會:學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路功能,改革教育方法,開闢多種溝通渠道,讓學生有傾訴的機會和場所,改變學生所有煩惱自己扛的局面,營造一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不僅如此,還要加強與城鎮之間的聯絡,經常交流經驗,探討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問題,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縮小學校與城鎮學校之間的差距。也可以組織學生與城鎮學校聯誼,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傾訴,學會交流,取得共同的進步。
當然,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只有從小注重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才能有利於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為社會造就全面合格的人才。
健康素質問卷調查報告3
“亞健康狀態”又被稱為“灰色狀態”,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而心理亞健康主要是指一種持續的消極的心理狀況,在這種狀況下主體不能對社會作出良好的適應,影響身心潛能的充分發揮。如今,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休學,自殺,犯罪等現象屢見不鮮,有心理障礙的人也逐年增加。有報告稱:20世紀80年代中期23.5%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來已達到30%。因此,結合當今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以及我們思修課程要求的科學對待人生環境、促進自我身心和諧,我們小組決定將“大學生心理健康”作為我們調查問卷的主題,以真正走進大學生為目的,做了一系列的調查。以下是我們組所做的分析和總結:
此次調查問卷中,我們設定了15個問題。其中第一個第二個問題為基本資訊調查,3―5為對亞健康的初步認識,6―15便為具體深入的問題。在發放的200份問卷中,大一到大三的人數平均且比例相近,調查的範圍圈定在包括地大數理學院、工程學院、經管學院等六個學院以及武大、華農,武漢理工,華科四個學校的部分同學,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與普遍性。
我們根據性別和年級分別進行了分析,大致存在以下問題:
1.有六到七成的同學對心理亞健康不太瞭解,比較瞭解的也只佔了很小一部分。可見心理亞健康的問題對大學生來講還是一個不太熟悉的話題,然而心裡亞健康的問題卻已蔓延在大學生生活中。
2.在調查物件中,普遍存在著焦慮、抑鬱、緊迫壓力等方面的問題。總體來說年級越高,存在的問題越突出。包括情感、學習、就業壓力等,且女生中存在的問題明顯多於男生。
3.有20%―30%的同學存在自我評價不完善的問題。包括對理想與現實的認識不完善、挫折承受力差等現象。在此問題上,大一的同學比較明顯。
4.幾乎所有的同學都存在注意力難集中、記憶力減退以及用腦和運動後易疲勞的症狀。部分同學的睡眠質量處於非健康狀態,容易發怒,且有這些症狀的同學和同學關係一般都不怎麼融洽。
5.調查中,存在問題具有相對集中性和整體性。即如果一個同學存在心理問題,那麼他的很多問題的答案都是亞健康的表現,而且是一個比較嚴重的現象,佔到的比例接近10%。
6.在所有的調查物件中,對心理問題的緩解都沒有尋求心理諮詢這個最有效、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大多數同學選擇上網、聽音樂、遊戲等作為宣洩的方式,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心裡的困擾並沒有真正的解決,相反,有些同學沉迷其中、得不償失。
以上六點便是我們小組透過問卷整理後發現的問題。對此,我們經過查詢資料,小組討論,針對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和建議:
造成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因素多種多樣:
1.嚴峻的社會形勢及薄弱的社會支援系統。
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在校大學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多學生還沒有度過新生適應期就憂慮未來的就業問題,出現心理應激狀態,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使很多學生不知該如何投入學習,不知該如何面對興趣與專業的選擇,走入迷茫、悲觀、失落狀態。調查顯示,大學生遇到心理危機時,11%的人主動尋求幫助,84.4%的人很少或偶爾尋求幫助,4%的人從不尋求幫助。很多人從社會支援資源尋求幫助的物件僅集中於家人、朋友、親戚、老師。而專業心理諮詢機構往往不在考慮之列,由於缺少強有力專業的社會支援而造成心理危機隱患。
2.大學生自身的生活方式不健康。
首先,來自於不同家庭的大學生,由家庭步入社會,面臨著不同的問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心理上承受著不同的壓力;其次,大學裡學習性質的多元化,會導致部分學生出現適應性心理問題;第三,大學生活的自由與寬鬆,導致無規律生活方式,熬夜、上網、遊戲、泡吧、無規律的飲食起居導致精神渙散,神經衰弱,造成心理亞健康。
3.心理素質的脆弱與個性缺陷
特定階段心理素質的脆弱與個性缺陷是造成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主要原因。大學階段,伴隨著自我獨立過程中出現的不安感、孤獨感和急躁情緒,人格不完善和心理不成熟的特點,加之情緒不穩定,自制力差,易感情用事,對挫折和失敗缺乏心理準備,承受力差,以及缺乏自我心理保健知識,當他們在生活、學習、人際關係等方面遇到困擾和挫折時,往往陷入焦慮、悲傷、痛苦、抑鬱等不良心理狀態。
4.對自身認識的欠缺
首先,對自身能力沒有一個充分的瞭解。有的同學容易陷入兩個極端:自負與自卑。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可取的。有的同學太過於相信自己的能力,總認為自己的能力很強,而結果常常令人不滿意,同時也會讓自己失望,甚至因此陷入自暴自棄;而另外一些則過分貶低自身能力與價值,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從而自己本來能做的很好的最終都沒做好,這樣更加使他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其次,對自身感情沒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不能正確區分好朋友與男女朋友的之間的區別,從而使其混淆,最終使得自己無形之中增添煩惱。
5.小部分受先天因素、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影響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啟蒙,有些同學便是受到感情冷淡,暴力傾向嚴重的家庭問題的影響,導致長期的壓抑、敏感等心理問題。校園裡存在的各種消極因素也是絕對不容忽視的,消費攀比、校園暴力、管理混亂、人身傷害、人際矛盾、都會使大學生對校園失望,產生心理問題。
心理亞健康狀態導致人們不能保持正常的生活質量和良好的工作狀態,所以我們小組總結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一.在校大學生本身的.性格和情緒方面
1.作為在校大學生,首先應當主動對自己進行調節。要充分了解心理亞健康的問題,心理問題看似無形,卻在當代大學生中蔓延速度很快。努力培養心理保健習慣,經常反觀自己的內心體驗,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養成對待他人和事物的積極情感,在行為過程中體會愉快。
2.在遭遇挫折或失敗的時候,不氣餒、不妥協,採用自勉、鼓勵、警醒等積極自我暗示方法促使自己去採取有效的克服困難的行動,並且保持時刻擁有理性的頭腦,在憤怒、焦躁的情形下,換位思考、理性分析,儘量減少衝動的行為。不要回避困擾自己的問題,包括屬於隱私範圍的認識、事件、情感,主動地尋求專業心理工作人員的幫助,採取有效的行動來克服障礙,解決問題,走出心理亞健康狀態。
二.在校大學生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方面
1.廣泛的興趣愛好,會使人受益無窮,不僅可以修身養性,而且能夠輔助治療一些心理疾病。善待壓力,把壓力看作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會適度減壓,以保證健康、良好的心境。及時調整生活規律,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適度勞逸是健康之母,人體生物鐘正常運轉是健康保證,而生物鐘“錯點”便是身體亞健康的開始,繼而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便會出現。
2.增加戶外體育鍛煉活動,每天保證一定運動量,現代大學生身體鍛鍊的時間越來越少,加強自我運動可以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戒菸限酒:醫學證明,吸菸時人體血管容易發生痙攣,區域性器官血液供應減少,營養素和氧氣供給減少,尤其是呼吸道黏膜得不到氧氣和養料供給,抗病能力也就隨之下降,身體不好,導致其他的各種事情都無從談起。
三.社會和學校的影響和引導方面
1. 21世紀的激烈競爭,要求未來人才不僅要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具有較全面的能力,而且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對社會而言,在保障人才供給下,儘量減少對大學生的壓力,讓當代大學生有喘息的時間和機會。社會人應該每個人都從自我做起,共同構建一個和諧社會,儘量把現實和理想的距離縮小。每個大學生應在大學期間,抓住社會所賦予我們的機會,完善自己,充實自己。
2.現代大學生是社會生活中活躍而敏感的特殊群體,處在生理、心理都經歷著巨大變化的青年時期,這是人生中最不穩定的時期,是身體和心理發展成熟的關鍵期,也是處於求學、為邁入社會做準備的人生髮展關鍵期。積極關注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大學生,並探詢有效的途徑幫助其恢復到心理健康狀態,是現代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責任,高校應適時地、恰當的實施一些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措施,做到從實際上幫助大學生。
因此,綜上三個大方面。我們不難發現,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心理亞健康問題,不但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更需要我們親身實踐,只有我們自己才是開啟那扇心靈之門的鑰匙。我們小組在問卷分析、問題形成和解決對策等方面對本次調查問卷――“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做出了分析和總結。
心理亞健康已經是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希望每位同學能夠根據自身情況,合理的為自己制定心理健康計劃,快樂每一天,陽光每一天!
感謝老師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社會實踐的機會,由於問卷的數量有限,調查物件範圍不是很廣,不可避免地造成此次調查的侷限性。今後我們將繼續此話題的調查,為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健康素質問卷調查報告4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是教育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因為現代社會變得十分複雜,價值觀多元化,家庭不穩定,還有各種社會思潮無不影響著廣大中學生的健康成長,適應社會,學校環境對於一些學生來說,已經是很困難的事情。從實習過程來看,透過和同學們的接觸,許多學生或多或少存在這心裡問題。在實習過程中發現許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性格孤僻,不善交際,有厭學的思想。而學生的健康關係著學生的未來,而我們的中學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因此,在培養學生的智育的過程中要更家注重學生的心裡健康發展,使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顯得尤為重要。
一、調查概況
我於20xx年9月中旬,在安康市五里鎮這進行實習,在實習過程中發現了不少的問題,很多學生的成績特別差,透過觀察發現好多學生他們父母在他們小的時候外出打工,家裡只有爺爺和奶奶,缺乏父母關愛,性格孤僻,不善交際。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的目標
1、學生的學習心裡健康狀況
2、學生的學習心理健康的特點
3、引起學生的心理健康成因及對策
二)具體的方法
透過學生問卷的形式,主要對他們的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的需求和學習的目的四個方面來進行調查,問卷調查共發放了56份,實際有效的為50份,接近理想的目標,接近理想的樣本數,具有可操作性。
三、調查的結果
對學生進行調查,可以發現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反應了許多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中學生無法抵制來自網路的誘惑,以及各種社會問題。
(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的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都有自己明確的教育價值觀,64%的學生認為學習可以改變自已,提高各方面的素質,2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考上好大學,16%的學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以後幹什麼,對自己未來沒有考慮過。另外一方面,學生的教育價值觀與經濟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絡,他們認為學歷高的比學歷低掙的錢多。
2、學習態度
調查顯示,64%的學生對學習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12%的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另外,90%的學生不喜歡學英語,認為英語作用不大。大部分人喜歡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與實際比較密切的。
3、學習的需要
每個學生都有特長,而且大多數學生有正確的認識,大多數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還有一部分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
4、學習的目的
大多數學生有自己的目標,考上一個好大學,少數的學生暫時還沒有考慮。
(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
現在的學生心理與以往學生的心理有明顯的不同。
1、教育價值的需求多樣化
大部分人認為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可以掌握基本的生存必要的科學知識,而且可以提高就業的競爭力。另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他們的教育價值觀趨向於功利化,越來越多的學生把教育與經濟價值聯絡在一起。由於中學生的價值觀還尚未成熟,他們的認知,
判斷能力都還不穩定,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的教育價值觀比較迷茫,其原因在於: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大學生就業比較困難,從而對考大學失去信心。還有學術性較強的課程不能瞞足他們的職業需求,使許多的學生產生厭學的思想。
2、學習的需求多層次和多目標
在調查中發現,在學習基礎、學習目標、對未來的期望的差異,使他們對學習的需求也產生了不同的需求,高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而想考上大學的學生不僅要掌握,而且要很優秀,學業成績達到上等的水平。
3、學習目的明確,但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調差顯示,大多數的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存在著不協調性和主觀性,有很多學生知道就業很難,但在實際的學習中表現得不積極,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學習目標很明確,但是思想和行動上出現不一致,學習不積極,呈現出一種消極的學習態度。說明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嚴重的不協調性和主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