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心靈具身性思想及其意義初探活動總結報告
康德的心靈具身性思想及其意義初探活動總結報告
本期活動於9月24日晚七點在哲學系辦公樓舉行。主講人為袁xx老師,主持人為方秋明老師,到場嘉賓有xxxxx老師。
本期的主講人袁xx老師是湘潭大學哲學系的一名老教師。從1996年到2016年,將近20年的時間裡,一直懷揣著理想主義,想要將湘大的哲學做得更好,併為此付出心力。而新士林學社也是由袁xx、方秋明、羅伯中、周驊、羅如春等幾位老師牽頭創辦。系裡的老師常戲稱袁xx老師為袁康德,因為袁老師從接觸哲學開始便專著於研究康德,家中書櫃也只有同康德有關的書。
本次沙龍活動,一是由袁xx老師給大家講述主題的內容,即康德哲學中心靈具身性問題;二是為袁xx老師舉辦告別會。
主持人方秋明老師伊始便提出一個問題:康德的哲學非常高深艱澀,而我們為什麼要聊康德?原因在於我們理解康德可能沒有好哲學,但離開康德肯定沒有好哲學。康德是學外國哲學繞不開的人物。
袁xx老師首先提到康德哲學難懂的原因。其一是因為康德的文字難懂,其二是因為有些讀者和研究者在讀康德的時候忽略了他整個哲學中所預設但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即康德的心靈具身性問題。袁xx老師提出如果離開心靈的具身性思想,就無法理解康德哲學的基本思想。袁xx老師透過三部分論證這一結論:第一部分簡述哲學家對康德心靈的非身的批評;第二部分簡述康德的心靈具身性思想;第三部分聯絡康德1768年論文,具體分析心靈具身性思想對理解康德哲學的重要性。
一、對康德心靈的非具身性思想的批評。
康德明確堅持人類身體的實存及其被其它物體所刺激,並且,就其本身而言,人類身體構成了外部物件和我們的心靈表象之間的中介物(ediatr)。然而,對康德的思維和經驗主體的表明上地非具身性觀念的挑戰,既來自大陸傳統(特別是海德格爾和梅洛-龐第),又來自最近分析傳統中的“新康德學派”,如斯特勞斯、麥克道威爾等。
二、康德論心靈的具身性。
康德在其哲學中自始至終以一種相當一致的方式描述我們的具身性是一個無可爭辯且特有之事實:在生命中,靈魂具有一種實質的(virtual)而非定域的空間呈現,即,靈魂具有一種集中的諸空間效應(spatial effects),但並不居於一個空間點(spatial pint)。康德並且認為這一點是顯然的。但康德認為,去問靈魂坐落在身體之中的何處是不恰當的。
首先,康德認為,靈魂是具身的,並與身體處在互動作用之中。康德指出,身體的感官為靈魂的思維功能提供材料,生命的存在以心靈與身體結合為前提條件。同時康德認為:靈魂直接與身體聯絡,並憑藉身體間接與其它物質聯絡;靈魂從不透過對自身的純然意識而顯示其在世界中的位置,相反,身體確定靈魂的位置;不過,由於靈魂不是外部感官的一個物件,由此,一個人不能恰當地說靈魂在身體的哪裡;靈魂與身體處在互動作用之中,而這種互動作用如此之強,以至於純然的思維已經有一個身體。靈魂直接地作用於神經系統,身體的其它部分僅僅只是工具,透過這些部分,靈魂憑藉神經系統而工作。
其次,儘管康德明確承認靈魂處在身體之中,並與身體處在互動作用之中,但他反對笛卡爾等,而堅持認為靈魂在身體中沒有確定位置(或定位)。康德明確承認,靈魂處在人類身體之中,身體所處的位置就是靈魂所在的地方,靈魂只是透過神經影響身體,這種影響在身體的腦中影響最強,但靈魂在身體中沒有任何確定位置,由此不能將人腦視為靈魂所在的地方,心靈與腦是不同一的,任何心腦同一論都是錯誤的。
最後,康德有時將靈魂看作是人類身體及生命活動的原理來看待。康德也指出:只要一個人或一個動物活著,靈魂就作為一種生命的原理起作用。身體與靈魂的互動作用的開始不是生命的原理的開始(出生),這種互動作用的結束(死亡),也不是生命原理的結束。靈魂這個實體沒有生死,生死只是靈魂的.狀態。康德指出,身體作為物質不能思維,而只有處在身體之中的靈魂才作為生命的原理而發揮其潛能。康德並且將生命原理的倖存與生命能力區分開來。並且認為,靈魂活著超出生命的原理的存留,靈魂活著必須是生命的行為,而這些行為除了與身體相聯絡外不能以任何別的方式發生出來。因此,靈魂在死後並不活著,但生命的原理仍然存留,也就是,就其本身而論,生命的原理能夠啟用一個身體。
因此,儘管康德反對理性心理學對靈魂不朽的證明,但他並不否認作為生命的原理的靈魂可離開身體而存在。康德的這些思想構成理解其哲學發展的重要關鍵前提。
三、心靈的具身性對理解康德哲學的重要性。
1768年之《對空間中方位的區分的最終根據的考察》一文在康德哲學發展中極其重要,因為該文公開反對萊布尼茲的空間的關係論,並首次提出並論證了空間的主觀本性,由此與1770年《就職論文》及《純粹理性批判》一樣,成為康德發展其空間時間的主觀性學說的最重要文獻之一。儘管康德在該文中聲稱,其明確目的是要確立絕對空間的存在,事實上,康德的論證所試圖確立的,不是空間的絕對的客觀性,而是空間的本質上的主觀性,雖然康德並不做出這一自然結論:空間性(spatialit)僅是我們感性的主觀形式。
康德論證道,絕對空間為空間的方位性所隱含。鑑於不可疊合的對應物僅僅在方位方面(而不是在大小量和形式方面)相互區分開來,它們就被康德用來證明絕對空間的存在。
康德的證明是從批評萊布尼茲所創立的數學學科“位置分析”開始的,其中,人類身體在其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下面的簡要分析可使我們看得很清楚。萊布尼茲的“位置分析”的意圖,不是要提供對空間的大小量的分析,而是要提供對空間的質(qualities)的分析,其基本概念是“疊合”概念,這一概念依照大小量方面的相等及形式方面的相似得到定義。康德攻擊萊布尼茨的這一思想,認為它不能說明空間的一種本質上的、重要而真實的不可分析之性質——空間的方位性。康德聯絡人類身體來解釋空間的方位性。康德認為,我們形成空間中的方位概念的基礎之最終根據,是從以相互垂直的物理空間的三個平面與我們的身體之間的關係而衍生出來的。與我們身體的高度垂直之面叫做水平面,這一水平面導致了上下方位的區分。而與這一水平面相交成直角、並彼此相互垂直的另外兩個平面(其中,我們身體的長度被認為是處在這兩個平面相交的軸上)提供了前、後、左、右方位區分之根據。其中、這兩個相互垂直的平面之中的一個將人的身體分為外部相似的兩半,由此提供了左邊和右邊這種方位區分的根據,而另一個與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則提供了前後這種方位區分的根據。康德認為,關於羅盤或指南針上的基本方位的區分的判斷、地理學上的方位、以及我們日常生活中大多數關於位置的方位的區分之知識,最終都起源於上述基於我們身體對空間平面的三維性的劃分,換句話說,一切關於方位判斷的最終根據都在於人類身體。而人類對左邊和右邊的截然不同的感覺,對這種奠基於人類身體之上的方位判斷必不可少。而這種對左和右的不同感覺由自然天賦給我們,“自然已經在這種感覺和人類身體的力學的組織之間確立起一種聯絡。”
對《對空間中方位的區分的最終根據的考察》之論證的上述分析表明,人類身體構成了康德論證絕對空間的存在,以反對萊布尼茲派之空間的關係論的關鍵,由此,離開人類身體去理解康德的論證是完全不可能的。這也表明,心靈的具身性思想構成康德建立其空間的主觀性本質的基本前提。
近年來,國際學界一些著名康德研究專家的研究表明,心靈的具身性同樣構成理解《純粹理性批判》文字的核心前提之一。國際學界的研究,不僅表明了海德格爾等對康德心靈的非具身性的批評是沒有道理的,而且也表明了心靈的具身性思想構成了理解《純粹理性批判》本身、特別是第二版所加“駁斥唯心論”的關鍵,不過,這些研究尚未深入揭示心靈的具身性與“駁斥唯心論”思想之間的深刻聯絡。袁xx老師在《康德的<遺著>研究》中作了初步探討。但如何聯絡心靈的具身性思想,來解釋直觀的直接性和單一性、“駁斥唯心論”、刺激難題等康德哲學的基本問題,仍然是尚待深入研究的難題。
在袁xx老師演講後的交流環節中,方秋明對於康德的身體定位問題以及對於康德所說的sul和ind的區分的思考;羅如春老師結合喬姆斯基理論中生成語法結構這一問題對康德先驗的和經驗的關係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羅伯中老師透過辯證思想,對康德理論進行探討。袁xx老師對此一一做了回應。隨後,方秋明老師學生時代作為袁老師的室友,與大家共話當年,感謝這麼多年袁老師對學社的付出,也表達了對袁xx老師的不捨和祝福。羅珊師兄作為袁xx老師的得意弟子,講述了一些他與袁老師之間的一些故事,感激袁老師對他的幫助和關心。同時,被袁xx老師學術魅力和人格魅力所折服的眾多袁粉也對袁老師表達了感激與祝福。希望袁xx老師未來工作順心,生活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