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精髓總結

儒家思想精髓總結

  大家對於儒家思想是怎麼理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儒家思想總結,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儒家思想精髓總結 篇1

  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精華,在經歷了幾千年的時代變遷後的今天仍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學習了儒家思想後,我有了很多的體會及想法。

  學習了儒家思想,深深地體會到“仁”的核心,“仁”字雖然簡單,所含的意蘊卻是深刻的,在這個社會里,如果每個人都能心懷著一個“仁”字,那些大義不道,燒強掠奪,不孝不敬等不良行為也就不會發生,人們的生活也會變得更美好,社會也會更加和諧,這令我想起了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我認為,“世外桃源”就是一個充滿“仁愛”的世界,在這個充滿仁愛的世界裡,人與人互相尊重,互愛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諧美好。而我又認為,儒家思想不僅是提倡用“仁”對人,還提倡用“仁”來對待自然,心懷“仁愛”的人是懂得與自然和睦相處的,而不是因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壞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們好好學習思考的,獲得“仁愛”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種想要達到“仁”的決心,就像孔子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學習儒家思想,習得了進取的人生態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進取心和能夠獨立自主是很重要的,一個人要有進取心才能夠不斷地取得進步,從而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仔細想想,我覺得作為一名大學生,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很重要的。因而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必須要培養自己的進取心,不斷地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儒家思想還提出了很多怎樣與別人相處的問題,這讓我受益匪淺。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信用問題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人在社會里生存,就要懂得怎樣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重要的還是要誠信。從小學到大學,老師強調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講信用,只有講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相信。但放眼當今社會,不講信用卻大有人在,翻開報紙,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些不良商家為了一己私利而在商品里加入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或者製造假冒商品的新聞,這是商家們不講信用的最典型的例子。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做到誠實守信呢?學習儒家思想後,我總結了幾點:首先,在作出承諾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實際情況,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兌現這個承諾。其次,做出了承諾以後就要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兌現,不能輕易放棄。最後,如果盡了最大的努力後,承諾還是因為意外情況的發生而無法兌現,要及時向對方說清楚,請求對方原諒並且與他一起想辦法。我覺得一個人若能做到這幾點,那他便是個講信用的人了。

  同時,孔子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讓我體會很深。在與人交往中,我們確實需要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要懂得將心比心。把自己不喜歡的,厭惡的東西扔給別人的人是不禮貌的,同時也是自私的,這樣的人是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的。在日常生活中,這句話總在時時地提醒著我要多點考慮別人的感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於人。

  因為自己是個師範生,以後成為一個教師的機率很大,而學習儒家思想能給我很多關於以後從事教育事業的感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儒家思想強調教師要以身作則,在學生面前樹立好的榜樣。一個做到以身作則的老師能得到學生的尊敬,同時也能對學生起著持久的積極影響。所以,現在我就必須要好好地充實自己,增強自己,不僅要知識紮實,豐富,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心理修養。並且,在未來的教育事業中,要求學生做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孔子說:“有教無類。”我想,作為一個教師,明白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一個班的學生,有聽話的,自然也有不聽話的,有聰明的,也一定會有天資不是很好的,而當老師的就應該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學生不聽話或天資不高而對他們漠不關心,忘記了每個學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

  儒家思想強調德育,認為德育是教育的中心。這一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是的,一個人連基本的道德素養都沒有,那他再學習也沒有什麼積極的意義。所以倘若以後我真的成為一名教師,我一定不會忽視道德教育,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讓我的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知識,還要學會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儒家思想是蘊含非常豐富的思想體系,學習儒家思想後,我學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體會,但畢竟自己的水平還是很有限的,所以,我決定,在以後我將會繼續學習儒家思想,希望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及體會。

  儒家思想精髓總結 篇2

  讀《論語》感悟到儒家文化貫穿兩千多年曆史,輝煌古代,如今《論語》藉助電視、網路、講座向國內外傳播,為建設當代人的精神家園做出了貢獻。我從養生的立場思考儒學關於人生的基本準則。

  1.學習:“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的思維敏捷,會學習,學的程度在於“習”,學後會用,必然產生喜悅。“習”是深入體會、反覆練習,如彈鋼琴,一個指法就練許多天,體育運動每個專案都要天天拼搏。習的目的在於昇華,古儒叫格物,真明白了它的意義必然“悅”之。朋友來了可切磋,可昇華,可傳播,其樂大矣。孔子指出:人要透過學與習去追求人生的最高極點,是內悅;朋友互訪,可以從中交換、互補、提高、借鑑、增強氣場,使蓬蓽生輝、信譽遠播;君子應該有內心中的恆定地位,人不知道你的胸襟作為,又怎能生氣呢?做人不是給人家看的,而是要擔負起為國為民為人類的使命。聖人的這三句話是人生指南針。

  2.三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古有“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之語。忠、信、習三者是人永遠應對照的鏡子。子貢問孔子國家安定政治平穩之道。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國家要強盛(兵足),經濟要繁榮(足食),人民要信實。三股力量齊備,才能使國安定政治平穩,當力量達不到時,先去兵,經濟力達不到可去食,但必須讓老百姓對國家有堅強的信仰力。中國共產黨建立後的28年中,經艱苦奮鬥,缺兵缺糧食,但人民對黨堅信不移,終於建成了中華民族人民民主共和國。

  3.天道: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無言”也是一種教育。“道法自然”,神接近天,聖接近地,人要開天闢地,一日九變。既要有理想主義,又要有現實主義。只有理想沒有土地者是夢想主義者;只有土地沒有天空是務實主義者,二者都不能得到開拓。上天給人自強不息、從容不迫的大氣度:地給人以生生不息、溫柔敦厚和謙仰的態度,加上人之理想與適應實踐創新的摸索,成為偉大的力量,天人合一,與時俱進,一種完美的力量凝聚在心中,即浩然之氣,至大至剛,是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

  4.“安貧樂道”:子曰:“貧而樂,富而好禮”。古有願安貧樂道、尋找心靈的家園的人物如陶淵明。而今小康世界,物質極大豐富,全國老年人老有所養、有所學、有所用,更有所樂。如果說“貧”,那是道德修養不夠,貪得無厭不知足。孔子“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在今天,中國有幾億老年人頤養天年,多學點傳統文化儒、釋、道、醫、哲科知識,必然生“樂”。

  5.“恕”: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把寬容放大,則“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我們應該怎樣修身養性?一切皆由心而得,向外延伸,儒家用“和”,佛用“空”,道用“無”,全是開放性的.,穿越千古時空,宇宙滄桑,這就是天地人合一之道也。

  6.心態:如何對待人生遺憾?

  生活中的遺憾,如果多次放大,就會破壞生理功能,危及生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要用可以做的事去彌補遺憾。我有三寶“放、和、了”,“放”,萬事放得下,身體放鬆,心胸放寬,心情放遠。“和”,對人對物要和氣、和諧、和光同塵。“了”,事大事小、一過就了、一了百了。

  7.處世之道:怎樣處理好人際關係?原則是強調做事情的分寸,避免“過”和“不及”。“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去體現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以怨抱怨將會成為惡性迴圈,殃及子孫後代;以德報怨,則獻出越大,浪費越大。第三種態度是用率直、磊落、高尚人格,坦然面對,一切太過的疏遠和太過的親密,都會起相反的結果。子游說:“事君數(屢次),斯辱矣(招致羞辱)。朋友數,斯疏矣(也就快疏遠了)”。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要保持一個尺度,不要大包大攬)如你真愛自己的孩子,就是讓孩子獨立去走上成功,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夫妻之間彼此也要給對方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這是禪宗講的“花未全開月未圓”的境界,使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全開了就要凋謝了。對待工作要盡心盡責。但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要本分,不要越俎代庖,會招來禍害和嫉妒。怎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呢?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無莫也(沒薄厚、沒遠近、沒親疏),義之與比”。(道義,就是做事的原則和標準)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不要說漂亮話,取悅於人,要少說多做)“謹言慎行(要四多、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言寡尤,行寡悔(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就能成功)。”

  尊禮、守禮、行禮節,“修已以敬”。子曰:“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孔子的態度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是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的人格寫照。

  8.君子之道:

  “仁而不憂,知而不惑,勇而不懼”。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曾子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利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是人生德大義,事關國家、大道。“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無恆產有恆心”。“矜而不爭,闢而不黨”。(君子在人群裡從來不爭,也不結幫營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的言行標準是“訥於言而敏於行”。(表面上少言寡語,而內心無比堅強、堅定、剛毅)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言過其行,說的多,做的少,是君子之恥。子曰:“君子不器”。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而不是隻作一份職業擺在那裡。有個故事說:在炎熱天有三個瓦匠,悲觀主義者說“我在出苦役”;職業主義者說:“我在壘牆,要完成任務。”理想主義者說:“我在蓋教堂。”同樣一件事因心態、境界不同而體現出的生命價值有異。我們都可以成為不平凡的君子,君子儒的高尚完美的人生價值觀是“君子不器”。我從此處認識到君子之道三大內涵的精髓是“仁而不憂,知者不惑(明白取捨,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勇者不懼(在道義中就要勇為,做到了仁知勇三達德)。”

  9.交友之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就是人的價值取向。“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僻、友善柔、有便佞,損矣。”直:真誠、坦蕩、其人格給你勇氣;諒:信也、誠實,使別人精神得到一種;淨化和昇華。多聞:知識面廣,從間接中轉化成你的直接經驗。便辟:諂媚逢迎、溜鬚拍馬。善柔:典型的“兩面派”當面奉承,背後誹謗。便佞:誇誇其談,耍嘴皮子。人生三道坎:“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告訴人當選朋友時應注意自己的年齡段和自己的心智素養,去交益友。人老了,許多人總是談過去,談家常,一談現實則滿腹牢騷,這樣的心態不好。

  10.理想之道: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孟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宏大的理想,不見得是權勢、金錢、或什麼職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生命鏈條中最在乎的東西。君子有天下使命、歷史的使命,要不辱使命。理想之道就是給人一個淡定的起點,給一點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不管環境好壞,君子內心有一種恆定能量,使周邊熠熠生輝,用生命的氣場改變命運和方向。我喜愛國畫,當1972繁華年我作為黑五類分子,自己一人在家,一天只領到一斤白薯幹,去上山砍柴,砍了二百多斤揹著下山,突然天飄大雪,山路滑窄,於是扔掉柴薪,坐在山頭觀雪景畫畫。“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山下就是白河支流)暮色淹沒了山頭,我下山又走了二十多里,摸到被雪蓋住的寒舍,空去空回,人生苦極反成樂。我愛針灸,因父親是針灸大夫,我也學過中醫,但沒機會從醫,1968—1978年間也曾治過不少病,曾為生氣而停止呼吸的老太太刺透過心窩膻中穴,一針四十分鐘後人好了,許多病都是醫院不治之症。2006年我在醫院體檢出尿路結石和膀胱腫瘤,應該立即開刀,我練翻掌功半年再檢查,兩個病全好了。為了人類的健康長壽,我於2009年完成了《佛學養生九要參》和《百歲養生健康法寶》,忠心祝願和諧社會人人健康長壽。

  11.人生之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21世紀是科學昌明時代,最大的苦惱是資訊太多,最大的難題是不知如何選擇。選擇要有規劃,有信心毅力去孜孜不倦地學習。“過猶不及”,貪多嚼不爛,要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邊學、邊想、邊應用。經過學習、歷練,提升自己,有所感悟。學習有兩種方式,“我注六經”,皓首窮經,白頭到老。“六經注我”,用經典的精神來詮釋自己的生命,這是心靈自信,叫“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不惑”太難,當今物質極大豐盛,精神文化博異多彩,越多越奇越誘人,難辨高低、曲直、是非,這階段要用減法,敢於取捨,捨去不必要的物、事和朋友。按照《中庸》的理念,才變成淡定而從容。

  莊子《逍遙法》裡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受誇讚時而不多往前走一步,受辱時而不洩氣,依然堅持自己的榮辱觀)”。這就是孔子的“耳順”境界,無論什麼樣的話,順心的,逆理的都聽得進去。不管雲在五千米還是五百米,他總能感知到這個高度。孔子因材施教,“耳順”使自己無比遼闊,可以遇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以自己恆定的標準堅守在某個高度。這就是中庸的融會貫通境界。從心所欲:當今世界一體化,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有對立鬥爭,也有互補和交融,互化又互相輔相承,成熟的傳統文化要繼承和發展創新,要與西方先進科學相結合。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上半個世紀我們曾盲目橫掃傳統文化,現今全世界又春花怒放紛紛建立孔子學院林立於各國,在人類道德危機的重要時刻,我國古典精神力量文藝復興《論語》更綻開獨放異彩去拯救人類的本來心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千古恆常。

  12.知天命: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知”自己的天命,能客觀認識命運中的窮與通,人世間的好與壞,知道這一切都很自然,能理性把握平靜應對。子曰:“君子上達(建立大道的信仰和追求)小人下達”。(小人在人際糾紛中不斷地蜚短流長)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知言在交往,讀書中瞭解社會,瞭解他人。知禮儀要尊重他人,少一分抱怨,更高的是知命這是君子的境界,建立自迴圈的系統,內心有一定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我的天命格言是:“八十笑對人生,九十過百,播種善因,頤養天年。” 練功時先要展眉落腮,似笑非笑,睡覺時也是加笑功意念,生活應對中包容外圍各種現象,笑對人生,無憂無慮無煩無腦,因為它能產生愉悅素而營養意元體,使人思維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樂以忘憂,並有轉識成智,轉智成慧,在人生命活動中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不亦悅乎?

  西方文化相信“知識就是力量”,中國文化相信“道德就是力量”。21世紀的開端,世界各國紛紛建立孔子學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選擇道德來拯救心靈信仰。孔子說:“仁者無敵”、“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無敵”並不是別人打不過你,而是相互敬愛,以其自身人格的感召力化敵為友,化干戈為玉帛,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從表面上看道德是柔弱的,但是隻有道德才能彰顯人的崇高和尊嚴。放眼上下幾千年的漫長曆史,無論是物質的力量,還是制度的力量,抑或是知識的力量,都不如德性力量那樣久遠和悠長,斗轉星移、時光荏苒,一切都在實踐的無情淘洗中灰飛煙滅,唯有那“感天地泣鬼神”的德性之光確穿透漫漫長夜和重重屏障,依然熠熠生輝,感動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道生之,德蓄之”,永恆不怠。我們學習中華文化,也就是學習道德文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