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勇士觀後個人思想總結

長征勇士觀後個人思想總結

  在新中國的革命史上,有一座可以彪炳千秋的橋,那就是瀘定橋。以下是小編給大家為大家整理的長征勇士觀後個人思想總結,供您閱讀與參考。

  範文一:長征勇士觀後個人思想總結

  瀘定橋是一座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大渡河上,相傳為清朝康熙帝為加強川藏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而御批修建,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裡,全橋鐵件重40餘噸。當然,對於來之不易的新生活而言,這座橋的厚重,更在於英勇的紅軍戰士在長征的途中,為了奪橋而拋頭顱灑熱血,終於險中取勝,打開了紅軍長征北上抗日的通道,因此意義更加重大。

  從1935年到2016年,八十年過去,英勇紅軍的精神,依然激勵著國人的成長和奮鬥,而今由導演寧海強執導,李東學、于小偉、聶遠、宋佳倫等等聯袂主演的戰爭動作電影《勇士》,將觀眾又一次帶到了那個艱苦卓絕的長征之中,那座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巍然屹立的勇士之橋,能在當下有機會跟隨一部電影重返戰地,也是難得的一課。

  雖然《勇士》是紅軍題材,但影片相較於既往的戰爭片,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在視聽效果上,以恢宏的氣勢和緊湊的情節,帶出了史詩般的質感,劇組遠赴雪山、原始森林以及深山密林、大渡河兩岸及蜀南竹海等多地的實景拍攝,帶出了紅軍革命的波瀾壯闊之感,也是反襯紅軍行軍的艱難險阻之障,而影片的配樂足夠恢宏,以更開闊和宏觀的視角,來看待當年的那場被世人譽為奇蹟的戰鬥,更加讓人感嘆革命先烈的堅毅與剛強。

  在電影《勇士》中,仍然堅守著當年“飛度瀘定橋”的一個“飛”和一個“奪”展開故事,故事的著眼點在於,如何在不可能中創造可能,在平凡中創造奇蹟,無論是如神兵天降般的行進,還是用生命鋪就的橋板,每一寸的勝利行進,都由紅軍戰士的鮮血和生命鑄就:

  “飛”是指紅軍的急行軍,接到命令的紅四團晝夜兼行,一天行軍240華里山路,不僅令敵人匪夷所思、目瞪口呆,而且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神速奇蹟,有關這次被外人看作是“天方夜譚”式的行軍,影片給了大篇幅的描寫,無論是行軍途中的遭遇戰、阻擊戰,還是行軍過程中的戰鬥減員、配重減持,正如敵人所說,紅軍經過這一路的侵擾戰鬥,損失巨大,能活下來的戰士,各個是精兵強將,都成就了一雙鐵腳板,這樣的神兵隊伍,確實是威武之師,必勝之師。

  “奪”則是一場曠世的.攻堅戰,但戰事所迫,又必須速戰速決,當瀘定橋已經被敵人抽去了木板,只剩下十三個粗粗的鐵索在大渡河上隨風漂盪,已經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之地,再加上河對岸的敵人早就佈下了天羅地網,槍炮齊備,彈藥充足,更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當兩隊號手站在“瀘定橋”的銘碑前吹響衝鋒號,當22名奪橋突擊隊 員盯著對岸的槍林彈雨冒死一寸寸的前進,一種愛國主義熱情油然而生,血色可以漸淡,但意志不能屈服,瀘定橋,註定是一座光榮的豐碑,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和世界軍史上“驚、險、奇、絕”的戰爭奇蹟,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

  在《勇士》中,戰士們行軍時,會各自背上寫著字的木牌,來讓大家 相互間識文斷字,共同學習,在他們身上的木板上,也在那些可愛可敬的紅軍戰士身上,我們看到了“成長”、“勇敢”、“未來”、“信念”、“剛強”、“堅持”、“信仰”……是的,我們也會把這部影片,這個故事,這些詞,刻在自己內心的木板之上,時刻警醒著自己,今天的來之不易,明天的更要珍惜。

  範文二:長征勇士觀後個人思想總結

  電影《勇士》講述紅軍長征過大渡河與瀘定橋的事情。此片在某些網友打分網站,評分極低。暫時拋開電影內容不談,本片的拍攝水平,至少在《港囧》、《美人魚》這樣的鬧劇之上,而於槍戰一面,大約也可以致敬一下近期的《我的戰爭》和《湄公河行動》。

  那麼,還得回到內容本身去談這部長征題材的電影。在戰略戰術層面上,這部電影略有長進,紅軍和國軍形成對峙局面,一個奔襲,一個圍堵,算是各自打牌,有來有去。戰爭戲的好看之處,就是我有“來言”,你有“去語”,排兵佈陣打排程。

  這是技法方面。情懷上呢?《勇士》繼承的,是十七年文學時期(更早可追溯到延安文學時期)養成的一種對戰爭小說和戰爭電影的創作態度——革命的樂觀主義。什麼叫革命的樂觀主義呢?就是,也展現死亡,展現正面戰場,但不把死亡搞的那麼悲觀,相反,在戰鬥中,實現一種昂揚與積極向上,在犧牲中尋找快樂。我們以往的很多此類題材,都是革命的樂觀主義。比如,《小兵張嘎》,當戰爭喜劇看,都行。

  《勇士》,顯然也是革命的樂觀主義,對犧牲的痛苦尤其是個體的肉體與精神痛苦,不多著墨,相反,把這些痛苦變為一種對犧牲的樂觀嚮往,成為一種革命精神。這種戰爭片的指導思想,一直充斥在中國此類電影的創作指導第一線。

  同袍兄弟殺紅眼,紅軍還是國軍,幾十年後再看,都沒什麼可驕傲的。內戰,素來是各大民族都不願意正面歌頌的。即使美帝這樣的沒文化的民族,在涉及南北戰爭題材的影片的時候,也不願意過分歌頌勝利者,更不願意貶低南方政權。韓國這邊,在講述內戰的電影上,更是有很多例子。

  《歡迎來到東莫村》,算是韓國內戰電影中比較典型的。該片對朝鮮戰爭的講述,不是韓國這邊多威武,或者多無辜,更不是朝鮮那邊多無恥,或者多蠢豬。相反,電影將韓國軍人和朝鮮軍人置於一個孤島山村,這裡世外桃源,如此美景與淳樸民風之下,竟然要被美帝飛機轟炸。朝鮮和韓國軍人聯合起來,對抗轟炸,保護平民。

  這是韓國戰爭片對於內戰的一種態度。大量的韓國戰爭電影,都致力於彌合南北關係,並且致力於構建一個民族之間的地緣血脈。基於此,這類電影很少有革命的樂觀主義,更不會以戰爭為樂趣,甚至於不會把會打仗當做炫耀與歌頌的橋段。這類電影,已經從歌頌某類精神,發展成為對整個民族的人文關懷。

  我有一點思考,我們的長征戲,能不能也致力於彌合兩岸關係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理念,能否更多地進駐到這類電影中去?比之於對戰爭和戰爭英雄的歌頌,是否彌合自己民族的內部矛盾更有價值?

  是革命的樂觀主義更超前,還是彌合民族內部矛盾更超前?我受教育的程度低,想不通這個問題了。《勇士》裡邊,國軍將領在是否炸燬瀘定橋的問題上說,這是給老百姓修的,炸燬了,咱們就是千古罪人。這個橋段,在片中,只是給國軍為何沒有毀掉瀘定橋以理由,但是,這個無心一語,卻能帶來不少感動——為百姓著想,才是最大的社會價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