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適應性調查研究報告

新生適應性調查研究報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生適應性調查研究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摘要: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大一新生在入學時會感到不知所措、迷茫,甚至有同學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而導致內心的不安,更甚者可能會導致抑鬱等情況的發生。基於這種情況,本課題組在四川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大一新生中進行了問卷,調查覆蓋了人際、大學適應性、情緒生理適應性和學習適應性四大板塊。總的來說,大一新生的適應能力越來越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亟需改進。

  關鍵詞:新生適應性;本科生;農林經濟管理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xx)9-142-002

  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是家庭和社會的期待,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大一既是大學生活的起點,也是高中生活的結束點,可以說,這是一個起承轉合的時間。如何讓大一新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真正融入新集體,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的問題。

  大一新生的適應性教育是整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性工作,這項工作的實行,直接影響著學生是否能儘快適應大學生活和將來的發展,更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有關。因此,充分了解新生特點,分析其差異性和個體特徵,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對於大學生縮短適應期、確保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透過對上述材料和實地調查、訪談,進行批判性地繼承和修改。我們從角色轉變的方向切入,按照學習、生活、心理、人際、社會五個維度進行系統分析,特別指出農林專業較冷門、就業競爭力較弱的特點,進行適應性調查和研究,以幫助農林學子儘快適應大學生活,對於加強個人學習、提升專業技能和自身能力,具有很大必要性。

  二、資料來源與樣本分析

  大學是大學生身心發生劇變的時期,從心理發展來看,初入大學的新生,難免會出現在人際、大學認可度、情緒生理和學習等多個方面的不適應情況。因此需要了解大學新生適應性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滿足社會發展。一方面適應性是綜合素質、身心健康的全面體現,另一方面也是學校人文關懷、育人育德的體現。是否重視並解決這些問題,關係到高校新生整個大學時期的發展,甚至會對他們人生髮展方向選擇和規劃產生重要影響。

  四川農業大學,簡稱“川農大”,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川農大為了積極響應國家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的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的政策,擁有多種特殊型別招生計劃,是在川擁有多種招生計劃的唯一高校。因此,川農大的新生調研調查,參與物件型別多,極具代表性。本次問卷調查的時間為20xx年9月底到10月底,歷時一個多月,主要針對該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大學新生,共發放115份問卷,回收問卷115份,其中有效問卷11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本課題組把所有問題的適應性程度分為非常符合、比較符合、一般符合、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五種程度,分別賦予分值4分、3分、2分、1分、0分。再根據性別、文理科、戶口性質、是否為獨生子女、省內外生源地、是否擔任班委對問卷的不同板塊計分,取平均值,作為分析資料。

  根據調查分析,本課題組發現人際適應性和大學適應性之間聯絡相對比較緊密,而學習和情緒生理之間相互作用更為明顯。因此,下文將分為兩個組合分別進行闡述。

  三、人際適應性和大學適應性分析

  1.性別

  透過調查,我們發現女生大學適應性得分為2.499,男生為2.368;女生在人際適應方面得分為2.736,男生為2.681。女生兩方面適應性得分均高於男生,據原因分析可知,女生加入部門積極性高,鍛鍊了自身能力也結識了更多新朋友,且女生與新朋友的融合度較高;而男生在面對新環境時,觀察能力不強,處理人際關係能力弱於女生。因此,男生的大學適應性和人際適應性弱於女生。

  2.文理科

  根據資料可知,文科生的大學適應得分為2.520,高於理科生的2.389,在人際適應得分上理科生的2.790高於文科生的2.653。在人際方面,理科生思維較為理性,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更為果斷也較少受到情緒問題困擾;而文科生的感性思維易放大不順心事件的不利影響,面對問題時會思慮更多。在大學適應方面,文科生性格大多更活潑、更浪漫,面對新環境期待值和適應性明顯高於理科生。綜上,文科生在人際適應性方面較低於理科生,而在大學適應性方面高於理科生。

  3.農村與城鎮

  根據調查資料顯示,來自農村的同學人際適應性得分為2.682,稍弱於城鎮同學2.745的得分;而大學適應性卻截然相反,農村同學得分為2.550高於城鎮同學得分2.394。在人際方面,農村的孩子來到新環境不能快速轉變思想觀念,而來自城鎮的同學,思想更加開放,認識事物的角度更加多元。因此,來自農村的同學在人際關係適應力強於城鎮同學。但在大學適應性方面,我們發現農村的同學更適應大學生活,這一定程度上由於農村的同學對大學的滿意度以及環境適應能力高於城鎮同學。

  4.獨生與非獨生

  在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獨生子女的大學適應得分為2.920遠高於非獨生子女的2.447;同樣,人際適應性方面獨生子女得分為2.846明顯高於非獨生子女的2.561。這可能是因為獨生子女交往範圍更廣,而非獨生子女的交往範圍可能更多是在本家庭中的交往即與兄弟姐妹之間的交往,且非獨生子女跟其他陌生人交往和接觸可能會少於獨生子女,因此,非獨生子女的適應能力會弱於獨生子女。

  5.省內外

  根據結果分析,省內學生的人際適應得分為2.683、大學適應得分為2.146;而省外同學前者得分為2.797,後者得分為2.529,均高於省內同學。這可能是因為省外的同學初到完全陌生的地方,面對人際關係時多選擇包容;而省內的同學在面對人際問題時,由於熟悉省內環境顯得安心大膽,但或許期望超越現實導致了更多的情緒問題。在大學適應性方面,省外的同學面對新環境有更多期待,更快速地融入了學校生活。而省內的同學認為仍處在自己熟悉的舒適圈,對於一些突然的改變沒有心理準備。綜上,省外的同學適應能力可能高於省內的同學。6.是否擔任班委

  根據調查結果可知班幹部的人際適應能力方面得分為3.000,比未擔任班委的同學高0.389;班幹部在大學適應性方面的得分為2.562,未擔任班委同學得分為2.415。這可能是因為擔任班委的同學處理事務能力更強,在大學生活中會接觸更多的人,會遇到更多的事情,分散了大部分精力和時間。而未擔任班委的同學在面對事情時,顯得更加侷促不安,會選擇逃避。因此,未擔任班委的.同學適應性低於擔任班委的同學。

  四、學習適應性和情緒生理適應性分析

  1.性別

  女生的情緒和學習適應性分數分別為2.854和2.510;而男生分數分別為2.748和2.544。女生在情緒適應性高於男生,學習適應性相反。這可能是女生心思細膩,面對問題清醒,而男生更容易沉迷遊戲迷失自己;同時男生情緒波動較低,更容易適應新環境。

  2.文理科

  文科生在情緒和學習適應性分數分別為2.800和2.508;而理科生分數分別為2.845和2.534;理科生情緒和學習適應性都稍強於文科生。這可能因理科生與文科生思維方式不同,文科生敏感易受到情緒問題困擾;同時農林經濟管理的課程涉及高數等,理科生相比文科生學起來更容易。

  3.農村與城鎮

  農村學生在情緒和學習適應性分數分別為2.761和2.444;而城鎮學生分數分別為2.860和2.878;城鎮學生情緒和學習適應性均遠高於農村學生。這可能是城鎮學生生活環境複雜,面對情緒生理性問題有經驗。同時城鎮教育資源豐富,教學質量更好,故城鎮學生學習能力更強。

  4.獨生與非獨生

  獨生子女的情緒和學習適應性分數分別為2.938和2.614,非獨生子女分數分別為2.673和2.403,獨生子女的得分都高於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相對受到的關注更多,外出求學脫離了父母的管教,對於獨自生活有更多期待,非獨生子女離開家人面對新環境易思念親人、受情緒問題干擾。故獨生子女的情緒和學習適應性強於非獨生子女。

  5.省內外

  省內學生的情緒和學習適應性分數分別為2.846和2.511,而省外學生分數分別為2.766和2.246,省內學生的得分均高於省外學生。省內學生更熟悉學校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且離家較近,不會過度思念家人;學校的教學內容、語言更貼切本地學生,故省內學生的學習和情緒適應性強於省外學生。

  6.是否擔任班委

  擔任班委的學生情緒和學習適應性分數分別為2.938和2.611,而未擔任班委的學生分數分別為2.775和2.486,班委的得分均高於未擔任班委學生。班委大多獨立自主且溝通能力強,班委處理情緒和學習問題相對更強,這使他們能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故擔任班委的學生情緒和學習適應性均強於未擔任班委的學生。

  五、建議

  1.培養有自信的、敢於表達自己的學生

  為了培養有自信的學生,大學校園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開展講座等形式,強調自信心的重要性。鼓勵學生上課發言,透過在課堂上的積極發言來增強自信心。二是學校須實時跟進調查學生的心理情況並採取正確的方式進行引導。三是學校應該要求老師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瞭解學生近況並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找到歸屬感

  由本次調查可知,有擔任班級職務的學生,能更快適應大學生活。學生積極參集體活動能更好地瞭解校園文化和大學精神,認識更多的人,性格也會變得更加開朗。高校應該積極開展班級的集體活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個人能力,還有利於團隊凝聚力的提升。高校可以舉行以新生教育為主題的團建活動,透過遊戲、情景設定等一系列活動,充分發揮教育者的引領作用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可以很輕易地看出,參與班級事務,成功競選班委幹部的人,能更加快速地適應大學生活,班委們在為同學服務時能正確的認清自己的角色,找到自己的定位,就不會顯得迷茫和疑惑。

  3.開展地域特色學習,開展文化活動和交流

  本次調查表明,來自本省的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的能力越強,是因為他們身處熟悉環境,受到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應因地制宜,鼓勵開展各項區域特色活動,在活動和學習中增進同學對學校周圍環境的瞭解,熟悉人文風貌,讓外省同學在帶動下更好適應環境和生活。同時,加強省內外同學的交流互動,也為省外同學適應當地生活提供了更快捷的途徑,在新的生活中,更好融入集體,擴大交際圈,獲得歸屬感。

  基金專案:20xx年教育部農經教指委教改專案“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劉展,周江勇,吳孟航,翟紅巖,曹春萌.“00”後大學新生適應性調查與分析——以裝控18級為例[J]山東化工,20xx,48(17):163-164

  [2]羅敏.從“離鄉”到“返鄉”: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行動邏輯——基於H省Z市1231名青年的問卷調查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xx(09):11-17

  [3]王幼琨.高等院校創新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查研究——以福建農林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xx,20(04):82-90

  [4]李潔.農林高校學生社會適應性教育全程化研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xx(05):59-66+95

  [5]農業農林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課題組,張紅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新農人發展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xx(04):2-1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