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例研究報告

小學語文課例研究報告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課例研究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語文課例研究報告1

  一、前期小課題研究的成果

  1、研究特點,發現規律。明確了“低中年級詩歌散文類課文”和“童話神話類課文”語言表達的特點,明確了學習這兩類課文語言文字運用的一般規律。

  2、初讀課文,感受語言。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文字的內容、語言特點,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美,語言的美。配樂朗誦、範讀、賞讀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最後談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樣的讀以外,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具體有效的朗讀指導,加深學生感受。

  3、理解課文,品味詞語。語文學習應該是先有語言文字再有思想內容,再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進行深層次理解,這時要善於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4、深入文字,品味語言。文章有些詞語抽象概括了具體的事物,如果僅僅停留在對字面的分析上,學生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導學生閱讀,可以有選擇的做具體的深入文字,對語言進行品析、演繹。

  5、積累語言,學習運用。學生的語言發展是有規律的,要經歷識字、理解、積累運用的過程。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不能孤立的進行,應把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行有效地整合,使語言訓練的內容相互聯絡,訓練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渾然一體的教學過程。

  二、目前課堂教學的問題

  1、課程意識的缺失。閱讀教學處於封閉狀態,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教學板塊嚴重隔離,偶爾看到讀寫結合,也是停留在表層。

  2、目標意識的淡化。教師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領1

  悟方面,課程總目標、學段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缺乏整合與聯絡。

  3、單元意識的缺乏。教師處理教材簡單化,閱讀教學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為單位的,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是各自為政,沒有站在單元主題的視野下來確定每篇課文教學的側重點。

  4、課內外結合的簡單化。許多教師在處理課內外結合的時候視野不夠開闊,課內外閱讀界限過於明確,多側重於內容的拓展,學生課外閱讀實踐不能向深層次發展。

  三、深入研究的理論支撐

  1、課程意識,指對課程的敏感程度,它蘊涵著對課程理論的自我建構意識、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等幾方面。處於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其課程意識的強弱程度直接影響著教改的成敗及教學質量的高低。課程意識意味著“教師即課程”,教師是課程的動態構建者、課程的生成者。課程意識影響著教師的教育理念。作為教育領域的一種意識形態的“課程哲學”,是教師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目標意識,指人在言語行為及其過程中,有意識地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標準。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模式等教學的各個方面。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或者說,它是教學的靈魂,支撐著教學的全過程,決定教與學的方向。顧泠沅教授指出:“現代教學研究中,教學目標占據的地位日益重要,幾乎成了全部教學活動的依據。”錢夢龍先生也曾說過:“目標的提出,是教學活動的起點,目標明確集中,學生達成度高,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標誌。”教師只有明確教學目標在教學中的'決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標,過程實施目標,促使課堂教學有效展開。

  3、綜合能力,指對人能夠同時對知識網路,語言表達,身體協調自由靈活操控的能力。所謂綜合能力,指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謂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是以上五種能力形成的綜合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途徑和策略

  1、常規教研課題化

  主題: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策略研究

  共進行了三個年級的12次主題式常規教研活動。

  (1)專題講座:

  一年:《今天,我們怎麼教語文》

  二年:《讓二年級語文教學承上啟下》

  四年:《閱讀教學走向何方》

  (2)課例觀摩研討:

  一年《畫家鄉》

  二年《醜小鴨》

  四年《觸控春天》

  (3)各年級“我的一招”徵集及經驗介紹

  (4)期末複習指導

  一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說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二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說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四年級教研:《期末命題說明,凸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

  2、區域集體備課課題化

  一年級:(1)主題:《探索識字規律發展兒童語言》

  (2)主題:《抓好詞語教學發展兒童語言》

  (3)主題:《有效朗讀指導發展兒童語言》

  二年級:(1)主題:《閱讀教學訓練的常態模式》

  (2)主題:《教課文?還是教語文?》

  (3)主題:《透過句子訓練提高運能能力》

  四年級:(1)主題:《積累運用教學的一般流程》

  (2)主題:《各種段落教學的遷移運用》

  (3)主題:《學生如何學習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3、社群活動課題化

  五、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1、明確了“中高年級敘事寫人類課文”的一般教學規律,即“揭題質疑,感受特點”、“初讀感知,交流體會”、“詞語牽動,引入深思”、“二次質疑,發現矛盾”、“深入讀書,學習語言”。

  2、總結了“低年級閱讀教學”學習語言運用的規律。

  (1)內容上,“抓字詞”牽動理解推敲,“抓重點”生成畫面情感,“抓空白”促進想象思維,“抓語段”掌握積累表達。

  (2)策略上,落實以讀帶講,體現讀與看相結合,讀與思相結合,讀與說相結合,讀與演相結合,讀與畫相結合,讀與寫相結合。

  3、創編了100篇“童話式教學反思”,形成課堂教學知識點的提煉和課外閱讀的補充。

  4、整理了小學1—5年級,閱讀教學教學設計、教學課件、作業設計。

  六、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如何發揮母語教育的優勢。

  教學中,教師常常機械落實教學目標,主觀臆斷學生的需要,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就不斷訓練,忽視學生的已有經驗及生活常識,忽視學生的感悟、體驗等學習能力。

  2、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

  思維是學習的最高境界。目前的語文教學,教師落實知識用力多,對於字音的辨析、詞語的理解、句式的表達訓練得多,而對於訓練學生如何提問,如何發現,如何思考,如何概括訓練少。

小學語文課例研究報告2

  要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問題,首先應該明確閱讀教學的目的是什麼?《課標》關於閱讀教學的目標闡述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培養語感;二是學習閱讀方法;三是提高鑑賞能力(包括思想內容和表達方法)。下面以《鄉下人家》的教學為例,談談我們的一些做法:

  一、以讀為本——“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

  片段一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鄉下人家》的一自然段。誰可以把這一段話讀通?

  生:(紛紛舉手)我可以。

  師:不要吹牛,讀通的要求是不能出錯,我給一點時間,大家再試一遍,確實有把握了,再舉手。

  (這是第一讀,要求很簡單,就是把課文讀通,讓學生自由讀,實際是讓他們有充分的準備,能夠輕鬆自如地進入狀態。)

  片段二

  師:下面,我請三個同學來讀。

  生:(爭先恐後)我來讀。

  師:但我有一個條件,讀書的同學必須先回答我的一個問題,答對了才能讀。(有學生把手放下了)看來有的學生不夠自信,(對舉手的學生1),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為什麼我要請三個學生來讀這一段話?

  生1:因為這一段有三句話。

  師:恭喜你抓住了機會!這應該感謝你的自信。

  (這是第二讀,整體感受段落結構,並檢查初讀的效果,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片段三

  師:這麼美的文字,老師也想讀。(範讀)聽了老師的朗誦,你有什麼感受?

  生2:老師讀得很美!我好象看到了鄉村田園的美麗風光。

  師:是的,因為我的語氣比較舒緩。

  生3:我好象來到了鄉下人家的瓜棚下。

  師:那是因為我把自己當成了作者,我就站在瓜棚下呢。下面,請你們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試著用舒緩的語氣讀一讀。

  (這是第三讀,用範讀引路,將學生帶進詩情畫意的田園,感受讀的美好,並在比較中感悟讀的要領。)

  片段四

  師:請一個同學讀第二句,想一想,你想向大家傳遞什麼?

  生4:“當花兒落了的時候,藤上便結出了青的、紅的瓜,它們一個個掛在房前,襯著那長長的藤,綠綠的葉。”

  師:你從他的朗讀中感受到了什麼?

  生5:我感覺那“綠綠的葉”很柔嫩。

  師:是的,因為她把這裡讀得很舒緩。(對生4)你還能讀出什麼感覺?你覺得瓜架上的瓜多還是少?

  生4:多。

  師:那麼,應該怎麼讀?

  生4:……(把“一個個”讀得突出了)

  (這是第四讀,抓住一些關鍵詞語,點撥性的讀,幫助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理解中提升讀的品位。)

  片段五

  師:剛才,我們分三個部分讀出了作者對屋前瓜架的喜愛,下面我們跟著音樂把它們連起來讀,一定會更加美好!還想讀嗎?

  生:想!

  師:好,請跟著音樂讀。(老師起頭,學生自然跟上……)

  (這是第五讀,是迴歸整體的讀,從初讀到這裡是一個輪迴。到這裡,讀的意境昇華了,讀的興趣高漲了。)

  五個層次的讀,體現了“以讀為本”的思想。每次讀都有不同的任務和要求,每一次讀都有實實在在的收穫與效果。學生透過朗讀增強對文章的感性認識,透過朗讀感知語言,包括語音、篇章結構和思想內容。讀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感悟、積累、運用”呈層遞性地推進,“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相伴其間,工具性和人文性渾然天成。這樣的教學,讓我想起著名的特級教師支玉恆老師常說的"一句話“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什麼是語文的問題?感悟、積累、運用;情感、態度、價值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也。什麼是語文的手段?那就是讀!

  二、授人以漁——“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

  師:(指名讀第一句)請你在這句話中,找出一對近義詞。

  生1:攀——爬

  師:作者為什麼要這樣用?

  生2:這樣可以避免重複。

  師:是的,你讀一讀,看兩個詞可不可以交換位置使用?

  生2:(默讀)我覺得交換了不好。屋簷用“爬”很合適,而瓜架用“攀”更加生動了。

  師:我也覺得這樣用是最好的,可見,作者在用詞的時候,是用了心的。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注意讀出作者的用心。

  生:“鄉下人家,雖然住著小小的房屋,但總愛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種南瓜,或種絲瓜,讓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簷。”師:(讀)輕輕地閉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3:我看到了綠綠的瓜藤在瓜架上攀援。

  生4:我感受到了春天鄉下的勃勃生機。

  師:多好!我們把書背過來。

  生:(教師起頭,把學生自然帶入背誦中)……

  一個“攀”字把春天的勃勃生機和瓜藤的輕盈靈動概括得精妙絕倫,又讓孩子們的想象馳騁得無拘無束。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這樣的關鍵詞深挖並散開,往往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其有效性不言而喻。四年級下冊課標也明確指出“要初步學會理解課文的幾種方法,如:抓住重點句段閱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絡上下文理解,聯絡生活實際理解等等。”但一節課的容量有限,方法的指導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訓練點,以點帶面。這個“點”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一個字,甚至是一個標點,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例子”用好了,便可“授人以漁”。有了方法,舉一反三何難?

  三、讀寫結合——教學生“踩著巨人的肩膀攀登”

  師:(指名讀第三句話)這句話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生1:這裡用了對比。

  師:為什麼要這樣比?

  生2:要突出鄉下人家屋前瓜架的美。

  師:城裡高樓門前的旗杆和石獅子就不美嗎?

  生3:因為那是人工雕飾的,沒有鄉下人家的瓜架那種自然的美。

  師:可我覺得,旗杆和石獅子也有一種莊嚴肅穆的美,你能說它們不美嗎?其實,有一句話說得好,叫“青菜蘿蔔……”

  生:各有所好。

  師:對,有很多的喜歡是沒有道理的,就像作者喜歡鄉下的景物,或許是因為某種獨特的經歷,形成了這種偏愛。想一想我們應該怎麼讀這樣的對比的表達?

  生4:“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

  師:(學生讀得平淡了)你一定不是那個鄉下的孩子。誰再來讀?

  生5:……(把“可愛多了”讀得很誇張)

  師:對,就是這樣,你讀出了一種偏愛,讀出了一種個性的喜歡,這就是對比寫作的方法所要表達的感情效果。我很奇怪,對於作者如此偏激的表達,我們怎麼會沒有反感?

  生6:因為鄉下人家的景色確實很美。

  師:是的,因為有前面對瓜架的具體描述,我們才能自然地接受作者這樣的表達。試想一下,如果“可愛多了!”這樣的句子不是在段落的結尾,而是放在文章的開頭,你覺得怎樣?

  生:那就不可信了。

  師:是啊,就像我們的作文中出現了“我們的校園真美,非常美,美極了……”這些感嘆,因為缺少具體的描述,所以顯得不實在,不可信。

  閱讀教學有兩大任務:一是要透過閱讀教學,讓學生掌握讀懂別人文章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二是要透過閱讀教學,領悟把握別人寫文章的方法,從而提高自己寫作表達的能力。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如果在讀的過程中遺漏了對寫作方法的關注,再靠單純的習作指導去彌補是很困難的。因此,“讀寫結合”也是有效性閱讀教學不可迴避的問題。一直認為能力的提高不是“教”,而是“悟”,如果一定要有習作課,一定要說“教”,那麼,就教孩子喜歡那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教他們“踩著巨人的肩膀攀登”

小學語文課例研究報告3

  【教材分析】

  《風景優美的地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習作。

  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寫出自己去過的或最想去的地方,體現其吸引人之處。

  能力目標:嘗試完成一篇寫景作文。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重點】

  透過仔細觀察,抓住特點,有條理的介紹。

  【教學難點】

  描寫有序,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寫出景物之美。

  【教學準備】

  收集有關圖片或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1.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有奔騰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遼闊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寧靜的山村,繁華的都市……祖國的東西南北,處處都有迷人的景色……(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說說圖片的景物美在哪?

  2.課件出示好詞、好句。

  剛剛同學們說得很好,老師這裡有很多描寫景物的好詞送給同學們,我們一起讀一讀。

  二、引導歸納:

  1.回憶課文的寫作方法:

  (1)師:這節課,我們要要向同學介紹自己去過的地方,那大家想想,怎樣寫能讓人讀著像看到了一樣美呢?我們先回憶一下《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想一想那些句子寫的好嗎?用了什麼方法?

  (課件出示《富饒的西沙群島》段落)

  (2)師小結:

  寫特點(板書):

  顏色:五光十色、瑰麗無比;形狀:一塊塊,一條條,互相交錯。

  各種各樣的珊瑚、懶洋洋的海參、威武的龍蝦

  用方法(板書):

  運用比喻、擬人等方法寫一處景物,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

  2.觀察、討論、修改、學以致用。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幅圖片。

  (1)出示圖片(桂林灕江象鼻山),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說說你想到哪些詞語或句子來形容這樣的美景?

  (2)師:有一位同學也去過桂林灕江象鼻山,他寫了這樣一段話,(出示句子)我們來看看,你覺得這段話寫得美不美?能不能讓它更美,吸引其他遊客呢?運用什麼方法,你覺得怎麼加句子會更生動?

  請你和同桌說一說。討論後指名答。

  (3)老師請同學們幫他改一改。(課件出示段落)

  (4)師指導和講解。

  (5)挑選一篇改得好的段落,讀給全班同學聽。

  (6)師總結:用上合適的好詞、好句,學會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句子寫得更加生動、有趣。

  三、指導寫作:

  1.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風景優美,有許多風景名勝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客。你去過哪些地方?你還想去那些地方?

  (學生自由說)

  2.確定自己要寫的內容:

  師:那大家想想,寫好本次習作有什麼要求呢?

  (1)寫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

  (2)抓住特點來寫。

  (3)運用好詞好句和修辭手法。

  3.學生構思,自主寫作。教師對有困難的同學個別指導。(課件出示景點圖片)

  請大家拿起筆來,寫一段話介紹一處自己去過的地方。把看到的景物的顏色、樣子、動態寫出來,別忘了剛才我們發現的如何吸引人的好方法,相信你們寫的一定比說的好!不會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四、欣賞佳作:

  1.投影好習作,引導欣賞。

  2.找出習作的優點,也可以提出更好的補充意見。

  3.最後,引導學生將習作寫完整:

  (1)旅遊時你和誰一起去的呢?還遊覽了哪些景點?可以再寫一段。遊覽後的心情怎麼樣?

  (2)給你的文章寫一個美麗的題目,使人看了也想去。

  (3)開頭和結尾都點一點題更好!

  [案例分析與反思]

  《風景優美的地方》這一篇習作的教學設計,我是遵照《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這一理念而設計的。

  在教學實踐操作中,根據習作內容和學生能力特點,拓寬習作思路。聯絡本組課文,以教科書範文引路,指導寫法,指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體驗作者對生活得情感。注意激勵學生的習作和評改熱情,讓學生學會表述,享受作文的快樂。我在課堂中主要實踐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聯絡本組課文,以教科書範文引路,指導寫法

  首先,明確我們課本里的範文的線索,然後讓學生加以運用。這幾篇課文分別按“時間”“地點”和“空間”順序進行描述的。《富饒的西沙群島》: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空間方位);《美麗的小興安嶺》:春—夏—秋—冬(時間);《香港——璀璨的明珠》:萬國市場—美食天堂—旅遊勝地—燈的海洋(地點)。

  其次,作者也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去進行說明,抒發情感。三篇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和《香港——璀璨的明珠》分別以“富饒”“美麗”和“璀璨”對景點進行簡明的概括,並對重點的景物進行了具體的分述,層次性比較強,是逐步深入剖析的。

  再次,注意引導學生擷取課文中印象深刻的好詞句,進行厚積,並用到實際習作當中去。

  從評改的結果來看,這一點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的。

  二、學生構思,自主習作,釋放情感

  在習作中,題目的構建是非常重要的。“題好一半文”,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如果文章擁有一雙迷人的“眼睛”,讀者對本文便會一見鍾情。為此,我藉助了《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香港——璀璨的明珠》等文章的構題方法教授給學生。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分析後發現,這些題目均以一個形容詞來粉飾題目,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夠生動鮮明地把文章的精髓表達出來。在後來的習作中,我就發現了學生中有“迷人的……”“動感的……”等好題目。

  三、為學生搭建平臺,進行互動評改

  我試圖讓學生初步學習使用修改符號。修改符號是許多的,在這一節課上,我主要讓學生學習幾個常用的修改符號,例如刪除號,改正號,對調號,增添號,重點號等,以例項展示使用方法。讓學生知道,好文章是想出來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經過課後的批改反饋,有大部分同學都能樹立了文章是“需要改並能改好”的意識。

  在最後的“拓展延伸,總結提高,作業佈設”環節上,我引導學生不但要飽覽祖國的美景,我們還要走出國門去見識,去拓寬我們的視野。讓學生課後把他們把今天所寫的與您身邊的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告訴學生,要是你現在有許多想去的地方,請你回家介紹給爸爸媽媽聽,看能否打動他們,說不定他們在不久的將來能幫助您實現美好的願望。學生為此也蠢蠢欲動了。

  上完這一節課,總的來說,收穫了很多,需要探討的也很多,例如:如何提高堂上作文的有效性等問題,都需要我們深入研究解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