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致美國的教育的一封信
俞敏洪致美國的教育的一封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書信了吧,書信在人類的交流與溝通的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那麼,怎麼去寫信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俞敏洪致美國的教育的一封信,歡迎閱讀與收藏。
祝大家一切好!
哈佛的學生是怎樣學習的?
兩張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凌晨4點多學生仍在學習的照片,在網上迅速傳播。照片顯示:凌晨4點的哈佛大學圖書館裡,燈火通明,座無虛席……圖片配文這樣寫道:哈佛是一種象徵。人到底有怎樣的發揮潛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為什麼在哈佛能兌現?哈佛的學生餐廳,很難聽到說話的聲音,每個學生端著比薩可樂坐下後,往往邊吃邊看書或是邊做筆記。我就沒見過哪個學生光吃不讀的,更沒見過哪個學生邊吃邊閒聊的。感覺哈佛,餐廳不過是一個可以吃東西的圖書館,是哈佛正宗100個圖書館之外的另類圖書館。哈佛的醫院,同樣的寧靜,同樣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診的人也無一人說話,無一人不在閱讀或記錄。醫院仍是圖書館的延伸。於是,哈佛產生的諾貝爾獎得主有33位。哈佛產生的美國總統有7位。
哈佛校園裡,不見華麗服飾,不見濃妝異彩,更不見晃裡晃盪,只有匆匆的腳步,堅實地寫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話,哈佛只是一個證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負和理想的證明。
央視《世界著名大學》製片人謝娟曾帶攝製組到哈佛大學採訪。她告訴人們:到哈佛大學時,是半夜2點,可讓我們驚訝的是,整個校園當時是燈火通明的,那是一個不夜城。餐廳裡,圖書館裡,教室裡還有很多學生在看書。那種強烈的學習氣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們。在哈佛,學生的學習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時,我才知道,在美國,在哈佛這樣的名校,學生的壓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處可以看到睡覺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長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邊來來往往就餐的人並不覺得稀奇。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倒頭就睡的人實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們見到最多的就是學生一邊啃著麵包一邊忘我地在看書。你到了哈佛,你就知道中國高校的差距在哪裡了。
在哈佛採訪,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學生學的太苦了,但是他們明顯也是樂在其中。是什麼讓哈佛的學生能以苦為樂呢?我的感覺是,他們對所學領域的強烈興趣。還有就是哈佛學生心中燃燒的要在未來承擔重要責任的使命感。從這些學生身上,你能感到他們生命的能量在這裡被迸發了出來。
在哈佛學習的一個北大女孩說,哈佛的本科生,每學期至少要選修4門主要課程,一年是8門課,4年之內修滿32門課並透過考試才可以畢業。一般而言,學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後的頭兩年內完成核心課程的學習,第三年開始進入主修專業課程的學習。只有最聰明的天才學生可以在兩三年內讀完這32門課,一般的學生光應付4門課就已經忙得頭暈腦漲了,因為在課堂上教授們講的飛快,不管你聽得懂聽不懂,課下又留下一大堆閱讀材料,讀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業。那個北大女孩說,我在這裡一個星期的閱讀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閱讀量,而且,在哈佛的作業量要求很大,她說,我們課後要花很多時間看書,預習案例。每堂課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準備,課前準備充分了,上課時才能在課堂上和別人交流,貢獻您的個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學習,否則,你是無法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的,當每個學生都投入了時間認真準備了,才可以快速推進課堂討論的`程序,而之前如果不讀那麼多的書,你就無法參加到課堂討論之中。哈佛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來自學校的淘汰機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約20%的學生會因為考試不及格或者修不滿學分而休學或退學,而且淘汰的20%的學生的考評並不是學期末才完成,每堂課都要記錄發言成績,平均佔到總成績的50%,這就要求學生均勻用力、不能放鬆。在哈佛不僅學生有壓力,老師一樣有壓力。在哈佛的課堂,要求老師講的東西都是新的。老師每年講課的內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學的發展變化。因此,哈佛的老師必須處在最前沿科學的研究陣地。哈佛認為,教授首先應當是個學者,能夠享受挑戰和創新的樂趣,而且能與他人進行有說服力的交流。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說:中國大學生的大學生活相比之下太輕鬆了,我們總是說,中國的孩子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實,在美國一些著名的中學裡,高中的學習同樣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學的時候,也經常學到半夜。在美國,隨著年齡的增長,一點點加大學習的任務。到了大學時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須是吃苦的。而中國的孩子到了大學,卻一下子放鬆下來了。他們放鬆的4年,恰好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4年,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4年。所以,美國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我們國內的一些重點大學很難讓人感受到哈佛那樣的學習氣氛和探究氛圍,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並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上課想逃就逃;考試前臨時抱佛腳。二是,有些家長也是從小灌輸給孩子這種思想,讓孩子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高考。於是,高考結束,學習變得不再重要。而在美國大學,尤其是精英雲集的大學所要付出的苦是我們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學習是每個人的口號。要想變得強大就需要學習得先讓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後得到知識,這個時候知識就變成了智慧;由於開始的時候,知識都特別簡單,比較容易得到感悟,知識也就容易變成智慧。智慧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創造力。學習有三個階段:感性認識——感悟——知識,知識是學習的最高階段。美國教育讓孩子走完三個階段,才能得到知識;中國教育是讓孩子透過感性認識得到知識,或者直接得到知識。美國教育一個月的知識量只相當於中國教育一天的知識量。相差29天,這29天就是感悟的時間。美國教育透過讓孩子感悟比中國教育多產生了一個東西:智慧。美國學生比中國學生多產生了一個東西:創新能力。在高中時期,美國學校培養的是自主學習的習慣。而比較中國,中國的高中是老師填鴨式學習,讓學生習慣了依賴。能力、習慣上的差距,讓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在大學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哈佛的學生說,在哈佛學習強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煉獄的感覺,對意志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如果挺過去,以後再大的困難也就能夠克服了。而中國大學生認為,終於擺脫束縛,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了。於是,把大多時間用在了學習以外的事情上。我們在最該學習的時候斷檔了。這就註定了,我們的大學生被甩得越來越遠。
很多學者用金字塔來形容中美學生的學習能力。差別在於,中國孩子的學習能力是正金字塔,年紀越大學習的空間越小。而美國學生的學習是倒金字塔,他們學會的是持續學習的能力。中國學生的學習動力,還有大學的嚴進寬出的教育體制,都讓他們覺得上大學是無比輕鬆的一件事情。從自身到外在都沒有敦促他們學習的力量,於是,放鬆成為一種普遍的狀態,都在討回他們前12年被剋扣的休閒時間,盡情地休閒。中國學生是刻苦學習12年,到大學休閒。美國學生是“休閒”12年,大學開始刻苦學習,玩命的學。這是走向社會前,最有價值的黃金學習階段,這4年,他們在本領與情商的提高上會有質的飛躍。在哈佛,教授們會時常提醒學生們要做好時間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卻在拼命趕路。也許當你站立的時候,他還在你的後面向前追趕,但當你再一回望時,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因為,他已經跑到你的前面了,需要你來追趕他了。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斷向前,不斷超越。成功與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選擇了其一,就必定放棄另一個結局。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哈佛告訴它的學生:“學習時的痛苦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而我們的大學生,正在品嚐這種痛苦,我們民族也在為此付出代價。
哈佛的畢業生有一個傳統:捐助哈佛。哈佛的資金三分之一來自捐助。很多學生的家長,也都是哈佛校友,哈佛人。一代一代的哈佛人,進入社會上層又把財富反饋給母校哈佛。每年的捐款是哈佛收入的重要部分。給予往往是相互的。是先有哈佛的給予還是先有給予哈佛,這個問題或如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那樣說不清。或者只有讓哈佛告訴你。哈佛沒有高樓大廈,只有新英格蘭的紅磚牆。即使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不過在校園有一個絕不起眼的停車位。畢竟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圖書館,尤其是一個個像圖書館那樣的人,或者說,一個人就是一座圖書館。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裝的。有人稱史華慈是哈佛的一位類似東方的大儒,在他動過癌症手術的82歲高齡的時候,依然天天早上按時去辦公室工作,即使有時要倒下。他辦公室裡掛大衣的兩個衣架,竟是用鐵絲胡亂纏繞而成的。
某教授對學生說,你學我這門課,你就一天只能睡兩小時。學生想,那麼,我學四門課,我就沒有睡眠時間了,我就得倒貼睡眠時間了。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書,每本幾百頁,還要交上閱讀報告。哈佛過橋便是波士頓,前人類學系主任張光直在哈佛讀博士那幾年,沒有上過橋沒有去過波士頓。
哈佛學生或是哈佛教授,首先不是一份榮譽,而是一種證明。人到底可以有怎樣的意志力,人到底可能有怎樣的發揮潛力?哈佛告訴你。哈佛是一種象徵,最高智慧的象徵,最高學府的象徵。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為什麼在哈佛能兌現?哈佛告訴你。
作為聞名於世的學府,哈佛大學培養了許多名人,他們中有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7位美國總統以及各行各業的職業精英。究竟是什麼使哈佛成為精英的搖籃?哈佛學子接受了什麼樣的精神和理念?這些問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去探知其中的答案。
哈佛老師經常給學生這樣的告誡:如果你想在進入社會後,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能得心應手並且得到應有的評價,那麼你在哈佛的學習期間,就沒有曬太陽的時間。在哈佛廣為流傳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種,學習,學習,再學習。”
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時間抓緊學習,而不是將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打瞌睡。
俞敏洪Michael Yu
拓展
俞敏洪說創業
在創業的路上,有很多人都是成功的,同樣,說到創業也有不少的人都存在一些疑惑,往往他們並不知道該怎麼去創業,聽聽創業成功者是怎麼說的吧。
俞敏洪說:會做事的人,需要具備的三個做事特點是:首先願意從小事做起,知道做小事是成大事的必經之路;其次是胸中要有目標,知道把所做的小事積累起來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最後需要的是一種精神,能夠為了將來的目標自始至終把小事做好。
也許很多人對此都是不認同的,因為他們覺得創業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是需要進行前期準備充足的,而且還應該有很多的東西,最起碼的要求就是要“大”,小的事情甚至在一些人看來是不屑與去做的。其實並非如此,當你發現一件事情,你能把它從小事做大,無論什麼事情,也無論是否也有人在做,當你發現了,其實這本身就表示你還是有發展空間和餘地的,這一點很重要,但是要具備獨特的眼光,這也是不能忽視的一點。
把一件具體的事情做的又完整又好,這是新東方成功的最基本保證。這也是俞敏洪的一種堅持,在我們看來,這更應該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應該具備的一種可貴品質,這件事並非就如我們所認為的有多大,最主要的是這件事有意義,而且有發展空間,才是最主要的。
俞敏洪勵志故事
俞敏洪勵志故事:別怕高考,我就考了3次
中高考很快就要開始了,日前,晚報報邀請了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在晚報網路版上影片直播,與網友互動,談考試與人生成長,為考生們鼓勁加油。
化悲痛為學習動力
問:我是一名高三學生,很快要高考了,但看到四川大地震奪走了很多同齡人的生命,我們很難過。俞老師,你說我們能做點什麼?
答:學生的任務還是認真學習。不是一定要到災區去。而且等高考完後,你們有很多時間可以幫助他們,如一對一的互幫互學的小組等。大家要化悲痛為力量,走出悲傷,使自己走向未來。能夠再幫助別人。高考的學生來說,我們很多人沒有時間支援災區。高考的學生有這樣的心為同胞出力是很好的,但更應該一心投入高考中去。
作文不妨寫個故事
問:您是英語教學專家,能否教教我們英語高考中要注意什麼?如何寫出好作文?
答:英語高考時,要先做自己有把握的題目。關於寫作文,其實中學生中只有少數人能寫出流暢的作文。方法是寫作時減少心理負擔,不要怕犯錯,盡力表達思想,思路要清楚。最好的辦法是寫一個故事,記敘文容易寫,閱卷老師也容易被故事吸引,你就有可能拿高分,一兩句評論的話也可以加入故事裡。
讀普通大學同樣有出息
問:馬上要高考了,我成績一般,重點大學肯定是考不上了,讀普通大學是不是很沒出息?
答:這個觀點首先是錯的。犯這個錯誤的不僅是孩子,很多家長也是這樣想的。進入名牌大學的學生一年也就那麼多,一個國家就只能靠少數人嗎?顯然不是。名牌大學的學生進校的時候程度高、讀書氣氛濃,但假如你只進了一個普通學校,只要好好努力,不把自己的志向弄沒了,期間做大量社會實踐工作,將來同樣會有出息。讀什麼樣的大學決定你4年大學的生活,但不能決定你一輩子的生活。
怕考試因為怕失敗
問:我是一個無奈的家長。我孩子今年也要參加高考,這幾天他回家幾乎不看書,說不想高考了。我們不敢說,怕最後幾天更影響他考試,但心裡很著急,你說怎麼辦?
答:假如我是孩子父母,我肯定會對他說:你應該參加一次高考,把它當作一種考驗,考得上考不上都沒有關係,但你應該去試試,大學四年將是你一輩子最難忘的,如果你考不上我們也不會怪你,我們會再討論下一步怎麼走,你該怎麼樣養活自己。很多時候孩子害怕考試,是因為他們不願意面對失敗,需要家長、老師共同來引導。
高考我考了3次
問:我是一名高復生。去年差了很多沒考上,我怕今年萬一再考不上,明年還考嗎?因為明年省裡實行新高考,對我們更難了。我很擔心。
答:不管考得上考不上,都要有良好的心態。比如走臺階,你有準備的時候是不會摔跤的,但是你沒有準備,就會摔得鼻青臉腫。高考我就考了三次,最後終於考上了北京大學。幾次考下來,我還總結出經驗了,一是更加拼命,二是更注意鍛鍊身體了,另外還有些朋友和我一起學習,心情愉快,果然最後的成績大大出乎我意料,英語甚至幾乎滿分。
整體素質是成才關鍵
問:謝謝俞老師的回答。最後關於學生的成長,您有什麼建議?
答:從我們單位招聘人的經驗看,首先一個人要培養自己的整體素質,比如你是不是願意幫助別人,做事是不是勤奮刻苦等等。我們公司有成長潛力的人,都是素質好的人;其次大學畢業時,你若有某方面的能力能夠馬上就運用到工作上去,那就更有優勢了;第三要有心理能力。你在社會上會被不斷被拒絕,但你不能怕失敗,要不斷展示自己的優秀的一面,堅持到最後你肯定成功。
俞敏洪:鍛鍊吃苦的能力 俞敏洪:什麼對我們最重要? 俞敏洪:自比蝸牛堅信奮鬥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