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學生寫給爸爸的一封信

三年級學生寫給爸爸的一封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書信吧,書信有助於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還是對書信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學生寫給爸爸的一封信,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學生寫給爸爸的一封信1

親愛的爸爸:

  您好!

  現在怎樣?生活快樂嗎?女兒有好多話想對您說,卻無緣與您相見,只能透過寫信來告訴您,給爸爸的一封信。

  爸爸,我已經連任了三年班長,是老師的得力小助手,是小夥伴的學習榜樣。在學校,我有老師的關心和照顧,有同學送來的歡樂,我很滿足。今年有幸被評為“十佳少先隊員”,代表學校到重慶市人民小學參加“心連心,手拉手”活動。書法競賽也榮獲了一等獎。爸爸,您為女兒驕傲嗎?

  爸爸,女兒現在長大了,長高了,懂事了,這都是外公外婆的功勞。他們在生活上給了我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學習給了我耐心的指導,是他們讓我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勇敢地面對現實,長大後我一定要報答他們。

  爸爸,對於您和媽媽的婚姻,也許我只是一件附屬品,我的存在卻不能阻礙您的解脫。您拋棄了不滿六歲的我,自己一邊不停地尋找新的幸福,一邊仍不放棄對我幼小心靈的傷害。每當看到別的同學拉著爸爸媽媽的手撒嬌時,我卻只能在媽媽的眼神中找到安慰。爸爸,究竟是誰凍結了我的父愛?我們同在一個縣城,近在咫尺,為何卻又難得相見?

  爸爸,多關心一下奶奶吧!上次奶奶來看我時,我見她額頭上的皺紋又添了幾道,頭上的白髮又多了幾絲。如果您願意給我父愛,我只希望把這份愛全部分給奶奶,奶奶太辛苦了!

  爸爸,片言隻語傾訴不完女兒心中的苦悶,只希望您不要吝嗇屬於我的父愛!

  祝

  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女兒:黃藝丹

  20xx年10月19日

三年級學生寫給爸爸的一封信2

  高爾基,前蘇聯偉大的文學家,無產階級文學的創始之一,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原名阿列科謝·馬克西母維奈·彼什科夫。出生在下諾夫戈羅德城(現稱高爾基市)。他出生貧苦,幼年喪父,飽嘗了人間苦難。

  《童年》這本小說所寫的是19世紀沙俄統治時期高爾基童年經歷的苦難,這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故事在一個小市民家庭裡展開。在這個小市民家庭裡,恃強凌弱是人們的癖好。半瞎的老匠人首當其衝。這裡的人幾乎每天晚上給這個老匠人安排一個侮辱性的惡作劇式的“玩意兒”:有時用火燒燙他的剪子把兒,有時在他坐的椅子上插一個尖頭朝上的釘子,或者把顏色不同的料子偷偷的放在這個半瞎的老匠人手邊——讓他把他們縫成一匹布。阿瘳沙的兩個舅母先後被兩個舅舅毒打、摧殘致死。阿瘳沙的繼父也毒打他的母親。就連年邁的受人尊敬的外祖母也難逃外祖父的打罵。孩子們當然也不例外。這種殘暴的行徑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了嚴重的`傷害,使他或者鬱鬱寡歡,或者也像大人們一樣惡毒。

  儘管這是一群令人生厭的小市民,但高爾基並沒有簡單的停留在把他們表現在惡人上。小說的深刻之處在於它揭示了形成這群形象的原因:是沙俄的黑暗統治,是家長制手工業者的生產方式,是艱辛汙濁的生活環境,改變了人們善良的天性,造就了小私有者自私、貪婪的靈魂。

  讀了這本書,我最欣賞阿瘳沙的外祖母阿庫林娜·伊凡諾娜。阿瘳沙的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受,有著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瘳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瘳沙聽,她對阿瘳沙的影響,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的愛給予阿瘳沙堅強的力量,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讓他看到了自己的存在。在這冷冰冰的世界裡,只有外祖母庇護、關心著阿瘳沙,給予他無限的溫情和鍾愛,並對他進行了有益的教導。

  整本書可以用十個字來形容:窒息的天地,苦難的童年。如果當時的每一個人都象阿瘳沙的外祖母一樣慈祥、善良的話。我想:結果因該不是這樣。

  要怪只能怪他們自己。他們是一群既可恨又可悲的人物,一面受著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壓迫,一面又去欺侮別人。

  現在來想一想,像他們這種殘忍的行為,大約上帝看了也會掉眼淚!我們千萬不能學他們那種樣子。要學習阿瘳沙的外祖母。要慈祥善良,熱愛生活,對每一個人都要忍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