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預算執行審計報告

高校預算執行審計報告

  導語:針對高校預算績效審計實施難度大、要求高的特點,實行專案統籌安排,人員統一排程,打破專業和部門界限,最佳化組合,實現優勢互補。下面小編為你整理的高校預算執行審計報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高校推行預算執行績效審計意義

  (一)績效審計是高校提高辦學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

  在當今國家逐年投人教育資金增加的情況下,開展績效審計不僅順應了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透過對這些資金的經濟性、使用效率和形成的效益進行評估來評價學校的業績,促使學校不斷提高辦學水平,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績效審計是高校杜絕浪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高等學校隨著擴招任務的不斷加大,學校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高校的基本建設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增長。為了保證辦學質量,學校加大對教學科研投入,教學經費、科研經費、管理費用等隨之大幅度增加。不少學校新建的基礎設施一部分依靠銀行貸款,學校將要支付相應的銀行利息。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誰能夠降低辦學成本,提高資金利用率,誰就能取得主動權。在學校的收入來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透過預算執行績效審計,可以弄清高校內公共資金是否獲取了效益,效益的程度如何。如高校在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前進行評估,可以預測、論證最佳決策方案,以期實現最大效益;透過事中監督,可以挖掘提高固定資產的潛力;透過事後對比,可以分析、考核、評價投資預算執行結果,提出改進意見。將績效審計貫穿管理的整個過程,能夠獲得資金的最佳使用效果。

  (三)績效審計是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

  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高校內部審計大多定位於“查弊糾錯式”審計,以財務審計為重點的內部審計一般是事後審計,不能直接協助高校提高辦學效益,加上目前內部審計採用的方法基本上是對會計科目進行逐筆審查,方法陳舊單一,審計效率低下,所以高校內部審計未能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市場經濟講究效益,隨著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高校的內部審計也應在原有的基礎上向績效審計方向拓展。

  二、高校推行預算執行績效審計主要難點

  (一)審計經驗缺乏

  目前,我國高校績效審計正處於起步階段。由於過去較注重財務收支、財務會計等“查弊糾錯式”的審計,而忽視了效益審計和績效審計。大部分高校以財務收支審計為主,績效審計只在審計基建專項資金時使用,對高校經常性經費的績效審計尚未開展。實踐中既沒有明確高校開展預算執行績效審計的內容,也沒有完善的績效審計標準,更沒有完整的案例可供借鑑。

  (二)建立高校預算績效審計標準難

  績效審計標準是評價審計物件效益狀況的判斷尺度,是提出審計意見、作出審計結論的客觀依據。目前,無論是從計劃、實施、報告還是步驟、程式和方法都沒有現成的規範和標準來約束,績效審計的內容、組織方式和審計方法因人而異,因此績效審計行為顯得雜亂無序;事實上要制定這樣的標準也比較困難,因為高校績效審計與企業審計、固定資產投資審計等其他專業審計有著很大區別,高校的固有屬性,決定了資金的使用主要是體現社會效益、宏觀效益、長遠效益,難以直接量化經濟效益。因此,制定合理的績效審計標準具有一定難度。標準的制定科學與否,無疑會影響績效審計的質量和審計結論的可信度。甚至是同一專案,會有多種不同的衡量標準,採用不同的衡量標準,得出的結論會有很大差異。在不同的時間點上,也會得出不同的結果。衡量標準的難確定,給績效審計人員客觀公正地提出評價意見造成困難。

  (三)控制審計風險難

  績效審計涉及面廣,不同層次和領域重要性水平確定和審計風險評估並不相同,因此風險評價體系的確定也不同。另外,績效審計專業性和綜合性都較強,審計技術與方法更為複雜。在績效審計資料收集、分析和確定結論過程中,預算執行審計的思維慣性,從現象推斷本質、用部分推斷總體等的實現,也都存在不成熟觀點導致做出錯誤結論的可能。當前高校審計人員的配置仍存在知識結構單一、專業技能差距大的非均衡特點,這種狀況已成為制約高校績效審計發展的關鍵因素,將不利於對效益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分析評價,也會不同程度地增加績效審計的評價風險。

  (四)遺留問題測算指標難

  高校購置資產普遍缺乏統一計劃,重複購置現象嚴重;對事業發展需求預測不準,盲目購置價格昂貴的儀器裝置,導致裝置利用率低下,長期閒置,最終損壞、報廢;基本建設及修繕工程缺乏長遠規劃,設計不合理;校辦產業可行性論證與研究不夠,經營管理不善,投資無法收回,負債過多。經常性經費、專項經費使用不規範,處理不好消耗與積累的關係,盲目貸款,利息支出數額過大,導致財政困難。這些問題存在,必然對推行預算執行績效審計造成影響。

  三、高校實施預算執行績效審計的對策

  (一)建立預算執行績效審計評價體系

  2008年審計署頒佈《2008至2012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提出了“著力構建績效審計評價及方法體系”的要求。明確指出“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門預算執行績效審計評價體系,2010年建立起財政績效審計評價體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國發展實際的績效審計方法體系”。一個完整的、可操作的預算資金績效審計評價體系應包括確定審計目標、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透過確定預算執行部門使用資金的績效審計目標,以定性分析與定量評判結合的原則,選擇和制定審計評價標準,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重點對高校預算編制、收入預算執行情況、支出預算執行情況和預算執行結果進行績效評價,最終提高學校審計工作質量,改善高校預算管理,促進資源最佳化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高校績效審計制度

  不斷完善績效審計規範是有效開展績效審計並確保審計質量的重要條件。高校要根據實際情況,著手績效審計規範的建設,制定績效審計準則和具體的操作指南,績效審計的方法方式、具體的操作程式及有關的措施形成制度性文字。由於績效審計的特殊性與複雜性,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完整法規體系適用於績效審計,已出臺的法律、法規中涉及績效審計的內容較少,有關高校績效審計的內容更少。從各國績效審計的發展來看,凡是績效審計開展得較好的國家都制定和頒佈了績效審計準則及相關的規範。因此,儘快制訂出一整套獨立的包括高校績效審計在內的績效審計法規體系,是我國大力開展高校績效審計和實現依法審計的重要前提。

  (三)推行績效預算編制

  目前,高校普遍停留在“基數+增長”的預算編制方法上,限於目前的環境和條件,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提高預算執行審計效果。一方面透過關口前移抓源頭,稽核預算編制。透過審計年度預算計劃的科學性、合理性來促進提高預算編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改變部門預算審計的組織方式,具體有三點:一是實行聯網審計,參照預算批覆數對預算執行過程進行遠端實時監控;二是實行跟蹤審計,根據預算對重點支出、大額支出專案執行情況進行動態跟蹤,定期召開預算執行情況分析會,對執行好的部門進行表揚;三是實行專項審計,發現嚴重偏離預算計劃安排的重大或突出性問題,及時、靈活地以一個或多個相關部門為物件實施專項審計或者專題審計調查,查糾錯弊,完善制度。

  (四)整合審計資源,控制審計風險

  重視社會審計組織和內部審計機構各自作用,根據需要有選擇地聘請中介組織和專業技術人才參與涉及知識領域較多的績效審計。審計主管部門可積極組織審計人員進行績效審計培訓,在工作中逐步體會績效審計的操作,積累經驗。在對重要性水平確定和審計風險評估時,要按不同層次和領域分別進行,以合理確定審計風險體系,提出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來降低審計風險。

  (五)創新審計方法和手段提高預算執行審計的質量和效率

  一是將審計調查的一些專門方法運用到預算執行審計過程中,將以部門單位審計為主線和以問題審計為主線有機結合起來,將產生同類問題與延伸審計單位結合起來,圍繞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開展審計調查。除了採用常規的審計技術方法外,還可以採用審計座談、審計抽樣、風險評估等方式方法,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效率。二是充分運用計算機輔助審計。從目前來看,審計部門未能及時地掌握學校各項財政資金的預算編制、執行和管理情況,影響了預算執行監督的力度和效果。預算執行審計工作量大,人員數量受限,因此,根據上級主管單位的要求,積極搭建聯網審計平臺,改變單一審計監督方式,變事後審計為事中審計,變就地審計為遠端審計,推進並逐步形成事前預警、事中監管、事後審計有機結合的監督機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