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局農民工工作自查報告範文

人社局農民工工作自查報告範文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社局農民工工作自查報告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社局農民工工作自查報告範文1

  按照區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領導小組《通知》要求,現將我鄉有關工作彙報如下:

  一、總體情況

  1-10月份,我鄉組織開展培訓共培訓創業農民工50人,開展培訓專案主要有種植、養殖、商品營銷、餐飲服務等,創業帶動就業231人,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3000人,其中省內轉移2500人,省外轉移500人;有組織輸出1390人,其中新型住宅社群農村勞動力轉移3400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190人;發放小額擔保650萬元,主要開展的自主創業專案為養殖業、服裝零售、日用百貨、電機維修等專案,相關企業帶動就業400人,同時深入開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崗位進農村活動,為廣大農村勞動力免費提供公共就業服務。

  一是積極推動農民工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認真落實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做好我鄉務工人員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為隨遷家屬提供城鎮基本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對符合條件的穩定就業農民工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住房保障,有力加強農民工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在便民服務中心設立獨立視窗,方便服務群眾。

  二是積極配合推進農民在城鎮落戶工作,對符合條件的務工人員需要在當地落戶的,協調戶籍管理部門辦理落戶手續。對有意承包土地進行生產經營的,符合條件的提供支援,維護農民工權益。

  三是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積極開展文化下鄉入村活動,每村每年一場電影,對留守困難家屬進行慰問,確保農民工無後顧之憂。

  二、存在問題及打算

  農民工就業流動性大,掌握人員情況不準確,管理難度大是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下步要進一步強化對農民工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強農民工工作機制建設,建立綜合平臺管理,探索掌握農民工工作規律,實行動態管理,創造良好就業環境,在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上下功夫,尤其是完善農民工工資保障措施,配合上級做好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勞動爭議仲裁,為廣大農民工創造良好就業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以打造城鄉一體化勞動保障體系為目標,做好農民工勞動保障服務工作,建立和諧的'勞動關係。

人社局農民工工作自查報告範文2

  根據《xxx市工業和資訊化委員會保障工業企業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方案》(x工信發〔20xx〕195號)檔案精神,xxx縣工信局高度重視,立即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安排專人組織力量,開展保障工業企業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現將具體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一、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基本情況

  全縣30戶規模企業中,正常生產21戶,開工率70%(xxx公司已於7月5日復產)。另9戶企業中,停產企業8戶(其中:供熱公司、xxx公司2戶為季節性生產企業;xxx公司因租賃合同到期,正在進行交接事宜,計劃8月下旬恢復生產;xxx公司生產線停產,以貿易形勢經營企業;創高公司臨時停產檢修裝置;xxx公司、xxx公司、xxx公司3戶企業受環保因素影響,目前正在進行技術改造),撤資登出1戶(即xxx有限公司)。

  二、具體工作開展情況

  1.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按照x工信發〔20xx〕195號檔案要求,xxx縣工信局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解決拖欠、剋扣農民工工資問題的重要性,高度重視,精心按排,成立了xxx縣工信局保障工業企業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領導小組,負責專項檢查活動的組織實施工作。

  2.廣泛宣傳,營建良好氛圍。xxx縣工信局保障工業企業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領導小組,赴全縣規上生產企業廣泛宣傳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重要意義,普及《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知識,督促企業按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工資,提高廣大農民工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

  3.把握重點,加大治理力度。工信局工信局保障工業企業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行動,以規上生產企業為重點,建立了重點企業穩控臺賬、發放填寫了工信系統保障工業企業農民工工資支付自查表和工信系統保障工業企業農民工工資支付現場檢查登記表,及時跟蹤掌握欠薪隱患。專項檢查期間,21戶生產企業按時發放農民工工資,無拖欠農民工工資、非法用工等違法行為,並設立了農民工權益告知牌。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後,xxx縣工信局將建立保障工業企業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監督檢查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大保障工信系統保障工業企業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力度,加強對用人工業專案、工業企業的監管,建立常態化檢查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遏制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違法行為,切實有效維護全縣社會穩定。

人社局農民工工作自查報告範文3

  (淮北市勞動就業管理局)自接到市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通知》後,我局高度重視,及時對開展農民工工作自查進行了研究與部署,並嚴格按照省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關於開展農民工工作自查的通知》要求與部署,對XX年我局開展農民工工作情況進行了認真、深刻、細緻地自查與自評。現就我局開展農民工工作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就業創業管理服務情況

  1、加強領導,積極引導農民工創業就業。成立領導小組。去年,我市對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進行調整和充實,成立了以市長任組長,36家單位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淮北市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市勞動保障局抽6名專職人員從事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工作。按照市委畢美家書記的“常年抓、抓常年”重要批示精神,我市建立了市、縣、鄉鎮、村四級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工作領導體系。

  2、制定優惠政策,積極扶持農民工創業就業。4月初我市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各部門結合工作實際,研究制定了具體的辦法和措施,對於返鄉農民工創辦企業的享受招商引資企業同等優惠政策;對入園創業的享受下崗失業人員同等優惠政策;對創業農民初創的小企業,可適當放寬註冊資本額度和註冊資本到位期限等。切實從政策層面上支援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

  3、強化目標管理,積極落實農民工工作責任。市目標辦印發了《淮北市XX年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分解和考核辦法》,將扶持農民工創業就業等目標任務和責任層層分解下達,列入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重要內容,實行月報告、季排程、半年督查、年底考核制度。

  4、建立工作臺帳,積極規範農民工工作程式。在18個鄉鎮分別設立了返鄉農民工監測點,建立了返鄉農民工日報告制度。各縣區和鄉鎮勞動保障工作機構採取分片包乾制的辦法,組織專人深入村戶,透過上門走訪、發放問卷調查表、召開能人座談會等形式,瞭解返鄉農民工意願和要求,建立了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資訊臺帳。

  5、強化政策宣傳,積極幫助農民工創業就業。市、縣區勞動保障部門分別在服務大廳設立了宣傳諮詢視窗,在火車站、汽車站設立了宣傳諮詢臺,深入開展了外出務工人員宣傳諮詢活動,發放各類宣傳資料10萬餘份。國家廣播電臺、中國勞動保障報、安徽電視臺等新聞媒體曾多次對我市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工作進行宣傳報道。

  6、加強創業扶持,積極促進農民工創業。分別在市、縣區兩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分別成立了“農民工創業培訓指導中心”,建立了返鄉農民工創業人員扶持檔案,做到家庭住址清、聯絡方式清、技能優勢清、發展專案清、經營狀況清。成立了以勞動保障、工商、稅務、財政、銀行及大專院校等部門專家組成的創業指導委員會和創業諮詢指導專家志願團,免費為學員創業提供幫助和指導。收集適合返鄉農民工創業專案600多個,組織專家對創業專案進行篩選,編印成冊,推介給返鄉創業農民工。共舉辦10期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班,390名返鄉農民工參加培訓,其中成功創業195人,帶動1365人就業。

  7、加強園區建設,積極孵化農民工創業。為加快推進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促進城鄉產業整合發展,積極支援縣域、鄉鎮工業聚集區合作發展,加快產業集聚,提高開發園區的經濟規模和輻射能力,從而形成增長極,有效帶動農業及農村經濟的繁榮,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市分別在濉溪縣臨渙、劉橋、南坪三鎮第二批省級“返鄉農民工創業園”,且初見成效,累計完成道路框架、電力配置、供排水配套等基礎設施投資1400多萬元。建成標準化廠房11棟,建設面積123畝,現已入住華強麵粉廠、淮北天王機械加工、淮北巨鑫特種鑄鍛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安排返鄉農民工入園創業45人,帶動1186名農民工就近就業。濉溪縣百善鎮,相山區渠溝鎮,杜集區石臺鎮、高嶽街道,烈山區古饒鎮、宋疃鎮等6個鄉鎮,正在建設第二批省級“返鄉農民工創業園”。

  8、強化就業服務,積極推進農民工就業。強動態監控,對出現的企業規模裁員、批次農民工返鄉等重大問題及時上報市政府領導和省勞動保障廳。把“返鄉農民工與就業崗位招聘周”擴大為“招聘月”,組織各縣區對返鄉農民工實施了“三送”(就業崗位資訊、技能培訓、就業創業政策)等“一條龍”服務,深入開展返鄉農民工系列現場招聘、技能助你就業、春風送崗位下鄉、就業資訊對接、返鄉農民創業、用工需求調查等6大活動。

  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情況

  全面啟動了以返鄉農民工為重點物件的“特別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將全年農民工技能培訓任務層層分解到縣區及鄉鎮,並指導、督促全市農民工定點培訓機構對返鄉農民工開展“訂單式”、“定向式”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把農民工技能培訓、鑑定發證和轉移就業結合起來,實行“三個對接”:即任務分配與定點培訓機構對接;培訓與技能鑑定對接;培訓與就業對接,提高了農民工培訓就業質量。狠抓轉移就業工作,培育淮北特色轉移就業品牌,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勞務合作。今年以來,共開展農民工培訓13946人;建立了南坪、劉橋等10個轉移就業示範鄉鎮,對轄區內農村勞動力進行跟蹤管理與服務;發展勞務經紀人87人,新增轉移就業16839人,轉移就業規模達到396521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