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開題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開題報告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開題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是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

  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

  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留守兒童近20xx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親情缺失,性格孤僻。

  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都面臨挑戰。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研究發現,部分留守兒童性格行為上在向兩個極端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兒童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行為失範,變得脾氣暴躁、任性、打架鬥毆等。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範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比較普遍。“當然也有部分兒童的心理行為發生令人欣慰的積極變化,生活能力和學習自覺性提高,自我約束增強,更富有責任感等等。”

  2、道德滑坡,價值扭曲。

  家長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條件,但部分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暇照顧子女而產生負疚感,於是採取給孩子物質和對孩子放任的方式來進行補償,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擁有過多零花錢,極易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人生觀和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等陋習,甚至導致了一些“讀書無用”的錯誤思想的產生。調查中,不想讀書,想自己去賺錢的留守兒童佔12%,他們並把人生髮展方向定位為打工掙錢。

  3、不愛學習,不守規章。

  在農村,留守兒童委託監護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務繁忙,往往無法給予留守兒童學習上的幫助,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向委託監護人求得幫助的比例很低。這使得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比較嚴重,學習成績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父母外出務工尤其對年幼兒童的學習有明顯的不利影響。

  4、管理空檔,違紀成風。

  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5、監護不力,存在安全隱患。

  根據認知發展規律及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少年兒童處於身心發扎的轉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長髮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留守兒童”一旦失去或脫離家長適當的約束與科學引導,極易受到不良誘惑與影響,很多少年兒童由於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同時他們呢遇到突發事件時自救能力差,傷亡事故極易發生,甚至成為不法分子的侵犯物件,極易遭受傷害。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一)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由於國外國情的差異,留守兒童比例較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並不十分突出,所以有關的課題研究基本沒有。

  國內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主要是近幾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縣市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顯著增多,大多正在課題研究過程當中。

  (二)本課題與之聯絡與區別、預計有哪些突破

  1、主要觀點:

  課題研究、實施的主要目的在於將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問題與社會轉型期少年兒童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區別開來,真實、全面地瞭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生活狀態,瞭解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分析留守兒童長遠發展趨勢和中國社會的長遠發展趨勢,探索有效推進留守兒童教育、發展的方法和手段,為學校和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資料和學術支援。

  2、創新之處

  (1)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學習問題及積極的應對。留守兒童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本課題研究依託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以教學研究為主要陣地著眼於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等各方面,力求探索出積極的應對方法,研究成果對於解決當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各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2)提高留守兒童學習的積極性,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愛學習,會學習。運用行動研究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要與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要注重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實踐中展開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注意邊研究邊總結,對實驗效果進行評估,調整方案,修改計劃,再進行研究。對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做好個案材料的積累、分析,進行個別指導。以活動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

  (3)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及時溝通,剖析留守兒童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對症下藥,從深層次解決問題。小學階段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因此一定密切注意兒童的心理變化。尋找合適的監護人,並提高監護人的素質。作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能夠及時的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及時的教育與引導,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要對“留守兒童”進行細心的觀察與溝通,開啟他們的心扉,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祖父輩的監護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其學習給予幫助,可以為孩子請家教,使其獲得個別化的教育,提高學習成績。

  (4)用愛心去彌補留守兒童因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留守兒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關愛和呵護,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大多處在小學階段,一般都是未滿14歲的少年兒童。這個階段,正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第二關鍵期,親子關係的正常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長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係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相反,則阻礙其發展。為了“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筆者認為,完善家庭教育環境,加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搭建他們能夠見面的橋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培養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3、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實踐意義

  透過調查研究,對鄉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鄉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地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理論價值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僅依靠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力量很難徹底解決,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介入。根據當前農村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相關部門應集中展開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各方面對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如上所言,社會要加強和完善農村社群教育組織或機構建設,充分發揮社群教育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彌補作用,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互補共生,共同關心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和發展。

  4、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組負責任的研究水平和組織能力以及時間保證:課題負責人是一位年富力強的校長,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教育科研;

  他具有多年教學經驗,所寫的論文中,獲山東省一等獎一篇,二等獎兩篇;市縣級多篇,具有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

  (2)參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時間保證: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是中青年教師,擔任班主任,是學校的骨幹教師,精力充沛,對教育科研具有較高的熱情,能保證課題研究的時間。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水平。

  (3)資料、裝置和經費來源:我校已經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制度,在留守兒童教育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經取得一定的效果。透過圖書或者上網查閱有關資料,為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幫助。設定問卷調查瞭解學生的表現和思想,並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分析成因,設計對策。依靠學校現有裝置,校方給予大力支援。

  三、課題研究設計報告

  1、課題界定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係......”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出現了“心理疏導”字眼。這個新名詞的出現,昭示著我們國家已經開始注重關心人內心的感受,體現出我們黨對民眾心理健康的真切關懷,以及心理和諧對社會和諧建設的重要性。我們國家青少年兒童心理問題目前呈現日益高發的勢態。80%的兒童青少年的疾患未被大家關注,以致延誤病情,帶來嚴重的後果。面對如此嚴峻的社會形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維護者,教師必須及時瞭解掌握孩子的心理狀況,是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研究目標分解與具體化)

  得到父母關愛,享受家庭溫暖,是每個小孩與生俱來不可或缺的權利。但農村留守兒童的大量存在,反映出此項基本權利的部分缺失。隨著離開父母的時間增加,留下來的孩子們也不可忽視的出現了許多問題,首當其衝的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本課題研究有助於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有助於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有助於社會we穩定,有助於建立平安校園,和諧社會。

  課題研究的目標: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找到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

  3、研究內容

  (1)本學區留守兒童基本情況調查研究

  (2)本學區留守兒童生活現狀分析

  (3)本學區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原因

  (4)本學區留守兒童個案研究

  (5)本學區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4、研究過程設計(階段時間劃分、階段達成目標、階段研究內容、階段成果形式、階段負責人)

  (1)第一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月,為課題申報和理論建構階段。

  主要目標:召開課題組活動預備會議,開題論證會議,進行職責分工和研究預設,在課題立項之後尋求理論的指導與幫助。

  (2)第二階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為全面鋪開階段。

  主要目標:各種資料的收集、各項研究實驗、案例的開展,摸索積累留守兒童教育的方法與手段。

  (3)第三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月為驗收結題階段。

  主要目標:摸清我校留守兒童現狀,總結出留守兒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實驗研究,完成課題的結題。

  5、研究方法設計(對應研究目標、內容、過程進行某一方法的具體設計)

  (1)文獻研究法:蒐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為課題研究提供充實可行的理論依據。

  (2)問卷調查法:瞭解我校、周邊部分學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

  (3)教育實驗法:對我校留守兒童與其他學生進行比較實驗研究,以便發現、驗證因果規律。

  (4)經驗總結法:對收集的資料和實驗研究成果主要運用經驗總結法,探求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案例研究法:選擇恰當的學生樣本,透過跟蹤調查、教育引導,摸索留守兒童教育的一般規律。

  6、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我校是山東省留守兒童教育基地,設施齊全,經費充足,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科研興校。在課題研究中,且取得了一定實效,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課題研究經驗。整個課題組的成員都曾參加過省、市課題研究,是我校的骨幹教師,具有豐富的德育工作經驗、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有足夠的力量能完成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強化組織領導,確立研究制度。

  (2)加強課題組的理論學習。

  (3)加強研究中的合作與反思。

  7、預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以及預期完成時間)

  (1)留守兒童現狀的第一手調查資料一套。

  (2)有關留守兒童教育的實驗論文、案例研究成果。

  (3)給學校的有關教育教學建議。

  (4)給政府有關部門的調查報告。

  (5)我校留守兒童教育狀況的明顯好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