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應用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精選9篇)

資訊科技應用研究課題開題報告(精選9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資訊科技應用研究課題開題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資訊科技應用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篇1

  《農村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能力培訓研究》我校課題,是雲南省“十一五”規劃課題。經領導批准,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彙報如下: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背景

  在現代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過程中,網路憑藉其資訊儲存的容量大,表現形式的多樣化,高度共享性與擴充套件性以及交流的實時性和便利性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為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打破了學生僅以教科書作為知識來源的唯一渠道的侷限,為改變長期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為各類教育資源的多層次開放和建設創立了有利的條件。而專題學習網站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完備的系統的知識,而且還能創造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良好環境,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近幾年,國內外對專題學習網站的建立與應用的研究可謂是方興未艾。各種專題的學習網站有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但在其建設與使用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因此,深入開展專題學習網站的研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另外,選擇“資訊科技”作為專題也適合我校的實際。而專題學習網站的學習資源可以為學生進行“資訊科技”的學習提供完整而豐富的知識體系與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將成為我們整合課程資源、最佳化教學手段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良好載體。

  二、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1、教育資訊化理論

  教育資訊化為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提供了環境、條件和保障。學生利用教育資訊化的環境,透過檢索資訊,收集資訊,處理資訊,實現發現學習、問題解決學習,實現知識的探索和發現,這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透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透過意義建構而獲得。

  3、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人的認識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種觀點,學習過程被解釋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態度、需要和興趣並利用過去的知識與經驗對當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學內容)作出主動的、有選擇的資訊加工過程。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然後再將當前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過去的知識和經驗)有機地聯絡起來,學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器,而是主動地對外界刺激提供的資訊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

  三、研究目標

  以《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為依據,對我校中青年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從內容和手段的校本化進行實踐研究。

  四、課題實施可行性分析:

  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資訊科技教育,虛擬學校、遠端教育等應運而生;泰州市教育局大力普及資訊科技教育,透過評選教育資訊化示範學校加大資訊科技應用力度;我校即將建立區域網,利用現有各班的教學平臺組成教育網路,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五、研究內容

  1、我校中青年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內容

  理論部分: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及建構主義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學習和研究資訊科技和課程整合的知識和方法。

  計算機、網路操作技能等資訊科技能力;將計算機等教育技術有效、合理地運用到教學中的教學能力。

  2、我校青年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手段

  教育技術集中培訓:借鑑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經驗,採用任務探究的方式,結合教學方案的設計和實踐進行教育技術的共同學習和研究。

  結合:透過培訓任務的完成,體驗教學新方法、新理念,對之展開研究,進行創新。

  六、研究方法

  本課題是由我校領導及教師以高中學生為主要物件,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進行的資訊科技學科專題學習網站的開發、應用性研究;主要採用調查研究法、文獻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個案研究法、行為研究法和統計研究方法。

  七、研究步驟和內容

  第一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申報開題

  前期,我們結合“十一五”教育技術課題的要求,開展了調查研究,收集反映教師教學現狀能力和資訊科技使用水平的問卷資料,組織相關人員,醞釀課題、說明立案的理由及研究的可行性,為課題的研究目標打好基礎。

  十二月底,我們召集各年級語、數學科的教研組長及骨幹教師,聽取意見,組織學習新課標等理論材料,讓教師初步認識到:“一位現代化的教師,除了教學能力、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學習能力等素質外,還應具備基於資訊素養、技術素養的教學預見能力、教學傳導能力和教育技術能力。這種新的訴求,應該是傳統教學中所必需的教師能力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應該是一種擯棄和替代。”要求他們抽出時間學習思考:“1、資訊科技進入課堂,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存在什麼樣的優勢與缺點?

  2、現在,我校中青年教師對多媒體等資訊科技的使用,停留在什麼樣的層面上?

  3、中青年教師需要什麼樣的培訓?”透過這個過程的調查與研究,教研組長及骨幹教師對資訊科技研究課題有了更進一步瞭解,都積極投入到研究行列。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課題實施

  雖然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已是老生常談,但就我校目前的情況看,仍然處於初級階段。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資訊科技使用水平,提升教師的資訊素養,我們先從理論上提高教師的資訊素養,再在技術上提高教師的駕馭能力,最後培訓他們具體運用技術,整合多方面知識從而服務於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師具備了一定的資訊科技水平,可以方便的利用網上教學資源和接受遠端培訓,可以更好的利用資訊科技與別人進行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交流,最佳化、整合教學資源,所以在校本培訓中我們不斷地加強資訊科技培訓。

  第三階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總結提升成果展示階段

  我校教導處根據培訓計劃,每月開展一次培訓活動。透過三年以來的培訓,我校從青年教師“目前已經掌握的資訊科技情況”、“在實際教學中應用資訊科技情況”及“利用資訊科技開展教學的效果”對青年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透過對教師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培訓教師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八、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利用資訊科技為課堂教學提高質量。

  2、研究報告

  3、論文

  4、學生作品

  資訊科技應用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篇2

  一、課題研究現狀、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課題研究現狀

  旬陽縣城關二中曾主持研究過十五課題《現代資訊科技環境下四結構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於2006年結題並獲省級二等獎,隨課題生成的思品、語文、數學等學科的教學設計、教育論文和課堂實錄等成果在全縣範圍應用推廣,課題成果“資訊科技環境下四結構教學模式”廣泛應用於該校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受到各級教研部門和兄弟學校的好評。城關二中在2006年就被陝西省教育廳命名為“陝西省科研興校明星學校”。20xx年3月,該校派主管校長為首的各教研骨幹一行九人參加在山東四所名校舉辦的第八屆高效課堂研討會。在充分學習借鑑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即墨二十八中等名校高效課堂模式,經過反覆論證,於20xx年著手開展《導學互助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這一課題,導學案廣泛應用於各學科教學,成為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的課改里程碑。跨出了以“有效教學”向“高效課堂”邁進的堅實步伐。

  課題選題意義

  資訊科技學科以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為目標,訓練學生透過對資訊的收集、加工、處理、表達與交流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資訊科技課堂教學又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面、迅速、系統提高學生資訊素養的主渠道。作為資訊社會的公民,資訊技能應用於工作、學習、生活每一個領域,其價值不言而喻。然而這門學科在當前我縣基礎教育中卻被邊緣化。一是資訊科技不納入統考,在應試環境下該學科不被重視。二是課時少、教師少、交流少,學科教研成空白。三是教材及教學軟體建設散亂滯後,缺乏系統性。

  以上導致資訊科技教學組織、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隨意性大,學生對資訊科技課的認識也存在誤區,把資訊科技課當成用來放鬆的遊戲課和娛樂課,造成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低效甚至負效已成普遍事實。要改變教師對“為什麼教”、“教什麼”、“如何教”的意識模糊,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愛好,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和科學習慣,教給他們應對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資訊技能,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

  在以往的資訊科技課堂中,“教師演示、學生練習”是最為常用的兩步走方法。而多年倡導的“任務驅動”教學在實踐中也帶有極大隨意性。要想讓資訊科技教學以任務導航,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不同層次學生優勢互補,互助互學,自主提高,急需規範教師的主導行為。在主幹學科實踐應用成熟的導學案改進移植於當前資訊科技學科課堂教學中不失為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面對資訊科技教材落後、人力不足、基礎不齊等問題,如何編制導學案,如何在實踐中推廣應用則是改變資訊科技教學亂象的突破口,以《資訊科技導學案的實踐應用研究》為主題開展科研活動既是時代的需要,又是現實的要求,意義重大而深遠。

  課題研究價值

  一是透過課題載體,利用聯片教研平臺,組建資訊科技學科教學教研隊伍,應對各校學科教師人數少,轉崗教師缺乏專業引領的問題。發揮我縣各片區學校專業教師在硬體或軟年方面的特長,最佳化資源配置與提高教學科研水平,應對教師資源短缺與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打造資訊科技學科聯盟,增強核心競爭力,發揮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科整合功能,實現資訊科技教學科研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編寫本地實用的導學案,既是將任務驅動教學方法規範模式化,又是進行課程資源整合,開發校本課程,應對教材嚴重滯後的有力舉措。導學案是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的,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的,用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最佳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它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配合教師科學的評價,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合作,自主發展的路線圖。集體編寫應用導學案於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讓老師明確教什麼,如何教的問題,極大地促進資訊科技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和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也將大面積改觀。

  三是透過本課題的研究不僅啟用資訊科技學科,這種“聯片校際合作教研模式”及“導學案的編寫應用方法”成果亦可全面應用於音樂、美術、體育等基礎教育“小學科”上,形成帶動輻射作用,對各門學科均衡發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創新之處

  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1、根據學生特點,探索適合我縣學生學情的導學案,在教學實踐中總結提練新授課導學方案、複習課導學方案和講評課導學方案等常見課型的導學案編寫方法。依據陝科版初中資訊科技教材系統編寫各章節導學案。

  2、以20xx版資訊科技課程標準為指導,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建構實用的資訊科技教育環境,更新我縣資訊科技學科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探索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3、蒐集整理實用的教學資源、教學素材,以方便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減少教師在平時備課時的工作量。

  主要研究內容:

  根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內容如下:

  1、開展導學案編寫的研究。系統研究資訊科技學科導學案的編寫原則、編寫的程式、編寫要求、編寫方法、編寫內容要求等,總結提練常見的編寫模式、教學中使用的方法、具體操作的程式以及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等系列問題。

  2、開展適合資訊科技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的研究。組織教師借鑑主幹學科成功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提練總結新授課、講評課、複習課、實踐課等課型教學模式。

  3、開展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研究。對參與本專案研究的技術人員和學科教師分別進行技術培訓,技術人員開發教學軟體,組建伺服器搭建資源共享平臺;資訊科技學科教師蒐集教育教學素材。

  研究創新之處

  透過實踐探索,總結提練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舉全縣資訊科技教師之力,精心設計初中全冊導學案,蒐集教學素材,集大家智慧於一體,減少資訊科技教師備課量。同時,規範教學模式,可根本性改變目前資訊科技課教學現狀,全面提高學生的資訊科技素養。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實施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是:

  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是:整體部署、全面推進、分步實施、強化指導、責任到人、實踐改進。由課題負責人具體負責,組織實施,調研製定具體實施方案,搞好方案論證和啟動培訓,課題主要研修人員做好前期的示範引領、後期逐步吸收縣區優秀骨幹教師參與研究。

  以現代教育理論、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我縣一線資訊科任教師為主體;強化過程研究,注重階段成果;借鑑相關課題研究的成果,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進行探討。

  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四、具體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10—20xx。12)

  主要任務是課題主要負責成員完成方案制定、課題的申報立項、實施開題論證、召開專題會議、確定課題研究任務、研究主題、啟動培訓。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12—20xx。6)

  課題組精心設計初中資訊各章節導學案,以課堂為載體進行實踐並不斷完善最佳化,形成適合我縣資訊科技教育的特色資源。並做好研究過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和中期報告撰寫。

  第三階段(20xx。6—20xx。9)成果展評、建立初中資訊資源庫。首先做好組織校級、片區課堂教學的展評,收集優秀導學案和教學設計,總結經驗,集結優秀課例、案例、課堂實錄,並建立我縣資訊科技教學資源庫,為後期結題做好準備。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20xx。9—20xx。10)

  總結、結題、推廣。主要任務是集結優秀導學案(電子版)、教學設計(電子版)、教學軟體等資源形成優質的初中資訊教學資源庫。收集整理研究性資料、撰寫結題報告、做好推廣運用。

  五、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相關研究成果的社會評價(引用、轉載、獲獎及被採納情況),主要參考文獻(限填10項);

  主要參加者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驗、組成結構(如職務、專業、年齡等);

  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如研究資料、實驗儀器裝置、研究經費、研究時間及所在單位條件等)。

  資訊科技應用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篇3

  一、課題研究目的和意義

  人類已經步入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為代表的資訊時代,日新月異的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路通訊技術極大的加速了現代資訊科技化程序,迅猛的資訊化浪潮正強有力地衝擊著包括教育在內的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和創新能力。所以,要培養出適應資訊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就必須革新教學模式,促進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要強化資訊科技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整合與應用,把現代先進科技作為一種認識工具,使學生方便、快捷的獲取資訊,探究問題、更新知識和追蹤科技前沿的研究成果,無論從教材呈現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問題,課程標準下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在我國處於初期階段,新課程標準對高中物理學科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提出了新的理念,新課標下實時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有效地促進高中物理新課程的實施,在提高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資訊素養和科學素養。只有在新課標下的課程整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整合。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主要仍然體現在CAI(多媒體輔助教學)上,其他領域涉及較少,另一種整合,則側重於資訊科技內部各部分之間整合,存在侷限性。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整合過程中存在如形式主義盲目整合等傾向,沒有把高中物理教學過程和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過程系統化。同時沒有對資訊科技的應用進行合理適時地選取,使整合進入一片死海;新課標下的資訊科技與高中物流學科課程整合的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

  三、研究途徑: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目標是在新一輪高中物理課程改革過程中,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全面系統化的整合方案和理論指導,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新高中物理課程體系,形成先進的課程理念。《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強調“課程目標上注重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課程內容上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課程實施上要注重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這裡進一步明確了新高中物理教和學的過程中,必須與社會接軌,必須能用先進的技術,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透過對新課標下教學理論的研究,新課標下教學活動方式的研究,新課標下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戲課標下教材二次開發的研究,四個子課題的研究,理解新課程體系中,高中物理學科與資訊科技的結合點,真正地實現新課標中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課程理念;

  2.研究現代教育資訊科技,形成先進的資訊觀。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資訊科技對現代教育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數字化為新動力,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及感測器為依據,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能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十一五”期間,國務院做出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年10月,教育部召開了全國的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工作會議。**年6月,國務院召開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做出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這三次重要會議都反覆強調“必須大力發展教育資訊科技,利用資訊科技推動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所以對於現代教育資訊科技的進一步研究,成為本課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現代教育資訊科技內涵及外延的研究;二是現代教育資訊科技特徵、形式等的研究,三是現代教育資訊科技的發展方面的研究。總之對現代教育資訊科技的進一步研究,將會為本課題的進一步研究豐富內容和打好基礎;

  3.國內外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現狀及相關課題的研究現狀的研究,爭取一不重複,二要創新,形成先進發展的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觀。在全國關於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的相關研究已有很多,他們取得了一些成績,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①形式主義整合,個別學校以計算機被用次數來評價資訊科技與物理教學結合的好壞,個別教師把計算機當做“電子黑板”,陷入認識上誤區。②個別教師教科學要由實驗得出結論都不做實驗,用課件來代替實驗,所以這種做法違背教學規律,同時也違背了實質上的整合理念。③當今大部分教學課件系統無互動性,很難達到教學效果。④許多教師及研究人員認為整合就是“1+1=2”,使簡單的累加,對整合的本質缺乏認識。所以對於本課題的研究,為了少走彎路,不做重複工作。

  四、研究內容

  1.研究新高中物理課程體系,形成先進的課程理念。

  2.研究現代教育資訊科技,形成先進的資訊觀。

  3.國內外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現狀及相關課題的研究現狀的研究,爭取一不重複,二要創新,形成先進發展的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觀。

  五、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廣泛收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並組織課題組成成員學習相關課程整合的先進理念,提升各位教師對於新課標下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的理論認識,進一步提高教學實踐。

  2.案例研究法:開展以某班學生“感受記錄”的案例研究及2位左右教師“教學反思”的案例研究兩方面為主的案例研究。

  3.行動研究法:利用校內外教學公開課,對新課程高中物理和資訊科技整合進行實踐研究,邀請省市有關專家定期指導及時間調整整合方案。

  4.經驗總結法:總結經驗教訓,建立符合我校自身特色的新課標下的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方案,指導我校高中物理課程改革的課程整合實踐。

  六、研究預期成果形式:

  1.成《新課標下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專著。

  2.對本地區整合現狀進行調查,形成調查報告。

  3.完成幾套教學軟體。

  4.建立高中物理教學資源資訊庫。

  5.DISlab

  七、進度安排及人員分工

  ㈠.人員情況:

  研究階段及細緻分工:

  1.20xx年4月—20xx年7月,確定課題名稱為《新課標下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研究》,並且提出觀點,主要參與者:

  2.20xx年7月—20xx年11月,規定《新課標下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課程整合研究》的研究方案。同時撰寫高富老師開題論文。

  3.20xx年11月—20xx年8月,蒐集相關資料,實施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步實施:

  4、20xx年11月—20xx年1月,對現代教育資訊科技進行理論研究。

  ①、20xx年1月—20xx年4月,對國內外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現狀進行研究,同時也對省內外相關課題的研究情況進行分析和整理。

  ②、20xx年4月—20xx年8月,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認真地研究新課程中高中物理學科與資訊科技的切入環節及整合形式。

  ③、20xx年8月—20xx年1月,整理和分析材料,並對某班級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對工作教師進行整合反思案例研究,對前期研究工作進行反思和修正,最終形成較完整的整合理論性材料。主要由吳永煥和李金鴻老師參與

  八.實際意義:

  透過《新課標下資訊科技與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整合研究》課題的研究,一方面科研可以全面的提升了課題組成員的資訊素養和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的整合意識,為更好的開展新課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學奠定了堅實而牢固的思想基礎,勢必會影響且全面的提升我校物理教學的實際教學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檔次。另外一方面,在開展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積累了大量的對實踐教學有利用價值的課件,教學案例,理論文章等,並且為我校高中物理教學電子素材可的建立,起到了實質意義的推動作用。我們深信,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成熟,電子計算機的不斷普及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髮展,與計算機多媒體輔助相關的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教學必將給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帶來深遠的影響,必將極大地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程序。該課題的研究對我校各學科課程和資訊科技整合都有一定的實際借鑑作用。

  資訊科技應用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篇4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由資訊科技帶來的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在教學的內容手段、質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無法替代的優越性。為了爭取在新世紀日趨激烈的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我們必須加快在普及資訊科技教育,努力實現教育資訊化。

  進入到21世紀,資訊時代的資訊科技教育大潮,正撲面而來,以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入到教育的各個領域和環節,教育正處在有別於工業化時代的教育環境——資訊科技環境中。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小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開闢了廣闊的前景。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對教育的影響不可估量,它不僅帶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更重要的是對傳統的教育理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等產生了巨大沖擊,我們正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教育大革命。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與一線教育教學人員在資訊化條件下仍用舊觀念看待教育問題,不知道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推進教育的改革,不知如何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來培養21世紀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尤其是農村地區教育技術狀況不容樂觀,遠遠跟不上資訊時代發展的步伐。問題的表現主要是:

  1.雖然學校配備了較齊全的現代教育技術裝置,但是由於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裝置的熱情不高,資訊科技水平較低,裝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2.教師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陳舊,墨守成規,不懂得怎麼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服務於課堂教學,最佳化教育教學環境。

  3.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獲取、處理、共享各種資訊資源的能力差,教師的資訊科技整體水平不高,不利於教師實現“高效教學”和“輕鬆教學”,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良性迴圈。

  二、研究目標

  我們希望透過本次課題研究,達到以下目標:

  1.明確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

  2.全面提高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3.探索符合鄉鎮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模式與方法,歸納出鄉鎮教育中教師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方法,指導教師及時總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得失和經驗等。

  重點在於透過理論和實踐培養,全面提高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最佳化課堂教學的能力和水平。從而以點帶面,折射鄉鎮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普遍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為解決這一問題、矛盾提供借鑑和參考。

  三、研究內容

  1.瞭解鄉鎮小學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基本狀況,以及對現代教育技術需求的基本狀況,分析與城市小學教師之間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存在的差距及成因。

  2.客觀定位鄉鎮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技能掌握程度;制定鄉鎮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標準,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需求狀況,其學習態度與動機。

  3.提高現有現代教育技術資源的使用率,探索有效的培訓方法、模式;

  4.提高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網路等資源,最佳化課堂教學,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探索鄉鎮小學現有資源中資訊科技與各學科整合的新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5.透過本課題的實驗研究,探索教師資訊科技能力的培養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之間的關係。

  6.透過本課題的實驗研究,總結出透過培養教師資訊科技與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我們提倡實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首先,對我鎮中心學校和教學點的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基本狀況進行調查,獲第一手資料;其次,對反映出的問題作歸因,系統分析並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形成調查報告;第三,對教師進行系統、全面的培訓,總結培養模式和方法;第四,對課題實施後的教師做統一調查,得出後期調查報告,並透過分析,歸納、總結課題研究的得失和成果,撰寫課題報告,總結本次課題研究工作。

  (二)研究方法

  1.調查法:根據鄉鎮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和實際需求,存在的差距進行詳細調查,分析其問題產生的根源。

  2.行動研究法:①在教學實踐中指導教師及時總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得失和經驗等,全面提高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最佳化課堂教學的能力。②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的理論和實踐的培訓。

  3.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透過實踐研究揭示提高鄉鎮小學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方法,規律等。

  4.課例法:透過各學科、各種課型的教學實踐探索現代教育技術和各學科整合的模式。

  5.案例法:課題研究過程中對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服務於課堂教學,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典型案例的進行收集、整理、分析。

  五、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2015.2—2015.3)

  1.查閱相關書籍,搜尋網上資料,儘可能地瞭解其他地方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理論學習,瞭解熟悉本研究課題相關知識。

  2.製作各種相關調查表格、調查問卷。

  3.對參研人員進行分組分工,確定走訪與調查物件和樣本。

  (二)實施階段(2015.4-2015.10)

  1.在客觀定位差距的前提下,對全體教師展開系統的培訓,從而提高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整體水平,總結得出培訓的模式和方法。

  2.鼓勵教師將掌握的現代教育技術知識,轉化為教育教學一線的實踐能力,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相關教育軟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服務於課堂,最佳化教育教學環境,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3.探索鄉鎮小學現有資源中資訊科技與各學科整合的新模式。

  4.教師總結、反思教育教學中利用教育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探索科學運用的模式和方法,防止濫用。

  5.探索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網路手段,最大化地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的整體水平。

  6.總結出透過培養教師資訊科技與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

  (三)總結階段(2015.11—2016.1)

  1.完成課題研究實驗報告、論文、成功案例、教育資源彙總。

  2.完成課題的工作報告和成果報告。

  六、可行性分析

  本課題共有主研教師6人,學歷都為專科以上,平均年齡32歲,都是青年教師,具備的較高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一級教師3名,二級教師3名,主要人員有學校校長、總務主任,各教研組長。大部分教師參加過縣級以上課題的研究或有縣級以上論文、論著的發表或獲獎;所有教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一線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並取得了相關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說,本課題組在學術背景、研究經驗以及組成結構上都有著一定的合理性和梯度性,這些都將有利於本課題的順利開展以及相關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承擔研究課題的條件

  1.研究資料

  課題組每位教師都訂閱了相關的專業刊物,學校圖書館和教師閱覽室更有著豐富的專業書籍和幾十種專業期刊。每位教師近年來都致力於相關方面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訊科技資源及相關的學習筆記,可以說,完成本課題的研究資料充足、完備。

  2.實驗儀器裝置

  我校是關口鎮中心學校,學校建有學生機房1個(48臺電腦),9個教學班都配備了觸控式一體機、實物投影等現代教育技術裝置,實驗室配備了電子白板,會議室、音樂舞蹈室都配備了多媒體投影裝置。學校建有區域網,能實行班班通,班班資源共享;課題組成員每人擁有一臺電腦並能熟練運用;各種用於課程開發的軟硬體設施齊全。

  (二)成員簡介

  肖文軍: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從教10多年來都擔任學校的電教管理工作,負責學校資訊科技教師培訓,兩次參與過市級課題研究,有豐富的教學和科研經驗。

  潘懷軍: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有豐富的教育科研經驗,擔任校長職務,完全能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王學安: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有豐富的資訊科技應用經驗,有較高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能熟練的應用各種軟體輔助教學。

  馬治芬: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縣級數學教學能手,數學教研組組長,曾主持市級課題研究,現已結題。

  張先靜: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縣級教學語文能手,語文教研組長,曾主持縣級課題研究,正在研究。

  馮明喜: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科研經驗,擔任總務主任,完全能保證課題研究的經費支援。

  (三)具體人員分工

  肖文軍:課題組負責人(負責課題的定研究目標,研究過程,教師培訓)

  潘懷軍:課題組成員(負責課題的教師調研,學生調研)

  王學安:課題組成員(負責課題的資料收集和整理)。

  馬治芬:課題組成員(負責課題的數學教師調研,學生數學學習調研)

  張先靜:課題組成員(負責課題的語文教師調研,學生語文學習調研)

  馮明喜:課題組成員(負責課題的綜合教師調研,各種後勤保障)

  七、預期成果

  1.完成“教師資訊科技運用能力”調查報告。

  2.收集各類資訊資源庫,豐富教學改革實驗資源。

  3.觸控式一體機環境下“教師資訊科技應用”研究課觀摩課5節以上。

  4.有關課題開展的活動圖片或資料。

  5.編印《教師資訊科技能力提升培訓》校本教材一本。

  6.課例

  7.《提升教師資訊科技運用能力的策略》論文

  資訊科技應用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篇5

  一、課題研究現狀、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資訊化、技術化的時代特徵逐漸明顯,資訊科技素養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項重要素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資訊科技課程在教育領域的開設和推廣使用後,它一方面激發了廣大師生了解和學習計算機的熱情,使得計算機的使用面越來越廣,普及率越來越高;同時,它也帶來資訊科技學科自身的變化,從計算機學科最初的開設與研究,到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的運用,再到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研究的鋪開,資訊科技的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功能越來越多樣化。

  讓我們感受較為強烈的是,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帶來了學科教學新的空間和氣息,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便是鄉鎮或在邊遠地區,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因此,可以這樣說,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無論是理論發展還是實踐操作,都已經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

  當然,這種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部分地區還是零散的、粗淺的、散兵式的,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也無系統的經驗。如何把握整合規律,充分體現資訊科技的功能又凸現學科教學應有的功能,這樣的話題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現實性。因此,選擇該項課題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給學科教學帶來深刻影響和深度變革,更可以尋求到未來教育的發展路徑,為構建現代化、資訊化的新教學提供有價值的指導意見。

  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與熱點,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全國上下都在關注整合教學的研究。但是,冷靜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學的開展情況,普遍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

  1、在學科教學中,屬於研究性的教學活動較多,常規教學偏少;過於注重整合的形式,缺乏對教與學的理論研究;資訊科技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研究不夠系統,導致教學設計不夠科學、合理,資訊科技的優勢發揮不夠充分,教與學的關鍵困難解決不夠理想;

  2、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活動中,資訊科技的應用多數集中在利用網路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資訊,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多停留在文字資訊層面上,缺乏問題解決的資訊化交流途徑;缺乏有效的學習、引導、監控、評價、反饋支撐體系;缺乏行之有效的資源共享體系等。

  鑑於以上問題,“十一五”期間教育技術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關注整合教學的深層次研究,即從不同的學科知識領域、不同的課程型別的角度出發,探索有效整合的規律和方法,實現多角度、多層面的整合教學。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研究內容和創新點

  本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 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

  2、 資訊科技與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整合;

  3、 資訊科技與教師教學方式的有效整合;

  4、 資訊科技與師生互動方式的有效整合;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整合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提高學科教學的效率。

  1、 透過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和求知慾,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和鞏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發展。

  2、 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與角色行為,提高教師運用資訊科技進行課堂教學的能力,培養一支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嫻熟地運用現代資訊科技、紮實地開展課題研究的教師隊伍。

  3、 探索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措施。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點

  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帶來了學科教學新的空間和氣息,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便是鄉鎮或在邊遠地區,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因此,可以這樣說,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無論是理論發展還是實踐操作,都已經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如何把握整合規律,充分體現資訊科技的功能又凸現學科教學應有的功能,這樣的話題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現實性。選擇該項課題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給學科教學帶來深刻影響和深度變革,更可以尋求到未來教育的發展路徑,為構建現代化、資訊化的新教學提供有價值的`指導意見

  三、本課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實驗步驟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顯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由此可見資訊科技和學科的整合不僅是此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而且是一大突破口,關係著整個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乃至最終取得成功。

  學校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視,專門成立了課題研究領導小組,要求教師人人要參與、人人有成果,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將資訊科技融入到不同課程的知識傳授中,以確保課題研究落到實處,課題成果帶來教學效益,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實現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發展。

  研究方法:觀察法、文獻法、經驗總結法

  (1)、認真學習和掌握進行課程與資訊科技整合的有關理論知識,大膽更新觀念,虛心學習先進學校的經驗,不斷提高課題的研究水平。

  (2)、實施課題探討的過程中,排除各種非實驗因素的干擾,有始至終地收集和整理資料,注重分析,為實驗結果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

  (3)、本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行動研究法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並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透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抓住教學技能理論,將“學習、探討、實驗、評析、提高”貫穿在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4)、在實驗各階段輔以調查法、測試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等。

  四、完成課題的條件分析

  學科教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行動方式,體現教師的教學方法,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各學科教學中,進行教學再設計,必將更新教師教學方法。如今,課件製作室、電子閱覽室、數字投影教室、多媒體語言實驗室、多媒體網路教室等教學裝置的投入使用,可以更新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已成為當務之急。我們擬結合課程改革實驗對此項研究作探索、嘗試。學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課題管理制度,具體研究工作由計算機教師承擔;教務處負責人員、資源、活動安排等協調、指導性工作,並在課題實驗過程中進行各項業務管理。為保證實驗質量,我們透過安排教師到專業學校學習、聘請專家來校進行專題講座等活動,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另外,我們還強化了激勵機制,如在開展教師資訊科技培訓時,為確保培訓效果,我們公佈了考核制度:考核內容為每人制作一個多媒體課件,在規定時間內上交,由考核組對課件進行打分,決定考核成績。考核成績分為:不合格、合格、優秀三個等級。考核成績不合格者,不得參加年度評優活動。另外,將資訊科技的培訓與考核有機的融入到其中,評選出優秀課件製作,在學期末的綜合表彰會上作全面展示。

  加大投入創設現代化的教學設施,為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領導加大了經濟投入:全校計算機總數達到60臺,並建立了CAI課件製作室,建起了豐富的資訊資料庫。

  學校還先後配置了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硬體設施。參加培訓與學習,學習先進的多媒體網路技術。教師經歷了省、市、校多級的培訓,從通識到專題,在理論方面有了一定的積累,新課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時也參加了兩次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從電化教育到計算機操作,也具備了一定的資訊科技知識和操作技能,部分教師已獲得電腦技術中級考核證書,為實施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完成了基礎性的工作。

  保證校本教研的開展,為教師學習提供有利保證。建立激勵機制,發揮教師的主題作用,調動學校領導和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學校建立了對科研工作的評審和獎勵制度,對做出貢獻的教師給予正確評價,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能用合理的政策激勵大家不斷進步和發展。學校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援,能保證科研工作在硬、軟體和人力方面的需要。

  我校電教材料豐富,包括音像資料、電子課件、投影片、影片、錄影帶、錄音帶、光碟等;另外,訂閱大量電教刊物,包括《電化教育研究》、《電教雜誌》、《中國電化教育雜誌》等,對我們開展課題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參考指導。

  五、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總結報告.

  2.各學科實施多媒體網路教學的經驗性論文.

  3. 出版《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論文集。

  4.多媒體網路教學課件專輯(光碟)

  資訊科技應用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篇6

  一、背景與意義

  1、近幾年,我校迅速發展,年輕教師急劇增加。年輕教師專業知識紮實,工作熱情高、幹勁足,資訊科技較為熟練,但對教學課件及網頁的製作尚不精通,教育教學技能尚需亟待培養和提高。學校的老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簡單,缺乏對資訊科技的掌握和運用,不能適應資訊時代的教學要求。

  2、我校經過幾年的規範化管理,教研氛圍十分濃厚,絕大多數教師渴望專業水平能迅速提高,渴望在教學實踐中迅速成長,早日成為骨幹教師。

  3、合肥市全面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2007年秋季,市教育局全市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課題研究。為此課題研究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專家引領、課題組交流、定期督導檢查為課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援。

  4、社會發展的需要。當今社會資訊科技運用已滲透到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作為傳播人類文明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掌握和運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顯然是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也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成果。

  據此,我校積極參加市教師專業化發展課題研究,並承擔教師“有效技能”之子課題——“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實驗與研究”的研究工作。

  透過課題研究,全面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改善課堂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技能,在著力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時,大面積提高學校的整體教育教學質量。

  二、研究目標

  1、培養教師有效的教學技能,提高教師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能力,提升教師綜合業務能力。

  2、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更新,改進和最佳化教育教學方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3、探索和構建資訊科技與課程資源整合、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新機制、新模式,形成培訓、管理全新的模式。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學校、教師、學生的和諧發展。

  三、研究內容

  1、透過教師自學、校內集中學習、外出學習、邀請教育專家舉辦培訓講座,促進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出教育資訊化時代對教師有效技能的具體要求。

  2、組織教師開展資訊科技培訓。根據老、中、青教師資訊科技掌握的不同程度,制定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分層學習,梯度推進我校老中青教師使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3、開展集體備課、電子備課,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技能,不排除傳統教學技能的存在。

  4、開展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實踐活動。探索藉助資訊科技手段,整合各種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模式。

  5、進行教學大比武,提煉教學成果,驗證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實效。

  四、研究方法與途徑

  本課題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調查法、觀察法、案例分析法、實踐檢驗法等方法。

  1、團隊學習

  2、自我積累提升

  3、課堂教學實踐

  4、資訊共享

  5、鼓勵創新

  五、技術路線:

  課題組將遵循“最佳化——應用——再最佳化——再運用,迴圈往復、不斷提升”的研究思路開展研究,採取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思路,實行理論研究、實證分析及實驗研究相結合,採用調研、專題研討、案例分析和專家諮詢等方法,選擇不同學科進行個案研究,確保課題的科學性並努力有所創新。

  本課題研究將綜合運用反思法、行動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聚類分析方法和手段。

  六、進度安排

  第一階段:預備研究階段(2007年11月-12月)

  1、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和課題研究小組,將課題的研究工作納入學年整體工作計劃及學校教育科研工作計劃。成立了以校長葛守穩為負責人、教導主任張道玉為聯絡人的課題研究領導小組,使課題小組獲得強有力的支援。課題組成員的構成主要以年輕教師為主,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美術等多個學科,並有資訊科技教師參與,為課題的順利進行提供強大的保證。

  2、制訂課題研究計劃和實施方案。在前期充分學習的基礎上,對課題題目進行了詳細的研討和論證,最終確定為《有效技能研究與實踐》,並撰寫課題研究的具體方案,規定了課題研究的時間安排和課題研究的具體任務。

  3、組織課題成員集中學習有關檔案,重點是課題實施方案,提高對課題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明確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4、各教研組結合本學科特色,分別制訂具有學科特色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並利用網路技術平臺,在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網和教研網上及時報道活動動態,展示活動內容和成果。

  第二階段:初步探索階段(2007年12月——2008年11月)

  1、全面總結教師自身工作近年來在教育思想以及教學工作等方面的情況,重點檢查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以新的教育觀、新的教師觀、新的學生觀、新的教學觀為指導,分析原因,制訂改進措施,把學習、討論、反思、改進融為一體。

  2、研究小組參加理論學習和培訓工作,為課題的順利實施提供理論保障。

  3、建立教師課題研究業務檔案,記載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討論、學習、測試、練兵、競賽等方面的情況。

  3、組織考察外地先進經驗、校內校際之間分層次、多形式教學交流,學習好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取長補短;

  4、結合教育理論和教學實際,針對課題聘請專家學者,搞專題講座。

  5、聘請本校外校等高階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等定期聽課評課,進行教學研究指導。充分發揮高階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的垂範作用,成為“課題研究”活動的領跑者。

  6、每一位教師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個人的專業發展三年規劃。(三年內每人至少學習和閱讀十本書,形式以自學為主,集中學習為輔)

  7、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單位,構建學習共同體。教師撰寫的讀書筆記、學習心得和教學反思,應透過教研組、備課組座談、定期研討等多種形式組織交流,研討學習體會,教學體會。

  8、認真學習有效技能與實踐的相關理論,蒐集相關資訊,對參與的相關教師進行培訓工作,並進行初步地嘗試。

  9、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主要培訓內容為課件製作,完成學科教學專題網站的設計製作、撰寫實踐課教學設計、製作課件。

  10、開展“有效技能與實踐”為主題的一日教研研討活動。

  11、組織全校教師參加教學業務培訓大練兵活動,採取“先訓後賽,以賽代評”的方式進行全員培訓考核,開展“三字一話”、教學設計和資訊基礎等考核。並在此基礎上,參加區級“教學能手”評選活動。

  12、定期召開研討座談會。

  第三階段:中期反思交流階段(2008年11月——2008年12月)

  1、收集讀書筆記、學習心得等相關材料,進行資料分類整理。

  2、召開課題組人員會議,積極探索有效技能與語文、數學、英語和美術教學實踐的有效教學模式,構建初步理論模式(執行與管理機制、評估指標體系與標準)。

  3、召開研究彙報會,課題組每個成員對本階段工作的自我評價和整體評價。主要總結前三個階段的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進展的情況,確立第四階段的研究任務和工作重點,進一步確立研究方向,分解課題中的任務,將課題的研究方向縱深推進。

  4、撰寫階段性研究報告。

  第四階段:深入研究階段(2009年1月——3月)

  1、開展優質課、優秀教學設計、優秀教育部落格或優秀科研成果等評選活動。

  2、進行課例研究,課題組成員集思廣益、群策群力,討論如何讓實踐的有效性落到實處。

  3、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做好相關的調查工作,課題組對教師的技能再次進行調查,瞭解教師在課題研究期間的專業發展情況。

  4、定期召開家討論會和其他座談會。互相交流研究進展情況,主要總結前三個階段的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進展的情況,確立第四階段的研究任務和工作重點,進一步確立研究方向,分解課題中的任務,將課題的研究向縱深推進。

  5、進一步修改理論模式。推出資訊科技的研討課,提煉經驗共同分享,提出問題共同探討。調整完善有效技能與各學科整合的策略和模式。收集有效技能與實踐的典型課例的教學設計、論文等文字材料,編輯成冊。如《數學學科教學設計集錦》《語文學科教學設計集錦》《綜合學科教學設計集錦》等。

  6、與教研員共同學習、探討,並積極參加總課題組的研討培訓活動。

  7、召開階段研究彙報會。將相關的研討結果和實踐結果進行對比、交流,把提升的經驗昇華為理論。舉行全區範圍內的優質整合課展示活動,並攝像。

  第五階段:總結表彰階段(2009年4月——6月)

  1、收集相關論文、課件、教學設計等材料,進行資料分類整理。

  2、進行總結與反思,進一步修改理論模式。

  3、召開課題組人員會議,撰寫研究報告。

  4、召開專家研討會,指導編輯和撰寫研究成果。

  5、召開最終研究成果彙報會,邀請有關專家參加。

  6、申請結題,接受總課題組驗收。

  七、具體分工

  聘請合肥學院張福全教授為課題專家顧問。

  組長:葛守穩,負責課題組全面工作。

  副組長:張道玉,負責課題的論證及開題報告的撰寫,對課題的研究進行組織和落實,研究過程中的資料收集、整理以及結題報告的撰寫。我校教師全員參與該課題研究,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將研究人員分為三組:

  第一組(應用創新組)組員:湯長航、劉瑩、孫自玲、丁淨、胡朝群、駱念春、王貴紅、王一鳴、湯敏、鄭昌琴、陳琳、何麗、賀秀娟、孫維林、張靖方、周麗紅、胡萍萍、董虎娟、周臘梅,負責研究、分析資訊科技與各學科整合的一線工作;

  第二組(積極推進組)組員:韋章萍、劉曉娟、李華敏、陳振華、李根華、陳自付、馬永健、徐路、孫海慧、周盼盼,負責研究、分析資訊科技與各學科整合的統計、歸納工作。

  第三組(循序漸進)組員:徐尚平、王明倉、孫明江、張友貴、胡年志、劉小敏。

  八、具體措施

  1、課題組每人每月寫一篇有關本課題的讀書筆記;

  2、課題組成員每週進行交流研究不少於一次,並做好記錄;

  3、課題組成員每學期至少上一節觀摩課,寫一篇案例分析,完成一篇調查研究報告,撰寫二篇以上論文;

  4、課題組每位成員每學期外出參觀學習、觀摩不少於一次,並做好口頭和書面資訊反饋。

  5、課題組每學期請專家到校進行專門指導不少於二次。

  九、主要觀點

  本課題研究關注有效教學技能在實踐層面上的積極意義。首先,有效教學技能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不僅有助於學生快速掌握知識,還有助於提高學生思維、聯想、創造等多方面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其次,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有效教學技能有助於激發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自我期望值,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有效教學技能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專業化水平。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專業化水平,有效的備課,有效的講解,有效的佈置作業,有效的輔導,有效的展開師生交往,才能達到有效教學。教師在追求教學的路途上,也會成就自己。

  十、創新之處:

  我們的研究圍繞的是課堂教學各環節進行的,透過深入開展研究和探索,做到理論研究在實踐中完成,實踐活動在理論指導下完善。以用為本,以有效為目標,立足教育教學一線優勢,致力於各學科實踐運用的研究。

  (1)激發廣大教師渴望發展的內在精神需求,強調教師專業自主發展,強調終身學習,關注不同教師在專業上有特點的、有各自風格的、有區別的成長,絕不整齊劃一。

  (2)切實解決學校教育現存的問題、困難、及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困難,以課堂實踐為基點,著力解決課堂教學中的某些問題以及主動參與教改所急需解決的問題。

  (3)透過教學反思架起教學理論轉化為教學策略的橋樑,開展教師讀書工程,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

  (4)透過各種培訓,使教師將教育技術的知識和技能藝術的應用於教學實踐,提升教育與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十一、研究能力

  課題組組長葛守穩校長是中學高階教師,曾擔任高中和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校長,是經開區首屆教壇新星,從教二十多年,具有很強的教育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課題領導組其他成員分別是我校的教導主任和各科教研組長,都是多年工作在教育第一線,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的教師,其中不乏市、區級教壇新星和教學能手,還有幾位有在中學從教的經歷,對中小學教學和班級管理都有很深的瞭解;同時本課題組成員還多次在市、區級的論文評比中獲獎。為了進一步提高課題組的研究能力,學校還聘請高校專家和合經區課題總負責人馮雪峰書記為我校的課題顧問。同時,學校還為課題組提供必要的研究經費和活動經費,為課題組成員參加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提供保障。相信我們的課題組會有很強的教育科研精神,承擔起“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綜合研究”這項課題研究。

  十二、課題研究成果的形式

  1、課題研究的論文編成論文集;

  2、優秀教學設計、課件(光碟);

  3、各階段的反思與總結;

  4、學生的成長記錄、研究報告等。

  資訊科技應用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篇7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俗話說得好:“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將“衣”擺在首位。可見,“衣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交際中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絢麗多彩的服飾不僅體現了人類對美的追求,更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載體,不同的服飾打扮還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從遠古時代的人類用樹葉獸皮遮羞保暖,到當今社會講究時尚、潮流、個性的流行服飾,人類的服飾演變歷程怎樣?它又是怎樣影響、改變人們生活與觀念的?當代的中學生對穿著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麼?我們將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追尋我國服飾文化史,領略中華服飾文化的精髓與博大。希望透過我們的研究,制訂出一個可行方案,宣傳服飾文化,讓服飾文化引起更多當代中學生的關注,使他們對穿著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認識與品味,讓他們的穿著打扮展現出當代中學生動人的風采。

  預期成果

  體驗、調查分析報告、論文

  研究方法

  透過查閱書籍、報刊雜誌、網際網路、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基礎知識、能力,收集有關資料,撰寫相關論文。

  活動計劃

  任務分工:由於人數有限,所以全組全過程參與。

  活動計劃:

  第一階段(第3周):參加課題研究培訓,開好開題會,制訂課題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第4—10周):透過各種有效途徑蒐集中國古今服飾文化的有關資料,並整理分析資料。

  第三階段(第11周):對我校高一年級的學生對穿著打扮追求與認識的問卷調查,整理分析調查資料。

  第四階段(第12—13周):總結課題研究工作,撰寫和修改課題研究報告。準備相關驗收材料,完成有關結題驗收的準備工作,申請課題鑑定、驗收。

  可行性分析:

  人員條件:我們對這個課題充滿著濃厚的興趣,這將會使我們更加熱情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好這門課程。

  我們的成員中有一名是團支書,這將使我們的活動開展得更加順利。本組成員團結互助,善於分工合作,這也將促使我們的活動更加迅速的完成。

  物質條件:我們家中都有電腦,上網查詢資料較為方便

  時間條件:現在下午一般都是兩節課後就放學了,所以我們聚在一起的時間很充裕;同時,課間,中午的時間我們也都可以利用。

  總結:對我們來說,研究性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同其他功課相比,它的學習範圍,內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強了。雖然開始大家都有點兒摸不著頭腦,但在我們的努力以及朱老師的精心輔導下,我們克服了困難,最終順利地完成了這次開題報告。

  收穫和體會

  1、我們共進行了兩次開題論證。第一次論證時我們做得很不好,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很粗糙。看了另外兩組同學的展示,我們感到很沒面子,也有些不服氣。我們決定重新修改,完善一下,同時希望再有一次論證的機會。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論證我們做得非常好,不僅內容充實,而且做成了幻燈片的形式,視覺效果也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學和老師的一致好評。由此我們感到,不是我們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全心全意地付出。只要肯做有心人,相信天下一定無難事――信心,是我們研究過程中的第一個收穫。

  2、研究活動是一個團體活動,無論是制定研究框架還是具體實施,都需要幾個人共同討論決定,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至少是不可能完善的。因此它在客觀上為我們創造了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學會合作,學會取長補短,這是我們研究活動的又一個收穫。

  3、透過此次活動我們也發現了自身存在的許多問題,比如說辦事拖拉,效率太低,對問題的理解不夠透徹等等,我們要在今後的活動中積極解決這些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提高的過程。

  教師評價

  1、研究小組的學生均能按要求完成研究工作。研究熱情高,有很強的集體榮譽感;研究過程紮實,能記錄下每一步的研究歷程;組員分工比較合理,基本能作到在研究過程中分工協作。總體來說,在規定的時間內,在小組的合作努力下成功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工作,這是值得肯定和表揚的。

  2、研究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對研究的課題缺少整體上的宏觀把握,題目過空,過大,這也造成了學生的研究思路幾經周折才梳理清晰;在研究目的與意義上,語言較為空洞,內容不夠充實,這樣就使得第一次的論證不夠生動,吸引人;

  3、第一次各組間的相互論證,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經過修改後,進行了第二次論證,效果非常好。具體表現在:

  (1)題目範圍變窄了,增強了現實意義;

  (2)內容方法具體,詳盡,豐富,可操作性強;

  (3)有外出實踐活動,資訊來源豐富,等等。他們表示,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做得更出色。

  資訊科技應用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篇8

  一、課題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根據《中央電化教育館“十一五”全國教育技術研究規劃課題指南》的有關精神,我們將《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確定為我校的“十一五”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核心課題。選擇這一課題,基於以下幾點認識:

  1、教育資訊化發展的需求

  當前,資訊科技迅猛發展,對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也為教育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撐。資訊科技對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網路環境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第二,資訊科技為教師的備課和上課帶來了更加實用的輔助;第三,資訊科技使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資訊化普及的今天,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最佳化課堂教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現人本立意的教學目標,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這是21世紀教育的主題。提高國民的資訊素養,培養資訊化人才是國家資訊化建設的根本,教育資訊化是國家資訊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教師教育資訊化既是教育資訊化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推動教育資訊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2、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世紀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領域正在進行以“課程改革”為中心的教育改革,這次課改關係到億萬學生的成長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對教師來說,課改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從某種意義上說,課改能否取得成功,取決於廣大教師對課改的認識,取決於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

  如何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資訊科技和學科教學最佳化課堂教學?這是擺在我校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資訊科技在輔助教學方面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應用的情況和效果卻參差不齊:有些教師使用比較恰當,資訊科技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不少教師程度不等地被資訊科技所左右,資訊科技在他們的教學過程中變成了“高科技汙染”。如何使整合達到最佳狀態,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個現實而又緊迫的課題。我們想從“課堂教學”這個點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透過行動和反思總結出一般的規律和方法,最佳化課堂教學,為新課改進綿薄之力,發揮我校作為現代化示範初中的模範帶頭作用。

  3、我校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2002年,我校被評為省首批現代化示範學校,2004又被市教育局授予課改學校實驗基地銅牌,這些促進我校把整合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我校也因此得益,成為一所熱門學校。本課題研究針對目前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有效整合先進的資訊科技和學科課堂教學的一般方法,可以在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最佳化課堂結構,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顯著提高教學效率。它不僅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有的廣闊的學習活動環境,又可以為學生提供供充分的觀察、思維和實踐的機會,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是有無法比擬的優勢。

  有效整合不是簡單地把資訊科技僅僅作為輔助教師地演示工具,課堂上熱熱鬧鬧眼花繚亂,使資訊科技變成教學過程中的“高科技汙染”,而是實現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和諧相處、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整體的活動或過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資訊科技、資訊資源、資訊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圓滿完成課程教學任務。我們希望透過此課題的研究,能夠幫助我校從一所熱門學校向品牌化學校發展。

  二、課題界定

  資訊科技:是指有關資訊的收集、識別、提取、變換、存貯、傳遞、處理、檢索、檢測、分析和利用等的技術。資訊科技主要包括感測技術、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縮微技術等,我們課題裡主要指計算機技術。

  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它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資訊科技、資訊資源、資訊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是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絡和繼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對獨立的特點的教學型別。對它的研究與實施將對發展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就是要根據一定的課程學習內容,利用多媒體整合工具或網頁開發工具將課程學習內容以多媒體、友好互動等方式進行整合、加工處理轉化為數字化學習資源,根據教學的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並讓學習者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有助於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有效整合:不是簡單地把資訊科技僅僅作為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實現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是指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相互滲透,協調一致,構成一個整體的活動或過程,從而使系統各要素髮揮最大效益,達到1+1大於2的效果。它強調各自特徵和繼承性,在整合中並不喪失各自的特徵。整合是一種和諧,被整合物件要彼此適應這種和諧。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在奧蘇貝爾的"學與教"理論和建構主義的"學與教"理論等理論指導下,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研究日益普及,理論研究研究日益深入細化,何克抗教授《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等專著已經對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從實踐層面,各種基於資訊科技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湧現,而且推出了大量的精彩的教學例項。

  我校作為省級示範初級中學,十五期間的研究更加深入,著力以學科教學為突破口,研究資訊環境下的自主式教學模式,學校被南京市教育局確定課程改革基地學校,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研究向各學科普及,推出大量成功案例,課題研究順利結提,被評為優秀課題。可以說學校在資訊環境下學科教學整合研究上已經總結了寶貴的經驗,鍛煉出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建構過程一方面對新知識進行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也對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重組和改造,而每個個體都是以自己的知識結構來建構意義的,因此每個個體可以對同一知識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都根據他們的方式理解知識的一部分或某些方面。為了使學生建構知識的完整意義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建構主義採用以下的教學原則:(1)採用情境教學;(2)協作學習(支架式教學);(3)隨機通達教學(4)自上而下的教學。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的幫助者,為學生提供有利於意義建構的環境,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

  而資訊科技環境下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學習環境,在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也變得更加自由與多樣,學生的學習不侷限於教師傳授,他們可以更加主動!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假說

  1、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較之傳統教學手段支援下的課堂更具有優勢與活力;

  2、利用資訊科技手段更有利於教師的情感與智慧的激發;

  3、利用資訊科技優勢創設教學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4、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突顯開放性與互動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促進學生智慧的生成;

  六、課題研究的變數

  1、自變數: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

  2、因變數:教師的教學方法、整合水平

  3、干擾變數:社會環境、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及態度、教師對資訊科技的使用水平等因素,會對本課題產生一定的干擾。研究過程中我們會盡可能避開突出的個體情況而研究老師的整體發展情況

  七、研究物件

  研究物件為我校所有老師

  八、學科範圍

  以初中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為重點研究學科,課題研究輻射到化學、生物等學科。

  九、課題研究的目標

  透過此課題的研究,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發學生的潛能,最佳化學的素質。讓學生在新穎的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課堂上,自主探究,培養思維,達到全面地發展,適應新時代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透過本課題的研究,增強教師整合的意識和能力,最佳化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發展自我,成長為新一代科研型的教師。

  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究資訊科技和學科課堂教學整合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有效提高學科教學質量,走出師生減負增效的新路,使我校成為一所品牌化的學校。

  十、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目前我校在整合方面存在問題的調查與研究

  (2)整合環境下備課方式的探索和研究

  (3)整合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呈現的基本特點

  (4)整合環境下最佳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效率的主要方法

  十一、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法

  (1)調查目前我校教師在學科教學與資訊科技整合方面的現狀;

  (2)調查研究過程中教師的運用資訊科技的水平與教學效果,蒐集資料,瞭解情況。

  2、個案研究法

  選取不同型別的研究物件進行資訊科技學科教學整合的課堂例項個案研究。

  3、行動研究法

  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創造地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自然條件下進行實踐,並對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透過計劃,實踐,觀察,反思四個步驟進行。

  4、文獻法

  對國內外有關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理論研究、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和提煉,以形成資訊科技環境下整合教學的理論和方法。

  十二、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思路是透過計劃、調查、實踐和總結反思等幾個環節,運用調查研究、文獻研究、行動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積極開展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在資訊科技和學科的有效整合方面的研究,得出具有推廣價值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從課前備課、課堂上師生的雙邊活動等方面入手,改革傳統課堂的授課模式,解決好主體和客體、手段和目的、預設和生成等之間的矛盾,力爭使整合達到最佳結合點,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本課題的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

  2006年4月:成立《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課題組;開始對我校如何進行此課題的研究進行可行性分析,提出研究方案。運用調查研究法,調查我校在整合方面存在的問題,撰寫《初中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現狀的調查及分析》(負責人:肖莉萍)

  2006年5月到6月:制定課題研究的活動計劃,課題組開會學習討論國內外有關課題研究的文獻資料,蒐集整理,為今後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負責人:王躍平)

  第二階段:2006年7月—2007年7月

  課題組組織課題階段實施,重點研究子課題2,開展教學實踐活動,課題組成員每人準備一節公開課,在有效整合方面做進一步的探索,並從中選出部分向全市展示,撰寫《整合環境下備課方式的探索和研究》(負責人:董秀明);攝製優秀實驗課例錄影;收集優秀教案、優秀課件、優秀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等。(負責人:趙曉燕)

  第三階段:2007年8月—2008年4月

  資訊科技應用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篇9

  課題名稱: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研究

  1、選題依據

  我們的課題研究是以培養創新實踐能力為目的,以資訊網路技術為支撐的1種立體互動的有機結合研究。應用現代資訊科技,對於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和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有著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在現代資訊科技中,以資訊豐富為特點的網路技術為探究式學習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在這種網上探究式學習中,能培養學生對資源資訊的識別、採集、儲存、加工和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在觀察中、在整理中、在協作中、在建構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發學生髮現新現象,探索新規律的創新精神。

  正是基於以上想法,本課題選取了“基於網路的探究式學習”視角,來開展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研究。

  2、研究目標

  1、透過課題研究與實踐,設計開發旨在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實踐能力。探索並總結網路環境下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

  2、透過在網路環境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的研究中,使學生初步掌握從網上獲取、分析、加工、利用、表達資訊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其處理資訊的基本能力,並向其它學科和領域遷移。

  3、開發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而成的校本綜合實踐課程的多媒體網路課件,形成1批符合中學生認知基礎和心理特徵的“未來教育”案例,構成學校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資源庫,充分利用全國教育網際網路、寬頻網、校園網等教學資源庫,協作學習。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從探究性學習中體現出來。

  4、透過課題研究與實踐,發展學生髮現、質疑、探索、創新等自主探究能力。構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評估指標,其中包括制訂和調整學習目標的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材料的能力,自我選擇學習方式和調整學習目標的能力,自我選擇學習途徑的能力,與學習夥伴的協商交流的能力,自我及相互評價學習結果的能力,自主處理資訊和操作資訊工具等能力。透過評價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在網路環境下自主學習、探究、利用網路資訊的創新能力。

  5、在課題實驗與研究過程中,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應用現代資訊科技進行教學的能力,促進其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為範、業精為師的高素質資訊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師隊伍。

  3、研究內容

  眾所周知,internet 可以作為寶貴的教育資訊資源和威力巨大的教學媒體,並且,從80年代後期起,有些發達國家就開始進行利用internet進行教育教學的實驗。但是,它必須是以1定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為基礎的。我校已與網際網路相接,且建成了校園網。我們將在全校,充分利用internet的資訊資源的豐富性、時空不限性、人機互動性等特點,進行最佳化教育環境,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實驗研究,該實驗研究的重點是利用internet輔助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比如,在培養學生資訊能力、幫助學生進行課題研究學習、探究式學習、釋出成果激勵學生的創造熱情、利用網校輔助學習等方面進行實驗研究,逐步摸索出1套適合初中學生教育教學特點的,基於internet的現代化、高效率的,能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1代新人的方法和途徑。

  1、學生運用計算機的技能。

  學生操作計算機的技能,運用計算機網路獲取資訊的技能,直接影響到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學習與能力培養的順利進行。實驗班學生除每週規定的資訊科技課外,根據需要還要在業餘時間有針對性的安排學習與上機時間,保證其具有較強的資訊能力與利用計算機網路進行自學的技能。

  2、輔助課堂教學的情境式課件開發。

  教學情境的展示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非常重要,根據不同學科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將設計開發設計出滿足課堂教學需要,達到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情境式教學軟體。

  3、模型建立式課件開發。

  教學模型的展示和聯想對學生髮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大為重要,同時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根據知識的交叉性和滲透性要求,開發理綜模型建立式課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4、用於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軟體的利用、開發。

  在充分利用網上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再根據能力培養要求,集理化教研組的集體力量,收集大量的有關的素材,製作出適合個別化學習學習軟體。

  5、小論文,小製作,小發明的研究。

  充分利用網上豐富的資源,開闊眼界,培養靈感,並提供讓學生對身邊有關理化問題進行討論,充分發表見解、觀點的場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積極實踐,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6、資訊科技條件下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的探究。

  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為學生生動主動的學習,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氛圍環境。

  7、取得有1定影響的1定量的教科研成果。

  包括教師論文、理化課件庫、實驗研究報告、學生的小論文、小發明等等。

  4、研究物件

  實驗年級:初中9年級、高1年級、高2年級、高3年級

  實驗班級:初中9年級133班、134班、135班、136班、137班、138班、139班、140班、141班、142班

  高104—1班、04—2班、04—3班、04—4班

  高203—1班、03—2班、03—3班、03—4班

  高302—1班、02—2班、02—3班、02—4班

  我們選取的研究物件,涉及初中和高中各年齡段的學生。

  5、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方法:強調研究過程和行動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按“計劃——實施——觀察——反思——總結——修訂——再實施——再觀察——再反思——再總結……”的程式進行,實驗螺旋形上升。

  經驗總結:課題研究的每次實驗課,都要經由課前討論,課間觀察和課後評價,由執教教師彙總撰寫成個案,中期評估要撰寫專題研究文章,結題時寫出實驗報告。

  調查法:依據課題實施的發展情況,有計劃和有目的進行若干次書面問卷或口頭調查,以積累資料。

  觀察法:每節實驗課,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狀態、學習情緒、資訊科技操作能力等做有重點的觀察記錄。

  測試法:每1單元學習的成績都要即時進行測試,每學期進行1次延時測驗。

  以上研究的方法,以行動研究方法為主,輔之以其它方法,具體操作上要根據學科及內容的差異進行搭配,力求保證科學性,避免失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