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參與社群護理建設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高校參與社群護理建設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下面是中國人才網的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的關於高校參與社群護理建設的可行性研究範文,歡迎讀者朋友們參考閱讀。

  在2004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我國政府明確將發展社群衛生服務列為衛生工作重點。但由於種種原因,社群護理服務還遠遠沒有得到公眾的認可。目前社群護理與醫院護理有所不同,其工作目標和服務物件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做好社群護理工作,必須有專門的護理人才,然而對全國各醫學院校進行調查,發現開設社群護理專業的高校無幾,造成社群護理人才缺乏,也是限制社群護理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1 社群護理建設發展現狀

  1.1 國外社群護理建設現狀

  近100年來,發達國家、地區的社群護理和社群護士的培養已形成一整套科學規範的教育體系和管理體系。在美國,護生到了4年級,學校為學生提供300學時的家庭護理實習時間。在韓國,大學4年級時,安排學生參與病人的出院計劃制定、病人家庭的訪問等活動,另外開設從事家庭護理的護理專家培訓課程,培訓時間為600學時。考慮到面向社會的實踐,多數院校都採用以社群為基礎的教學場所。如邁尼多大學的教學計劃明確指出要提供一系列社群場所的臨床實習機會,包括衛生中心、護理站、學校、家庭、社群養老機構等。英國的勃利頓大學和坎特堡基督教會學院除常見的臨床實踐外,還有支援性臨床實踐課程。其主要目的是促進由學生角色向自主的社群執業者角色的轉變,幫助學生將學習經歷與社群工作環境結合起來。本課程安排在普通臨床實踐之後,持續12周,此期間也有臨床老師指導,從而完成由學生向工作人員的銜接。國外的社群護理教育定位在較高層次,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社群護士的學歷已達到本科、碩士及以上層次。如美國具有學士及以上學位者佔社群護士的44.3%,2000年社群護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者達11.6% ,遠高於醫院護士7.6%的比例[1]。

  1.2 國內社群護理建設現狀

  1.2.1 社群護理需求增加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醫療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長;疾病譜的變化以及人口的老齡化,相應的社會保健需求也不斷增加;持續增長的醫療費用給個人和家庭帶來較為沉重的經濟負擔。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人們對健康護理的需求已不再只是基本需求,而是趨向於多元化、個性化的醫療服務及選擇的自由性、便利和經濟的程度[2]。“方便和經濟”作為社群衛生服務的最大特點,使人們對社群醫療護理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更多的人將選擇社群,與此同時,需要更多的人從事社群護理這項工作。

  1.2.2 社群護士綜合素質偏低

  對我國九省、市、地區和鄉鎮的衛生局、醫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學校的235名社群衛生服務人員調查結果顯示:基層護理人員的學歷以中專為主的佔85.0%。2006年我們對湖北省宜昌、荊門、襄樊三地進行的調查也顯示84.3%的人員第一學歷為中專,高職稱人員比例低(僅2.0%),17.7%的社群護理人員尚未取得護士執業資格。社群護理服務大多集中在疾病護理、健康教育和預防保健幾個方面,對於精神衛生、臨終關懷、計劃生育、社群衛生診斷、家庭護理等方面的服務較少。有40.5%的社群護理人員認為繼續教育不夠或學歷偏低是影響社群護士素質的主要因素,60%以上的社群護士願意參加3個月至半年的全科護士培訓提高自己的能力。雖然80%以上的社群護士對目前的社群護理工作持滿意態度,但由於認為社群護士社會地位低、護士編制不足、工作超負荷、領導不夠重視、居民不配合、裝置欠缺、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問題,其工作和提升個人能力的積極性也受到影響。學歷素質參差不齊,職稱結構不夠合理,說明我國社群護士的素質有待提高和加強。

  1.2.3 社群護理教育相對落後

  由於我國社群護理起步較晚,各地區社群衛生服務發展不平衡,質量不均,大部分地區的社群衛生服務只限於單一的醫療服務。社群護理教育定位及培養模式不明確,對社群護士人才培養及教育重視不夠,致使我國社群護士大多未接受過以社群為方向的教育與培訓,無法適應社群衛生服務的需求,至今尚無醫學院校開設社群護理本科及以上課程,即使在中專及大專院校也十分少見。國內學者對於社群護士的培養和護理專業課程曾提出多方面設想,復旦大學護理學院沈慧霞、梅人朗等提出社群護士培養要以社群為基礎,安排多種社群場所的實踐,同時接觸社群,加大實踐比例。雖然都各有成效,但相對於社群強大的需求來說,仍顯不足。

  2 高等院校參與社群護理建設的意義

  2.1 高校參與社群護理建設是21世紀護理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們在追求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同時,對預防保健知識需求日益增加, 社群護理將成為21世紀護理發展方向,社群護理人員更應該是一個具有護理醫學知識背景的社會工作者,他們應該逐步成為社群老百姓的保健“領袖”。由此,中國將有一大部分護士走出醫院進入社群開展社群護理[3]。國務院辦公廳2006年2月21日印發《國務院關於發展城市社群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 》指出:加強社群衛生服務隊伍建設。對社群護士的培養,國外以學校教育為主,而我國由於社群護理開展較晚,社群護理教育相對滯後,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雖然短時間內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的教育模式來滿足人們對社群護理日益增長的需求,但從提高社群護理質量的長遠發展的觀點來看,必須加強學校教育[4]。加強高等醫學院校的全科醫學、社群護理學科教育,積極為社群培訓全科醫師、護士,鼓勵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到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工作。高等院校參與社群護理建設有助於促進社群醫療體系建設,加強社群醫療衛生服務。因此,培養社群護士及其技能勢在必行。

  2.2 高校參與社群護理建設有利於提高護生素質

  護理學是一門生命科學中綜合自然、社會及人文科學的應用科學[5]。廣東省東莞衛生學校1997年組織中專護生開展社群康復護理以及江蘇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進行社群護理教學實踐的結果均顯示,學生參與社群護理活動有利於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及提高,利於培養護生的社會化能力和人際溝通技巧,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服務性學習的能力,利於培養良好的專業思想。透過接觸社會實際,增強了護生的服務意識,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社會適應性[6]。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