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可行性研究報告及經濟評價的認識

淺談對可行性研究報告及經濟評價的認識

  【摘 要】本文指出了在建設專案前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認為需對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專案經濟評價的方法與引數進一步完善,重視風險問題及清償能力分析,提高技術經濟人員的綜合分析能力,實現投資決策科學化,提高經濟效益。

  【關鍵詞】建設專案前期工作經濟評價 改進

  投資專案的前期工作是投資決策前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驟,長期以來,建設專案前期工作滯後,前期方案深度不夠等是多年來困擾投資管理的問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作好投資專案前期工作和經濟評價,實現投資決策科學化,提高投資效益,是投資專案各個層次的決策者以及諮詢人員所面臨的首要問題。

  1 如實做好建設專案前期工作,不斷完善專案評價方法與引數

  在專案的投資決策中可行性研究本來應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於各種原因,一段時期以來,有的將可行性研究搞成了上專案的腳踏板,究其原因,主要是投資體制還不完善,企業還沒有真正的自主權。我國的投資體制改革,開始是投資主體只有國家一個,專案所需資金都靠國家撥款建設,而後改為“撥改貸”,成就了相當多的無本經營企業,企業產權界限不清,管理者權、責不明,利潤要上繳,投資伸手要,撥款也好,貸款也罷,只要能拿到錢就可以上專案,企業就有可能在規模上更上一層樓,造成了嚴重的後遺症;自1986年國家實行了資本金制度,這種情況才開始扭轉,投資主體才開始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資主體。

  在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國家正在並繼續改革專案審批制度,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形成,國有企業的改革也在進一步深化。上專案者必須自主決策,投資者要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負全面責任,在充分做好建設專案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做到建設專案“三個不建”,即建設專案沒有可行性研究報告不建,專案可行性研究報告經濟評價不充分不建,專案經濟評價效益不達標準不建,只有這樣才能如實反映專案的真實效益,作出合理決策。

  多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對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專案經濟評價方法與引數作了一些詳簡不同的規定,原國家計委和建設部於1993年4月聯合頒發的《建設專案經濟評價方法與引數》(第二版),在指導我國建設專案經濟評價工作,實現專案決策科學化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在當時條件下,更貼近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使我國建設專案經濟評價方法和理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金融、投資、財稅等方面的改革力度進一步加大,對經濟評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技術經濟工作者適應新形勢,進行新的思考和探索,去研究和解決新的問題,隨著我國加入WTO,與國際接軌,從大的方面看,有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結構、市場分析的重點內容、方案比選的方法、資金籌措方案的研究和專案風險的分析等;從細節方面講,評價指標體系的完善和簡化、評價基準的確定、計算價格的選取、重要計算引數的選取等方面的問題都有值得進一步探討之處。

  2 風險分析應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強調的重點內容

  當前可行性研究的內容和深度已由法規性檔案予以固定下來,目前國內高技術產業化專案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已設有風險分析專篇,而一般的工業專案的風險分析卻重視不夠,尤其對市場、投資以及經濟效益方面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以及專案的影響程度分析預測不夠,導致許多專案實施後實際資料與可研出入很大,甚至完全失實。儘管可研報告中作了敏感性分析,並顯示專案效益對一種或幾種不確定因素相當敏感,但決策者認識不夠,依據方案內部收益率和還款期的大小進行決策,顯得過分簡單,容易導致失誤,造成無可挽回損失。投資專案的建設要耗費大量資金、物資和人力等寶貴資源,且一旦建成,難於更改,因此投資專案的風險防範和控制更顯重要。為了有效的防範和控制風險,越來越多的人們已經認識到不僅在投資專案的前期工作中需進行風險分析和風險對策研究,更重要的是在專案實施過程及經營中應有效地進行風險評價和風險分析。因此當前提高風險意識,強化風險分析,重視風險分析的結果是市場經濟下做好專案前期工作所必須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