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簡單地生活》讀書筆記
《我決定簡單地生活》讀書筆記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決定簡單地生活》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決定簡單地生活》讀書筆記1
經常聽人說,桌子很亂的人工作效率一定不高(記得董事長奉玉貞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主要原因在於收到的名片沒有及時整理,應收檔的檔案沒有確實處理,辦公桌堆積如山的待辦事項。諸如此類情況,真正重要的工作淹沒在大量雜物中,讓人不知道該從哪項工作開始做起。所有事情都變得“麻煩”,人也逐漸失去信心,壓力越來越大,導致重要的工作無法完成。於是不自覺地開啟手機上社交網路逃避工作,陷入惡性迴圈。
物減少後,物品傳送的“沉默的資訊”自然會減少。不用終日被各種資訊所煩憂,大腦也無須耗費心力對物品傳送的資訊——回覆(例如大腦說:“我累著呢,消停會吧。”雜物回覆:“知道了,我晚一點再發資訊給你。”)減少物品後可以提高集中力的原因就是不會接收到物品傳送的無用的資訊,即使接收到了也能立刻處理,不會堆積。減少物品數量後可減少“沉默的待辦事項”,讓人著手做更重要的事情,集中精力向更好的目標邁進。
——摘自[日]佐佐木典士 《我決定簡單地生活》
《我決定簡單地生活》讀書筆記2
《我決定簡單地生活》是一名日本作者寫的關於極簡主義和成為極簡主義者後生活發生改變,最終領悟幸福真諦的內容。
關於極簡主義者的定義和產生原因:
極簡主義者是不因在乎他人目光而追求“物慾”,知道什麼是真正“必要”和“重要”的東西,並且能夠“剔除”干擾項的人。而關於什麼是“必要”、“重要”,則各有不同,要“剔除”的干擾項也因人而異。因此,對於極簡主義者沒有限定性的規定,不以擁有物品的數量來限定。不是擁有超過100件物品的人就不是極簡主義者,也不是少於100件物品的人就是極簡主義者。
因此,沒有標準答案,但是作者認為符合以下兩個特質的人,可稱為極簡主義者:“真正瞭解自己需要什麼的人”“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減少物品數量的人”像喬布斯就是完美的極簡主義者,他最討厭的就是不簡約的產品,從他設計的蘋果產品就可以看出來。日常穿著也是一樣,他總是穿同樣的款式:黑色高領衫+牛仔褲+運動鞋(釋出會也不例外)。他對每件事的干擾都會降至最低,他會將開會的人數減少到最低,只和最頂尖的人在一起做決定。
那極簡主義是如何產生的呢?條件有三:
一是氾濫的資訊和物質。環顧四周僅網際網路的資訊就有如洪水,而人類處理資訊的能力仍停留在5萬年前。人類大腦這個硬碟已經無法處理超載資訊,必須透過減少硬碟資料和不必要的程式才能讓他快速運轉。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雜事的,如不剔除不必要資訊將影響他的運轉速度。同時,我們購買不必要的物品佔用了寶貴的空間,自己負擔高額房租的時候還承擔著“雜物先生”的房租,很多時候我們想換大房子不是為自己,而是給雜物換了一個寬敞的居所,非常浪費。
二是具有取代性的產品和服務業的發展。人們慢慢開始善於“分享”,比如租車、拼車分享物品,還有沙發客,分享空間等新事物的出現。
三是日本屬於地震頻發的國家,全球約有20%的地震都發生在日本。當地震發生時,雜物化身為了“殺人兇器”。
基於以上原因使得極簡主義者的出現成為必然。其實,每個人最初都是極簡主義者,因為我們剛出生時並不是什麼都有。記得我剛畢業的時候,也只有一個行李箱,可是後來搬家時東西多的不得不用搬家公司。為什麼我們擁有的物品會越來越多呢?
因為:人是群居動物,人需要透過別人這面鏡子看到自己的價值。我們發朋友圈,如果有人點贊、留言就會覺得很開心。因為有人認可我們,他人的認可使我們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如果我們喜歡的人恰好也喜歡我們,我們會欣喜若狂。倘若對方移情別戀,我們會憤怒,因為無法忍受“別人比我更有價值”。因此,人的行為都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希望他人尊重有價值的自己。價值分為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內在價值是需要經過時間才能被看見的。相反外在價值就會迅速傳達出來,因此,人們透過物品來展現自己的內在價值。當人們過度依賴這種方式展現內在價值時,就會出現過度持有的現象。
人有“習慣”—“厭倦”的程式。新衣服剛買來時特別喜歡,穿10次以後喜歡的程度就不如當初了,變成習慣,等穿過100次以後就會心生厭倦。而人為什麼會喜新厭舊呢?因為,人的神經網路,能夠接收到從某種刺激變成其他刺激產生的“差異”。所以,新衣服不再喜歡了是因為我們已經感知不到差異了。我們常常會透過再次購買新衣服(改變刺激)、增加數量(增加刺激量)、買更貴的.(放大刺激)來製造差異,因此,使得物品越來越多。如果我們不對到手的東西感到厭倦的話,就不會添置新東西。
物品越多人越不滿足。人們以為自己不幸是因為沒有什麼,沒有更多的錢,沒有更好的機會……總是以為擁有了那件心儀的東西就會幸福,但人是沒有預測下一刻心情的能力的。在沒有得到之前,以為得到之後的喜悅會一直持續下去,卻忘記了“習慣”這個毒藥。明知道慾望永遠無法不能被滿足,還是妄想著下次一定能被滿足。這就是不斷購買新物品,囤積物品最終進入死迴圈的原因。
物品最初的產生是因為人們需要工具,早期的人類因為狩獵、儲存食物的需要製造了石器、陶器之類的物品。因此,功能性才是判斷物品是否必要的標準。依據這個標準,作者捨棄了大部分的物品,只精選了部分結束了自稱“垃圾屋”的生活。搬到了更小的房子,房租少了,空間卻比以前大了,在沒有事先打包的情況下,搬家只用了30分鐘。
成為極簡主義者以後,生活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擁有更多的時間,因為減少了購物、做家務的時間,減少了找東西的時間。
從“物慾”中解放了出來,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因此不再受廣告媒體的影響。十分清楚自己的持有物,所以不會遺失物品。
身心更加健康,成為極簡主義者以後自然瘦身,整潔的環境讓人心情舒暢。也不再與他人比較,專注於為自己而活。
成為行動派,做了很多以前不敢做的事。改變了內向的性格,併成為了樂觀派。享受當下,不再執著於曾經和擔憂未來。其實,有時候我們不能丟棄物品就是覺得將來也許會用到,這是基於過去的經驗。喜歡囤積也是因為擔心以後會斷貨或買不到,因未來而焦慮,這些都是不必要的。無論過去還是未來,他的發生只有“現在”知道。
物品減少了變得更加珍惜每一樣,也變得更加懂得感恩。減物還有利於夫妻關係,不再因家務而爭吵,減少了生悶氣的時間,有了更多的交流時間。維持美滿婚姻的秘訣就是“夫妻間有說不完的話”,研究表明婚姻美滿夫妻每週說話的時間多於婚姻不幸夫妻5小時
極簡的不只是物品還有人際關係,只保留真正的好朋友認真對待每一位,極簡的人際關係更自在
那麼如何進行減物呢?
首先,重新認識捨棄。人們一想到捨棄就覺得是失去、吃虧、帶來損失,其實捨棄反而是得到,得到的是以上你看不到的收穫。也有人擔心捨棄後會不會後悔,作者的答案是不會,不但不會反而還有“幸虧丟掉”了的感覺。而且,如果是真正需要的物品,它還是會回來的。
其次,捨棄是門“技術”從入門到精通需要練習,作者也是經過5年才成為“斷舍離”的高手。因此,不要因為“無法捨棄”而羞愧,但要清楚原因。是因為價格太貴?朋友送的禮物有珍貴的回憶?還是因為罪惡感?還是覺得太麻煩?不停地問自己,最終你會明白無論是哪種原因,都只是“不願意”而已。人最喜歡的就是維持現狀和安逸。
第三,一旦決定捨棄就要從現在、立刻、馬上開始,總想著“哪天再做”的話,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
判斷物品去留的要點是“現在”是否需要,你想的也許“有一天”會用到的情況,通常不會發生。“那一天”如果真來了也有辦法解決,所有的商店都是你的倉庫。
一年沒用過的或者早已遺忘的物品可以直接捨棄。
捨棄“回本”的念頭,捨棄因虛榮心而囤積的物品。人的生命寶貴,與其花時間打理物品,不如把精力放到真正重要的東西上。
最不好處理的就是禮物和回憶有關的物品,可以拍照後再捨棄,只保留珍貴的回憶,捨棄顏色鮮豔的物品,柔和的刺激度低的顏色,接受度高,可以長久使用。
表達感謝後再捨棄,與其閒置或者彆彆扭扭的持有,不如心懷感恩的捨棄,這也是對物品的尊重
關於幸福:
首先,停止比較,有一種讓人瞬間變得不幸的方法就是比較。人都覺得隔壁草坪更綠,而草坪本身根本不介意自己是青色還是綠色,所以沒必要比較。一味的和別人比會發現無論自己多厲害都會有人比你更厲害,專注自身就好。
另外,他提到了“丟棄幸福範本”,現在社會已經可以包容越來越多的生活狀態,但人們心裡還是有一個幸福範本:穩定的工作、結婚成家、雙親健在、有個聰明健康的寶貝,晚年可以含飴弄孫。覺得只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幸福了。無論你心目中的幸福是什麼樣子,幸福不是達成某些條件就可以擁有的。達成目標是不能“變”幸福的,因為幸福是發生時的感受。無論這個瞬間是發生在明天、後天還是十年後,只有當下那一刻才能感受到。因此,無法專注於當下的人是無法感受到幸福的,這就是幸福的真諦。所以,從現在此刻開始多多的感受幸福吧。
很多人在經歷了比較大的變動後,思想發生巨大轉變。從此以後,人生軌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不需要一定經歷這些才改變,可以試著想象一下,如果人生“清零”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物品不能代表我們,也不能成為我們的主人。最大限度的減少必需品是極簡主義者的生活方式,透過這種方式可以幫我們找到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生命何其保貴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