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自身訓練決定運動量

根據自身訓練決定運動量

  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掌握知識點是我們提高成績的關鍵!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根據自身訓練決定運動量,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根據自身訓練決定運動量1

  研究者們找來了72位年齡在60歲到74歲之間、平素較少運動的女性,將她們隨機分配到三個健身小組中的一組。

  一個小組每週有一天進行舉重鍛鍊,而在另一天進行像慢跑或騎單車這樣的耐力練習。

  另一個小組每週安排兩天舉重練習,兩天慢跑或騎單車。

  而第三組的鍛鍊方式你或許已經猜出來了,她們每週進行三天的舉重練習,三天的耐力練習,總共鍛鍊六天。

  研究者全程監控參與者鍛鍊,鍛鍊起初很輕鬆,其目的是改變參與者的肌肉和耐力。在四個月時間裡,鍛鍊的強度和時長逐漸提升,最終這些參與的女性可以慢跑40分鐘,舉重練習也能達到同樣的時間。

  研究者希望能借此發現每週鍛鍊多少次剛好合適,在每週投入一定時間的精力鍛鍊後,能恰如其分地增強參與者的體能。

  此前一些研究發現,每週只鍛鍊一兩次對體能幾乎毫無脾益,而每天幾乎都從事高強度練習的人,相比那些鍛鍊次數較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得更為懶散。研究者推斷認為,較為嚴苛的健身日程會令中樞神經系統對這種過度運動產生回應,在這種下意識的內部反應中釋放出生理訊號,令人們感覺自己很疲憊不堪、昏昏欲睡,並且不願意繼續動起來。

  而在這項實驗中,研究者為了判斷在參試者中這種情況是否存在可能性,始終監控著參試女性血液中細胞因子的濃度,這種物質據信與壓力有關,神經系統會根據它來判斷人體是否在過度運動。他們還監測了這些女性有氧能量、肌力、體脂和情緒的變化,並透過運用複雜的熱量測量技術來計算她們每週消耗的能量。

  在四個月的實驗結束時,雖然減重並非本次實驗的目的,但所有女性的.耐力和力量都有所增強,體脂率則隨之下降。研究者並未要求她們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個小組中,參試者體能的增加幾乎無甚區別。每週運動兩次的女性,在力量和有氧能量方面跟每週運動六次的女性無異。三個小組的細胞因子濃度同樣沒有顯著的差異。

  不過,每週運動四次的女性總體而言,消耗的能量比其他兩個小組的女性更多。除了在運動時消耗的能量,相比實驗之初,她們每天還多燃燒了225大卡熱量。

  每週運動兩次的女性相比實驗之初,每天消耗的能量同樣有所增加,除了運動時所消耗的卡路里,她們每天多燃燒了將近100大卡熱量。

  至於每週鍛鍊六次的女性,她們日均消耗的能量相比實驗之初則出現了顯著的減少,儘管鍛鍊得如此勤奮,可每天她們燃燒的熱量卻少了近200大卡。

  領導該實驗的是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的加里·亨特(Gary Hunter)教授,他說,在進行了幾個月的鍛鍊後,“我們認為這些每週鍛鍊四次的女性感覺更加精神奕奕,在體能上也更為強健了。他在與這些女性聊天后發現,她們開始選擇爬樓梯而非坐電梯,並且享受走路的樂趣。

  那些每週鍛鍊六次的女性產生的反應則十分不同。“她們向我們抱怨說,每週鍛鍊六次佔用了太多時間,亨特博士說。這些參試者並未聲稱自己感覺疲憊,或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她們的身體沒有製造出過高濃度的細胞因子,向身體釋放出要悠著點來的看不見的訊息。

  確切地說,她們感覺時間不夠用,於是有意選擇開車而非步行,同時不耐煩地避免爬樓梯。

  儘管這項研究給大家提了個醒,但堅持每週鍛鍊六次的人大可不避因此感到鬱悶。研究結果表明,只要你能有意識地監控自己的活動量,就不至於不知不覺地變地懈怠不愛動。

  不過亨特博士說,這項研究更為重大的發現是“少比多好,這樣的訊息很有可能讓大家都能產生共鳴。他說,每週鍛鍊四次的女性“額外消耗的能量最多。

  總結

  如何選擇適合的運動量,要根據自身訓練安排的強度決定,30分鐘有氧或者小強度徒手訓練者一週4-6次,是沒有問題的,而且也容易養成習慣;中等強度的朋友練2休1是比較正常的訓練頻率,身體能夠更好的恢復,狀態能夠持續,而且也可以留出更多空餘時間;高強度的訓練,通常建議交叉訓練,高強度與低強度交叉進行安排。更有利於持續性與恢復。

  根據自身訓練決定運動量2

  運動過度,身體、精神有何反應

  運動是對人體的一種刺激。這種刺激使人體產生應激反應。刺激的強弱在人體產生的反應各有不同。這種刺激強度的大小就是運動量的大小:運動量小,刺激強度小,對身體產生的反應就小;運動量適中,刺激強度適中,身體反應就良好;運動量過大,刺激強烈,身體反應也強烈。

  運動量主要包括運動強度、運動數量、運動密度、運動的總時間和運動頻率。這些因素綜合作用於人體,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改變,都會影響運動量的大小。

  時間長,運動量大。這樣就使得運動過後身體不容易恢復過來,而引發多種的不良反應。比如全身疲勞物理、或者就是運動的能力下降。

  出現過度運動後,及時糾正

  運動過度後,身體恢復所需的時間取決於運動強度和數量。運動強度大、數量大,則恢復的時間長。運動強度和數量的合理組合很重要。

  對於大強度、大數量的運動組合,若恢復時間不夠,極易產生過度運動疲勞。若連續較長時間大強度作這樣的鍛鍊,就會破壞身體恢復時間和運動強度及數量的平衡。普通的健身運動,中等數量和中小強度就可以了,一週鍛鍊3次。

  在排除身體疾病的前提下,消除運動過度的方法是暫停運動或減少運動量。減少每週鍛鍊的次數,如一天鍛鍊兩次的,減為一次;減少每次鍛鍊的時間,每次鍛鍊一個多小時的,減少到一小時以內;減少運動強度,如走跑鍛鍊的,可以減少走和跑的距離和速度。還可變換鍛鍊的內容和環境,跑步鍛鍊的改為走步或其他運動,在居室周圍鍛鍊的改為去公園遊玩。經過一段時間恢復就可以繼續鍛鍊。

  適應性鍛鍊,預防運動過度

  人的本能就是學會適應,也就是對周圍環境條件的變化,給予反應的能力。運動量是外界對於人體的刺激,要求與人的承受能力相互協調,達到平衡,這樣運能能力會得到提高等好處。有的人散步半小時或更長時間,走步的速度不快,和生活、工作強度差不多, 比久坐不動的活動量多些,雖說消耗了身體的一部分熱量,但強身健體的效果並不理想。而進行身體能承受、大於生活和工作強度的鍛鍊,如快走、跑步、游泳、健身操和球類等,並持之以恆,就能取得理想的健身效果。

  若沒有練過馬拉松的人去跑馬拉松、沒有爬過山的人去爬山,和經常鍛鍊的人攀比,常導致運動強度過大,身體難於承受,從而出現運動過度。

  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量

  掌握好運動量,使之與人的承受能力相互協調,達到動態平衡,運動能力就會得到提高,達到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目的。開始時,運動量可以在一個較低的起點進行。

  例如走步鍛鍊的人,開始以70~90步/分鐘走2公里,走完後身體可能會有一些疲勞,身體的生理指標會有些變化,恢復之後,身體處於正常狀態,再進行下一次鍛鍊。這樣經過6~8周或更長一段時間的適應性鍛鍊,若鍛鍊後身體感覺比以前好了,身體恢復得比剛開始快,身體的生理指標穩定在正常範圍內,身體完全適應這種運動量之後,就可以提高走步的速度或時間,提高的幅度應以身體能承受為準。如提高到91~120步/分鐘,或是維持原來的速度,增加距離到2.5公里,適應一段時間再提高。當達到理想的運動量時,可以堅持下去,以後根據年齡和身體情況適當調整,始終保持適合自己的運動量。

  總之,要結合自己的年齡、性別、運動經歷和身體狀況等,掌握運動的起點、每個階段鍛鍊的適應時間和每次提高運動的負荷幅度,就不會出現運動過度現象。寧可起點低一點,適應時間長一點,提高幅度小一點,循序漸進,不要操之過急。

  很多人想不到鍛鍊也有誤區。事實上不正確的鍛鍊方式在強健身體的同時也會傷害身體,而很少人知道這一點,也沒有幾個人會真正注意避免它。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到健身房鍛鍊,但這同樣存在幾種典型誤區。如果你喜歡去健身而又恰恰是按照這幾種方式運動的,那麼一定要注意調整,否則長期下來一定會損及健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