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定八十性格特點決定於生命頭五年
三歲定八十性格特點決定於生命頭五年
人的性格是在什麼年齡階段形成的?為什麼有的人性格“很好”,但有的人卻性格“很壞”?這種好與壞的性格又是怎樣形成的?這些關於人自身的問題一直是人類不斷地在探討的問題,也是心理學家門孜孜以求尋找答案的課題,性格特點起源於生命頭五年。
心理學家大師弗洛伊德是最早開始以系統理論述人的性格形成與發展問題的人。他在長期治療具有病態人格的成年人的基礎上,追蹤這種扭曲的性格發展過程,最終發現,人的 病態性格都可以在童年時期的心理創傷中找到根源。由此,他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派的人格發展理論,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人的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後的人格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成年期人的性格特徵早期的經驗在人格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弗洛伊德認為,人得性格形成,從一出生就開始了,因為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具有滿足自我身體成長髮育的要求,但同時,客觀外界卻存在著提供滿足與限制滿足嬰兒需要的二種現實可能性,這就讓嬰兒面臨著滿足需要從而健康成長或者面臨不滿足需要從而產生心理衝突的二種可能的命運。二種不同的命運會帶給嬰兒不同的童年經驗,也就會為今後兒童性格的形成打下烙印。
弗洛伊德把兒童童年期心理發展分成了五個階段,他認為每一個階段兒童有不同的成長需要,也面臨著不同的心理衝突,這種種衝突既來源於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缺失,也出現於需要的過度滿足,即父母或養育者的過度溺愛。當衝突不能得到解決時,兒童會產生相應的心理問題,出現不同的性格特徵。而且兒童的心理成長也將受到相應的影響,即使在成年以後,也還會出現這一年齡階段的心理衝突所帶來的問題,他將這一現象稱為:這個人的心理年齡“停留”(固結)在了那一年齡階段,就類似於我們俗話常說的某個成人思考與處理問題很不成熟,像個孩子。
弗洛伊德劃分兒童心理發展的五個階段為:
口欲期(0-1.5歲)
弗洛伊德認為這一時期人主要的需求是獲取口唇的滿足感,即嬰兒透過吸吮母乳而獲得口唇的愉快感。對於這一時期的口唇需要可以從嬰兒的生理與精神需要兩個方面來理解:剛出生的嬰兒面臨的最迫切的生理需要是解決吃奶問題;而同時,沒有任何行動能力的嬰兒也必須獲得一個強有力的保護者,因此,他的精神需要是與一個養育者建立起永久的親密關係,那個人必須時刻不離地提供照顧與保護。只有滿足了生理與精神的兩方面需要,才能給嬰兒提供一種全面的生存安全感。弗洛伊德正是將嬰兒這兩方面的需要以口唇的愉快感,即口欲需求來代表。他認為當環境滿足了人的口欲需要,嬰兒就會順利地建立起正常的母嬰或親子關係,獲得安全感,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對社會產生信任感,從而發展出自信的性格。
如果人的口欲需求受搓或過度滿足,則會出現這一發展階段的固結現象,即人的心理年齡將不會從這一年齡階段得以成長,反而仍停留在這一階段。口欲需求受挫,表現為衝滿不安全感,影響今後的人格成長,人將會出現自卑,自戀的性格缺陷,家長之友《性格特點起源於生命頭五年》。如果口欲需求過度滿足,會出現“口腔性格”,即表現為過度依賴、嫉妒等性格特徵。
許多兒童以至成年人的行為,都正實了弗洛伊德的這一理論。部分孩子在出現不安全感時就會產生咬手指的現象,即可解釋為他們由於環境改變而出現了不安全感,從而利用滿足口欲的需求來達到自我安慰的目的。從這一理論去理解孩子們出現的啃手指現象,可以得知這種行為是孩子心理焦慮的表現,正確的解決方法就是不可用強制、壓抑孩子行為的方式,而是要儘量疏導、緩解孩子的不安全感,讓孩子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就可減少以至消除咬手指這種滿足口欲需求的行為。
肛預期(1.5-3歲)
肛預期是指這一階段的幼兒透過訓練,能正常排便而滿足舒適的慾望。二歲左右的兒童與父母間的關係開始產生巨大的變化,他們的自主意識大為增強,出現“第一次逆反期”。由於這一時期幼兒主要的學習適應社會的內容是要以社會許可的方式排便,因此,父母訓練兒童學習控制排便的過程,就成為這一時期兒童心理健康成長或產生衝突的主要發展課題。如果父母給予兒童正確的訓練,並使他們在訓練過程中一直保持愉快的心理體驗,這一階段幼兒的心理成長需求就會得到滿足,他們會繼續建立與父母的親密關係,表現出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並能夠在今後發展與同伴和他人的社會關係。但如果父母過於放任不給予正確的訓練,或施以過於強硬的壓抑,都會使兒童發展慾望受挫,則會固結為“肛門性格”:或表現為某種迂腐、偏執的性格特徵,如:
A.特別遵守秩序,愛清潔,過分認真;
B.吝嗇,節儉,愛錢;
C.固執,不靈活。
或表現出強烈的控制慾與攻擊性(施虐)、報復性。
某些與父母關係不親密的兒童往往表現出對同伴或他人的攻擊性,可認為是這一階段兒童的需要沒得到滿足所致。糾正的方法就是指導父母重新建立與孩子間正常的的親子關係,或不再過度溺愛;或不再過分壓抑孩子,而是以父母應有的.指導與要求,去關心與幫助孩子。
性蕾(俄底普斯情節)期(3-6歲)
3-6歲指這一時期兒童的興趣會轉向異性器官,愛戀異性父母,並由此使兒童學會與家庭其他成員之間都建立起親密的關係,從而具有對社會生活更廣泛的適應性。三歲後的兒童開始了他們的社會性的發展,也就是從這一階段開始,兒童從自以為是母親與家庭的“共生物”,開始真正向一個“社會的人”轉變。他們開始向家庭以外去尋找情感的寄託、生活的內容,於是,他們也開始了對“人”的認識更加深入全面了 。對“人”深入認識的表現是孩子發現兩性父母的愛戀,即戀母情節的出現,這時期兒童的發展需要表現為:男孩需要向父親仿同;女孩需要向母親仿同。如果家庭不能給予兒童相應的發展需求的滿足,一是會令“俄底普斯情節”壓抑在人的潛意識,從而變成成年後神經症及其他心理障礙的根源;另一是兒童會缺乏人際關係的正常學習,成年後表現為處理人際關係的無能感。
潛伏期(6-10歲)
一個相對平靜的階段(冬眠),兒童的興趣投向外界,與同伴的社會關係發展迅速,並奠定一生的人際關係的基礎。
青春期(10-20歲)
兒童進入軀體成熟,並且完成在家庭以外的親密客體關係的建立過程,並使自己的觀念與社會文化價值同化及適應,達到人格形成。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對於當今的兒童心理分析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知道意義。目前世界通行的兒童心理治療及兒童人格測量法,仍是以“弗氏”的上述理論作為理論依據。而弗氏所闡述的兒童每一發展階段必須得到滿足的心理需求,也都是以正常的親子關係為基礎,需要父母給予正確的撫養與教育才能夠達到的。如果在兒童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沒有得到所需要的家庭的撫愛,那就會出現相應的心理問題,表現為當時的或成年後的心理缺陷。
同時根據弗氏理論也可以得知,兒童從一出生,即開始了性格的塑造過程,並且對成人後的性格及心理都會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這也就為我們今天的嬰幼兒早期教育工作者及父母親都敲響了警鐘,必須注意從0歲開始的兒童性格塑造問題,教育工作者要幫助父母,在兒童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建立起正常的親子關係,滿足孩子身心發展的各項需要。每一位明眼的父母都會明白;良好的性格及心理素質的發展,將比單純的認幾千個字、背多少英語單詞等流行的“早期教育發展指標”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