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課題研究報告

小課題研究報告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課題研究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課題研究報告1

  課題題目:

  圖片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開題報告要點:題目解讀、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組織分工、研究進展、經費保障、預期成果等,要求具體明確、可操作, 3000字左右(可加頁)。

  題目解讀: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一個反覆聽說操練的過程。但我們常常聽到有一些老老師抱怨句型教學的枯燥乏味,學生也學的索然無味。英語學習作為中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有重要意義,然而對教師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要求。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面向21世紀所做出的戰略選擇,但在素質教育日益深入,新課程理念不斷深化的今天,新的教學理念鼓勵教育者採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但是過分的使用多媒體教學其實並不能讓學生學的更好。根據教師現狀,老師很難每堂課都能根據學生情況製作出精美的,合適的課件,在教學中,我們仍然需要藉助其他的教具。作為傳統教具的圖片以形象深動,直觀性強易於攜帶,和使用等特點,能將教師從繁難的課件製作中解放出來,教師若能把圖片很好地運用於課堂之中,那麼小小的圖片也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最佳化。圖片教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語言以及運用語言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整體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從選擇圖片在中學教育中的運用作為論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勢,進一步研究圖片的應用,並闡述圖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學意義,有益於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提高教學質量。語言習慣只有透過經常不斷地重複才能獲得,學生在圖片的幫助下,能更好的學會用英語去表達,用英語將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很好地描述出來,在不知不覺中,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英語,在不知不覺中進步。

  研究內容:

  當今中學英語教學主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大部分中學生覺得英語學習單調,乏味,記不住知識點。因此,需要引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圖片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並且有許多英語學習者認為圖片教學具有省時並且表達生動的特點,除此之外它還能夠清楚地呈現事物的內部關係。

  對於中學生而言,圖片教學能夠把視聽相結合,使英語教學變得簡單,也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也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所以,圖片這種簡單有效的方法應用於英語教學,對於改善英語教學質量非常有效,

  然而近些年來,對此領域的研究還涉及甚少,有些人認為圖片教學沒有可研究之處,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過去圖片一直被用來描述事物或現成的對話加以說明。但現在的英語教學中,人們越來越重視語言的交際運用。因此圖片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直觀的語言表達素材,在教學中教師加以引導,學生就可以循序漸進地講一些句子。本課題主要透過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式,進而研究圖片的應用,功能極其教學意義。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圖片的運用,圖片的功能,教學意義。它們分別從圖片的特點,圖片的功效,激起學生的興趣,陶冶情操促進合作等以及圖片在英語語法,課文,詞彙,英語聽說能力中的運用以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教學相長,心裡相容的新型師生關係達到一種學生愛學,教師愛教的教育局面。

  正所謂“教無定法”,我們在汲取他人優秀成果的同時,應該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根據學情與上課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利用圖片這種簡單而又便利的教學資源,達到最佳的教學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獻法

  對於圖片在教學中的運用的有關文獻的進行仔細研,並從中提取精華部分加上自己的想法與認識,總結研究和應用的現狀、問題和趨勢,得出新的觀點。

  2觀察法

  積極參與初中英語課堂,觀察學生們的上課情況,表現以及教師的上課方式方法與行為藝術,教學策略等,從中學英語課堂所獲得的經驗來進行總結。

  3調查與瞭解

  設計問卷調查,瞭解本校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和部分學生不喜歡英語課的原因,並瞭解學生喜歡的課堂型別及對圖片教學模式的看法,為課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資料。

  4研究與深化

  將初中英語7--9年級的教材進行研究,對教材的知識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並透過多種渠道探尋相關的資料,利用圖片教學更好深化教學目標。

  5繼承與發揚

  在學習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充分培養學生利用知識和在利用中獲得新知識的能力,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結合先進的英語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與能及,更好的走向世界。

  6經驗總結法

  在課題研究結束時,透過總結經驗,然後撰寫出相應的案例,論文等。以便在課題研究中形成有效的教學方法並得以推廣和使用。

  研究思路:

  任務型教學提倡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學是為了用。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鑽研課本,精心組織教學,努力創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而現今教師面臨著工作量大而課件製作又非專業的情況下,如何省時有效地創設情境呢?教師可以從圖片著手,運用圖片營造繪畫氛圍,加上及個別學生的精彩表演,其他學生在榜樣的帶動下,也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慾望,同時也樹立自信心。從選擇圖片在中學教育中的運用作為論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勢,進一步研究圖片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並闡述圖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學意義。除此之外,透過圖片這種教學方式來進一步挖掘圖片教學的有效應運用空間與實際意義,以及各種圖片在不同的教學案例中的很好使用,將其與現代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整體能力,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與質量,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在課堂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積極性。

  組織分工:

  陳 娟起草課題方案,設計及撰寫研究報告

  陳金彬理論指導,案例分析

  陳冬菊課題資料收集整理

  全校英語老師學校作業實踐活動及論文撰寫

小課題研究報告2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化學課堂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講的激情飛揚,學生聽的昏昏欲睡,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化學小課題開題報告。教學沒有豐富的教學收穫,同時,受升學考試、上級部門、社會、家長對教育的更多渴求等方方面面的壓力,以"考試"為中心,"題海戰術"、使學生厭倦了學習,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這種不利於學生成長和創新精神培養的教學方式也困擾著校長和教師。

  針對以上課堂教學中的現實問題,需要有效教學理念的指導。為了克服"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的被動局面,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探究式改革,學會並自覺地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和理論體系;積極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構築初三化學教育優質工程。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而提出的,目前得到教育界普遍關注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開題報告《化學小課題開題報告》。所謂教學有效性是指透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和促進了學生進步與全面發展,包括知識、智力、情感、創造力、思維與實踐能力等方面。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每一位學生由於各自的學習狀況,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能力不同,體現出來的就是成績的不同。面臨初三升學的重大壓力,希望在課堂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減少在課外使用的大量學習時間,來達到減負的目的。

  (一)準備階段:6月--7月初,

  研討課題的研究的構架,調查本校學生多元學習方式與有效學習狀況,及其教學實施現狀7月--8月準備課題開展的一些具體工作。

  (二)研究實施階段:9月--11月底,

  1、根據研究方案,啟動課題研究

  2、根據研究方案,在化學課堂中具體實施。

  3、及時收集研究資訊,注意調控,不斷完善操作過程。

  4、完成相關操作,寫好資料,經驗的總結。

  (三)總結階段與結題階段:12月

  1、彙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結果,撰寫研究論文

  2、申請結題,上交研究成果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課題論文

  分析階段有調查問卷,談話記錄等。

  課題展示附有展示用的課件。

小課題研究報告3

  本課題以現代德育教育理論為指導,結合我校創新開展各項特色活動情況,進一步完善健全了學校與家庭、社群互相溝通和協調德育管理體系及德育管理執行機制,探索了豐富德育內容的一些途徑及辦法,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進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為學校、教師、家長等提供了一系列操作性較強的活動方案等研究成果。

  一、課題的提出

  本課題的研究是時代發展要求,也是學校發展現實需要

  豐富初中德育內容和創新德育機制的研究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普遍認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群教育對學生的人格完善和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普遍注重學校德育和家庭、社群相結合的德育教育的實踐性以及互動機制的可操作性。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互動的大教育系統,為全民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活環境,發展終身教育,從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質,已成為當前國際社會教育發展的潮流,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方向。單一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需要,只有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群教育互相配合和協調,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於安康中心城市繁華地帶,建校30年來,學校始終秉承“辦人民滿意教育,以優異的教育質量回報社會”的辦學宗旨,始終堅持 “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管理強校”的辦學理念。自20xx年躋身於省級“示範初中”、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法制校園”之後相繼榮獲“初中教育先進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被評為國家級、省級、市級“課改示範學校”。隨著我校社會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進入我校就讀的學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園面積相對狹小(現有5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600餘人,校園面積15畝,校舍面積16770平方米),部分學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會中不利於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種原因,對教育大環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會教育“魚龍混雜”,學校教育“獨木難支”,有時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

  根據教育發展的要求及學校發展現實需要,我們確立“創新德育機制豐富德育活動內容”研究課題,旨在不斷嘗試初中階段創新德育機制豐富德育活動內容,在校內狠抓德育工作,同時把學校德育延伸到家庭與社群,使我校德育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開展該項課題的研究有利於豐富學校德育理論和家庭、社群教育理論,有利於指導學校德育實踐,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利於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為學校、教師、家長和社群服務管理人員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較強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二、研究目標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體系及德育管理執行機制,探索學校、家庭、社群互相溝通和協調的途徑及辦法;

  2.創新開展各項特色活動,不斷豐富德育內容,探索活動對學生的積極影響;

  3.探討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學科課堂教學及第二課堂活動中的滲透;

  4. 透過課題研究,以達到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進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論依據

  1.《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人的思想品德是透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

  2.“雙主體”理念。教師是“導”即“教”的活動的實施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根據教育規定和學生身心成長特點,對德育環境、德育內容和德育辦法開展選擇、加工和設計,對學生的主體性開展引導和培養;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更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活動、逐步做到自訂成長目標,自尋成長動力,自擇成長辦法和自評成長效果,最終將社會認識、情感、做法內化為個體認識、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終存在於人的整體生活之中,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與成長也只有透過人們自己的社會生活活動來實現。因此,在學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辦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從學校的小範圍擴大到社會的大範圍。

  4.活動理論。活動是指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有目的地影響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活動是實現成長的必由之路,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做法成長的基礎。學校和教師在組織德育活動時,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以及活動中的互動合作與內心體驗,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蒐集有關資料,進行專題研究。

  2.調查研究法:透過座談、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蒐集分析我校學生思想現狀;透過師生相互評價分析師生的認同程度;透過廣泛的調查研究,明確學校與家庭、社群德育內容需要。

  3.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的研究將以行動研究法貫穿始終。我們的行動研究將基於我校各項德育特色活動,由本校的教師成為行動研究者,在具體的活動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找出並實施對策,不斷地反思行動的效果,達到“行動”和“研究”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小課題研究報告4

  一、研究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特別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可見,放手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學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葉聖陶老先生也曾說過:“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於主導地位了嗎?”他還說:“改的優先權應屬於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

  而現實教學中,老師們“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師最煩惱的事。耗費了大量心血,收效卻不大。學生怕寫作文,總是對作文不感興趣,更寫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貫徹教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學生則變成了被動接受的容器。這樣做的確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基於此,我確立了《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能力的研究》這個課題。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有三個概念:

  學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應是批改和評講的主體,學生成了主體地位,他就會有興趣,就會樂學。

  互批互評:作文寫好後,是學生間的互相批改,互相評講,不是老師包辦。

  作文:是學生自己寫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選來的文章。

  三、研究目標

  1、透過互批互評來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賞析能力。

  2、培養學生批改作文、評講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為習慣,以提高寫作的能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四、研究內容

  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能力

  本課題系蘇州市中小學“指導學生自學”微型課題,課題編號:

  組長: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透過查閱、收集有關學生作文自改能力培養方面的科研文獻,獲取相關資訊,並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與本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

  調查研究法:透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對學生作文批改現狀以及學生自改作文能力進行調查研究,並加以分析綜合,為課題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實驗研究法:以課題研究計劃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研究不斷地進行計劃、研究、總結、修正,使課題研究科學、規範、合理。

  經驗總結法:透過對課題的研究,不斷地加以總結,把獲得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以期從中探索出一些教學規律,來指引今後的教學工作。

  六、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10月:

  1、學習理論,我們學習了黃大龍、朱治國合編的《生態課堂理論》,學習了《蔡明講語文》和蔡明老師的一系列有關生態課堂的文章。

  2、醞釀製訂了方案,我們的方案獲得市方案評比二等獎。

  第二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計劃實施,根據實際情況,蒐集整理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研究並小結;及時上傳到網頁。

  第三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們積極做好研究活動,成員們每人圍繞課題開公開課。有幾人多次上了課題公開課,及時資料整理、總結,及時上傳。最後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小課題研究報告5

  一、課題的提出

  體育是使人的身體健康成長和增強體質的教育,幼兒園開展的體育活動也都是遵循幼兒身體生長髮育規律,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為目的所進行的系列教育活動。幼兒園開展的體育活動其形式是多樣化的,其中戶外體育活動就是幼兒園的常見活動,大多都在戶外進行,透過教師有目的、有的制定教學方案,開展符合本班年齡特點的教學活動,從而來發展幼兒的走、跑、跳躍、投擲等動作,“幼兒園第一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健康,”由此可見,陳鶴琴先生是多麼重視兒童的健康教育,而戶外體育活動正是能提高人體健康的活動,《綱要》指出: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參與。幼兒透過體育鍛煉,不僅鍛鍊了身體,並對促進幼兒獨立生活與活動能力的發展,促進智力發展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園教師對體育教學活動把握不準,出現內容與幼兒身心發展目標不匹配、內容選擇隨意而不繫統,教學活動策略單一的現象,致使體育鍛煉效益差,目標達成度低。且現今的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過於強調社會對幼兒體育的要求,而忽視幼兒主題的體育需要;重“寬鬆”、“自由”的情景創設,輕“跳一跳,摘下果子”的發展要求;存在密度強度不達標;體育教學活動沒有系統性,未從各年齡段幼兒的體能發展出發來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由於以上的問題,影響了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基於以上需要,立足我們幼兒園,對“利用本土資源,最佳化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進行研究,透過選擇科學、系統的教學內容,運用適宜的、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形成具有我園一定特色的適合各年齡段幼兒的體育教學模式,整體提高我園體育教學活動水平。

  二、研究條件

  根據本課題的需要,我們成立了體育中心組,組織大家學習新《綱要》中的主導思想、教育方針,另外,透過對幼兒園體育活動內容、策略等相關資料的蒐集、彙總、分析,正確把握有關幼兒園體育教學的相關理論。

  參與本課題研究的有年輕教師,她們朝氣蓬勃,富有創新;有骨幹教師,她們事業心強、經驗豐富,都已達到學前本科學歷,參與過多個區級、市級課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多篇論文在國家級、省市級論文評比中獲獎和發表,有兩位老師還參加了區級的課題中心組,相信在老和新的完美結合下,我們一定能研究出適合本園幼兒身心特點的體育活動,形成體現本園特色的體育教學模式。

  三、理論依據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出:幼兒園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群的教育資源,擴大幼兒學習和生活的空間”,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

  3、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主要的知識來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應該得到充分的體現”。

  4、兒童發展理論:我國心理學家李惠桐在兒童心理學研究中發現:動作和動作技能的掌握對嬰幼兒心理發展有重要意義,對嬰幼兒智力發展和個性形成也有很大關係。一定數量的動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幫助兒童及早擺脫對成人過多的依賴,學會獨立自主地活動,開拓眼界,增長知識。動作技能又是兒童與兒童之間交往的工具,動作技能發展較好的兒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歡迎和好評。由此可見,在學前期重視兒童動作和技能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四、概念界定

  1、本土資源:

  當地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

  2、最佳化:

  指科學地建構,使之更優秀。教學中的最佳化是指教師有目的地選擇組織教學過程的最佳方案,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使教學與教育任務的解決達到可能範圍的最大效率。本課題中是指選擇科學、系統的體育教學內容,採取有效、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使體育教學活動更好地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3、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

  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是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傳授幼兒一些身體練習的基本形式,是增進幼兒體質以及促進幼兒情緒成熟的最基本的途徑。在本課題研究中是指我園的體育集體教學活動。

  五、基本原則

  1、經常化原則

  經常化原則是指幼兒園體育活動應融貫在幼兒的每日活動之中,應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

  2、 適量的運動負荷原則

  在組織幼兒進行身體鍛鍊時,教師應合理安排及注意調節幼兒身體練習時身體和心理所承受的負荷量,保證幼兒在運動後能取得超量恢復的最佳效果,提高身體運動的機能能力,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

  3、 多樣化原則

  幼兒園體育活動應靈活運用多種途徑、多種組織形式和方法來進行,並相互補充、相互配合。

  4、 全面發展的原則

  其中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幼兒園體育活動應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二是指在幼兒的身體鍛鍊活動中,應儘量使幼兒身體的各個部位、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各種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技能等都能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儘量避免身體鍛鍊的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六、研究目標

  (1)透過研究,探索出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系統的、科學的體育鍛煉內容以及有效的、適宜的組織策略。

  (2)透過科學、系統的體育教學內容,有效、適宜的體育教學策略,促進幼兒身心(身體、認知、個性、社會適應能力等)全面發展。

  (3)豐富體育教育活動的理論知識,更新教育觀念,進而使教師能以研究的態度、發展的眼光,逐步完善本園的體育教學模式,提升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

  七、研究內容

  1、民間傳統遊戲在幼兒園體育活動中的有效運用的研究

  2、如何利用民謠,最佳化幼兒佇列隊形練習的組織與指導

  3、利用本土資源,在體育活動中開展一物多玩的研究

  以三個子課題為重點,整個小班年級組共同承擔子課題的研究任務

  八、研究思路

  由幼兒園成立主課題研究組,加強課題組成員的理論學習,從文獻研究、調查研究入手,整體思考研究內容,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分工落實研究任務,逐步達成研究目標,邊研究邊,邊邊修正,確保研究方向正確,措施有效,最終將研究成果逐步成為園所文化的奠基石。

  九、研究方法

  本課題採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獻資料法、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1.文獻資料法:透過對幼兒園體育活動內容、策略等相關資料的收集、彙總、分析,動態瞭解相關研究現狀,正確把握有關幼兒園體育教學的相關理論,為課題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2.行動研究法:主要用於子課題的研究,在實踐中探索最佳化幼兒園體育教學的內容與策略。

  3.案例研究法:針對本園體育教學活動進行現場記錄,運用測量、評價等方法及時獲取反饋資訊,適時調整研究程序、方法、手段,以便達成研究目標。

  4.個案研究法:用於本園體育教學活動中對幼兒體育活動的表現、運動技能發展等的觀察,並比較個體前後發展的變化,從而得出對幼兒個體或群體的認識,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

  5.經驗總結法:透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

  十、研究措施

  1.透過文獻學習、參觀、專題講座等途徑,幫助教師豐富相關的體育知識,加強對課題研究的認識,提高教師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透過問卷調查、訪談、現場測試等基礎性研究,瞭解本園體育教學活動現狀,並加以分析,尋找原因,為課題研究提供依據。

  3.充分考慮幼兒發展的特點,建立具有層次性的目標框架(課程目標、領域目標、水平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透過情感態度、知識經驗、意志品質、體能發展和社會交往五個維度來挖掘、篩選、整理優秀的體育教學活動內容,形成適合本園幼兒各年齡特點的,系統科學的體育教學活動內容。

  4.遵循幼兒園體育活動原則,根據本園幼兒的情況,活動的不同內容,幼兒不同的活動方式及環境等條件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適宜的材料、多樣的組織形式,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以達到最佳鍛鍊效果,從而提高幼兒運動機能,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總結出適合本園幼兒身心特點的體育活動的教學策略,形成體現本園特色的體育教學模式。

  十一、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9~20xx.2)

  (1)採用文獻法,查閱資料、分析體育教學活動現狀、組織教師學習有關理論知識、瞭解幼兒園體育教學的意義及課題的研究方向。

  (2) 收集資料,分析調查。查閱資料,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3)確定課題相關成員,劃分子課題,確立子課題研究小組,確定課題明確分工職責。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3——20xx.8)

  (1)設計調查問卷與體育活動測試專案表,透過訪談、測量等方法對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現狀加以分析、研究,做好幼兒園體育活動價值、本園體育教學活動現狀研究幼兒身心發展的研究、本園幼兒體能發展的現狀調查等基礎性研究。

  (2)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相關理論學習、培訓。

  (3)全面實施本課題研究,進行幼兒行為觀察記錄,收集資料,並進行幼兒的身心發展情況的測查、統計資料等系列研究活動,及時積累研究資料,不斷總結、完善,及時調整課題實施的程序。

  (4)進行課題研究的中期評估,發現研究問題,提出下一階段的研究重點。

  (5)各子課題研究組總結、交流、提升階段研究經驗,整理階段研究成果,並撰寫相關研究論文。

  (6)完成體育教學活動設計方案的收集。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9——20xx.2)

  (1)分析整理有關課題研究資料,形成課題研究文字、音像成果資料。

  (2)提升、總結各階段研究成果,形成課題研究報告的各類文字成果。

  (3)完成本課題研究報告以及有關的專題論文等,結題,交流和推廣研究成果。

  十二、預期成果

  1、階段成果:課題研究中期報告、課題研究典型案例、課題研究遊戲活動設計、自制體育器械展示,

  2、 最終成果:課題研究結題報告、課題研究論文集

  十三、課題組織

  專家指導

  朱文學:蘇州市教科院副院長

  曹麗萍:蘇州市相城區教科室主任

  課題領導組

  組長:葛麗華,小學高階教師,相城區教壇新秀,區評課選優二等獎獲得者。

  副組長:沈美芳,小學高階教師,相城區教壇新秀,區早期閱讀工作室成員。

  課題組成員(排名不分先後)

  張建芬:小學高階教師,黃橋中心幼兒園小班年級組組長

  陳怡璐:小學一級教師

  唐 葉:小學高階教師

  朱 磊:3年以內新教師

  李慶錠:3年以內新教師

  胡燕萍:3年以內新教師

  十四、主要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2、顧榮芳、薛菁華《幼兒園健康教育》

  3、汪超《幼兒園體育活動設計與指導》

  4、王堅紅《學前兒童發展與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5、郎明琪、陳培燕《幼兒園陽光體育》

小課題研究報告6

  一、課題研究現狀分析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培養讀寫能力,識字是前提,同時識字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又是一個新的任務,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閱讀必須要有一定的識字量才可以進行;而習作又建立在閱讀和寫字的基礎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級學生識字量不足,將嚴重製約讀寫能力的發展。識字教學的速度和質量,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速度和質量。然而從以往實踐看,識字教學形式還比較單一,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辦法還比較少,識字和書寫缺乏有效的指導。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普遍存在“逐個識字效率低、無章可循週期長、回憶再現難度大、易於混淆錯別多”的缺陷,高耗低效的現象嚴重。

  二、課題研究目的

  1、轉變觀念,愉快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變“苦學”為“樂學”。

  2、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化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養成主動求知的好習慣。

  3、引導學生勤於觀察、善於觀察。在觀察中學會比較、辨析,發現規律,掌握識字方法

  三、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各地類似實驗借鑑法;2、課堂教學案例研究法;3、不同教師同類型課堂教學觀察比較法;5、綜合試驗教師對課題的收穫,談經驗總結法。

  四、課題研究重點

  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從關注識字結果到同時關注學習過程,從關注識字技能的記憶保持到關注漢字在不同情境中廣泛靈活的遷移,注重培養識字能力,促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由“被動的學”變為“主動的學”,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提高學習效率。運用各種各樣巧妙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把枯燥的識字教學變得充滿樂趣,使識字教學的面貌發生改觀,識字教學不拘於死板的公式,因文而異、因詞而異、因地而異,把課內外有機整合,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去理解,積累和運用,給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打下紮實的基礎。

  五、課題研究的設想和設施

  八月份:

  1、制定本組小課題研究計劃,各研究教師根據分工制定自己的研究計劃;

  2、組織學習當前課題的研究現狀以及與客體類似的相關理論。

  3、精心組織教研組一課兩評活動,在活動中全面開展課題的研究

  九月份:

  1、教研組小課題成員對自己課堂的一次教學反思。

  2、在教研部落格上傳課教後反思。

  3、充分利用好“達標課”,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同時對教學評價進行研究。

  十月份:

  1、學習有關“生本高效高效語文課堂“的教學新理念的文章;進一步明確“生本高效語文課堂”如何上才能體現高效。

  2、每位教師精心設計一篇識字教學課堂教案,尋找教學模式,歸納教學流程。

  六月份:

  1、設計師生調查問卷,歸納總結課題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

  2、收集整理過程性研究材料,從材料中尋找研究策略。

  十一月份:

  1、研究教師針對研究過程,提出自己的研究認識,開好課題的期末總結會議。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六、課題研究預期效果

  我們希望經過這樣的實踐研究,最終讓孩子們對識字充滿了興趣,提高識字能力,擴大識字量,感受閱讀的樂趣。

小課題研究報告7

  如何幫助學困生從對英語的“厭學”轉化為“樂學”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在課堂上,我覺得部分學生上課很不專心,課後和他們交談,我發現他們想學英語,但是畏懼英語,覺得英語挺難學的,特別是課文單詞、句型的記憶,考試成績總是不理想,而對英語產生一定的厭學心理,導致出現了不良的學習現象,如:不按時交作業或寫作業不自覺,不愛背單詞、句子,上課無法靜下心來聽講。總之,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自覺性,在老師的監督下被動的學習。

  二、研究內容:

  1.不喜歡學英語的學生問題出在哪裡;

  2.老師應該用怎樣的方式方法去和孩子溝通,讓他們樂於接受你的幫助;

  3.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對英語的厭學心裡,樹立只要肯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的上進心;

  4.如何幫助學生掌握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

  三、研究重點:

  如何幫助這些對英語學習缺乏信心的孩子找回自信,幫助他們找出學會英語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課題應解決的問題:

  1.幫孩子找回自己能學英語的自信,明白只要自己能自覺的想花時間去記憶單詞,就能學好英語;

  2.因材施教地輔導學生,鼓勵孩子大膽的說英語,學英語,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熱情,喜歡學英語。

  四、三個研究階段 :

  第一階段: (一學期)研究起步階段:

  透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和課後學生完成作業的自覺程度,對英語“厭學”者給予更多的關注並進行個別調查,瞭解學生學英語困難的原因。

  第二階段(一學期):調查研究和分析實施階段

  閱讀、查閱理論依據和一些成功的案例作為實踐的理論指導,對學英語有“厭學”情緒的學生的整體和個別的跟蹤調查、溝通,分析原因,對症下藥,透過老師和家庭的多方面幫助,讓孩子找回學好英語的信心,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擺脫學不好英語的困境,達到研究的目的。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五、研究方法 :

  1.與學生溝通,交談,瞭解

  2.學生自我總結,自我反省

  3.跟蹤個別學生的日常學習行為,並加以輔導

  六、具體實施過程:

  透過這一半年的小課題研究,現在我就“如何幫助學生從對英語的‘厭學’轉化為‘樂學’談談我的做法和獲得的經驗。

  (一)透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和學生的溝通,我覺得造成學生對英語“厭學”的原因既有內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

  1、 有些學生認為英語沒有母語那麼好學,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再加上成績不理想,繼而喪失自信心,放棄學習英語。

  2、在一些學生的心目中,對學好英語重要性認識模糊。他們開始往往是帶著新奇學習英語的,但好景不長,這種現象很快就每況愈下,厭煩心理就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逐漸生成了。

  3、一部分學生由於沒有掌握好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很低。具體表現在:對單詞死記硬背;重抄寫,輕聽讀;課堂上小動作多,注意力難以集中;抄襲作業??由於“不會學”而導致“不愛學和不願學”。

  外在因素:

  1.教師對“厭學”學生不恰當的態度

  教師不恰當的態度是他們學習進步慢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師對學困生有偏見,很快就會引起他們強烈的反感。

  2.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學生有做不完的作業,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記憶或複習單詞和課文,更不用說看英語課外書去鞏固學過的單詞和句子了。

  3.部分家長對子女關心不夠

  有些家長整天忙,對其子女的學習不聞不問。因此,孩子們在家裡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很快就對學習失去興趣。有些家長則是望子成龍,規定在家裡必須學多長時間的英語,而學生在校的學習和聽課狀況,卻不過問。

  (二)、採取的措施:

  我在瞭解了學生對英語“厭學”的原因後,主要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去幫助和轉化他們:

  1.重視感情投資,激發學習慾望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大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教師之愛是兒童身心發展過程中一種最佳的營養劑。”實踐證明:教學過程是雙邊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師生關係直接制約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著學生的認識活動效率。教師熱愛尊重學生,對學生有信心和耐心,並賦以積極的引導;而學生對教師尊重、信任,能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因此,教師要重視感情投資,把自己真摯的愛傳遞給學生,用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資訊使學生產生不怕錯誤,敢於求異的良好學習心理。

  2.維護差生自尊,及時鼓勵表揚

  自尊心是一個人對自身的評價,對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態度的體現。任何學生都有自尊心和榮譽感,每當自己在學習上取得點滴成績時,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學困生更是如此。學困生由於羞怯心理,往往在課堂上不敢開口,因此,我對學困生從不大聲呵斥,而是具體深入地分析他們之所以差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循循善誘,在加強輔導的同時,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進行有彈性的鼓勵。在日常生活中,我儘可能細心留意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找準機會,給予表揚,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對他的瞭解和重視(教學隨筆《讚揚是一把自信的鑰匙》(附在後面)。在提問時儘可能多給予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因為參與練習本身,對他們就是一個鼓勵。凡是學困生能回答的問題,就請他們回答,以培養他們的“成就感”,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當回答問題時,如果差生答對了,要給予誇獎,當然錯了也注意糾正,糾正時要面帶微笑加以啟發和引導,不要橫加指責或挖苦諷刺。這樣一段時間後,差生的參與意識大大增強,他們不再為答錯而緊張或難堪。

  心理學家指出:小學生的學習行為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教師的評價,稱讚和表揚是學生興趣的源泉,是引導學生前進不枯竭的動力。英語作為小學生認識世界的第二個語言工具,就更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鼓勵支援求學者,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大膽自由的學習,使用英語。實踐證明:利用語言表揚、神情暗示、肢體示意等多種方法,給予學生以最大的鼓勵是行之有效的。

  3.為學生尋找機會,讓他們獲得成功。

  興趣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源自學生的成功感。因此,在課堂上,老師要儘可能讓學困生說、讀、表演等。如在新授單詞之後,讓優等生帶動其他學生。老師先叫優等生個別操練,然後用開火車的形式讓其他學困生也跟著讀,一方面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讓他們體現一下自身價值,讓他們有成就感。又如在操練句型時,老師利用舊句換新詞的方法,如句型I have??,只替換最後一個詞,學困生也會積極地來試一試,說得好,及時表揚,說得不太好,鼓勵他。其次,讓學生參與到英語遊戲中。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他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比如:我在上What's he /she doing?句型時,請一個學困生上臺做動作,其餘學生猜What's he doing?對猜對者和表演者均進行獎勵,學生覺得既簡單又有趣。如在聽寫之前,提前告訴他們所要聽寫的內容,讓他們做好準備,體驗成功的喜悅。

  4.教給他們學習英語的方法。

  正確的學習方法對學好英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利用課內外時間對學困生反覆滲透、反覆強調以下英語學習方法:(1)學會聽英語。教會學生既要養成聽英語錄音的習慣,又要養成聽教師與同伴說英語的習慣;(2)學會說英語。教會學生養成用響亮聲音大膽地說英語,而且要勤說多說英語,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3)學會讀英語。教會學生養成大聲朗讀英語的習慣,努力做到語音正確,語調自然。同時,要讓學生認真模仿英語錄音,力求與錄音的語音語調一致;(4)學會交談。教會學生養成用英語互相交談的習慣,做到表情自然,舉止得體;(5)學會聽課。教會學生養成作好課堂筆記的習慣,養成大膽舉手發言。積極投入會話表演等活動的習慣;(6)學會複習。教會學生養成經常複習所學的新詞、新句等英語知識的習慣;(7)教會學生計劃好在家英語學習的作息時間表。以上這些方法,學生即使掌握了,要真正做到保質保量的完成,更需要學生的自覺和堅持,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而老師也需要更多的關心、耐心和等待和家長的配合,直到學生能按英語學習方法的要求去做為止。

  5.爭取家長的高度重視與配合

  學生學好英語的另一個因素是家庭英語學習環境。讓家長必須明白:孩子在家進行鞏固所學英語知識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我的做法是:⑴讓家長在家監督學生完成好每次作業,每次聽讀的作業都要求籤字,證明在家聽讀了英語。或者把所讀的內容錄入磁帶,老師進行抽查,也可播放給學生聽,並進行評價。⑵與學困生的家長經常保持聯絡,及時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並提出指導性意見。

  另外,老師還要注意兩點:A、重視意志培養,保持學習興趣。學生雖然透過一時的努力獲得了成功,但愉悅過後還怕困難。這是學困生缺乏意志的突出表現尊重學困生,和他們達成心靈間的默契,耐心地為他們解惑,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用“自我獎勵”來強化他們的自尊心,把成功的信念變成志趣,推動他們自覺前進的意志,戰勝學英語時所遇到的困難。;B、教學中還要不斷提高知識復現率。我清楚地記得,有幾個學困生第一單元的單詞在我這裡過關後,過了一段時間再默寫時,幾乎全忘了。後來,我想要是我過幾天就給他們複習一回,可

  能就不是這個樣子了。

  如上所述,幫助學困生學好英語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教師在教學中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幫助學困生提高他們學習成績。除此之外英語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廣泛吸取各種先進的教學方式來充實自己,做到常教常新,以便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保持和發展他們旺盛的求知慾。最終使他們重新回到正常生的行列。

  幫助學困生是一項長期艱鉅的任務。教師幫助他們卻很可能因此而負累, 然而他們的變化會慢慢發生, 這一點我們必須堅信, 儘管可能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期。我們不能期望的他們學業會有戲劇性的變化,開始的時候他們的進步通常會比較緩慢。因此,教師在幫助學困生的時候應該有足夠的耐心, 採取積極肯定的態度、合乎情理的方法,相信這些學困生終究回跳出“困”字,取得一定的成功。

  結束語

  透過理論和個體的深入研究,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多學習尊重學困生,和他們達成心靈間的默契,耐心地為他們解惑,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用“自我獎勵”來強化他們自己的自尊心,把成功的信念變成志趣,把學會知識變成讓自己快樂的源泉。

小課題研究報告8

  一、課題名稱

  有效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合情推理能力養成

  二、課題的提出

  《新課程標準》在重新審視傳統幾何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對證明重新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能透過觀察、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從幾個基本事實出發,證明一些有關三角形、四邊形的性質,從中體會證明的必要性,理解證明的基本過程,掌握用綜合法證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學生要透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是分不開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過程要靠語言表達,而語言的發展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多地說理。如:說定義、定理、法則、公式、過程、算理、方法、規律、題意、思路、數量關係、式義等,從而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能夠想到問題的結論,但是不能說清思考的過程,不能講清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學生只重視問題的結果,卻忽視瞭解決問題的過程。還有的學生會說不會寫或會寫不會說,漸漸地就走入了不敢說、不想說、不會說、不能說的誤區。針對以上問題,我確定了“有效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合情推理能力養成”這一課題。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逐步探尋行之有效的初中數學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及書面表達能力,以促進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學生養成有條理的思考問題,規範答題的習慣,力爭使學生敢說、想說、會說、能說,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並適應中考改革的需要。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以實驗操作性活動為主要形式,透過類比、歸納的方法,來使學生建立空間與平面的各種位置關係和數量關係,以達到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覺的實驗幾何,逐漸擺脫歐氏幾何的那種環環相扣的邏輯聯絡,以及嚴密抽象的演繹推理形式。

  五、課題研究過程

  (一)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1)學習和掌握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中關於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要求。(2)研究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現狀,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原因。(3)制定研究方案

  2、試驗階段:(1)在數學教學中尋求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策略。(2)實施具體方案。(3)反思經驗與不足。

  3、總結階段:(1)根據課題研究,觀察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的變化。(2)對課題進行總結,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二)實施過程

  數學家波利亞說:“數學可以看作是一門證明的科學,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完成了數學理論,用最終形式表示出來,像是僅僅由證明構成的純粹證明性。嚴格的數學推理以演繹推理為基礎,而數學結論的得出及其證明過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發現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結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憑空想象,它是根據一定的知識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斷,因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如何教會學生合情推理,如何用恰當的數學語言去表達出來,是一個十分值得探討的課題。

  首先,我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差的成因採取談話法和問卷法進行調查。透過調查主要總結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質差,虛榮心強,怕答錯或答不好而被同學或老師笑話。二是性格內向,不想或不敢表現自我,或沒有機會發言漸漸封閉自我。三是對知識缺乏系統的理解,不能有條理的分析問題解答問題。四是沒有嚴謹的學習態度,不會走就想跳……不會用數學語言規範答題。

  可見,語言表達能力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也會間接影響學生的個人交往能力,及綜合素質的發展。新課程加大了實驗幾何的內容。因為它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同時降低了幾何學邏輯嚴謹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都可以從數學活動中獲益;而且透過活動掌握空間性質,更易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歸納類比,以及創造力等,這些明顯的長處日益受到重視。下面我就結合新課程理念,結合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差的成因,結合課堂教學談一下自己的幾點做法:

  1、正人先正己,規範自身的教學行為。認真備課,課堂語言力爭不拖泥帶水,做到正確、科學、簡練、規範、有條理,邏輯清晰,連貫。堅持使用數學語言授課,不口語化。板書示範有針對性,給學生以良好的引導,讓學生從簡單的模仿做起,逐步認識到答題規範的重要性,同時,板書設計要美觀大方、簡潔規範,讓板書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從而不由自主的模仿。例如:在教學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時,我邊板書邊領學生總結了五字方針:設、列、解、檢、答。學生按照這五字方針,就能較規範地完成類似的數學問題了。

  2、創設學生語言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在進行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如果只以教材的內容為素材對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進行培養,毫無疑問,這樣的教學活動能促進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發展。但是,除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以教材內容為素材)以外,還有很多活動也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作出判斷和推理,許多遊戲很多中也隱含著推理的要求。所以,要進一步拓寬發展學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學生感受到生活、活動中有“數學”,有“合情推理”,養成善於觀察、猜測、分析、歸納推理的好習慣。

  3、注重學生對新知的經歷與體驗。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營造輕鬆、民主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有展示、表達數學的權利和機會。如在學習“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這一平行公理時,教師和學生一起透過畫圖、試驗後,讓學生歸納出這一公理,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表述。在教師進行補充歸納後,學生對此公理中的“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專業化的用語難以掌握可讓學生讀一讀感受一下,領會其意義,或與同桌互相

  進行交談。在充分給予學生“說”的機會的同時,教師逐步地要求學生答對所問,用詞準確,語句完整,注意引導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簡潔性、條理性、邏輯性、長期堅持下去,能讓學生學好數學術語,用好數學術語,講好規範的數學語言。有了親身的體驗和經歷,學生才會有感而發,有話可說。

  4、榜樣力無窮,用學生去影響學生。數學教學中經常遇到用語言表達有困難的問題,我讓那些具有示範作用學生先說,使其他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怎樣去表述問題,怎樣表達才有條理;另外,讓那些書寫規範的學生到前面板演,這樣要遠比教師一遍一遍的強調作用更明顯。對於剛剛接觸的問題,我讓同桌之間,小組內的同學之間,在解答問題後,互相檢查,指出對方的不足。在作業或試卷的解答中語言表達比較突出的學生,我讓他們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同學,用他們的規範解答去影響其他學生。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強化了對語言表達的重視程度。

  六、課題研究的反思

  傳統數學教學中,就是以幾何教學為主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學習數學證明方法的。長期以來,數學教學注重採用“形式化”的方式發展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忽視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養。應當指出,數學需要演繹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科學結論(包括數學的定理、法則、公式等)的發現往往發端於對事物的觀察、比較、歸納、類比……即透過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後再透過演繹推理證明猜想正確或錯誤。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是既不相同又相輔相成的兩種推理形式。新課程中關於幾何教學的處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於學生合情推理與證明能力的要求,也與過去有所不同。教學中要透過觀察、猜想、實驗、討論、探究,最後再逐步引導到證明,這是一個完整的推理逐步發展的過程。

  透過此課題的研究,大多數學生都達到了敢說,想說,會說,能說的程度。學生能夠主動約束自己的語言表達習慣,力爭規範。但是研究過程中還有困惑的地方,例如:如何做好口語表達向書面表達的過渡,如何把數學中的語言表達與其他學科整合起來,如何更好的照顧到那些超弱勢群體;作為老師都希望能不斷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但時間從何而來?教學內容完成不了怎麼辦?若學生就是不肯說,該怎麼辦?

  七、課題研究的成果

  1、課題研究的方案及報告。

  2、案例分析及論文。

  八.課題研究的體會

  對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全新的認識。初中數學教學中,掌握數學語言與數學知識是相輔相成的,語言作為“思維的外衣”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而知識作為語言的內涵,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語言。因此,初中數學教學應該重視數學語言的教學。

小課題研究報告9

  個案案主:四年級第二小組

  成員:

  趙雅琪,女,10歲。班級副班長,成績優秀,性格活潑開朗,愛發言、善思考,學習興趣高,家庭對學習極為重視。樂於助人,熱心班級事務。

  蔣永磊,男,11歲。成績較差,性格內向,不愛發言,母親在外地工作,父親忙於工作。平時跟著爺爺奶奶。學習熱情不高,有時完不成家庭作業。平時話較少。

  李東軒,男,10歲。成績中等,上課不愛發言,對學習興趣不夠濃厚,。

  王梓印,男,11歲。成績中等,個頭矮小,聰明活潑但有些調皮,能聽老師的話,只要努力常能考出好成績。數學成績較好。

  張軒,男,10歲。成績較好,學習踏實,聽講認真,樂於思考,誠實守信,熱愛集體。

  王雪嬌,女,10歲。成績良好,學習認真、刻苦,踏實努力,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劉天慧,女,11歲。成績中上等,學習踏實,發言積極,語文成績較好。

  案主來源:

  班級以“組際同質、組間異質”的原則分組,分組參考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優生差生搭配,氣質性格搭配,男生女生搭配,形成七人小組。並隨機抽取一個小組作為研究物件。

  具體研究報告:

  教師報告:

  這個小組總體學習成績中上,基本能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但合作能力不強,透過合作獲得整體提高的意識不強。在合作時,往往過於依靠個人的能力,優生不能帶領(而是代替)差生思考理解,學生並未在合作中體會到合作的好處,合作意識不強。

  1、小組合作常常採用討論的方式,在討論中優生佔絕對主導地位,從發言到記錄總結由優生(趙雅琪)包辦,儘管採用輪值組長制,但收效不明顯(有時差生根本不能擔任總結髮言的任務,甚至記錄都不能完成)。差生(蔣永磊)從不參與較難問題的討論,僅僅參與類似讀書、背誦等極為簡單的專案時較為積極。

  在小組中的優生(趙雅琪)承擔了絕大多數的合作任務,在小組中人緣好,有威信。往往她的個人結論成為小組的最終結論,常常是先由她一人完成任務,再作為小組意見在班級中發言,在幫助差生時為圖省事常常採用告訴答案的方法,但為人很熱心,對差生基本上是有求必應。

  在小組中的中等生較為輕鬆。王梓印有時能在討論中發表獨特觀點,但更常在討論時開玩笑,使討論不能圍繞老師既定的目標進行,從一定程度上影響討論效果。能聽取組內討論意見,加以總結,討論時常和趙雅琪進行爭論(其爭論內容往往和要求討論的內容關係不大,愛糾纏於枝節問題,甚至是無關問題,其動機往往是好玩)。當有老師參加小組討論時往往又有價值的、出人意料的觀點。不愛理睬差生,常採取取笑的態度對待差生,經老師教育,態度有較大改善,有時能主動幫助差生,引導他們思考,但缺乏耐心。在擔任小組書記時表現較為積極。

  在小組中的另一中等生(李東軒)對小組討論往往採取旁聽的態度,不愛積極參與,極少發表個人意見,但能較為認真地聽旁人的意見,有時在同學(調皮的王梓印)吸引下會參與其中,面對較難的問題時對組內其他同學較為依賴。擔任組內書記時不能很好地總結小組意見,在組內無影響力。

  在小組中的差生(蔣永磊)基本不參加小組討論,不能完成組內分工佈置的任務,能聽組內其他同學發言,但聽後總結的能力極差,常表現為發言不知所云,所以不能承擔組內書記的任務。但學習熱情有所提高,在讀書背誦等較易的專案時表現積極,成績未見明顯上升。

  2、在小組表演時,小組內分工明顯傾向於優生。角色安排一概由優生指定,重要角色一概由優生擔任,差生在組內基本上得不到表現機會。在由教師指定差生擔任重要角色時,差生明顯缺乏信心,表演不夠到位,不敢投入角色(在教室的鼓勵表揚下,情況也沒有明顯改善),有時甚至會因表演不到位在班級中引起訕笑(更挫傷了表演的積極性);在教師指定角色時,優生有時表現為不滿教師的安排。

  3、在合作解決難題的過程中,合作僅僅是形式上的,差生無法在同一層次上發揮自己的作用,相反的,差生只能抄襲優生的答案,根本沒有參與到解題過程中去。在解決容易的題目的過程中,差生也常常不動腦筋,直接在優生處抄襲答案了事,又是中等生也是如此。在這一小組中,趙雅琪的答案往往代替小組的答案,其他人並未參與思考。班級中其它的小組也常出現這種現象。教師的教育並不能完全見效,有時會使這種抄襲會更隱蔽一些。

  4、差生並不是在所有的專案上都缺乏討論的興趣。在有他們擅長的題目或能充分調動他們積極性的題目出現時,他們也能充分的參與討論。優生也在有興趣的話題中表現得更為出色。蔣永磊比較愛談論小動物,例如在作文討論《我們家的小狗》時,表現極為活躍,發言連貫、充滿熱情;李東軒愛談論自己感興趣的電視劇;王梓印愛討論戰鬥故事等。總的來說,更貼近生活的話題已引起學生的興趣,而距離生活較遠的話題學生表現得不夠積極,優生的發言也更多表現為空話、套話,還有從揣摩教材和教師意圖而來的廢話。

  5、透過小組合作,在這個小組中,學生的聯絡有所加強,關係較為密切。在老師的要求下,他們不僅僅是課堂上合作的關係。課後,他們仍然要保持小組編制進行學習,這使得他們之間的接觸時間增加;同時,由於趙雅琪在組內的.重要性(常靠她一人解決整個小組的問題,完成教室佈置的任務),她在小組內的出於領導地位,除王梓印外,其他人服從趙雅琪的安排,要是鬧彆扭也多半是差生進行讓步,學習中的地位高低決定了平時相處時地位的高低。

  6、對這個小組成果評價的高低,往往取決於趙雅琪和王梓印的表現;如果對這個小組的合作本身進行評價,那麼它往往是流於形式的。

  7、小組合作中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並不單是小組合作才產生的,小組合作在大多數時候還是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當討論和表演能正常進行時,課堂較熱烈,有利於營造適合學生髮揮想象和創造能力的空間

  學生訪談:

  趙雅琪:對小組合作不是很滿意,她們(主要指李東軒、蔣永磊)總是不愛說話,有時候很簡單的東西也不會說,總喜歡抄我的,我也沒辦法。有時候我教她們也不聽,就叫我給她們答案。我有時候也沒耐心教她們。有時候挺煩她們的,要是能和XX、XX、XX(她的好朋友,成績很好)在一組就好了。我們肯定能討論得起來。有一次老師佈置一個小組作調查報告,可我們小組都不做,我只好一個人又做記者,又做編輯,又寫又畫,一個人寫好了,可老師也不知道。有時候挺不公平的。我喜歡老師表揚,有時候我一個人就能把事情做好,我更希望老師表揚我。

  王梓印:我對小組合作沒什麼意見,無所謂好不好,反正我只要自己學好就行了。要是能幫助別人我還是願意的。我也想幫助差生,但是他們不要,我也不好意思。合作成果不怎麼樣吧。我不太願意跟她們一組,要是能和XX、XX、XX(他的好朋友,成績中等偏下,有的成績差)一組就好了。(老師問:一定對成績提高有幫助嗎?)不一定能提高成績,但是我們討論的時候有話好說。(老師問:討論時說什麼?都和老師佈置的問題有關嗎?)不一定和老師佈置的問題有關。(老師問:那為什麼還要一組呢?)和他們在一起開心。我對老師表揚不表揚無所謂。

  李東軒:我們小組不怎麼樣,和其它小組差不多。我有時候會發言,但比較少,能完成自己的任務。有時候會抄她們(趙雅琪、王雪嬌、王梓印)的答案,多數情況下自己做。我不太幫助別人,不是不願意,也沒什麼人要我幫助他們。參不參加這個小組對我的學習影響不大,我無所謂和誰一個組,要是能和好朋友一個組更好。老師表揚我很少,有時候聽到老師表揚會很高興。我希望能參加小組活動,我希望老師能多表揚我們小組。

  蔣永磊:我們小組挺好的,我在討論感興趣的題目時會發言,但我發言不好,他們(趙雅琪、劉天慧、王雪嬌、王梓印)發言好,我喜歡學習,不過有時候有點懶,不能完成作業,這學期好多了。(老師問:和小組有關嗎?)和小組有關,她們會幫助我。我喜歡和XX、XX、XX(她的朋友,成績一般,有一個較好)一個組,她們會幫助我,我想一定會進步。我很在意老師的表揚,很喜歡。

  王雪嬌:我們都知道開展合作學習對自己很有用,但在實際上總是不盡人意,儘管有合作學習的時候,但起到的實際作用並不時那麼明顯,也許時我們不善於正確合理地開展合作學習吧。希望老師能多指導我們如何科學地開展合作學習。

  劉天慧:合作學習對於我們的學習應該說還時有幫助的。個人的能力有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從同學那裡得到適當的幫助可以解決自己困惑的問題,掃除學習的障礙。但是有的學生就不這樣想,總是想著能找到答案就行,不管這個答案是怎麼來的。

  張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在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大家可以集思廣益,智慧共享,合作的關鍵還是要讓每個人都積極有效的參與到討論中來,讓每個參與的人都學會更多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原因分析:

  1、總的來說,班級的小組合作並未見顯著成效,學生的合作素質並未有明顯提高。小組合作時間較短,學生並未能真正適應小組合作的形式(以前也有類似的學習方式,但未能形成規模,使用較為隨意)。

  2、小組合作的方式並不適應所有的課堂教學內容。它對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並不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它僅僅是課堂教學手段的一種,必須針對不同的內容、物件進行調整,必須和其它教學手段結合起來。

  3、小組合作要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學習習慣,否則有時會產生負效應。

  使用策略

  1、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恰當的分組。在分組時不能只考慮到學生的成績,還應當適當的考慮到學生間的性別、興趣、人際關係等因素,但不能完全根據學生的性別和人際關係進行分組(易使合作偏離方向),如果按相同的興趣(或理想)進行分組,情況會比較好。

  2、注意調動學生合作的興趣,學生合作的初動力來自於教師的指定分組,但這個分組不能給學生以實質性的動力。在合作中,應該不斷以激勵手段促使學生向前。確定適當的合作的範圍也能調動學生合作的積極性,這個範圍要貼近生活,能使班級的大多數學生有話好好說。

  3、要協調合作小組中各成員間的關係。儘量使合作小組中各成員的關係密切,並應儘量使成員間的地位平等,這樣才能有助於提高合作的質量。

  4、要關注學生合作的趣向。合作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要努力使合作小組的成員協調一致的進行討論,教師要更多的關注學生的討論,參與學生的合作,及時地制止偏離方向的合作(一個貼近學生的、適合合作的合作內容往往不需要教師制止,學生就能始終熱情高漲的進行合作)。

  5、合作必須有適當的分工,無論是結合個人實際情況的分工還是輪值分工,必須制定適當的計劃,並認真執行(哪怕影響合作成果的彙報)。

  6、合作必須和獨立思考相結合。該獨立思考的專案應當使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不能以移植優等生的思考結果而放棄多數學生的獨立思考為代價。當進行合作時,合作的成果形式必須是小組集體的。

  7、合作本身必須在適當的時機使用。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

  8、小組合作應當和其它的合作形式結合使用,和其它的課堂教學手段結合使用。

  對此個案研究的說明:

  這次個案研究是我校《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合作能力的研究》課題組研究的一個部分,我們對學生的小組合作模式進行研究.其原因在於在目前興起的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潮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最為廣大教師熟知,並且在教學中運用最廣,成效最大,當然,其研究成果也最顯著,最易為我所借鑑.同時,我們考慮進行合作模式的個案分析的時候,也考慮到我校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和運用還處於落後水平,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階段.這次,結合我校課題的研究,我們將借鑑兄弟學校的成功經驗,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實踐,並在實踐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一些有我們自己特色的有效的研究成果.

  根據以上的思考,我們的研究從我校課題實驗班中隨機抽取一個小組(該班級事先經過有效分組,並擬在實驗過程中作適當調整),在不事先通知小組學生的情況下,請課任教師(語數外及部分小學科,重點突出班主任)對此小組的合作狀態(合作的搭配,合作的動機,合作的趣向,合作中各合作者的關係)予以關注,課題組長期跟蹤,並結合課任教師對合作的成果作出評價。

小課題研究報告10

  一、研究背景

  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好差,直接影響著他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而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一大難題,也是令很多父母非常擔憂的問題,不少學生“談文色變”。有的學生到了小學畢業還不能獨立寫出一篇語句流暢,主題明確的文章。經瞭解有幾方面的原因:

  1、覺得無內容可寫,亂編的多。

  2、閱讀量少,語言積累少,乾巴巴的,難以寫具體。

  3、對周圍事物沒有留心觀察。

  5、題材千篇一律單調死板,難以表達真情實感。

  4、缺乏想象力。

  6、沒有基本的寫作技巧。7、家長不重視,不會指導,有的家長指導方式不正確。8、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指導作文,並且缺乏一定的指導技巧。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作文最能體現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因為無論從理論還是實際教學來看,作文教學都佔據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低、中年級的學生在習作上剛剛起步,只有讓學生快快樂樂地踏入習作的大門,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才能激發起學生寫作的慾望,保持他們愛作文的熱情。《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對寫話的要求: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3-4年級)習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作為語文教師探尋出起步作文教學的最佳策略,使學生以後能夠愛上寫作,學會寫作使我們當前應做的。學生起步作文,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要儲備一定數量的常用漢字,一般要學會1000多個常用字;二是要閱讀一定數量的範文,從範文中獲得有關的知識,積累詞彙,學習表達方法。現行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安排一年級學會440字,二年級學會740字,兩年學會1180字,閱讀範文80多篇。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起步條件,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要優於書面表達。因此,我想作文的起步階段尤為重要,三年級是作文教學的起步階段,為了避免學生對作文產生畏難情緒,讓學生輕鬆作文,在作文教學的起步階段,教師必須根據孩子的思維發展特點,為其訂製合宜的發展路徑。我一直在摸索著讓孩子如何能愛上寫作,讓寫作文不再成為孩子的負擔,而是一種樂趣。我今年擔任二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正好面臨要引導學生開始習作起步,因此,我想引導學生寫好起步作文,是我肩上應擔負的重任。

  三、研究物件及方法

  研究物件:灞橋區東城一小原二年級五班全體學生

  研究方法:1、行動研究法 2案例分析研究3、實踐反思法4、用經驗總結法

  四、研究內容、過程與步驟

  研究內容:

  教師從教學實際及學生特點出發,開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指導。採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技能,讓孩子不再懼怕寫作,讓寫作成為孩子的樂趣。

  研究步驟

  前期準備階段:蒐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瞭解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現狀,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並認識本課題的研究價值,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確定研究課題,形成課題研究方案。

  實施階段:

  第一步:激發孩子的寫作興趣,讓孩子想說、愛說、樂說。

  (一)聽故事,激發說話興趣。

  (二) 在觀察中提高說話的能力。

  (三) 續編故事,發展創造性說話能力。

  (四)充分利用課本,提高說話的技能。

  (五)規範自身用語,展示榜樣的力量。

  第二步:讓孩子養成“愛寫”的良好習慣。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讓孩子感受寫作的快樂。

  (三)讓“小練筆”成為提高孩子寫作的能力的有效手段。

  總結階段

  全面總結一年來課題研究的經驗與成果,撰寫論文。

  五、研究結果與成效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過:“兒童學習任何事情,最好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趣高,心裡想做的時候。”學生有了興趣,就能能使注意力集中,積極思維。習作也不例外,學生如果有了習作的興趣,就能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在教學實踐中透過引導孩子們講故事、聽故事、續編故事、看圖說話……學生聽說的能力得以提高能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為了學生使學生愛上寫作,我覺得在寫這件事上千萬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要讓孩子感覺到寫是一種享受,要讓他願意去寫,讓他覺得我寫作,我快樂;我寫作,我高興;我寫作,很好玩!當學生寫作後,迫切需要他人的評價,如果這時得到鼓勵,學生會有滿足感、成功感。因此,我認為教師要粗改作文,及時對學生的習作予以肯定,運用多元化的方式對孩子予以鼓勵。透過實踐我班孩子大約有70﹪能樂於寫出自己想寫的事,有了主動寫日記的習慣。

  多樣的練筆方式,提高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進入三年級後,從前半學期的幾次來看,班裡有一半多學生不再畏懼寫作,能在每次習作時寫出一段精彩的話。

  學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裡擷取著絢麗的浪花,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引導學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達不拘一格的思想,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快樂地、自由地寫作。

  六、存在問題及改進

  1、學生由說到寫還有一定的困難。有的孩子說起來頭頭是道,但是當提筆寫時卻詞不達意。要麼是語序混亂,要麼是過於口語化。針對以上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多做由口語到書面語的示範,引導。讓孩子不光多說,還要多寫多練。更多關注語言的質量,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反饋和矯正。教給孩子寫作的技巧,指導孩子多積累書面語言。

  2、學生習作有兩極分化的傾向,平時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孩子寫起來也容易些,而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學生也起來也經常覺得無話可說。針對這一問題,我準備採取以下措施:1、多鼓勵性格內向的孩子,給他們多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2、成立學習小組,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小課題研究報告11

  一、 課題研究進展情況:

  (一)、感受泥塑藝術之美

  泥塑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傳統民間手工藝美術品,是民間藝術手工製作,以創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經精拋,彩繪,勾線,著色,上光等,數十道工序精製而成,其形態逼真,粗狂誇張,簡練概括。

  20xx年5月,課題組成員在關東古巷、老道外、哈爾濱學院等地進行參觀,親眼目睹了泥塑的製作過程及著色方法,也親手體驗了活泥、彩繪等製作過程。

  (二)、探究泥塑教學

  1、發揮校園環境育人的作用,加強宣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透過校本課程等多種渠道來向學生介紹、宣傳泥塑藝術。美術專業教室是學生泥塑活動小組的主陣地,凸顯泥塑藝術的特色,在教室裡佈置上學生的泥塑作品,使學生對泥塑由陌生到感興趣,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慾望,營造校園良好的藝術氛圍。

  2、切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泥塑教學內容:

  (1)課時的安排:

  A、每學期有十課時的課堂教學,講解泥塑的特點,感受泥塑色彩的運用。

  B、每週安排泥塑社團活動。

  C、有特長的學生利用中午休息有一小時的特長活動時間(根據自己的時間定)。

  (2)內容的確定:

  第一階段:主要學習泥塑的基本知識,瞭解泥塑的特性;

  第二階段:學習泥塑的基本形象,掌握民間語言特點;學會巧妙地

  運用民間美術的感覺進行創作。

  第三階段:創作階段,創作有自己特點的泥塑形象。

  (3)授課形式

  授課形式主要採用:課堂教學、公開課教學、興趣課、個別重點輔導等形式。讓有特長的學生創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喜歡的學生能進一步的瞭解;不喜歡的學生能夠接受到逐漸喜歡。

  3、在教學中感受泥塑的魅力

  將泥塑引入課堂教學,教學物件主要以六、七年級的學生為主,讓他們瞭解泥塑知識,透過讓學生們動手實踐來感受它的色彩魅力,瞭解全國民間泥塑的特點,並對全國各地泥玩具的特色進行分析與對比。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透過引導學生去親身體驗和感受,創設各種豐富的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制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們瞭解泥塑的有關知識、製作過程、用途、寓意,對學習泥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豐富了課外知識,開闊了眼界,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創作中能抓泥塑的造型、圖案等特點,從中體會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到了美術活動的樂趣。

  《我的主角》一課,課堂氣氛熱烈,效果非常好。

  (三)、組建泥塑社團

  最讓學生們開心的是風華中學在組建了一個“泥塑活動社團”,吸引了很多學生參加,讓孩子開拓眼界,增長知識,感受泥塑的藝術魅力,提高學生的藝術感染力和美術素養。

  泥塑作為東北地區的優秀的民族藝術,不論造型、色彩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藝術特色,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保留了原始樸素的自然風貌和民俗特點,泥塑有著濃郁的地域特色和農耕文明的審美印跡。泥塑造型簡潔、誇張、樸拙,洋溢著無限的稚趣美感和強烈的鄉土裝飾意味;整體明快絢麗、對比強烈,大膽粗獷,充滿了熱情和活力。泥塑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吸納當地的優秀的文化傳統,較好地保留了本土的原始技藝,使之文化內蘊特別深邃。

  二、弘揚傳統

  目前,一些地方的民間美術人才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甚至出現人才斷層的局面。許多民間藝人的年齡在60歲以上,更嚴峻的問題在於,青少年中有興趣並願意專門學習傳統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後繼乏人不僅使本地的一些民間美術品種產生了傳承的危機,民間美術的賴以生存的土壤也處於萎縮的狀態。在文化娛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種民間美術正處日趨消逝的邊緣。因此,我們覺得非常有必要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為民間美術的發展提供新鮮力量。

  三、初期目標達成情況

  透過這一階段的研究探索與實踐,我們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泥塑色彩特色教學方法,即注重引導學生去親身體驗和感受,讓學生動手參與制作,讓他們從中體會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自己動手的樂趣,提高動手能力。

  中國傳統的民間美術作品,在色彩方面無不體現出特有的民俗審美情趣和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泥塑作品的用色或大膽熱烈,或素雅穩健,其色彩的配置傳承華夏民族傳統的文化意蘊,延伸、拓展了設色的內在性質,並在造型過程中強化了色彩的視覺含義,將特定的精神內涵與豐富的色彩外觀融為一體。

  泥塑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色彩的選擇上,一般以飽和度較高的紅、綠、黃為主,以簡練的筆法塗染並用墨勾線,色彩鮮豔、喜慶,對比強烈;或僅以黑白兩色,配合點、繪、勾、描的筆法。

  四、 存在的困難及解決思路

  存在的困難:

  1.如何能讓更多的孩子親身感受民間美術的製作過程和藝術魅力。美首先是被人感知到,直觀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2.如何為孩子準備更完善的創作體驗工具和場地,使其能夠更得心應手進行創作。

  解決的思路:

  發動家長的力量,積極地與各個方面聯絡。

小課題研究報告12

  一、研究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的建議非常具有時代特徵和深遠的社會意義。多年來,國內外對閱讀教學的研究著述甚多,主要圍繞教師“教”的行為,而涉及到小學生個性化閱讀行為的卻極少,也就是說忽視了學生的“閱讀實踐”的行為。我們之所以提出“小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實踐與探索”這一課題,主要基於以下考慮:

  一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現代化的實現有著很多因素,其中人的現代化是不可缺少的。當今時代已逐漸進入以人為本的時代,人的個性化、人性化再次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時代的發展呼喚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原因有三:首先是學生的閱讀參與意識較之於過去更濃厚了;其次是今天學生的知識比之於過去要豐富得多、現代得多;再次是未來社會對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閱讀空間,學生除了掌握一般的閱讀技能技巧外,還必須要掌握閱讀的策略。

  二是學大於教的需要。“教”與“學”之間有著複雜的關係,在現有的課堂閱讀教學中,常常出現的是“教大於學”或者“教等於學”的現象,造成學生閱讀水平的低劣。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新理念和“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理想的課堂教學應當建立在“學大於教”的邏輯起點上,只有具備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行為,學生所學的知識才會超過教師所教的內容。

  三是傳統教學的反思。中國的傳統教學思想,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把學生看作是教學的物件或客體,重教師而不重學生,重傳授而不重自學,重統一而不重多樣。閱讀現象千人一面,一樣的閱讀方法,一樣的閱讀感受,一樣的閱讀結果,甚至連考試的答案也一樣的標準,對個性差異的學生從沒考慮要去創造條件,或者去營造培植的土壤。這樣做會極大地抹殺學生能動的一面,又與當今課程改革的要求不相一致。

  四是課程標準的需要。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實施建議部分已經明確提出了個性化閱讀的概念。不管是原教學大綱,還是現在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都把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透過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習慣、閱讀的方式、閱讀的品質,從而形成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行為,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題界定

  1.內涵揭示:個性,《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比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學上指的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語言和行為方式,是一種個人特質”。在個性之後加上“化”,則構成了動詞,表示轉變某種性質或狀態。因此小學生個性化閱讀就是充分顧及每個學生的閱讀心理,以學生自己的閱讀、研讀為主,體現以學生為本的閱讀思想,所達到的不僅僅是感受和理解,還是有創造和有批判意識的閱讀實踐,形成可持續發展閱讀習慣的目的,並且使其得到長足發展的個性閱讀行為,所關注的是學生生存性的問題。

  2.外延揭示:指在課內和課外閱讀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閱讀文字、理解文字、把握文字、超越文字,使閱讀成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

  3.特點揭示:對於閱讀實踐活動而言,小學生個性化閱讀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學生個體從書面材料獲取資訊,並與非認知因素互為影響的活動;二是學生和作者平等的對話活動;三是一種探究性、創造性行為,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和鑑定文字的過程。可以說個性化閱讀具有自主性、創造性、體驗性、批判性四個基本特點,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

  三、研究內容及方法

  1.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為5個子課題:①小學生個性化閱讀實施策略的研究;②小學生個性化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③小學生個性化閱讀與表達運用關係的研究;④小學生個性化閱讀教師地位與素養的研究;⑤小學生個性化閱讀評價策略的研究。

  2.研究方法

  ①文獻資料法;②調查研究法;③實驗研究法;④總結法。

  四、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從20xx年8月到20xx年1月為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對課題進行整體設計,構建實驗研究的基本框架,為課題實驗做好充分的準備。

  ①組建課題組,建立課題研究班子,健全研究制度,培訓實驗研究人員。

  ②查閱文獻資料,從理論上搞清課題的界定,並尋找課題實驗的理論依據。

  ③制定實驗研究方案,明確研究目標、內容、方法和步驟。

  ④論證實驗研究方案,聘請有關專家、顧問進行課題論證,修訂完善實驗研究方案。

  ⑤進一步完善研究條件,深入調查研究物件,收集整理有關資訊資料。

  第二階段:從20xx年2月到20xx年6月為實施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抓實驗工作的全面開展,並逐步推進。

  ①召開開題論證會,進行全面的宣傳、發動。20xx年2月25日舉行了開題論證會,由開題論證組專家對課題進行認真評議、指導。

  ②20xx年3月份,各子課題組根據開題論證會的要求進一步修訂、完善子課題實施方案。

  ③20xx年6月7日-8日,課題組專門邀請著名特級教師袁浩、顧美雲及蘇教版教材副主編李亮一行3人,到課題實驗學校——大豐市第三小學調研、指導課題實驗。

  ④20xx年9月-11月,各子課題組就第一階段實驗情況進行小結,並寫出書面小結報告,排查實驗以來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矯正實驗的方向。

  ⑤20xx年12月5日-6日,課題組在濱海縣實驗小學召開課題實驗研討會。課題組全體成員、各縣(市、區)小學語文教研員及濱海駐城小學的部分教師代表200多人參加了研討活動。各子課題組交流了前一階段實驗情況,並就下一階段實驗工作提出了具體的思路。

  ⑥課題實驗研討會結束後,東臺市實驗組又進一步擴大了實驗範圍,實驗學校由原來的安豐、許河兩所小學增加到唐洋、三倉、頭灶等5所小學。

  ⑦20xx年8月-10月,各子課題組進行課題實驗中期總結,就課題實驗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應對措施,進而更好地做好下一階段的實驗工作。

  ⑧20xx年11月——20xx年6月,課題組負責人分別到各實驗學校瞭解實驗進展情況,指導下一階段的實驗工作。

  第三階段:從20xx年7月到20xx年12月為總結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撰寫總結報告,申請結題鑑定。

  ①課題組及各子課題組進行認真的總結,撰寫課題研究的工作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

  ②廣泛收集實驗過程的研究資料,整理、彙編研究成果材料。

  ③自我評估,申請結題驗收,邀請有關專家召開結題鑑定會。

  五、初步研究成果

  經過3年的實踐和理論探究,本課題取得了如下初步研究成果:

  1.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3年來,我們課題組始終本著“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這一核心理念開展紮實有效的實驗研究。我們對實驗學校、實驗年級的學生和非實驗學校、非實驗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大量的比對研究。從課堂反映觀察,實驗班學生學習熱情高,興趣濃,表達的慾望強,語言運用能力較強;從問卷調查情況看,實驗班學生喜愛上語文課,喜歡說話、寫話練習的高達93%以上。從測試情況看,實驗班學生組詞、補充句子、閱讀借鑑、看圖寫話、作文及講故事、回答問題的能力明顯優於對照班,且同一話題的作文也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語言特色,表現出較強的創新思維優勢。透過對比可以看出,個性化閱讀教學使學生初步形成了自覺學習的意識,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能力,培養了創新意識,實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調控、個性評價、個性發展,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了發展和提高。

  2.初步探索出個性化閱讀教學課堂教學模式。3年來,課題組立足課堂教學,採用示範課、研究課、常態課等多種形式,深入研究小學生個性化閱讀課堂教學模式。我們依據學生的閱讀水平、課堂呈現狀態、教師專業發展狀況、教學環境以及“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理念,透過實踐、探索,初步構建了個性化閱讀教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程式:即情景匯入——感知體驗——對話探究——建構生成。

  ——情景匯入。這是個性化閱讀課堂的基點與起始,是營造閱讀氛圍、吸引孩子進入閱讀情境,激發好奇、生疑、探求的衝動階段。這樣的情景引入,才能在課堂起始的第一時空裡把孩子的視聽、注意力拉過來進入個性化閱讀課堂境界。

  ——感知體驗。這是情景匯入的自然走向:走進文字、感知文字、體驗文字;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在感知體驗中得以個性化閱讀,此時此境的感知體驗是真正個體意義上的閱讀。

  ——對話探索。對話是生本、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也是個性化閱讀中體現個性的最佳區域。孩子從感知體驗中得到的收穫、樂趣、思想,需要在對話探究中溝通交流;對感知體驗中產生的疑難、設想,需要在對話中互相質疑、碰撞、爭論、辯白,甚至還有必不可免的爭吵,這是孩子發表的豐富多彩的不同意見的撞擊,在撞擊中閃現智慧的火花,產生奇思異想。因此,對話探究的過程是最豐厚的個性化閱讀的過程,這是個性化閱讀課堂最期盼誕生的美妙境界。

  ——建構生成。建構生成是情景匯入、感知體驗、對話探究的個性化閱讀課堂全程的順理入情的結果。建構生成什麼,這是設計課堂模式時早先預設的個性化閱讀目標。建構生成的過程是拓展、是檢驗,又是新的建構生成。課堂上要創設新的情境,讓孩子已生成的知識、技能、智慧實現新的“個性化”。

  3.初步探索出學生可持續閱讀的指導模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對於語文學習來說,課外閱讀應是一個美妙的捷徑。課外閱讀使語文學習變得更豐盈。鹽城市第一小學子課題組在研究過程中,以課外閱讀為突破口,從學生的閱讀環境、閱讀時間、閱讀方式、閱讀指導模式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並形成了一套值得推鑑的做法。

  ①著染一種閱讀文化。文化的薰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我們在教室四周的牆上進行設計和創意,把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賢士戀書、醉書、迷書、痴書的事蹟和感想擇要張貼其中,用以標示和激勵所有學生想讀、樂讀和常讀,也可把身邊耳聞目睹的“讀書精英”的事蹟和感言上牆感召其他同學。

  ②創造新的閱讀機制。一是師生共同閱讀;二是小組合作、比賽閱讀;三是開好“三會”,即好書推介會、讀書經驗交流會、讀書成果彙報會。

  ③改變單一的閱讀方法。一是以實踐者的角色遷移方法;二是以研究者的角色投身閱讀;三是以表演者的角色朗讀美文。

  ④精選一批閱讀內容。課外讀什麼書,不僅是許多家長感到很頭疼的事,同時也使一些語文教師感到不知所措。課題組在這方面加大了研究的力度。我們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及學生不同年段的年齡特點,形成了一個比較科學、實用的小學階段不同年段的推薦閱讀書目(見研究成果),同時我們還根據這個研究成果,編著出版了《小學生課外閱讀手冊》。

  ⑤構建三種閱讀模式。模式之一:探究美文內在價值的深度閱讀。

  模式之二:推進整本書閱讀的主題性研讀。模式之三:順應社會而生的專題性品讀。

  4.初步探索出個性化閱讀教學評價模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事實上,到目前為止,評價改革仍然是課程改革的一個瓶頸,沒有現成的做法和經驗可借鑑。特別是對學生的課內外閱讀評價,更沒有一個科學、規範的評價標準。濱海縣實驗小學子課題組在這方面做了大膽的探索,並形成了操作性強、適合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閱讀教學評價操作模式,即“四步評價法”: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綜合性評價。

  ①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一種動態行為評價。透過收集小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種種準確的資料,按照認知規律對小學生閱讀技能的形成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並以評價資訊來指導學生新的閱讀過程。為了把學生平時閱讀的發展過程清晰地展示出來,子課題組設計了一張小學生語文學習行為觀察評價表貼在教室裡,評價內容包括聽力、朗讀、作業、背誦、檢測等等,凡是在各項閱讀活動中優異的學生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紅花(印在表上)。這樣及時地給學生的閱讀過程給予監控和評價,並給學生予以肯定,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競爭的意識,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積極發展。

  ②診斷性評價。診斷性評價是一種狀況評價,是對學生一個階段所學的知識、內容進行測試、瞭解,看學生完成具體目標的程度,主要是對因受卷面考試限制而不能測評的知能點進行分散測試。如聽力、說話、朗讀等。

  ③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是一種目標達成評價,是在學期末或學年末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為確認學生達成目標的程度進行的總結性測試。我們把期末測試分為“聽力部分”、“朗讀部分”、“閱讀部分”、“作文部分”四大類。聽力測試可以參照英語聽力測試的辦法,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各年級段的實際選擇不同的測試題型,對於容易聽清的內容採用聽記、填空的形式,對於容易混淆的內容採用判斷、選擇、問答的形式。朗讀測試主要透過對學生朗讀的技巧來進行評價。如朗讀的重音、朗讀的速度、朗讀的停頓、朗讀的感情。閱讀主要檢測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作文主要考查學生的運用、表達能力。

  ④綜合性評價。綜合性評價是在前3種評價的基礎上,把一定階段學生素質發展的成果採用素質發展報告單的形式展示出來。我們把綜合性評價分為:行為評價、成績評價、特長評價(興趣發展)、健康評價、評語評價5個方面,主要以表格的形式來展示。行為評價從品德行為到學習行為分為若干項,以打“☆”的方法來評價。成績評價是把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按3:3:4等級制填寫。特長評價主要指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表現在語文上的有:寫作、朗讀、寫字、書法,要求每人必須有一項興趣特長。評語評價包括學生自評、同桌互評、老師點評、家長饋評等。

  這樣一個過程性、全方位的評價,保證了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逐步提升。

  5.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我們的課題是在“問題即課題、實踐即探索、過程即收穫”的思路指引下,經歷了一個“實踐——反思——總結——再實踐”的循序漸進過程,在這樣的一個實踐過程中,所有參與課題實驗和研究的老師都得到了專業提升。一是加強了學習。在實驗過程中,老師們加強相關教育理論的學習,一些實驗學校還建立了學習共同體。大豐市第三小學子課題組在實驗過程中,為小學語文教師開出了閱讀推薦書目(見研究成果)。二是教科研能力明顯增強。參與實驗的基層老師不僅知道了課題實驗的基本流程,而且學會了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特別是總結、提煉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3年來,參與課題實驗的老師有30多篇相關論文在報刊上發表或獲獎(見研究成果)。三是一批實驗教師快速成長。幾年來,先後有50多位參與實驗的教師在國家、省、市、縣級各類課堂教學競賽中獲獎。其中由課題組直接指導、由參與實驗老師執教的充分反映個性化閱讀教學的3節課在全國大賽中獲大獎(20xx年4月市一小周海燕老師代表鹽城市,參加蘇教版小學語文全國首屆閱讀課堂教學大賽榮獲一等獎B組第一名;20xx年10月大豐市第三小學陳飛老師代表江蘇省參加“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榮獲一等獎;20xx年11月市二小汪明華老師代表鹽城市,參加蘇教版小學語文全國第二屆閱讀課堂教學大賽榮獲特等獎)。

  六、實驗體會

  在研究和實踐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

  ①只有基於草根化的課題研究,才能激起教師教育科研的熱情,新課程倡導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才能真正得以體現,素質教育才能真正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②追求學生閱讀的個性化,必須摒棄應試教育,拆除束縛學生身心的桎梏,徹底解放學生的心靈,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學習創造。

  ③課題的研究不僅需要專家的科學、規範的引領,需要一線骨幹教師的傾心實踐,更需要教科研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援。這樣,課題研究才能真正走進學校、走進課堂。

小課題研究報告13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古詩詞作文優秀歷史文化的載體,在現行各類小學語文教材中均佔相當的比例。古詩詞教學對小學生的文化薰陶是無可替代的。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一直存在許多困惑和盲點;對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定位不明確;對古詩詞教學在各學段所要達到的目標不夠明確;各學段的教學方法沒有明顯的區分。這些因素導致古詩詞教學目標不統一,教學方法單一。

  我們認為,古詩詞教學方法各學段的目標應該有所不同,那麼,各學段的教學方法也應有所區別。另外,即使同一學段,古詩類別不同,所採用的教法也不應雷同。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將小學古詩詞教學方法作為我們的研究課題,力求透過學習和實踐,總結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學方法。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指出,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小學古詩詞教學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古典文化的薰陶,還要促進他們的語言的發展,以及他們學習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們在教法研究上要本著實用、高效、發展的原則,一切從學生出發,使我們的古詩詞教學課堂充滿語文味,方法簡便,效果明顯,學生從文化上得到浸潤,能力上得到提高,達到能借助工具書自學古詩詞的程度。

  我們提倡高效的語文課堂。這一方面依賴於教師素質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還要輔之於高效率的教學方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小學古詩詞教法研究有其現實作用,課題的設定體現了教師成長的幾個步驟:學習-反思-行動-總結。

  三、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我們課題的研究分三個步驟進行:一、學習文獻。我們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選取相關的資料組織系統學習.我們學習了《名師課堂實錄詩詞教學》,《小學語文教師》刊載的有關古詩詞教法的文章、名家古詩詞教學課堂實錄,還學習了《語文會刊》中相關文章。在學習的基礎上,召開座談會,交流學習心得,二、教學實踐。為了將學習與行動結合起來,我們組織了教研專題研討課(四節),執教研討課的幾名同志在教法上均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課後,全組同志進行了評課、辯課,對某些教學環節作了補充。三、總結反思。透過學習實踐,我們總結了十幾套小學古詩詞教學方法,探討出兩套高效的教學方法。

  我們採用的研究方法為文獻資料法和行動研究法。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我們透過學習發現,所有的古詩詞教法均含有讀、背、議、悟、品、拓展等這些環節,根據不同的詩,這些環節的先後順序會做適當的調整。詩,首先要學生準確的朗讀出來。古人對朗讀非重視,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吟”,就說明讀對寫的影響巨大。學生對詩的讀要由淺入深,要得音、得韻、得畫、得味,要讓他們愛讀。李重華《貞一齋詩說》認為,“詩要三要:發竅於音,徵色於象,運神於意。”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古詩教學也離不開議、悟這兩個環節。透過議、悟,學生才能解詩情,識詩境。語文教學的另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學生學會表達。從古詩中學表達,積澱文學素養,對學生是非常必要的。欣賞詩意表達的意境,學習詩人表達的方法,就需要學生去品味。教詩不能拘泥於一首詩,而要和相關的詩結合起來,與時代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以上這些環節根據不同的詩,可以有十幾種組合:

  四步教學法 1、讀——議——悟——背

  2、激趣-品讀-探究-昇華

  3、背—讀—悟—議

  4、背—議—悟—品

  5、讀—品—解—悟

  6、讀—品---悟---拓

  三步教學法 1、破題、介紹作者---品詩情---誦讀

  2、自主朗讀—自學質疑---自由誦讀

  3、熟讀---理解---背誦

  五步教學法 1、讀—議—唱—舞---拓展

  2、讀—議—品—背—拓展

  這是我們透過學習總結的十一套古詩詞教學方法。另外,我們透過教學實踐摸索出兩套小學古詩詞教法:

  1.抓文眼,品詩意,展外延,促背誦

  這套方法主要是透過仔細研讀詩詞,抓住關鍵詞,圍繞關鍵詞品讀詩意,進而拓展詩意外延,達到當堂背誦的程度。這套教法適合於中、高年級,效果很理想。

  2.破詩題,解詩意,畫詩境,演詩情,背詩句

  本套教法從詩題入手,引導學生藉助工具書理解詩意,教師適時點撥。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用簡筆畫畫出詩意圖,也可在講解的同時,教師輔之於簡筆畫。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然後,可以編排課本劇,讓學生演詩情。最後,督促學生當堂背誦詩句。這套教法適合低年級教學。因為低年級所選文字均比較淺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動靜結合,富有情趣,所以,教法應靈活多變,才會吸引學生。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

  教學各環節的銜接還需要緊湊,要有藝術化。整個教學環節要設計成啟、承、轉、合的韻律結構。這方面還要進一步改進,使整個教學過程跌宕起伏,富於節奏。

小課題研究報告14

  摘要

  學生喜歡老師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認為創設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費課堂時間。對於課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歡,有些不喜歡。當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在課堂再現時,覺得很有趣。對此課題組教師先研究學生,鑽研教材,思考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進行課堂實踐、反思、總結。

  關鍵詞

  創設情境 創造性使用課本情境 創設情境的策略 教學效率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1、課題研究背景

  一個好的情境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具體。但在學校開展的幾次公開課教學活動中,我發現有些教師創設的情境過於譁眾取寵,不利於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有些情境過分追求生活化,缺乏“數學味”;有些情境過多的依賴資訊科技演示,忽視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因此,透過本課題的實踐研究,使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所創設的情境更加有效合理,既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慾又能激發起學生探究、思考數學的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過程中,從而使教學情境服務於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課題界定

  “數學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的心理特徵,創設的學生感興趣的、有利於學生髮現數學知識和透過自主探究活動來學習的“情境”。“數學情境”可以是富有時代氣息的生活情境、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情境、學生喜歡參與的遊戲情境等。

  本課題主要研究課堂中創設情境的作用、學生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情境、如何創造性的使用課本中的情境、課堂中創設情境的策略等。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理念。《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主動建構知識和積極思維的過程;學生是知識建構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因此,教師要著力建構有利於知識內化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轉變。

  3、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培養與全面發展,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該理論的核心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有三方面的參與: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1、研究目標

  (1)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升課題組教師的理論水平,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學會在實踐中進行研究反思。

  (2)使教師在課堂中創設的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感知、啟迪學生思維、喚起學生生活經驗、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分析、歸納、總結大量的案例,明確創設情境的方法。找尋影響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的因素,探究達成有效教學的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研究內容

  (1)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特徵的研究。

  (2)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的作用。

  (3)如何創造性使用課本情境。

  (4)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的策略。

  3、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學習課標,透過網路、雜誌蒐集有關該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進一步明確本課題的研究方向。

  (2)行動研究法。透過典型課例研究,檢測就本課題研究所運用的對策與措施的效果,進一步加強或及時調整研究的方式、內容。

  (3)經驗總結法。根據收集的各種資料與研究得出的第一手材料,歸納總結出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情境創設的策略和方法。

  4、研究步驟及過程

  第一階段:理論學習階段。

  認真學習相關理論,翻閱與情境創設有關的論文和對課題研究有借鑑和指導作用的理論知識。以個人自學與集體學習、討論交流相結合;規定內容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第二階段:課堂實驗階段。

  課題組教師在理論研究基礎上,研究學生,鑽研教材,思考創設有效的教學案例,進行課堂實踐。課後授課教師先反思,聽課教師談收穫和建議。在研討的過程中課題組教師體會了情境創設的意義作用,逐步積累創設有效情境的策略方法。

  第三階段:結題總結階段。

  完成各項成果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寫《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實踐研究》結題報告。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近一年來,課題組全體教師紮紮實實進行課題研究,教師們的科研意識有所增強,理論水平有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增強,認為上數學課是快樂的。在課堂情境創設方面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的作用

  課堂中創設有效的情境,首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願望,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而且可以不斷地維持、強化和調整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愉快地學習。現在我們大部分學生體會到數學並不那麼枯燥乏味,離我們並不遙遠,原來它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了親切感,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其次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蘇霍姆林斯基說,創設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成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

  (二)小學生學習的特點。

  小學生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小學生數學學習是以經驗為基礎並不斷與自身數學認知結構相融合的發展過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比較大。例如:興趣、心情、性格、意志力、成就感等都會影響學生課堂的聽講效率。

  (三)如何創造性使用課本情境

  課題組三位教師面向自己的實驗班發放問卷調查表(已上傳部落格)163份,收回163份,得到了能反映學生心聲的第一手資料。從統計的資料可以看出學生喜歡老師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認為創設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費課堂時間。對於課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歡,有些不喜歡。當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在課堂再現時,覺得很有趣。喜歡老師在課堂中做遊戲、用講故事或提問的形式進入新課、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為此課題組教師對教材中的部分情境進行了嘗試替換效果較好。

  1、變靜態情境為動態情境。

  例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一課,教材情境為:1.草地上有個噴水龍頭,噴水的半徑是5米,求噴水的面積是多少? 2、在半徑為5的圓內,畫出內接正方形,圓的面積應比內接正方形大。授課教師將情境設計為:將正方形和圓形卡片貼在黑板上,請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比賽塗色,看誰塗的快,比賽結束,一方失敗,學生有爭議:兩圖形面積不相等。教師再帶領學生用正方形估測圓的面積。這樣設計讓學生在塗色活動中感知什麼是圓的面積和求圓的面積的必要性。進而用正方形逼近,估測出圓的面積與r的大致關係,為後繼學習圓的面積公式做鋪墊。

  2、巧用身邊的情境。

  例如: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我們贏了》一課,教材情境為:北京申奧成功的時刻20xx年7月13日晚10時08分。該情境學生比較陌生,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接近整時或整時過幾分這樣的時刻。而我校學生早上8時15分上課。《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今天早上值日生吳元浩早早來到教室打掃衛生,(課件出示8時03分的鐘面)請問:這是什麼時刻?該情境就在學生的身邊,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同時教育學生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養成不亂扔垃圾的習慣。

  3、巧設問題情境

  例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分數的認識》一課,教材情境為:淘氣和笑笑分蘋果。2個蘋果,平均每人分1個;1個蘋果,平均每人分多少個? 授課教師將情境設計為: 以遊戲進行,請學生用手錶示每人分到蘋果的各數。4個蘋果平均分給淘氣和笑笑,每人分幾個?2個呢?1個呢?難住了許多同學。提示學生用數字、符號、圖形來表示“一半”,使新知(分數)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慾望。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一門科學的鑰匙,在教學中借用遊戲用猜想、驗證等方法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

  4、巧用故事連結情境

  故事是低年級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習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繹:“主題圖”情境,會引發學生新鮮、好奇、親近的兒童情趣,有利於產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順利掌握新的學習內容。例如: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整理房間》一課,我校教師在課堂實踐時將教學情境設計成這樣的故事:我們的好朋友笑笑剛搬了新家,老師帶大家去參觀,笑笑家很亂,大家幫助笑笑整理房間,接著幫媽媽分類擺放蔬菜水果,午飯後笑笑一家去動物園遊玩,我們跟隨笑笑去看一看,對動物園中的部分動物分類,最後是做遊戲環節。整節課學生的思緒都在笑笑身上,同時又學習了分類的知識。課後與學生交流,學生覺得數學課真有意思。

  當然教材情境內容豐富,含義深刻,凝結了眾多編者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對數學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鑽研教材,切實把握教材情境的含義是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四)課堂中創設情境的策略

  1、在新課引入時,創設情境

  剛上課,小學生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思緒拉回課堂。常常會將惦記著課間玩的遊戲或其它事情。此時,若教師能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把學生引入到所提問題的情境中去,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學生探索性思維活動。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

  例如:北師大版第八冊第七單元《字母表示數》

  情境:[課件播放:失物招領,楊老師在操場拾到錢包1個,內有人民幣x元,請失主到大隊部前來認領。] 師:聽了這則失物招領,你們有什麼想問的?學生猜測。接著師問:為什麼要用字母表示?

  反思: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猜測錢包裡可能有多少錢,激發學生興趣,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與優越性。

  2、在新知探究中,創設情境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絡。”而這種發現又是透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定“動境”,使學生藉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

  3、在知識應用中,創設情境

  枯燥的數學題學生很反感,但一定量的數學練習又是教學所必須的。如果在學習新知後,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絡的實踐活動情境,既鞏固了新知,又使學生覺得數學有趣。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對於低段的學生可以將各種練習融入到故事、遊戲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如,在教學《人民幣兌換》時,可以創設一些與世園會有關的情境,在教完“三角形穩定性”後,創設“幫家人修桌椅的活動”,教完“百分數”知識後,讓學生調查實際生活中有關“百分數”的實際應用等。這樣,透過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處處充滿者數學問題,也從中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實踐能力得到真正的培養。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存在問題:

  1、教師對課題研究還只是初步瞭解,教師的科研素質有待於提高。

  2、教師們由於教學任務重,質量壓力較大,在日常教學中不能給予課題研究充分的時間,不能及時總結反思。

  改進措施:

  1、進一步多渠道、多方位加強教師們的理論培訓,提升教師們理論水平。

  2、本著從教學工作的實際問題出發,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宗旨,讓教師們從行動研究中嚐到了甜頭,最終做到教與研的有機結合。

  3、鼓勵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及時撰寫教學反思,為再一次課題研究積累資料。

  課題研究工作即將結束,但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教學永恆的主題。在以後的教學我將繼續實踐、反思、總結提升自己創設情境的能力,使學生學在課堂,樂在課堂。

小課題研究報告15

  一、 問題的提出

  “事實學習”課型是自然學科的重要基礎課。其教學的中心內容是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的事實,包括認識事物的名稱、個體的顯著特徵、認識事物和現象變化的結果、過程。其典型課例有《生活中的靜電現象》、《空氣》、《岩石》、《銅、鐵、鋁》等。在“事實學習”課型中,包含許多基本的科學知識,強調對事物描述的準確、對事物性質的理解、對特徵或變化結果的認識。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看重學生是否掌握了全部的知識,是否記住了事物的特徵或變化的結果,而忽視調查、觀察、設計、實驗、收集資料、探討等活動。教師也往往容易滿足於學生規規矩矩地學,老老實實地記、聽,以致相當多的學生對自然學科不感興趣,甚至厭惡。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改變聽、讀、學、記的教學方法,改變以知識為重點的教學,運用探究的方法實施“事實學習”課型的學習。

  二、 探究為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的理論依據

  (一)探究教學能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受學習的目的性、學習的成就感、學習中的交往和認識興趣四個因素的影響。其中,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主要的內部動力。依據起因不同,興趣可以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因此,堅持興趣在教學中的作用,就要求自然教學中加強動手“做”科學和體驗探究過程,強調運用探究為中心的方法進行科學教育。

  (二)探究教學有充分的理論研究基礎

  “事實學習”課型教學中,認識的物體和現象都緊密聯絡著學生周圍的生活。例如青蛙、水、空氣、銅、鐵、鋁、螞蟻、根、葉、四季的的特徵等事物和現象,學生經常接觸到而且十分感興趣。因此,要將這些興趣穩固下來,成為學生深入研究科學的內驅力,就必須透過以探究為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的教學。

  三、 以探究為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的教學目標

  以探究為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的教學目標框架是以自然事實和現象的知識為載體,以探究過程的操作和體驗為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1.讓學生充分體驗對自然事實探究的過程和樂趣,形成對科學探究的強烈興趣和好學求知的慾望,形成認真細緻、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勇於探究、不斷創新的精神,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培養學生具有對簡單的自然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綜合的能力,初步具有科學探究的能力,瞭解探究的基本程式和方法;

  3.認識自然事實的形態、構造、性質、變化。

  四、教學策略

  (一)精心選擇教學材料的策略

  材料是探究的基礎,要設計以探究為中心的教學過程,首先必須精心選擇、準備有結構的材料。所謂材料的結構性是指材料與所要進行的探究活動有密切的聯絡,學生透過對材料的擺弄能揭示自然事實的性質和特徵,體現探究過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例如《電磁鐵(一)》的教學,一位教師選用三套不同的製作電磁鐵線圈的材料:

  ① 用較細的漆包線(沿海版自然教材配套實驗材料);

  ②使用直徑0.6毫米的裸銅線;

  ③ 使用帶絕緣塑膠的電話線。教師把三套材料分別用於三個班的教學,其結果是:使用①②套材料,學生製作電磁鐵的時間佔用約20分鐘,探究其性質的時間卻只有短短的幾分鐘,而且製作的電磁鐵效果也不理想。使用第三套材料製作線圈,僅花不到5分鐘的時間,留給學生用於探究其性質的時間充裕,探究的氣氛熱烈,而且實驗效果明顯,有助於學生髮現電磁鐵的性質。有此可見,第三套材料體現了材料的結構性和合理性,適合學生的探究。

  (二)指導探究的策略

  以探究為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中,要求給學生一個靈活、自由的空間讓其充分探究,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發展。有經驗的老師總是密切觀察學生的探究活動,從中發現學生探究過程遇到的困難,適時給予精心啟發、有效指導。

  1.精心誘導,激發探索的動機

  教育心理學認為:需要指向某一具體物件,產生達到目的的慾望時就形成了探索的動機。因此,利用矛盾懸念或趣味活動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活動中,可以有效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形成探索的動機。例如在教學《葉子》一課,學生對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樹葉非常熟悉,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能吸引學生。然而,知識的興趣並不是一下就能看到的,其源泉是藏在深處的。教師可以佈置孩子們課前收集校園的各種樹葉,上課時透過“給樹葉找媽媽”的遊戲,就可以把孩子們的興趣吸引到葉子的不同形狀上來,並引導學生說出各自的理由。透過老師的精心誘導,孩子們瞭解、探索、思考的慾望隨之就被激發起來了。

  2.指導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

  社會資訊和資訊科技發展,使人們越來越感到掌握學習的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良好的方法使人們更能發揮自身的潛力。而在科學研究中,評價人的科學素質高低的標準應該是能否提出新的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因此,擔負科學啟蒙教育任務的自然課,必須滲透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淺顯的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其中包括:

  ① 分析與綜合的方法。研究某一自然事物時,一般可以先整體瞭解,然後將整體分成多個組成部分進行探究,最後再綜合認識,即按整體à部分à整體的過程分析綜合學習。例如《魚》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收集有關魚類的資料、圖片,在課前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課堂上讓學生觀察魚身體的組成,提出疑問,設計實驗,對魚各部分器官的作用進行探究認識,總結出魚類的共同特徵。最後可以將自己探究的結論和收集的材料彙編、裝訂成為資料儲存。

  ② 比較與分類的方法。例如《各種各樣的根》一課中認識直根與鬚根,可以透過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再分類。

  ③ 觀察與實驗的方法。例如用按順序的方法、對比的方法觀察,用對比或模擬的方法實驗等。另外,還應滲透數學分析、抽象與概括等探究的方法的運用。

  3、恰當的評價

  每一個探究活動,都是學生積極學習的具體體現。對探究活動的評價應遵循兩個原則

  ①保護積極性原則。對學生參與的態度、情感和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倡導堅持不懈、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② 重過程評價的原則。不簡單以成果、結論肯定或否定每一個探索者。過程的體驗、過程的實施方法和操作是評價的重要取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