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研究報告(通用6篇)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研究報告(通用6篇)

  在現實生活中,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研究報告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研究報告 篇1

  根據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要求,近日對我區現代都市農業的現狀、存在問題、今後思路和工作重點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合肥四城區中,包河區農村面積最大,農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區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農村和近10萬農民,是全市最大的農村和農業人口。近年來,我們堅持合肥現代濱湖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加快農村經濟融入城市經濟,農村形態轉化為城市形態,農民轉化為城市居民,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農村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快,“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快速推進。農業生產區基本形成了“田成坊、林成網、路通渠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基本格局。

  第二,生態休閒旅遊蓬勃發展。成功舉辦春季湖濱旅遊節、大徐葡萄節、龍蝦美食文化節等節日,打造全省旅遊農業品牌。全面開展綠化大會,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大圍鎮榮獲“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安徽省第一農家樂示範點”、“安徽省生態建設示範點”、“安徽省環境優美鄉”等稱號。

  第三,新農村建設引領全省。“徽派、現代水鄉、生態果園、都市農莊”的新農村建設獨具特色。神府、墨灘、東城等十個村被評為省市級示範點,大徐鎮榮獲“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鄉”稱號。

  透過開展“清潔家園、綠化村莊”專項行動,實施文明農村建設四年計劃,村莊面貌得到明顯改善。四是農業結構逐步最佳化。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形成葡萄、蔬菜、水果、種苗、花卉、龍蝦等六大優勢產業。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全區主要農產品被認定為國家或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堅持以專案開發推動結構調整,加快實施大徐土地整理、牛叫大徐農業綜合開發等重點專案。但與現代湖濱城市建設的高標準、高要求相比,我區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業發展正處於城郊農業向都市農業過渡時期,途中存在粗放農業與精細農業並存,區域內點線基地現代農業與區域傳統農業存在矛盾;農村經濟發展還存在組織化程度低、基礎設施薄弱、水汙染等問題。難以滿足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民市民化轉型程序相對緩慢與城市化快速推進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統籌解決“三農”問題,構建適合合肥現代濱湖城市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和新型城鄉關係,是我們的重要任務。落實具體工作,下一步重點實施六大工程:

  第一,實施生態建設工程。

  為滿足濱湖城市建設對環境容量的高標準要求,應將都市農業作為現代濱湖城市的生態板塊,加快建設以湖文化為特色的生態服務高地,使包河成為中國最美的湖區。繼續深入開展“綠化會戰”,大力實施“五個一”工程,突出包河區“濱水生態、綠色氧吧、城市園林”的特色和亮點。加強區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進一步推進入巢湖河流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加大汙染治理力度,加強重點汙染企業治理,實現達標排放;推進十五里河、湯溪河、巢湖沿岸人工溼地和生物淨化設施建設,逐步向集中居住區推進。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迴圈農業,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狠抓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建設,爭創國家和省級農業標準化品牌,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引導城鄉群眾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培育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第二,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專案。

  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南部農村延伸,加快農村電網、供水網路、資訊網路和商業網點建設,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加強農村道路與城市道路的銜接,加快村內主次幹道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形成結構合理、便捷的交通網路。以大徐土地整理工程、牛叫大徐農業綜合開發工程、1萬畝大徐防洪標準工程、張旭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為起點,推進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給排水、防洪防澇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快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徹底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第三,實施村莊整治工程。

  全面啟動文明農村建設四年規劃,深入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村莊”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和環境綜合整治,繼續實施“六清理、三綠化”活動,有效改變了中偏遠郊區腹地農村、城郊結合部和城中村的“髒亂”面貌,力爭用兩年時間把所有行政村建設成為文明村。為實現“溝渠淨化、道路硬化、環境綠化、路燈照明、牆面美化、環境衛生、清潔衛生”的目標,村內環境長效管理的工作機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了環境整潔、秩序有序、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的村居新貌。

  第四,實施農業園區工程。

  加快農業生產園區建設,不斷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集中度,逐步形成叢集化、特色化、生態化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格局。在產業發展方面,要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重點發展設施農業,促進蔬菜、水果、種苗、花卉等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提高農業附加值和比較效益。在發展模式上,應以引導農民流轉土地為突破口,大力吸引農業投資,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效率,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在發展重點方面,我們將重點發展董大偉、牛叫大圩、馬尾、大張偉四個圩區的功能開發。根據各圩區的產業特點,董大偉力爭打造“湖濱後花園”和“中國最美麗的湖濱城市花園”;牛叫大圩結合實施省級農業綜合開發專案,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綠色設施園藝和種植業以及高階服務業;馬尾以綠色港灣公園建設為龍頭,打造集居住、度假、休閒為一體的生態濱水公園。翼城鎮大張偉依託萬畝速生林基地,大力發展森林培育經濟,努力打造市民休閒度假的天然氧吧。

  第五,實施旅遊營銷專案。

  從營銷包河的戰略高度,深度挖掘區域農業旅遊文化資源,推出“春湖旅遊節”、“大徐葡萄節”、“龍蝦美食文化節”三大節慶旅遊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大搞“吃、住、遊、購、娛”,進一步完善旅遊景區基礎設施,提升鄉村旅遊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開發農業休閒娛樂、觀光垂釣、採摘體驗等旅遊產品,延伸開發一批特色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和禮品,豐富提升鄉村旅遊內涵和品位。突出濱湖宣傳和包河營銷,透過旅遊節慶的發展,讓更多的遊客走進濱湖,感受包河的快速發展變化和強勢崛起的發展潛力。

  第六,實施質量改進專案。

  加快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建築業、商貿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讓失地農民接受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洗禮,逐步將農民轉變為農業勞動者;加強與農業科研單位和教育機構的聯絡和互動,直接為農民提供資訊、技術、營銷等服務,提高農業產銷水平;透過宣傳引導、教育培訓、培養模式,有效提高農家樂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旅遊接待水平和水平;培育和支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協會組織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務,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和組織化程度。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研究報告 篇2

  一、基本概況

  (一)農田分佈情況

  包河區作為全省經濟發展的“第一城區”,南靠巢湖、東臨南淝河、西至派河,位於合肥現代化濱湖新區的前沿陣地和核心區域。全區農田主要分佈在大圩、義城、煙墩、淝河、駱崗五處,其中大圩3.8萬畝、義城2.5萬畝、煙墩2.5萬畝、淝河5000畝、駱崗5000畝。

  近年來,隨著濱湖新區建設的發展,義城、煙墩兩街道部分農田已被徵用,實際上真正可以發展都市農業的區域主要位於三片圩區內,總面積6.5萬畝:一是大圩鎮東大圩片區,農田總量3.5萬畝,規劃為都市農業公園,以發展無公害瓜果菜基地為重點。二是義城鎮大、小張圩片區,農田總量1.5萬畝,規劃為以林果苗木為主體的溼地公園。三是煙墩鎮牛角大圩片區,農田總量1.5萬畝,主要以現代農業開發為主。這三個片區均為農田保護區,是我區都市農業發展的絕佳建設之地。

  (二)水利設施情況

  三大片區內有泵站48座73臺套2939千瓦,其中排澇泵站16座26臺套1120千瓦,抗旱泵站32座47臺套1819千瓦。東大圩片區經過幾輪的農業綜合開發專案整治,農田水利設施配套比較完成,溝渠路林涵閘配套齊全,水流通暢,農田水利條件較好,圩內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大小張圩片區的溝渠也較為通暢,灌排水基本配套,排澇標準也為10年一遇。牛角大圩片區水利基礎設施相對比較落後,排澇標準約5年一遇,目前該片區正在進行農田水利設施的配套建設,僅水利投資一項就佔到整個農業綜合開發投資的60%左右。

  (三)林業產業情況

  林業作為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維護生態安全、應對氣候、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使命。近年來,我區以增加綠量綠蔭、提升綠化品位為出發點,大力實施城市森林、湖區公園、水岸綠廊、景觀大道、生態社群五大重點林業工程。目前全區林地總面積達4.6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16.9%和39.1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44平方米,生態環境日趨良好。

  二、存在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落後

  雖然近幾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我區的農業基礎設施較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不少鄉村都實現了“村村通”和“路路通”。但三大片區的水系、道路、林網標準還比較低,圩內的水利灌排設施陳舊,排澇標準低,不適應都市農業發展要求;林地和綠地養護管理不到位,公共綠地還存在檔次不高、面積太小等問題。

  (二)農業資金投入相對不足

  要發展都市農業,離不開高科技和高投入的支撐。近年來,我區逐年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紛紛在供水、供電、政策性農業保險、良種補貼等方面給予了眾多優惠。但由於機構改革、人員分流等原因,現有的農技推廣隊伍存在著知識老化、思想不定、人員不穩等問題,在技術服務時,與農民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加上農業生產效益普遍偏低,許多農民自身認識不足,也紛紛外出務工,造成了全區農業生產勞動力缺乏,都市農業難以快速發展。

  (三)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

  目前,全區現有農業龍頭企業30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2個,其中省級龍頭企業僅有4家、省級示範合作社3個,存在著規模小、數量少、高度分散等問題,這與都市農業未來發展的功能定位、產業開發和經營運作等方面存在的顯著的不適應性。

  (四)農業水利設施陳舊老化

  三大片區內許多水利設施都已運行了二三十年,超出了一些設施的使用壽命,加上管理和維護工作機制不健全,管護經費又常常得不到落實,造成了部分水利設施重用輕管,老化嚴重。如大圩農業綜合開發中建設的村級灌溉站已全部報廢,8座抗蛙泵站的機泵裝置被盜,僅餘下一棟空泵房。

  (五)三大片區水環境汙染嚴重

  隨著近年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工業汙染和城市生活汙水給三大片區內的水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特別是東大圩抗旱季節從南淝河放水入圩灌溉,由於南淝河水系汙染嚴重,加上圩內農藥、化肥及農村生活汙水等方面的汙染,造成圩內水系水體負營養化狀況十分嚴重,違背了都市農業倡導的“有機”、“綠色”的發展主題,水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全區都市農業上水平、上臺階的嚴重障礙。

  三、思路與舉措

  (一)總體思路

  以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統籌城鄉發展、建設農村新社群為統攬,以“推進科學發展、建設濱湖新區、發展都市農業”為主題,以調整最佳化種植結構為主線,以培育發展農業主導產業為核心,以推進農業經營機制創新和農業科技創新為動力,著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力爭在3~5年內創出“全省一流,國內領先”的現代都市農業品牌。

  在功能定位上,以建設休閒、觀光、旅遊農業為主,努力把三大片區建設成為最美的生態園區和城市後花園,達到市民“百玩不厭”的效果;在選擇品種上,重點引進一批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優新品種,且栽培方式多樣化,陸生與水生作物共存;在生態模式上,要合理佈局,作物涵蓋苗木、花卉,農產品等各個方面,著力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展示區和溼地公園觀賞區,做到一年裡季季有實物、有亮點、有成果。

  (二)具體對策

  按照未來中國都市農業的發展趨勢 “五個化”要求:一是功能發展多元化;二是產業發展集中化;三是手段科技化、智慧化、資訊化;四是經營國際化;五是農民高素質化。為進一步提升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水平,特提出以下對策:

  1、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發展有地方特色的都市農業

  一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和佈局,做好總體功能定位,並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的要求,限制發展數量,重在質量和特色上下功夫,杜絕“遍地開花”。二要搭建科技服務、產品認證、流通物流、會展經濟等服務平臺,構架起與全國大中城市的農業交流與溝通的橋樑,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有特色和競爭優勢的農業產業帶;三是利用招商引資、土地流轉等途徑,為農村的富餘勞動力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四是充分打造旅遊觀光農業,規劃好一批新的生態旅遊點、休閒垂釣園、名貴花卉觀賞園等旅遊觀光點,充分發展旅遊經濟,迅速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

  2、加大投入,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創造發展的必備條件

  農業基礎設施水平的高低是決定農業高產穩產的基礎,針對目前全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水利設施陳舊老化等現實問題,要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在加快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穩定農技推廣隊伍、增加農業經費投入等方面,落實積極的舉措。對片區內供排水設施進行合理佈局和整修,加強與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世行加灌等重大農業專案規劃建設的銜接,力爭在3~5年內全面改變片區內農田水利設施相對滯後的現狀。

  3、加快土地流轉步伐,逐步做到集約化、規模化

  按照“2年內實現土地流轉率50%,5年內實現土地流轉率90%以上”的土地流轉目標,一要提高認識。大力宣傳土地流轉的重大意義和中央、省、市各級出臺的土地流轉政策,全面提高基層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認識。二要強化依法管理的理念。嚴格土地審批許可權,以村民自願為基礎,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依法流轉,保護基本農田。三要健全徵地程式,完善徵地補償和安置政策。建立和完善區、鎮街、村居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機構,讓農民意識到土地也可以作為一種資本化的生產要素,流轉後既能擁有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又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土地租金收入。

  4、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最大限度降低傳統農業面積

  以推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結構城市化轉型為方向,一要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一方面加大對農技人員的培訓,使他們掌握最前沿的農業生產技術。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城鄉一體化的優勢,加強與省內農業科研單位、農業院校的聯絡,進行人才、技術、資訊等方面的交流,採取聘請、授課、派員進修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全區的農業技術力量,為全區都市農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二要充分利用秋種換茬之機,廣泛宣傳,在引進優新、高產、高效的農業新品種上下功夫,力爭完成每年傳統糧油種植面積平均壓減1萬畝,農作物秸稈產量減少XX噸,新增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經濟作物5000畝的工作目標。

  5、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目前我區農業產業化存在著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尤其是一些高度分散、超小規模的家庭承包經營,與都市農業的發展很不相適應。為此,應根據都市農業發展特點,進行必要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創新與改革。一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加大對龍頭農業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推進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和契約生產,透過規劃的運作機制將更多的農戶納入農業企業的產業體系之中。二要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組織化程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操作規範,鼓勵農戶在自願的基礎上將土地經營權透過入股、租賃、契約等方式實現流轉和集中經營,多建立些“內生型”的農業企業,如成立專業公司、社群農莊等,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組織化。三要進一步加大農業生產經營的對外開放度。積極吸納外來企業發展企業化農業生產經營,鼓勵和支援外來企業與區域內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經營,擴大規模,逐步實現分散到集中,形成整體優勢。

  6、保護生態環境,控制面源汙染

  水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保護生態環境、改善農村水環境是發展都市農業、建設濱湖新區的前提要求。為此,一要宣傳到位。使全區廣大幹部職工和農民群眾認識到農業面源汙染的危害和水環境治理的重要意義,加強對農藥、化肥使用者的教育和培訓,做到安全合理用藥、施肥;二要統籌聯動。區級農業、水務、環保、建設、經濟發展等職能部門要相互配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抓好片區內生態環境治理。三要大力發展生態節水農業。透過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發展迴圈經濟,提高有機、綠色及無公害農產品的比重。區農技推广部門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加強病蟲害的預測預報以及推廣生物防治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四要加大農村改水改廁力度,推進農村沼氣池的建設,實現農村生產生活垃圾無害化收集與處理。加大農村汙水管網建設,並逐步與城市汙水管網對接。五是大力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力爭3年內片區內所有農民群眾都能用上安全衛生的自來水。六要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打造生態園林區、以“生態型現代化濱湖新區”建設為統攬,致力於“城湖相映、綠意盎然、自然和諧、良性迴圈”的綠地系統建設,以三大片區的溼地為面,以環城公園、高壓走廊綠化帶、十五里河、外環高速公路、包河大道、徽州大道等林帶為線,以望湖城公園、綠色港灣公園、市義務植樹基地、董城生態農莊、新民葡萄農莊為點,按照點、線、面全方位擴張思路,充分利用溼地治汙,努力建成“人在景中、城在林中、宜遊、宜居、宜樂”的生態城區。

  7、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現投資渠道多元化

  都市農業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僅僅依靠政府投資和農民自有的資本是很難迅速發展的,這就需要從多方面積極動員。一是政府可以制定相關的農業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來投資。二是可採取“市場運作、合作開發”的經營模式,積極引進外來工商資本投入我區現有的農業園區,增加其市場競爭力與知名度。三是積極鼓勵本地企業家回鄉創業,政府可出臺一些獎勵辦法,充分調動本地企業家回家鄉幹事創業、脫貧致富的決心,鼓勵他們用實際行動回報家鄉。

  8、實施品牌化和標準化戰略,提升都市農業建設水平

  品牌化和標準化是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標誌,在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提升農業發展的層次水平,實施品牌化和標準化戰略。一要根據全區都市農業發展功能定位,抓好大型龍頭企業建設,做大、做強、做好幾個知名品牌。二要以現有的品牌產品為依託,提升其科技含量,建立一整套的產品技術標準、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等。三要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對農產品生產實行全程質量監控,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用安全。三要加大與其他農業發展區域的橫向聯絡,特別是借鑑現代農業發達的中心城區的發展經驗,全面提升我區都市農業的整體素質與市場競爭力。

  9、增加政府扶持資金,加強資金保障體系建設

  都市農業走的是科技致富之路,其發展離不開的政府的支援,政府要繼續加大財政扶農、支農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導向,農民、工商企業等投入為主體,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業投資新體系,讓政府投入的資金起到催化劑作用,不斷吸引更多的外來資本進駐,打造全區都市農業的快速發展的資金保障體系。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研究報告 篇3

  根據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要求,近期專題對我區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今後的思路和工作重點等問題進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在合肥4個城區中,包河區農村區域最大、農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區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農村區域和近10萬農民,是全市城區農村面積和農業人口第一大區。近年來,我們堅持以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為統攬,加快推進農村經濟融入城市經濟,農村形態轉化為城市形態,廣大農民轉變為城市居民,取得明顯成效:一是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向農村區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快速推進,農業生產區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基礎格局。二是生態休閒旅遊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在全省創響旅遊農業品牌。全面開展綠化大會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日趨良好。大圩鎮先後榮獲“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安徽省首批農家樂示範點”、“安徽省生態建設示範點”、“安徽省環境優美鄉”等稱號。三是新農村建設全省領先。“徽派風格、現代水鄉、生態果園、都市農莊”的新農村建設彰顯特色,沈福、磨灘、董城等10個村被評為省、市示範點,大圩鎮榮獲“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稱號。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專項行動,實施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村容村貌顯著改善。四是農業結構逐步最佳化。加快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龍蝦等六大優勢產業。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全區主要農產品均被認定為國家或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堅持以專案開發推動結構調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等重點專案加快實施。但對照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高標準、高要求,我區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農業發展正處於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的轉型期,方式上存在著粗放農業與精緻農業共存的現狀,區域上存在著點線基地現代農業與區域傳統農業反差的矛盾;農村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組織化程度較低、基礎設施薄弱、水環境汙染等問題,難以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需求;農民市民化轉型程序相對緩慢與城市化程序快速推進的矛盾日顯突出。

  統籌解決好“三農問題”,構建與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相適應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和新型城鄉關係,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落實到具體工作,下一步重點實施6大工程:

  一是實施生態建設工程。

  適應濱湖大城市建設對環境容量的高標準要求,把都市農業作為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的生態板塊,加快建設以湖區文化為特色的生態服務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設成為中國最美的湖區。繼續深入開展“綠化大會戰”,大力實施“五個一”工程,彰顯包河區“濱水生態、綠色氧吧、城市花園”的特色與亮點。加強區域內水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入巢湖河流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加大治汙力度,強化重點汙染企業治理,做到達標排放;推進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溼地和生物淨化設施建設,逐步在集中居住點推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迴圈農業,強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狠抓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建設,爭創國家、省級農業標準化品牌,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引導城鄉廣大群眾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培育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二是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南部農村區域延伸,加快農村電網、供水管網、資訊網路、商業網點建設,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加強農村公路與城市道路對接,加快推進村莊內部主次幹道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形成結構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網路。以大圩土地整理專案、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專案和萬畝大圩防洪達標工程、大小張圩農業綜合開發專案為抓手,推進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澇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繼續實施農村人飲安全工程,加快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徹底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三是實施村莊整治工程。

  全面啟動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深入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環境綜合整治,繼續實施“六清理三綠化”活動,切實改變中遠郊腹地農村、城郊結合部和城中村“髒亂差”面貌,力爭透過2年時間的努力,全區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鄉村,實現“溝渠淨化、道路硬化、環境綠化、路燈亮化、牆面美化、衛生潔化”的目標,村莊環境長效管理的工作機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環境整潔、秩序井然、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實施農業園區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園區化,不斷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叢集化、特色化、生態化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加快調整農業內部結構,以發展設施農業為重點,推進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同時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比較效益。在發展方式上,以引導農民流轉土地為突破口,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效益,推動農業產業化程序。在發展重點上,重點抓好東大圩、牛角大圩、馬圩以及大張圩等4個圩區功能開發,根據各個圩區的產業特色,東大圩著力打造“濱湖後花園”和“中國最美的湖區都市田園”;牛角大圩結合省農業綜合開發專案的實施,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綠色設施園藝種植業和高階服務業;馬圩以綠色港灣公園建設為龍頭,建設集人居、度假、遊憩於一體的生態水岸公園。義城鎮大張圩以萬畝速生林基地為依託,大力發展林種林養經濟,著力建設市民休閒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實施旅遊營銷工程。

  從營銷包河的戰略高度,深度挖掘區域農業旅遊文化資源,打響“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三大節慶旅遊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做文章,進一步完善旅遊景點基礎設施,提升鄉村旅遊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開發農業休閒娛樂、觀光垂釣、採摘體驗等旅遊產品,延伸開發一批特色鮮明的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和禮品,豐富提升鄉村旅遊的內涵和品位。突出宣傳濱湖、營銷包河,透過旅遊節慶活動的開展,讓更多的遊客走進濱湖,感受包河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和強勢崛起的發展潛力。

  六是實施素質提升工程。

  加快農民素質提升,加強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建築業、商貿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讓失地農民接受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禮,把農民逐步轉化為農業產業工人;加強與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的聯絡互動,直接為農民群眾提供資訊、技術、營銷等服務,提高農業生產和營銷水平;透過宣傳引導、教育培訓和培育典型,切實提升農家樂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旅遊接待的層次和水平;培育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協會組織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務,延長農業產業的鏈條,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組織化程度。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研究報告 篇4

  按照區政協20xx年度常委會工作計劃安排,區政協專門成立了由一名政協副主席任組長,區政協相關委室和區農業局的有關人員組成的調研組,就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張店區現有農業人口14.04萬人,耕地面積8.1萬畝,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286萬元。20xx年,為加快提升全區農業發展整體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區委區政府立足區情,確定了“調整農業結構,最佳化農村環境,富裕農民生活,服務城市需要”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著力推進都市農業發展。成立了由政府牽頭、部門組成的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工作領導小組,先後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全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導意見》,對加快發展中心城區都市農業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我區都市農業發展初具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顯現。

  1、科學規劃,合理定位

  全區都市農業發展遵循“點線面相銜接,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則,因地制宜,著重建設“四個片區”:一是建設優質糧食生產片區。主要是依託馬尚鎮、房鎮鎮、中埠鎮等區域內的農田,發展精準農業生產,建設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二是建設生態涵養髮展區。以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區域為主,深入挖掘山區特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三是建設生態經濟林果帶。在傅家鎮、馬尚鎮、房鎮鎮重點實施濱博高速公路沿線經濟林產業。四是進一步打造城市綠地生態體系。主要沿主幹公路、主河道建設綠色通道、防護林帶以及環村、環鎮生態林,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備的經濟林果帶。

  2、突出特色,全面推進

  我區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特色鮮明,農業結構調整進展順利,生態綠化修復初見成效,都市型現代農業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灃水鎮、中埠鎮、傅家鎮、杏園街道累計種植核桃8000餘畝;初步完成大規模沿路、沿河綠化,種植園林綠化苗木9000餘畝;黑鐵山區域生態修復規劃面積2230畝,已完成苗木種植1200畝;實現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96萬畝,發展種植專業合作社8家。以建設各具特色的都市農業園區15個,總規劃面積8000餘畝,計劃投資近9億元,已完成投資2.8億元,同時,注重引導園區積極與科研院所聯絡,引入先進的科技專案,種植適合本地的特色農產品,帶動都市農業向名、特、優方向發展。

  3、政策引導,全力扶持

  區政府從財政上不斷增加對都市農業發展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農業補助、獎勵政策。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規劃建設的單位,區財政按照當年實際投資額的5-10%予以補助;對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要求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按照其調整面積,區財政按每年300元/畝的標準連續補助三年,當年提供300-500元/畝的苗木補助;對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鎮,區財政按照每調整1000畝獎勵2萬元標準予以獎勵。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配套設施所需的用地指標,優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區已兌現各類苗木補助款490.31萬元;對5個都市農業示範園區發放獎勵資金45萬元。同時,積極協助解決都市農業園區用地問題,已落實新增指標和掛鉤指標1654.2畝。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研究報告 篇5

  根據縣委的統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間,先後組織了農委、畜牧局、中小企業局、旅遊局等相關部門,圍繞全縣“十二五”規劃編制,針對“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課題,深入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四大特色產業基地詳細瞭解情況,並召開了不同層面同志參加的座談會,在進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認真討論、反覆醞釀的基礎上,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

  一、全縣農業發展現狀

  在“xxx”之初,新一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調整後,針對農業生產資訊閉塞、區位無優勢、農業經營主體綜合素質低、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不強等因素和農業基礎設施水平低、農業產業發展水平低、農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組織全縣廣大幹部開展了大量的實地調研,並組織各級幹部外出農業發達的盛市進行了多次考察,結合xxx典型農業縣實際,提出了“種蔬菜、興畜牧、擴林果、輸勞務、建沼氣、強加工、抓中介、樹品牌”的農業發展24字方針,隨後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學習後,針對xxx獨特的自然氣候、資源稟賦、產業優勢,提出了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資訊化、市場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農業主導產業以笨雞養殖為主的畜牧產業、以核桃、酥梨為主的林果產業,以設施蔬菜為主的蔬菜產業,以小米為主的小雜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的特色農產品不斷豐富,農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斷提高。從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遞增5.69%。但從總體上看,我縣的農業生產正處在由傳統農業艱難的向都市型現代特色產業發展的轉型、崛起、跨越的特殊歷史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全縣農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同時也存在著幾方面突出的問題。

  (一)全縣農業發展呈現的特點

  1、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逐步確立

  從指導農業生產情況看,指導農業生產的各級領導的思路不斷更新,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正在逐步確立,並在指導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念傳輸給了農民,同時也取得了可喜的實踐和豐富的理論經驗。從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和發展產業化農業的經營主體看,廣大農民在各級領導的指導下,產業化經營和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理念也正在確立,發展意識明顯增強,特別是在建設現代市場農業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種敢闖、敢幹、敢拼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正在逐步從“要我發展”向“我要發展”的方向轉變。

  2、產業發展的規模不斷壯大

  全縣農民依託傳統產業的基礎和優勢,圍繞蔬菜、畜牧、林果、小雜糧四大產業,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動了主導產業的發展壯大。在蔬菜基地的生產上,按照“中增綠”產業發展的規劃,穩定發展箕城、西馬、社城、北寨、郝北、雲竹6箇中部鄉鎮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蘆筍、朝天椒為特色的露地蔬菜1萬畝,以發展溫室大棚,移動拱棚為主的食用菌和西紅柿、西葫蘆等品種的設施蔬菜620畝,在南王村還建起了庫容量200噸的蔬菜保鮮儲藏庫。在林果業基地建設上,全面落實封山禁牧辦法,鞏固了18萬畝的退耕還林成果,以改善生態、人居環境的造林綠化,每年增加2-3萬畝左右。在改造紅棗、核桃、酥梨、蘋果的基礎上,近兩年來,每年又新發展核桃5000餘畝,近年來乾鮮果累計發展了3.5萬畝。在畜牧基地建設上,在穩定豬、牛、羊生產的同時,重點推動笨雞產業的發展,以創新養殖模式、規範生產規程、加強品牌認證,地理保護等為著力點,推動了笨雞產業迅速壯大,笨雞飼養量達到了120萬隻。在小雜糧基地建設上,在鞏固以前老品種的基礎上,以引進綠油谷、藥用大黑豆、紅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種特色雜糧品種來推進小雜糧種植規模的擴張。截至現在,全縣雜糧種植面積已發展到5萬畝。

  3、農產品不斷豐富

  圍繞農業四大主導產業,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門的扶持引導下不斷壯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相繼開發出了箕城牌白醬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雜糧面、趙國陳醋、西馬酸菜、主力阿膠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產品、野狼山莊肉羊加工等優質農產品。所有農產品的標準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同時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都設計了較為精緻的包裝。優勢產品的開發,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擴大了市場佔有量。

  4、市場銷售能力不斷增強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髮展壯大,提高了產業化經營主體的組織化、市場化能力,推動了農業生產與市場銷售的有效對接。同時,新發展的優勢農產品“一品三證”建設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應,增加了市場的佔有份額,產品的市場銷售半徑也在逐漸向省內外延升,部分農產品在省內外市場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銷售網路,銷量也在逐年增長。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思路的指導下,農業生產取得了質的飛躍,但橫向與周邊兄弟縣市比,xxx農業仍然是弱質產業,產業發展受地域條件的制約,規模孝產品少,品牌效應不突出,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層次低。農業生產尚未擺脫靠天吃飯和小農生產方式,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農業生產和產品研發的技術含量低,產業規模不大,大部分農產品的加工以傳統工藝為主,特別是產業鏈條短,大部分農產品仍是初級產品,沒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場佔有量校

  規模校四大主導產業雖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於受立地條件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約,難以形成成千上萬畝的特色產業園區,直接影響到標準化生產水平的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不大,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共122戶,從業人員達438人,百萬元以上的加工企業僅有5戶,各種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低,據初步統計僅為10%左右,低於全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26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

  產量低。全縣糧食產量在正常年份可穩定保持在5000萬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雜糧特色產業產量偏低,特別是像笨雞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綠色、有機認證、地理標誌認證或登記的省優產品、名牌產品產量低,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增收慢。對於農民增收來講,雖然每年都保持增長趨勢,但由於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主要靠農業生產和外出務工,且大部分農業生產只為農民提供基本生活資料,產品的`市場化、商品化程度低,導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緩慢,這仍將是“十二五”期間重點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資源條件的劣勢所致。縣域內的立地條件、資源條件相對差、產業發展難以突破自然資源制約,只能以小規模、特色化的發展方向前進。

  2、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資金制約。縣財政極度緊張,用於支援農業發展的資金嚴重不足;農民缺乏原始積累,投入農業發展的資金有限;金融部門扶持農業發展,受金融風險、產業規模、政策導向等門檻的制約,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上級政策優惠難以打破縣級資金配套體制的束縛,特別優惠的政策和專案又難以落戶。

  3、服務體制不健全。幹部隊伍的思想作風不能很好地適應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轉型發展,服務農業的質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現行的體制下,條塊分割、部門掣肘,導致人才、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浪費。

  4、市場體制不完善。市場主體、農民主體培育不充分,企業和農民對政府的依賴性強,不能很好地根據市場需求尋找發展空間,市場銷售還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網路。

  二、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路及重點

  在“十二五”期間,加快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大幅增收,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客觀審視優勢和劣勢,努力將優勢變為強勢,將劣勢變為優勢,突出發展方式和方向的轉變,實現趕超式發展。為此,“十二五”時期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是:以科學發展為統領,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統籌全縣自然資源、產業基儲產品優勢、地理區位、生產技術等各種要素,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示範、旅遊、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大系統,促進農業與二產、三產之間的滲透融合,形成產業融合、功能多樣、生產精細、開放廣闊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特色。

  根據總體思路定位“十二五”發展的主要目標:到20xx年,減少大田作物種植面積,給特色雜糧和蔬菜發展留足空間,全縣糧食總產量要保持在4000萬公斤左右;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引導,努力使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導農民實現多元渠道增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26元,年均遞增15%。

  實現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具體目標是:要保護優良生態環境,營造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圍繞推進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四大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在規劃區域範圍內,按照高效、集約、精準、生態的要求,大力發展四大主導產業及產後加工業,使農業發展走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實現標準化作業、無害化生產、產業化發展、特色化開發的路子,最終實現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的目標,以“四優”目標拓寬農民增收領域。

  (一)優良生態目標

  要透過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資源,構築生態良性迴圈系統,維護生態平衡。在鞏固好18萬畝退耕還林成果的基礎上,實施好交通沿線、環城、村莊綠化以及雲竹湖周邊綠化工程;結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實施種養畜工程;加強水資源的涵養保護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設天藍、水清、山綠的生態,滿足都市人鄉村生態遊的需求。

  (二)優美景觀目標

  要在維護好優良生態的基礎上,結合交通沿線綠化、新農村建設,實施好新農村試點村、重點推進村的幹水果經濟林工程,建設一批人居環境優美整潔的新農村和生態經濟景觀林。同時,按照全縣“中增綠”產業佈局規劃,在濁漳河、泉水河、武源河、雲竹湖下游沿線發展綠色生態景觀農業走廊,開發農業的生態、美學價值,滿足都市人農村旅途景觀遊的需求。

  (三)優勢產業目標

  圍繞四大農業主導產業,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突出基地建設的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特色化特點,建設一批融現代農業、鄉土風情、觀光休閒、旅遊度假、瞭解農業知識、體驗農耕文化為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的格局,滿足都市人鄉村綜合遊的需求。圍繞此目標,發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重點為:建設好“三區、四帶、四基地”。

  三區:在以河峪、雲竹、蘭峪、講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區為主的山地丘陵生態區,重點建設好以穀子為主的原生態小雜糧區8萬畝;以箕城、西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雲竹部分地區為主的川地建設高效果菜區10萬畝;要以河峪、雲竹的雲竹湖周邊村莊、北寨鄉泉水河沿線村莊為主,結合文化、旅遊產業的開發,重點建設休閒、觀光、採摘為主的旅遊度假型綜合農業園區。

  四帶:在濁漳河、雲竹河、泉水河兩岸建設專用玉米、蔬菜產業帶;在雲竹湖周邊、武源河、泉水河兩岸建設水果產業帶;在以河峪、雲竹、蘭峪、講堂為主的東西部山區建設穀子雜糧帶;在西馬鄉新村——白北溝一箕城鎮銀郊片、東匯片、濁漳河沿岸和雲竹、蘭峪、講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豐富的山莊窩鋪分別建設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產業發展,生豬生產和笨雞養殖為主的生態畜牧養殖產業帶。

  四基地:主要圍繞全縣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合理引導,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資源向四大主導產業合理流動、集聚,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精細化、現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雜糧規模生產基地,並做好地理標誌性品牌的保護。

  (四)優質產品目標

  以農業生產基地為依託,圍繞現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費導向,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發展創意農業,突出品牌建設,做好優質農產品的文化注入,完成農產品的工藝化過程,提高農產品的觀賞性和附加值,生產滿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綠色、營養、質量安全的優質農產品,滿足都市人飲食需求。

  為此,今後農產品建設的重點是:要引導農業主體、市場主體,以市場對無汙染、無公害、綠色時尚、營養健康、質量安全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發揮我縣無汙染、無公害、獨特自然資源稟賦的優勢,將產業規模孝產量低、產品技術傳統等劣勢轉變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護、文化美學價值內涵豐富的精緻產業、產品優勢,迎合當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別是要針對特色農產品的節日消費高潮和消費旺季,細劃消費群體,實行分級包裝、加工,打造農產品價格與價值背離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進農民大幅度增收。具體從產品的開發上要引導農業主體包裝開發青、草、蓮、鯉、鯽、銀獨具雲竹湖淡水生態品牌的雲湖水產品系列;打造笨雞蛋、蜂蜜、笨雞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護的特色畜禽產品等;提升白靈菇、蘆筍、西紅柿、黃瓜、酸菜等取得無公害認證的綠色生態蔬菜的知名度,擴大銷售量;策劃將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裝,發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飲品;提升具有認證層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蕎麥、苦蕎麥等系列雜糧產品的包裝檔次,發展具有品牌的陳醋、醬油、食用油、白酒等小雜糧深加工產品系列。以此來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利潤空間和農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優質安全高附加值農產品的同時,更要注重解決市場銷售難題,才能實現農民大幅度增收目標。為此,要圍繞全縣特色農產品的開發與打造,採取多元化的現代營銷手段,開拓市場,提高農產品市場佔有量,形成穩定完善的市場網路。具體要引導農業主體,建設以蔬菜、水果、畜禽水產類產地批發市場和外地鮮活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綠色通道,建立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從事加工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銷售網路,最佳化整合資源,創立具有純天然、綠色品質和品牌特色的名優特農產品專營銷售網路;借鑑嵐峪笨雞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關的經驗、引導農業主體探索發展與省內外、企事業單位直供的市場銷售模式;吸收知名企業利用農產品原料的生態品質、定製特色農產品,走從包裝設計、產品研發、宣傳推介到市場包銷全過程由企業負責的定製模式(如社城黑小米);發展由科研單位、客商、企業提供優良品種、技術服務、市場包銷的訂單銷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蘆筍種植模式)。此外,還要繼續引導農業主體發展節假日展銷、會展銷售、網路銷售等模式,最終以多元化的現代營銷體系,促進農產品的通暢銷售。

  三、構建完善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和措施

  為快速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程序,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農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整合、部門聯動、資金聚焦、資源整合的發展思路和工作機制,重點開發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範功能,發展精緻農業、休閒農業、生態農業模式。具體從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完善七大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素質和建設新農村四個方面保障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夯實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努力爭取上級專案和招商引資專案,制訂出臺夯實農業基礎建設的政策,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開發利用好雲竹湖、雙峰水庫、小型水庫等水利工程資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專案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能力,啟用水、土地、森林等生產要素潛力,促進農業生產要素向服務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轉變,為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實施打好物質基矗

  (二)建設完善七大保障體系

  1、建立現代都市型農業的規劃保障體系。各鄉鎮和縣直有關單位要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納入本鄉鎮、本單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全縣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佈局的框架內,結合本地資源、市嘗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因地制宜制定種植業、養殖業和休閒觀光旅遊業等具體規劃,儘可能提高規劃的合理性、實用性。

  2、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組織保障體系。為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要成立由分管農業副縣長為組長,各涉農部門、縣直各有關部門和各鄉鎮鄉鎮長為成員的領導組,使各部門切實履行自身職責,支援、參與、服務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同時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組,形成縣鄉促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組織保障體系。

  3、建設好產業體系。在建設好農業產業和加強農產品開發的同時,更要開發農業生態服務功能、美學功能和文化內涵等。具體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歷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開發,形成農業產業、旅遊產業、文化產業的滲透融合體系。特別要聚合旅遊業發展的“吃住行、遊玩購”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獨具特色的集農業產業開發、文化產業開發和休閒觀光為主的旅遊產業相統一的農業觀光體驗園區。

  4、完善服務體系建設。各部門要結合各自的科技、示範、服務、引導等職能,聯動服務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充分利用遠端教育、資訊網路等農業資訊科技,整合現有農業科技隊伍,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交流合作等辦法強化科技、資訊的服務功能。同時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畜禽防疫、綜合執法等方面建設,以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5、完善創新農業發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牽動農戶型(如核桃產業)等生產組織模式;創新利用外援、招商開發、包裝農產品模式(如黑小米);創新定製、包銷、直供等市場營銷模式,以各種創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

  6、建設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資金投入體系。重點透過資金集聚的辦法,壯大農業投入。政府要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主要用於扶優、扶強、教育培訓、包裝策劃、宣傳推介等方面;縣直有關部門要將各種投入農業、旅遊業、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專案整合實施,以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益;要強化與金融部門的交流溝通,建立擔保中介服務公司,爭取更多的資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財政對投保農戶給予保費補貼;以招商引資的辦法,集聚資金,發展農業專案,建設新農村。

  7、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要根據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劃制定完善考核辦法,把推進現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建設作為考核各鄉鎮、各部門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同時加強督查,打分排隊,確保全縣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抓好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

  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要在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培育現代新型農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時期兼業化、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在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增加農民科技意識的基礎上,加強對農民的法制、市場等知識的培訓,同時加強對農民的誠實、守信、淳樸、善良等民德民風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經營管理,既敢闖敢幹,又淳樸善良的新型農民。

  (四)建設好都市郊區型新農村

  要按照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整合“三農”發展的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資源和人力、文化、科技等人文資源,全面推進新農村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建設,讓每個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都率先成為推動都市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先鋒和表率。

  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研究報告 篇6

  一、低碳經濟與都市農業旅遊

  要想明白什麼是都市農業旅遊就要先明白都市農業的概念,所謂都市農業,它首次被提出是在五、六十年代,指的是地處都市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託並服務於都市的農業,它的涉及區域包括大都市中、都市郊區和大都市經濟圈以內,為了適應現代化都市生的存與發展需求而形成的一種現代農業。都市農業的主要標誌是觀光休閒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市場創匯農業以及生態綠色農業,它的主要手段是融合了農業高科技的生產方式並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一套比較完善的經營體系,在市場需求的引導下,結合高質高效和綠色健康、融合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的現代農業。事實上,都市農業旅遊就是以都市農業為基礎、為依託而新興的一種旅遊形式。所謂低碳經濟指的是“四位一體”的一種新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其中“四位”指的是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以及低汙染。其實由低碳經濟的內容可以看出,要想發展低碳經濟一定要有產業部門的參與和配合。近年來,由於全球環境問題以及氣候問題的愈發嚴重,人們開始尋找一種解決途徑來緩解環境和氣候的糟糕程度,低碳經濟由此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中,但是如何利用低碳農業、發展都市農業旅遊是一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除此之外,農業旅遊經濟效益之外的東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農業旅遊會對生態環境產生汙染、破壞等負面影響,但是若對其加以引導,它會為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態平衡以及促進農業良性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也會在發揚農耕文化和民俗特色方面發揮作用。都市農業旅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一種健康的、環保的旅遊方式,它增強了都市農業的生態功能、生產功能、生活功能以及休閒娛樂功能,由此可以看出,都市農業旅遊本身就有低碳經濟的特點,與低碳經濟有著天熱的契合點。所以,無論是為了提高都市農業的經濟效益還是為了達到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發展低碳的都市農業旅遊都顯得特別重要。

  二、低碳經濟下都市農業旅遊的現狀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經濟活動呈現出快速執行以及相對集中的特點,再加上近年來大量人口湧向現代都市,使得都市人口密度不斷增加,人均空間相對縮小,這不僅會讓城市居民心理上感到擁擠和疲勞,而且還影響了城市的環境質量,所以為了讓自己的身心都感到自由和放鬆,為了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美好,城市居民都向往著綠色、健康、舒爽的自然風光,基於此,都市農業旅遊應運而生。近年來都市農業旅遊發展迅速,無論是在從業人員和旅遊產品種類上,還是在消費數量和服務質量上都有了極大程度的提升。都市農業旅遊延伸了農業產業鏈,提高了新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大大增加了從業農民的經濟收入,而且它有利於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建設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它還促進了民俗文化和旅遊文化的相互滲透,有益於繼承和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但是,都市農業旅遊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低碳經濟視域下的都市農業旅遊一定要客觀認識並平衡農業旅遊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這就要求我們在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滿足了城市居民健康放鬆需求的同時,還要降低旅遊熱點對生態環境的汙染程度以及綜合考慮在開發旅遊資源過程中對生態農業、林業的保護和對野生動植物的干擾、破壞問題。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國家在追求低碳經濟的當下都在儘可能的降低都市農業旅遊對保護生態環境所帶來的阻力,我國也有一些兼顧農業旅遊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很好的例子。如北京的留民營生態旅遊度假村,它依託生態農業,把生產和銷售有機農產品作為自己的特色,開發了農業生態公園、無公害有機蔬菜示範區以及沼氣太陽能綜合利用示範等內容。這些都是都市農業旅遊的可喜表現,但是它的景區汙染問題仍然很嚴重,對低碳經濟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如遊客數量超出了景區可承受的範圍,導致大肆興建旅遊服務基礎設施,使得廢棄物以及生活垃圾過多而嚴重破壞到生態平衡;都市農業旅遊最大的特點就是季節性鮮明,夏秋季節是旅遊旺季,大量遊客湧入,由於經營管理水平的客觀限制造成亂採、亂丟現象頻發,破壞力生態環境,而到旅遊淡季時,旅遊景區門可羅雀,幾乎沒什麼遊客,導致旅遊設施和旅遊資源閒置,造成資源浪費。事實上,縱觀我國都市農業旅遊經濟,在推崇低碳經濟的如今,它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低碳經濟的觀念意識有待加強,人們對於過低碳生活、進行低碳生產以及低碳生態沒有什麼太深的瞭解與認識;其次是政府不管是在財政方面還是在政策方面扶持力度稍顯欠缺;然後是在低碳經濟度量評估標準方面,目前缺乏明確的、統一的度量標準;最後是在內在驅動力方面,開展低碳業務的企業稍顯欠缺。所以為了有效解決以上問題,一定要充分了解都市農業旅遊中的消費者需求並以此為依據探究科學、合理的發展模式,再根據所在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發展路徑。

  三、低碳經濟下都市農業旅遊的發展模式及發展路徑

  (一)都市農業旅遊的發展模式

  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受資源型別、產業水平、民俗文化、地理氣候以及市場結構等方面差異的影響,我國的低碳都市農業旅遊的發展模式大多都不盡相同。透過對我國典型城市研究和分析,一般有三種發展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研究與分析會使我們更加深入的瞭解和探究我國各地區低碳都市農業旅遊的發展規律及其共性。

  一是農業觀光型。這種模式堅持“以農為本”,以有機無公害的蔬菜水果為依託,把農業生態的觀賞價值發揮的淋漓盡致,開發出觀光、採摘、垂釣等各種各樣的都市農業旅遊服務,把低碳發展理念堅持到底,從而使農業生態旅遊環境變得環保而安全,在提高都市農業旅遊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證生態環境效益。如深圳,它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驅,目前已經形成了光明華僑畜牧場、荔枝世界生態園等著名的低碳都市農業旅遊景區景點。

  二是生活體驗型。顧名思義,該種模式是把鄉村風情、農耕文化以及有特色的主題慶祝典禮等作為都市農業旅遊的資源,結合生態農業和民俗體驗,打造農家樂、民俗節慶等旅遊內容以及其他的低碳旅遊產品,充分體現低碳生活的理念。“農家樂”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以地形複雜和少數民族眾多的重慶為例,截至20xx年,這座城市已有兩萬多家農家樂,年接待量在1000萬人次以上,營業額每年更是超過了20億元,同時它還帶動了其他的配套設施,儼然已成為了一條巨大的產業鏈。

  三是技術研發型。該種模式是指在發展都市農業旅遊時,透過運用新型低碳技術來實現對旅遊資源的迴圈利用、增匯固碳以及節能減排,從而儘可能的降低環境汙染以及資源浪費,以兼顧都市農業旅遊中的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如北京蟹島集團,它形成了融種植、養殖、加工等於一體的都市農業生產鏈,還建立了沼氣池、汙水和垃圾處理系統等,真正實現了汙染零排放,成為了全國的低碳都市農業旅遊技術研發型發展模式中規模最大、效益最突出的典型。

  (二)都市農業旅遊的發展路徑

  一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為都市農業旅遊提供支援和保障。都市農業旅遊涉及到土地規劃以及農業旅遊建設等方面,需要政府充分發揮其宏觀調控職能,極大宣傳教育並制定相關的促進政策。首先是政府要根據當地的資源特色以及實際情況並結合城市發展規劃進行科學選址、合理規劃,儘可能避免開發盲目、佈局隨意問題的發生。其次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給予有力的資金支援。如設立專項補貼資金,還可以制定並出臺有關的優惠政策,例如免徵增值稅、營業稅,減免企業所得稅等,以此來促進低碳都市農業旅遊的發展。然後是建立有關土壤、水源以及氣候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以加大對其的保護,規範耕作方式和人工設施建設,從而建立具有良性迴圈特點的生態系統。

  二是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提高服務質量。所謂行業組織,包括行業協會、中介服務機構以及社團組織。行業組織在調整農業企業和農民生產經營結構方面起組織帶頭的作用,而且它還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旅遊區域聚集效應;其次透過現代資訊科技,建立資訊交流平臺,實現低碳被都市農業旅遊經驗和資訊的共享,儘快的把這些經驗都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而且它還可以建設有關的培訓體系,對從業人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與進修,提高他們的經營能力和服務質量,在整合旅遊資源以及樹立品牌形象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增加旅遊產品附加值,開展有效的宣傳推廣。簡單趨同的旅遊產品不但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還很難獲得市場認同,所以要想提高營業利潤,就要結合市場需求延伸產業鏈,增加旅遊產品的附加值。如玫瑰種植園,它除了可以欣賞和採摘外,還可以推出玫瑰花餅的製作和品嚐的體驗活動。把一個產業鏈拉長、延伸,開發出與之相關的更有特色的新產品,不但吸引力更強大,利潤回報率也會很高。在宣傳推廣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快、廣、便捷的特點。在傳統的都市農業旅遊宣傳推廣中,大多是低投入的宣傳廣告和口口相傳,效率太低,在新媒體上釋出廣告或促銷活動,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加大宣傳範圍和宣傳效率,突顯出自己的旅遊特色,提高遊客的認同度和忠誠度,以穩定旅遊收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