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老生代表趙璞在2015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清華大學老生代表趙璞在2015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新入學的師弟師妹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於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博士研究生趙璞。
今天,美麗的清華園又迎來了6000多名“清小研”。站在這裡,我不由得想起五年前自己報到時的樣子,那時候新生報到還不能自行上傳IC卡的照片,於是那天凌亂的髮型便永遠定格在我的學生證上,成為我心中永遠的痛。不管大家手中IC卡上的照片是否經過了P圖軟體的加工處理,在拿到這張卡的一刻,我們的人生從此將與清華結緣。在這裡,我代表全體在校研究生,向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五年前,我也和你們中的很多人一樣,第一次走進綜體,坐在某一個角落等待著我在清華的第一堂課。今天,我想就自己在這裡學習生活的幾點體會,與大家一同分享。
我體會,清華是一個我們可以自由交流的地方。我曾經讀到過一篇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作者發現很多分子生物學領域的重大研究突破,並非來自於科學家在顯微鏡下埋頭苦幹時的“頓悟”,而是產生在不同專案組的研究人員每週的科研討論會上,足見良好的交流環境對我們從事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清華園裡,食堂的餐桌、宿舍的三角屋、荷塘旁的咖啡館、甚至情人坡的草坪,都可以成為我們與老師、同學們自由交流、碰撞思想的場所。在清華,如果你想要探究大資料的應用價值,你可以隨時隨地發起一場專題微沙龍,邀請計算機系的同學共同參與討論;在清華,如果你是一名徹頭徹尾的工科男博士,卻想探討中國A股底在何處,路在何方,你可以有機會與諾獎大師直面對話;在清華,如果你希望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抹上一縷國際化的色彩,各類國際交流支援專案將幫助我們實現在海外研修的願望。因此,我建議大家在校期間,充分利用清華提供的各類平臺資源,抓住每一個可能的學科內、跨學科、國際化的交流機會,拓展自己的視野。
我體會,清華是一個我們可以追隨榜樣、形塑習慣的地方。去年的畢業生代表張如範師兄,在學期間包攬了“學術新秀”和特等獎學金這兩項研究生最高學術榮譽。榮譽的背後,是他堅持每週都寫下自己近期的科研成果和錯漏,畢業時他的筆記已經有十幾本之多。特等獎學金獲得者祖充,每天早上都堅持花至少半個小時的時間閱讀本領域最前沿的研究,幾年下來從未間斷。其實在清華,這些優秀的習慣並不獨屬於這些在同學們眼中“神一般的存在”:每晚在紫操上我們總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他們堅持每晚從實驗室回來都要跑上3000米再睡覺;每個工作日的早上我們會發現大師兄總是第一個到實驗室,檢查大家昨晚的實驗資料;即使在每年最熱鬧喧天的校慶日,我們發現還是很難在老館搶到一個座位,那裡靜悄悄的只能聽到同學翻書時的沙沙聲。這些簡單的習慣匯聚成榜樣的力量,共同組成了清華人的精神特質,而這種精神特質也在傳承中不斷激勵著我們前行。
我體會,清華是一個我們可以自由跨越知識邊界的地方。去年化學系的張希院士在給研究生新生的入學第一課上說過,要做到“心中有科學,眼中無學科”。作為研究生我們的任務是創造知識,而這種創造往往需要建立在對已有知識廣泛涉獵的基礎之上。錢鍾書先生在清華讀書時,曾發出過“掃平清華圖書館”的誓言。今天,清華這座校園所承載的知識容量不止體現在豐厚的藏書,更體現在為我們突破知識邊界,探索嶄新領域,提供了開放、包容、多元的教育環境。比如,選修一門創新創業課程,你便有機會和來自於不同專業的同學組成創業團隊,利用一個學期的時間,經歷將腦海中的粗淺想法轉化成實體產品的全過程;比如,參加一次到西南邊陲的社會實踐,感受鄉土中國的魅力與文化,豐富自己對國情的深刻理解;再比如,當自己的研究遭遇跨專業知識缺乏的瓶頸時,嘗試預約真人圖書館中藏有的100多位各專業名師資源,他們將幫助我們開啟通往研究的另一扇門。
同學們,清華足夠大,這裡為我們追求真理、實現夢想提供了優越的環境。這片環境是百年清華人,在奮鬥和實踐中一點一滴、不斷積澱中形成的。它代表著這個園子的歷史、精神和傳統。從今天開始,你們將成為這片優越環境的受益者,更是這片環境的維護者和創造者。
衷心地希望大家在清華收穫真知、結交摯友,在追尋理想的道路上,邁出更堅實的一步!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