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實習報告

地質學實習報告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質學實習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質學實習報告1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

  地質地貌實習是我們專業基本教學實習環節。透過此次實習,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原理,學習並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2、實習地點: 即馬山國家地質公園

  馬山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位於青島即墨市城區西側,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公園內以海拔231米的馬山為最高主峰,大山、寶安山、團山及長嶺等幾個側峰拱衛在周圍。山雖不雲高,峰雖不屬秀,然而這裡豐富而又獨特的地質現象,卻使其在地質保護、科研、旅遊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

  3、實習時間:20xx年5月10日

  二、實習內容

  1、馬山自然保護區概況

  馬山自然保護區是1994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島即墨市城西4公里處,總面積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學地質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於一體,充分體現了馬山文化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

  馬山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區內含有柱狀理石柱群、矽化木群、沉積構造、接觸變質帶及古脊椎動物化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蹟,被地質界稱為“袖珍式地質博物館”。區內地質遺蹟不僅豐富,而且十分獨特,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淺粗麵火山岩柱狀節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寬150米,單株獨立、巍巍壯觀,可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相媲美;矽化木,現已發現並儲存完好的有26處,最大的一株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矽化完全、年輪清晰實屬罕見;維妙維肖的沉積岩包卷層理和交錯層理勝似一幅山水畫,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展現了火山爆發的烈焰對地質的改變,給人留下了對大自然的感嘆。

  2、馬山地質地貌概況

  馬山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晚期的火山運動奠定了馬山的基礎。透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形成了馬山複雜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別是馬山獨特的地質遺蹟,較全面的揭示了膠東半島及山東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馬山地層的形成為早白堊紀早期,其區域地層劃分屬萊陽群曲格莊組。其岩石型別分別由沉積岩和火山岩組成,其中蘊藏著較豐富的矽化木和獨特的安山岩柱狀節理,從而形成了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馬山自然保護區由主峰馬山(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寶安山(海拔I45米)、團山(海拔I26米)和長嶺組成。自南、北兩側遙望,馬山、大山二峰並峙狀似馬鞍,其地貌型別屬剝蝕準平原上的殘丘地貌,山體圓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間,最高部位在保護區南側,海拔300米左有,相對高度達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帶,山西坡延至信村嶺,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龍山),山東坡延至陳家河東嶺,均屬低窪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殘丘周圍之沖溝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護區範圍內無較大河流,只有數條季節河及山北坡截溝堵流形成的幾個小型水庫,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於馬山潛粗麵火山岩結構構造特徵,使其具有較強的抗風化能力,再加上斷裂構造等因素,在周圍沉積岩層逐漸侵蝕夷平的狀態下形成孤立殘丘地貌,使之具有山雖不高卻有拔地突起之感。

  區內地層單一,出露地層為白堊系萊陽群,主要巖性為紫紅、黃綠色中細粒長砂岩、含礫砂岩夾砂礫岩、鈣質粉砂岩、偶夾砂岩。特別是經多年採石,開挖揭露出了馬山綠色次火山岩柱狀節理,形成了若干筆直挺拔柱狀節理形態的人工露頭景觀,俗稱“石柱群”。同時馬山山體是一個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動植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現象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質寶庫”,是豐富的地質資源集中於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質博物館”。

  3、實習程序

  (1)馬山矽化木

  我們的第一站就是馬山極富盛名的馬山矽化木。

  目前在馬山四周發現而且儲存完好的矽化木有26處,這些遠古時代的樹木經過矽化反應形成了現在的化石。早在1?3億年前,馬山地區曾為“古萊陽湖”的一部分,在潮溼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有大量樹木,其中部分樹木死亡後在本地或異地被掩埋起來,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發生矽化反應形成了矽化木化石。在馬山西北麓發現的最大的一株被鑑定為南洋杉,樹幹長13米,平均直徑0?8米,樹根、疤節、年輪清晰可見,非常罕見。中生代地層中形體碩大、儲存完好的矽化木群落是馬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要保護物件。儘管國內有不少有關矽化木的報道,但在這樣特殊的地質結構條件下,分佈如此密集、儲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矽化木群尚不多見。此外,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本區內也有零星發現。

  (2)馬山石林

  馬山盛產安山玢岩,多為灰綠、灰褐色,是約1億年前岩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為優質建築雕飾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的節理,柱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馬山石林”。

  據專家考證,馬山石林一億多年前由火山噴溢的安山岩漿冷凝收縮而成。安山岩呈灰綠色,結構均勻,質地純淨,是一種高階建築雕飾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形柱狀節理,柱體截面直徑一般在1.0~1.5米間,柱體長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體筆直挺拔,排列整齊,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為壯觀。此類柱狀石林多發育於玄武岩中,一般呈六稜或五稜柱狀,而馬山石林可發育於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這在地質學上較為罕見。就其價值而言,馬山石林規模比南京六合縣石柱規模更大,亦更宏偉壯麗,可與美國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狀節理玄武岩體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狀節理石柱群組成的馬山石林前面,人們似乎能從中探尋出發生在1?1億年前的火山活動的場景。在遙遠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即墨地區火山活動強烈,以即墨城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許多火山錐,火山噴發出的大量岩漿經冷卻收縮形成了現在蔚為壯觀的馬山石林,這片高26米、寬150米的石柱群與英國的“巨人堤”、美國的“魔鬼塔”並稱為世界“三大石柱群”。

  (3)沉積構造

  在馬山山體上隨處可見的沉積構造也是遠古時期地殼活動留下的印記。當時湖泊流水中攜帶的大量泥沙一層層沉積下來,形成現在的岩石,不同的層理交織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早期形成的沉積岩與火山噴發的岩漿接觸後,在高溫高壓的環境條件下發生變質,又形成了顏色豐富、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

  馬山區域內的沉積岩層屬中生代白堊紀萊陽群曲格莊組,為萊陽群的最上層部位。該組為河流相,山麓洪積相粗碎屑堆積,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礫岩為主、兼有漫灘相或區域性淺湖相的細碎屑沉積。區域沉積岩之沉積構造特徵,屬較典型的網狀河流相沉積。大型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及斜層理隨處可見。在山之北坡各採石場中沿坑壁可觀察到極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洩水構造、抱卷層理、大型交錯層理等。另在馬山東坡還可以同時見到向上變細和向上變粗兩種沉積層序。測量岩層產狀可以斷定,馬山地區當年有一古水流,方向為自北向南。各種沉積構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畫,遍佈于山林之間,給旅遊、地質教學提供了一處理想場所。

  (4)接觸變質帶

  由於岩漿的入侵及對圍巖的烘烤諸因素,在接觸帶部位沉積岩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觸變質作用。在馬山極頂東麓可見紫色、灰色粉砂岩及細砂岩發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巖,以及沉巖體邊緣不規則分佈的黑色角巖。在火山岩中也可見到砂礫岩捕虜體。長達幾百米的接觸變質岩,將火山岩與沉積岩截然分開,宛如一條“黑色長龍”,極其壯觀,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及科研價值。

  (5)其他

  馬山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區的一座孤山,且範圍較小,故形不成其獨立的氣候特徵,它與城區及中西部地區的氣候狀況無大的差異。由於馬山地區地勢較高,水資源相對貧乏,其主要水源為天然降水。馬山因受地貌、巖性之影響,土壤型別及分佈也不盡相同,大體分為山體土壤和山周土壤兩種型別。馬山的山體植被由於地形及土壤狀況,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種類型。馬山的的自然資源包括地質遺蹟在內的礦產資源及植被資源、土地資源等。有的極其珍貴,聞名於全國乃至於全球有的非常豐富,蘊藏於整個馬山區域中。馬山山體間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側柏、水杉、刺槐、合歡、火炬、拓樹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統計,它的綜合面積可達3000餘畝,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儘管這些各類林木尚在幼年時朋,但它不但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調節氣候的重要作用。

  三、實習心得

  透過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習中有許多知識課本上是沒有的,我們學到了更加明確可行的操作技術和應用理論。如何充分靈活利用自己課堂知識進行實際操作,鍛鍊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次教學實習給了我們一個充分鍛鍊的自己的機會。透過著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我們不但欣賞了馬山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瞭解馬地質地貌的型別和地質變化,而且學習並掌握了野外地質地貌實習的一些調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們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雖然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後的`成果心裡還是非常愉悅。這次教學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

  但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馬山旅遊開發一些不合理現象,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寶安山、團山,由於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佈,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槐樹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馬山天然的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大豐收是開發者應慎重考慮的。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我們日後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

地質學實習報告2

  一、 實習概括

  1、實習目的:地質學基礎野外實習是《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根本教學環節,在實習之前,老師們就給我們講解了此次實習的一些目的,這次實習我們重在多看多觀察;注意理論聯絡實際,把理論知識帶到實地中進行檢驗;注意思維的轉變(理論的微觀向野外宏觀的轉變);學會對基本地形地貌進行描述;還有就是圖形結合,我們透過這次實習,能進一步鞏固地質學基礎的理論知識,學會和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考察鑽研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巧,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體會,融入和貫徹,使我們對地質學和地貌學的認識更加深入、透徹。

  2、實習路線:學校——金馬河大橋——都江堰——映秀——都江村

  3、實習工具:鹽酸、鐵榔頭

  4、指導老師:鄭子成、吳德勇

  5、實習要求:透過本次實習深入瞭解溫江和周邊地區的地質地貌;利用所學的知識對所見到的資源利用、土地利用和整合進行分析;分析農業發展和規劃佈局的合理性;觀察辨認主要岩石;以及某些地質災害的形成和防禦措施。

  二、 實習內容:

1、金馬河大橋下:

  (一)金馬河的區域概況 成都金馬河,又名正南江。金馬河是岷江的支流,是長江上游兩處險工段之一,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屬幹流區域性河段,即都江堰魚嘴分水後的外江。始流河段河寬96-104米,過江節制閘後稱金馬河,河床逐漸增寬,由300米闊至1200米,流經新津縣五津鎮時,納入西河分支以及南河後又複稱岷江。金馬河段全場76.1公里。成都金馬河是長江上游兩處險工段之一,以排洪為主要功能,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金馬河防洪工程保護區內共有成都的7個區(市)縣,即都江堰市、雙流縣、崇州市、新津縣、溫江區、青羊區和武侯區,河段全場76.1公里。統計保護區內1992年共有鄉、鎮35個,面積911平方公里,總人口156.44萬人,工農業總產值124.8億元。

  (二)金馬河地質地貌概況

  第一處地點是溫江成青路上的金馬河大橋下的金馬河,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從金馬河大橋上下來,聽了老師的講解,老師先是對河道基本情況作了講解,著重講了河流地貌、土壤顏色、成都平原的形成等,講了金馬河的河床、河漫灘、階地等。然後讓我自己去觀察,由於現在冬季枯水期,所以並沒有太多的河水,有許多的河漫灘(洪水期能淹沒的地方,平水期時露出水面)我們可以直接看到,河漫灘具有二元結構,這是沖積物區別於其它成因堆積物的主要標誌之一,洪水期河漫灘上水流速度較小,環流從河床中帶到河漫灘上的物質為細砂、粘土等,稱為河漫灘相沖積物,下層是由河床側方移動沉積的粗砂、礫石,稱為河床相沖積物,下層粗的結構就構成了完整河漫灘二元結構,河床沖積物具有上細下粗的特點,下部粗大顆粒是在洪水期河床水流最強部分堆積的。在河床邊,近期沉積物有明顯分佈規律,河邊以礫石、粗砂為主,遠離河邊以粉砂、粘土為主,即“近河岸粗、遠河岸細”。在金馬河大橋那裡,透過地質學基礎的學習,我們可以很容易辨別出,那兒的那條河流處於幼年河:一是因為,從河流流經的路徑上看,彎曲度比較大,二是從河流內的岩石上看,岩石的磨圓度比較低。從河流彎曲度和河流內岩石磨圓度的觀察,基本就可以判斷出一條河流所處的時期。我們還觀察到地上有著許許多多的鵝卵石,硬度大,顏色有青、紅 、黑、白、灰等,經過仔細觀察和辨別後,我們發現這些鵝卵石大部分為分選性較差,磨圓度高的鵝卵石。站在金馬河的河漫灘中向遠處望去,發現冬季的金馬河河流水流量甚小,河心灘很明顯地顯現出來。有河漫灘的存在,多半就伴隨著河流階地的出現。其實在距離我們不遠處的平面上,就是金馬河的一級階地。階地的形成是因河流的下蝕而高出一般洪水水位之上,並呈階梯狀分佈於谷坡上。由於河道較寬,河谷較深,以及人工修建的防護堤,使得金馬河的一級階地成為了建築用地和基本的農田用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住房和農田地。階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氣候的變化;構造運動;侵蝕基準面的變化;人類活動的影響等。據觀察,金馬河的階地是一級階地,因此階地形成較晚。階地的階面和陡坎全部由河流堆積物組成,因此屬堆積階地。同時在金馬河,我們還看到了大量的運石車,這不由得引起了我們的深思,我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能否保護好我們的地表和生態環境?

  (三)金馬河的災害與防治 岷江干流在都江堰市出山口後,地勢開闊,流速驟減,沙石沿河淤積,使河床抬高,經洪水沖刷,河床沙洲遍佈,漢壕分流眾多,灘沱相間,河道彎曲,主流左右擺動,流向不定,斷面橫流加劇,成為寬、淺、彎的遊蕩性河流。部分河段,床身較高,堤岸低矮,通道狹窄,排水不暢,洪水期對沿江城鎮、灌溉渠系、農田造成嚴重威脅。金馬河特殊的河床結構,比如水流較緩,致使其水力環境複雜多變,洩洪能力較低,歷史上金馬河附近區域曾多次發生不同程度的洪災,嚴重影響了當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還有近幾年來,無序地開採河道沙石,嚴重破壞了河床的穩定,洪水沖毀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馬河沿岸堤防工程,基本上是年年發生。洪水嚴重威脅金馬河沿岸的城鎮、村莊以及下游河心洲上的村莊。因此金馬河是成都市及四川省的防洪重點,沿線有重點防洪堤段、險工險段等。

  2、映秀鎮:

  (一)映秀鎮的區域概況

  映秀鎮是我們野外實習的第二站,也是這次實習印象最深的地方。映秀鎮地處四川汶川縣的南部,與臥龍自然保護區相鄰,是阿壩的門戶。映秀鎮境內水力資源豐富,水質好,落差大,先後修建了映秀灣發電總廠、華能太平驛電廠、福堂水電廠等水電站,有“水電之鄉”的美稱。但是在20xx年5月12日,在此地發生了8.0級特大地震,映秀鎮成了重災區,大部分房屋倒塌,山體滑坡,水電通訊中斷,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處於地震中心的映秀是處於龍門山斷裂帶與龍泉山斷裂帶之中。龍門山斷裂帶內有斷層,西邊一條叫龍門山後山斷裂,沿汶川~茂縣一線,東邊一條叫龍門山前山主邊界斷裂,沿安縣~都江堰~天全一線,中間那條叫龍門山主中心斷裂,沿映秀~北川一線,5.12地震發源於中心斷裂,沿映秀~北川一線,雖然四川盆地是相對穩定的板塊,龍門山看上去構造運動性不強,但是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擠壓歐亞板塊,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同時,也向東運動,擠壓四川盆地,隨著外在營力的積蓄,到了一定的程度,地殼破裂,就會發生地震,20xx年發生的特大地震就是龍門山構造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西南向東北逆衝造成的。而我們所實習的地方是地震後重新建設後的鎮,房屋都是新的,鎮中心的周圍有條岷江的支流流經,鎮四周都是高大的山體,群山環抱。我們很清楚的看到山體上有大量的有大量的石塊和碎屑物質,有山體已經沒有植被覆蓋而裸露著。這都是由於地震的影響,山體出現了大面積的崩塌滑坡而形成了大量的崩塌堆積物和倒石堆。此處的崩塌屬於山崩,山崩是山區發生的大規模崩塌的現象,邊坡很陡的地區,在岩石的釋重作用、溫差作用等物理風化作用下,沿陡坡邊緣產生一系列的張裂隙,產生了許多大小不一的節理,從而使得邊坡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在遇到像20xx年特大地震的觸發因素時,巖體就很容易發生了崩塌。

  (二)映秀鎮的地質地貌概況

  在映秀鎮,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河谷低地中可見到河流與季節性洪水沖積出的灘塗地,而且周圍有岷江流經,河道窄且較為彎曲,江水中的岩石磨圓度不高,大部分稜角分明,水流速度快,所以此處的河流屬於河流地貌發育的幼年階段,此時河流的作用以深切為主,但是也有一定的向旁侵蝕,可以看到,此處岷江的第一拐角彎度較大,侵蝕岸受到的侵蝕較為嚴重,這就會造成河流凹岸更凹,凸岸更凸。我們放眼望去可以很明顯的發現此處共有3級階地。一般河谷中常形成一級或幾級階地,每一級階地都有階地面和階地坎組成。一般來說,居民點的選取不宜選在一級階地上,因為雖然一級階地是常年洪水期淹沒不到的地區,但是如果遇到十年一遇或50年甚至是百年一遇的洪水時,就無法保證居民點的安全。但是老師解釋道,由於映秀鎮地處高大山體的峽谷地帶,周圍較為狹窄,無法找到較大的二級或二級以上的階地作為居民點,所以只能選取在一級階地上,但映秀鎮在二級和三級的階地上修築了避難場所,所以較為合理。在觀察二三級階地時,由於條件限制,我們只能遠距離觀察,從遠處看,很難看出階地的特徵,根據老師講解,如果走近了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階地上面是比較平坦的。就遠處觀察,二三級階地之間有一個明顯的緩坡,後經老師點撥,在地質學上稱之為階坡。

最近訪問